一、多周期Probit模型中MLE的存在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翔[1](2021)在《基于政府干预和企业合作的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研究》文中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在产品的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等环节均遵循环境友好的原则,旨在减少产品供应各环节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型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表明进行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能提升公众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且从长远看,能节约成本获得经济效益。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往往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短期难见成效,易失去价格敏感性客户导致利润下降。这些缺点的存在使得众多企业对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望而却步。为了研究激励企业扩大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和提升投资效率的举措,本文从政府干预和企业合作两个角度构造两大类模型,分别为政府政策影响下的绿色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和具有企业合作的多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结合数值算例从经济、环境、社会角度分析政府政策如补贴、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贸易保护主义和供应链结点企业间的水平、垂直合作对供应链成员及整体利益的影响。利用模型分析结果对照国家的现有政策,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1)分析绿色产品补贴政策对绿色技术投资的促进作用和对供应链网络各方利益的影响。为此,建立了政府对绿色产品进行补贴的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构建的模型中,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有绿色技术投资,政府按产品的绿色度和产量的一定比例同时对制造商和零售商进行补贴。模型同时考虑了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利用纳什均衡、变分不等式和互补理论得出供应链网络达到均衡的变分不等式条件。利用投影收缩算法结合算例对变分不等式进行求解。并进一步分析政府补贴、企业竞争、企业实力不对称对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全体利益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政府补贴能有效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投资,提高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制造商的竞争将削弱政府补贴的激励作用,降低产品售价,提高零售商利润和消费者福利;具有成本优势的生产商将加大绿色技术投资,获取更多利润,并提升供应链整体技术水平。(2)分析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下排放权限额控制对绿色技术投资的促进作用和对供应链网络各方利益的影响。为此,建立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下具有绿色技术投资的多期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建立的模型考虑了制造商的多期绿色技术投资,以体现技术的积累作用,并且制造商的产品生产和污染排放受政府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的影响。利用纳什均衡、变分不等式和互补理论建立了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结合数值算例,利用欧拉算法求解网络达到均衡的变分不等式条件。分析配额控制、消费者环境偏好、企业竞争对技术投资效率和网络成员及社会全体利益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消费者绿色偏好的不断增强,能有效促使企业加大绿色技术投资,生产出更多绿色度更高的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政府污染配额的不断减少能有效促使企业加大绿色技术投资并提供更多绿色度更高的产品,促使企业更多地参与污染排放权的市场化交易,但企业获利水平降低;企业竞争的加剧会促使企业更多地参与污染排放权的市场化交易,企业绿色技术水平的分化将更为严重。(3)分析关税、技术投资补贴、技术扩散控制对技术投资的促进或限制作用以及对供应链网络各成员利益的影响。为此,建立技术扩散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下的多期国际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构建的模型中,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制造商和需求市场存在商品的跨国交易。制造商负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并且进行多期技术投资,伴随而之的是技术的积累和扩散。政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表现为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对本国企业的技术投资进行补贴和对技术扩散实施控制。通过建立国际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结合算例,从经济和环境角度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对技术投资效率,消费者、企业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两国企业成本对称且两国采取对等策略情况下,关税增长幅度的加大将对消费者有利,但对企业和社会整体不利;适当的技术补贴对消费者、企业以及社会整体都有利,能有效促进技术水平的发展,而过度的技术补贴将对社会福利产生不利影响;抑制技术扩散将对消费者、企业以及整个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技术水平的发展。(4)分析比较了供应链水平合作和垂直合作对绿色技术投资效率和供应链各方利益的影响。为此,建立有水平合作和垂直合作的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模型。供应链结构包括两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制造商有绿色技术投资,零售商有营销努力。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排放,其产品生产和污染排放受政府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的影响。通过逆向归纳法得出分散决策、绿色技术卡特尔(Cartel)、营销成本—收益分摊、全面合作这四种决策模式下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结合数值算例,分析比较四种决策模式下的产量、价格、收益、利润、消费者剩余、社会福利、污染排放量和技术水平。得出以下结论:在分摊比例的一定阈值区间,营销成本—收益分摊模式下的各方利润最高,此形式垂直合作比以绿色技术卡特尔的水平合作对各方更有吸引力;相比于分散决策,绿色技术卡特尔将对零售商不利,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全面合作将使零售商利益得以改善;无论从污染排放总量最少,还是社会福利最大,抑或是产品供应最多,产品绿色度最高,都应当鼓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以成本—收益分摊为模式的垂直合作。结合以上模型的分析结果,对照现有促进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的举措,从消费引导、技术补贴、污染排放控制、绿色技术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对策建议。总之,通过博弈分析、模型构建等方法建立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和多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结合数值仿真,分析了政府政策和企业合作在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投资和提高投资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模型分析和实践提出对策建议。理论上从政府政策、企业合作对绿色供应链技术投资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丰富了相关的均衡理论和契约理论,实践上为政府决策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制定促进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邱之明[2](2021)在《上市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个人财富的日益增长,人们的理财意识逐渐加强,导致股票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股票市场建立时间较短,在机制建设等方面发展地还不够成熟,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仍然是以中小投资者即散户为主。而大部分散户不仅缺乏专业的金融基础知识,而且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原因使得其在投资方面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相对有限,从而导致其在买卖股票的交易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各种“消息”的影响。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诸如抖音和快手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规模渗透,使得“消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而公司新闻作为与股票标的最直接相关的“消息”,一旦经过媒体发酵,热度提升,将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信息冲击,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因此,本文以我国创业板市场为切入点,利用python软件爬取样本公司的百度媒体指数作为公司新闻热度的代理变量,运用改进的动态跳跃JUMP-GARCH模型,研究上市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当期新闻热度的变化会显着影响当期股票价格波动的跳跃强度,但对下一期股票价格波动的跳跃强度基本不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市场情绪与投机氛围的不同,相较于牛市而言,这种现象在熊市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2)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一定的“Surprise”效应,即越是平常新闻热度低、投资者关注少的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其股票价格波动中跳跃强度的影响越强。(3)在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框架下,发现相比于中西部内陆非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而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其股票价格波动的跳跃强度影响较小。(4)相对于大盘股而言,小盘股对应的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波动中跳跃强度受公司新闻热度变化的影响较强。最后,根据本文发现的问题和分析结果,分别对我国股票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监管机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为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钱剑培[3](2021)在《客票数据驱动的道路客运出行行为模式辨识及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新型城镇化重塑了城市空间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城市居民日常交通出行。不仅如此,在其推动下,新的移民不断流向城市,流动范围扩大、流动过程复杂,城际出行行为模式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多年来,道路客运凭借灵活、廉价等优势承接着为新型城镇化衍生的交通需求提供运输服务的任务。但随着高铁和私人轿车的快速发展,道路客运面临着多重冲击。因此探索道路客运高质量转型发展是构建健康、高效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基本要求,而研究旅客出行行为模式则是实现其转型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道路客运客票数据,从个体和团体双重视角出发研究城际出行行为模式,包括针对出行语义模式和出行间隔模式的辨识模型及规律分析。首先,从出行目的辨识研究、出行模式辨识研究和出行规律及机理研究三方面梳理国内外研究方法与体系,阐述本文研究方法的思想来源及在研究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其次,立足于客票数据重构结果,分别从个体和团体两个视角揭示城际旅客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种改进的概率图模型(PGM)分别解决结伴旅客出行语义模式辨识问题及个体常旅客出行间隔模式辨识问题;最后,以模式识别结果为对象,借助面板回归、多元线性回归等计量模型定量分析考虑出行目的的出行量演化机制及考虑出行间隔模式的出行行为波动机制,为综合立体交通网资源优化配置等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以道路客运为例,提出了面向实名制客票数据的清洗流程及重构算法。基于数据处理结果,在个体视角下研究发现,客流总量分布存在六个典型时段,在空间上符合幂律,同时各个时段返回原籍比例存在一定差异;个体总出行次数、到访目的地数量符合幂律,而出行间隔符合泊松分布并存在以一周和一年为周期的波动。在团体视角下研究发现,道路客运出行存在明显的结伴现象,且结伴出行比例在不同时段、不同目的地存在差异;团体成员数、潜在同伴数均符合幂律。2、以结伴旅客为对象,解决了无标签和低空间分辨率条件下基于客票数据的出行目的补全问题,并考虑出行目的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将其扩展为“出行语义模式”。一方面,从团体视角出发,增加对同伴及同行关系的考虑,使得对客票数据的利用更加充分。具体而言,通过将团体、团体成员出行特征及出行目的与自然语言处理中文档、词和主题的概念类比,将出行语义模式辨识问题定义为主题挖掘问题,并构建嵌入出发时间的主题模型(TTM)。另一方面,考虑客票数据特性,提取了包括人口统计、历史出行和同行网络在内的多个特征,并提出其离散化及文本化处理方法。基于补充出行调查,验证了TTM和所设计特征的有效性,并发现TTM相对基准模型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稳定、均衡的结果。最终,在案例研究中,根据Gibbs采样算法得到出行特征分布和出发时间分布聚类并标注出公务商务、放假返乡、旅游休闲和一般私务四种主要类型出行目的,同时检测出无法用既有知识概括的非常规模式。出行目的补全有助于提升客票数据在出行需求建模等方面的应用深度。3、以个体常旅客为对象,揭示了城际出行时间模式及其规律。针对阳历和阴历同时通行导致不同年份出行时间无法逐天对齐的问题,本文采用出行间隔替代出发时刻,既保留了有关出行频率的信息,又实现了时间尺度的统一;同时从绝对时钟和相对时钟两种视角出发计算出行间隔,确定了出行间隔模式内禀形成机制的存在性。针对微观层面出行间隔模式辨识问题,采用词袋法表示个体出行特征,并构建双层高斯混合模型(BLGMM),利用预聚类初始化、扩展期望极大(EM)算法精细优化相结合的两步法进行参数估计。通过将辨识结果与年龄、性别、出发日期、出发时段及同伴人数等特征交叉分析,发现不同模式在特征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出行间隔模式的揭示有助于在微观层面掌握旅客出行时间规律,支撑个性化、需求响应式的出行服务,充分实现增量旅客向存量旅客的转化。4、以基于PGM的模式识别结果为基础,进一步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城际出行行为模式规律性。在年出行量演化机制方面,首先构建以区县客流为对象的面板数据集,其中以出行目的为场景分解总出行量,并以高铁是否开通为条件对区县分组;其次引入18个面板回归模型,探索不同场景下出行量影响因素及其滞后效应;模型结果及稳健性检验最终表明,提升二级公路密度对增加务工返乡、旅游休闲出行量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出行间隔模式波动性产生机制方面,首先提出混合模型下的局部标准差及局部变异系数;进而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探索出行波动性产生机制。
包琪[4](2020)在《具有外部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混沌通信的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因为混沌信号具有复杂的运动轨迹和不可预测性,同时由于光纤带宽巨大,近年来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混沌通信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利用混沌同步实现保密通信逐渐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研究热点。混沌光通信的物理基础是混沌的同步,以及对抗外界干扰的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的鲁棒性,即一旦收发双方的接收机同步到发射机后,接收机的混沌动力学不受发射机中的扰动影响,这样通过检测双方的同步误差就能实现发送信息的恢复。这种光混沌通信的安全性主要来自于,收发双方的激光器内部参数(非线性增益、线宽增强因子、光子寿命等)与外部参数(反馈时间延迟量等)需要高度一致,这种参数就相当于为通信双方提供了一种密钥,保证通信安全的实现。因此,在系统同步的基础上不仅需要兼顾同步的鲁棒性,设计适宜的混沌同步系统,还要保证这种同步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这样不仅能降低误码率,还是实现混沌保密通信的关键。本论文基于混沌同步的原理,根据生成混沌的不同方式设计了三种混沌保密通信方案。接着,利用上述不同类型的混沌系统,研究了系统的非线性混沌动力学效应,分析了系统同步的鲁棒性,并仿真实现了双向通信,进一步验证了所述方案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了基于光反馈的混沌半导体激光器点到多点信息传输和环网的双向通信系统模型;2)设计了具有延时光电反馈和光电耦合混沌半导体激光器的双向通信系统模型;3)设计了一种具有光电反馈和耦合的混沌半导体激光器多址信息双向传输系统模型。首先,给出了系统的理论模型和速率方程,分析了系统的混沌动力学特性;接着,讨论了混沌信息传输系统的同步特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加入外界扰动后该同步的鲁棒性;再者,数值仿真模拟了系统的混沌信息传输过程;最后,通过眼图衡量了信息传输性能。结果表明:1)通过求解速率方程,绘制了系统的分岔图、Lyapunov指数图、Lempel-Ziv复杂度图,研究了系统的混沌动力学特性,表征系统可以产生具有较高复杂度的混沌信号。2)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系统的同步特性,绘制了同步图、互相关系数图、吸引子图;在非理想情况下研究了系统的鲁棒性,利用一个方波信号调制偏置电流作为系统中增加的外部扰动,发现当加入微扰后,系统的接收端和发射端将处于失步状态;微扰消失时,接收和发射端可以瞬间恢复同步,可以利用该研究证明论文所述方案具有较好的鲁棒性。3)接着,进行了保密通信仿真,通过监测收、发各激光器对之间的同步误差(例如:在激光器k处Pk-Pn),并与本地信号进行运算(例如:mk-[Pk-Pn],mk为激光器k处的本地信号)发送的信息(mn,激光器n处的输入信号)就能被解密。通过眼图验证上述通信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证明上述系统能很好地实现混沌通信。同时在安全方面,窃听者难以实现信号的解密,因此系统具备优良的安全性能。4)多址通信系统中需要再根据路由需要进行波长转换,利用波分复用器对多路信号进行复用和解复用。综上所述,本论文从半导体激光器的混沌理论出发,对各种方案中的混沌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概括为:反馈强度的大小决定了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状态,当其值超过某一阈值时,分岔图与正的Lyapunov指数表明系统能进入混沌状态;产生的混沌信号具有较高的复杂度;收发双方的激光器系统的混沌同步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参数失配对混沌同步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所提出的方案能很好地实现双向通信以及多址双向通信,这些研究能为保密通信的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丰富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理论、推进通信系统的实用。
蒋晓丹[5](2019)在《考虑港口竞合及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港口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在腹地规划多式联运网络、建设内陆港。然而现实中很多港口规划多式联运网络时未考虑临近竞争港口的影响,造成内陆港选址重叠、资金严重浪费。为促进区域港口协调发展,政府及港口经营企业推动港口合作。合作港口可共用内陆港,并通过优化腹地多式联运网络布局降低网络运营成本。作为腹地多式联运网络的使用者,托运人决策从腹地城市至港口的运输路径。托运人的腹地运输路径选择对多式联运网络货流量有直接影响。本文考虑港口竞争及合作、托运人的腹地运输路径选择优化多式联运网络。基于已有相关研究,分别对港口竞争环境下的腹地运输路径选择、港口动态竞争及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优化、港口合作及多货种运输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多阶段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如下成果:1构建港口竞争环境下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的巢式Logit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到相同港口运输路径效用随机项的相关性。拓展了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研究,为竞争港口预测腹地多式联运网络货流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巢式Logit模型比多项式Logit模型的拟合度更高,单次运量较小时托运人倾向选择公路运输,相比于公路运输托运人选择多式联运时对运输成本、运输时间及通关时间更重视,相比于多式联运托运人选择公路运输时对可靠性更重视。2构建港口动态竞争及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竞争港口进行内陆港选址的先后顺序及内陆港最大容量约束,拓展了港口竞争环境下的内陆港选址方法,为竞争港口优化多式联运网络布局提供理论依据。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当一个竞争港口存在唯一的Nash博弈占优策略,并且该策略是其Stackelberg博弈均衡策略,纯Nash博弈均衡下的内陆港选址策略与Stackelberg博弈均衡下的内陆港选址策略一致。先决策港口在Stackelberg博弈均衡时的内陆港选址策略可能不是其在混合Nash博弈均衡中的占优策略。内陆港选址策略可能被港口服务费用、在港等待时间影响。3构建港口合作及多货种运输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多阶段优化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内陆港容量及内陆港与合作港口间班列运营随时间的动态调整、多货种运输路径选择差异及各时期投资预算约束,拓展了港口合作环境下的内陆港选址方法,为港口动态优化及多式联运网络布局提供理论依据。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降低网络布局优化成本、运营成本、运输成本及时间成本。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托运人倾向选择多式联运。合作港口的服务费用、服务时间、对不同货种的处理能力、港口挂靠航线对港口货流比例、多式联运比例有较大影响。综上,研究成果不仅拓展了腹地运输路径选择、内陆港选址、港口竞争及合作、多式联运网络优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可为港口在竞争及合作环境下优化多式联运网络布局及多式联运发展提供参考。
曹颖琦[6](2019)在《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能均衡发展是新工业化发展路径的前提和保障,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产能失衡包括产能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两种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工业经济主要表现为产能供给不足,被称为“短缺”经济。9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产能供给提高,随之开始面临产能过剩风险。产能过剩行业涉及到金属冶炼、矿物制品、机械装备等传统重化工业,近几年风电、光电设备以及能源化工等一些新兴产业也未幸免。产能过剩的存在阻碍了各类市场要素向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工业领域的聚集,削弱了工业经济发展和创新后劲。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产能过剩风险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危及产业健康发展,阻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产能严重过剩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能过剩行业雪上加霜,以产能过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产能失衡问题已经发展成中国转型时期面临的重要风险问题。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以及对产能进行动态调整既依赖于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也离不开政府适时合理的政策干预,合理的干预政策应有效逐步降低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缩短产能过剩平均持续时间,减弱其波动幅度。全方位监测工业产能均衡动态变化,对其变动轨迹予以长期追踪,分析其特征和模式变动越来越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建立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基于动态因子模型建立理论模型,紧扣概念内涵构建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编制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分析我国工业整体和大类行业产能均衡变动规律。在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挖掘失衡风险预警指标,编制工业整体和大类行业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数,计算预警概率,进行预警效果评估,完善产能失衡风险预警体系。主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该部分系统梳理了同产能均衡变动研究密切相关的经济周期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给出产能均衡的定义、性质和形式,构造刻画产能过剩风险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生率、相对规模等系列动态分析指标。第二,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及实证。该部分首先基于动态因子模型构筑产能均衡变动理论模型。其次选取可观测指标构建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在备选指标基础上以1991年到2016年的工业年度数据和工业整体及大类行业2001年1月到2017年9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以PPI为基准变量采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具有同步性质的指标集,从中剔除造成严重信息冗余的指标构成产能均衡动态监测目标变量。再次应用合成指数(Composite Index,CI)、扩散指数(Diffusion Index,DI)和Stock-Watson指数编制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刻画我国工业产能均衡变动的动态过程,分析产能过剩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相对规模和可能程度等动态特征。最后就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协同性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第三,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从市场因素、非市场因素、影响因素的传导通道和投资四个方面对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将各个影响因素与可观测统计指标相对应,构建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第四,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分析。首先改进了Harding-Pagan转折点识别算法,采用改进后的Harding-Pagan识别算法对产能均衡监测指数进行识别。其次对第4章构建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校验,编制预警指数,以Harding-Pagan识别结果为因变量采用Probit模型估计预警概率,给出高风险阈值。最后对预警指标的预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预警指标的边际效应。第五,典型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该部分以12个典型大类行业为例进行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和失衡风险预警分析。监测分析方面,详细分析典型大类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次数、发生率、平均持续时间、最高深度和相对深度等动态特征以及典型行业间的周期协同性;并以全部35个大类行业为样本分析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的行业特征成因和阶段性特征。预警分析方面,在分别编制典型大类行业风险预警指数、估计风险预警概率、给出行业高风险阈值基础上,评估预警效果,分析各预警指标边际效应;并就产能失衡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探讨,分别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面板Probit模型,分析投资“潮涌”现象的现实表现。该部分是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在行业层面的推广和延伸,是前述三部分分析方法向行业层面的拓展,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的行业特征成因分析、阶段性特征分析和对“投资潮涌”现象的探讨起到一定的归纳和提升作用,完善了产能均衡监测和预警研究体系结构。本文主要结论:第一,对我国工业整体产能均衡变动的监测和分析发现:产能过剩风险连续3个月及以上发生率为33.84%,连续6个月及以上发生率为20.2%,2001年1月到2017年9月间,共出现四次过剩,其中2001年7月到2002年2月和2014年9月到2015年3月程度较轻;2008年9月到2009年8月连续一年时间的衰退,平均深度高达214.33%,谷值深度718.13%;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持续13个月,时间最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向冲击影响巨大:危机后,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大幅下滑,工业经济增速换挡态势显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负向冲击对工业经济增速换挡的助推效应明显;危机后产能均衡变动基本表现特征恢复,具体表现在产能过剩持续的时间和深度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但是平均周期长度增加,产能均衡变动进入低波动,宽周期模式。第二,对大类行业产能均衡变动的监测和分析发现: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特征具有显着异质性,连续3个月及以上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范围从3.24%到52.3%,平均持续时间从3个月到11.3个月,平均深度则从23%到417.8%,呈现严重的结构失衡,结构性问题已成为我国工业产能均衡的巨大阻碍。第三,对大类行业产能均衡监测指数研究发现:产能过剩风险发生呈现多源性特征。行业特征对产能过剩风险发生具有显着影响,具有高的价格影响关联度,高的投资关联度,处于产业成长阶段的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低;反之,价格影响关联度低,投资关联度低,处于产业成熟阶段的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高。进入产业生命周期成熟阶段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相比其他行业高约6个百分点。经济周期变动因素左右着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程度和过剩的波及程度,尤其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源性负向冲击影响,绝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程度被严重放大,深度增加,某些行业达700%以上,波及程度比危机前增加15%,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同全球经济连接日益紧密,外源性影响将逐步增强。工业整体和大部分典型行业在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出现长时间的产能过剩状态,不能排除“四万亿”强刺激方案的影响,具有政策干预因素诱发特点。第四,对大类行业间产能均衡波动的周期协同性和阶段性特征分析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行业间产能均衡变动的周期协同性增强,工业产能均衡微波动特征与行业衰退普遍性特征共存,行业抗冲击能力弱化,需要精准把握调控政策的时间和力度,避免政策干预负效应。第五,对工业和大类行业失衡风险预警研究表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产业间的传导在工业产能失衡风险的准确预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传递渠道逐渐畅通,产业融合进程的加快,未来代表产业间传导特征的统计指标作用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在产能失衡风险预警甚至是宏观经济周期预警分析中增加代表行业间传导的指标将会极大改善预警效果。本文针对投资“潮涌现象”构建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增速指标对行业产能均衡变动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说明行业非理性投资会显着加大产能过剩风险。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基于动态因子模型的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赋予了产能均衡统计监测研究新的解释框架和分析路径以产能均衡概念为研究起点,建立理论模型,紧扣概念内涵选取可观测指标构建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以可观测指标的共同成分变动作为产能均衡监测的对象,采用基于动态因子模型的Stock-Watson指数方法编制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聚焦于动态变化的产能均衡统计监测研究弥补了传统单指标研究片面和多指标研究缺乏系统性的不足,赋予了产能均衡统计监测新的解释框架和分析路径。2.发掘重要预警指标,完善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中发掘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指数)、重要关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增速指标,纳入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政策不确定性、产业间传导和投资的非理性跟风行为三方面改善和提升预警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三方面预警指标对改善失衡风险预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3.转折点识别方法的改进转折点的识别是时间序列分析的重要内容,是计算失衡风险预警概率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预警效果的好坏。对Harding-Pagan方法进行改进,叠加了关于波动幅度的限制和峰谷值备选点位置限制,可以有效控制噪声干扰,准确定位和识别产能过剩风险,更切合现实与研究宗旨。本文的政策建议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加强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第二,要注重合理搭配和使用逆周期政策;第三,调整优化投资规模与结构,及时叫停和遏制企业非理性投资;第四,要合理利用各种要素在产业间的传导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第五,要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并建立和完善产业调整支持政策。
吴颖[7](2017)在《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收入和市民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工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产生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也是新时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都与市民存在差距。因此,从教育培训的市场收益和非市场收益出发,研究如何有效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收入和市民化水平,使其真正融入城市,共享城市改革发展成果,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文章梳理相关文献,以苏州市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搜集数据,利用SPSS18.0、AMOS21.0和STATA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首先,考察了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其次,基于扩展的明瑟收入方程,实证检验了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再次,构建并验证市民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绝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有着强烈的教育培训需求,但限于环境支持不足、认知消极、信息缺失等主客观原因,接受教育培训的现实情况不为乐观。第二,在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经济收益率方面,教育和培训对农民工收入均有积极正向作用,只是培训的纯收益率(10.8%)显着高于教育(5.8%);二者能够共同促进收入增加;教育收益率随着学历层次的上升而呈现非线性递增趋势,培训收益率也会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提高。第三,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分为市民化意愿、经济生活条件、社会关系融合、政治参与程度四个维度,当前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52.75%),但在四个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教育培训对其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只是对政治参与程度的影响相对弱;教育的正向效应明显强于培训(不包括“政治参与程度”),但只有高中及以上的农民工,市民化水平才会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提升;培训经历在不同程度上正向促进市民化。最后,文章提出四点政策建议:发展正规学校教育,提高农民工学历水平;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弥补早期人力资本不足;融通教育和培训“双向通道”,完善教育培训系统;引导农民工自我教育和自谋发展,提升自我效能感。
黄琼敖[8](2016)在《力学中的几类二阶常微分方程三点边值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能够更加精确的模拟实际物理过程,有必要对力学中一些典型的微分方程非局部边值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考虑几类重要的线性、非线性和分数阶常微分方程,研究它们在几种不同的三点边值条件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及逼近方法.主要内容有:第1章概述阻尼振动方程、Duffing方程以及分数阶Bagley-Torvik方程的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2章介绍一些预备知识,主要包括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积分方程的分类,以及在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定理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不动点原理.第3章采用积分方法将一般化的阻尼振动方程三点边值问题转化为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利用压缩算子原理在平方可积函数空间研究了其解的唯一性,然后提出了求解第二类线性Fredholm积分方程的微分型分段Taylor级数展开法,获得了近似解的表达式并进行了收敛性和误差估计,和已有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数值实例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4章将一般化Duffing方程三点边值问题转化为第二类Hammerstein积分方程,并利用Schauder不动点原理以及Banach空间的压缩算子原理分别研究了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给出了相应的充分条件,然后将微分型分段Taylor级数展开法拓展到非线性积分方程的情形,构造了近似解并给出了其收敛性和误差估计,通过数值实例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第5章将分数阶变系数Bagley-Torvik方程三点边值问题转化为含有弱奇异核或者连续核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利用不动点原理在连续函数空间研究了解的唯一性,然后提出了积分型分段Taylor级数展开法,得到了含有弱奇异核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的近似解.通过对近似解的收敛性、误差估计和数值实例进行计算分析,验证了获得的定理.最后,总结本文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将研究的问题.
张艺[9](2016)在《AR(1)模型中自回归系数的有限样本统计推断》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详尽地探讨了一阶自回归模型(AR(1)模型)中自回归系数的有限样本统计推断问题.本文包含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首先对于带正态白噪声的AR(1)模型,构造了模型中自回归系数的精确置信域(无论AR(1)序列的均值已知或未知),据此研究了关于自回归系数的简单检验问题.其次,本文依据似然比检验方法建立了模型中自回归系数的渐近置信域.最后,在覆盖率意义下对以上两种置信域进行了比较(通过Monte Carlo方法).结果表明了,在有限样本场合下,本文所提出的精确置信域是优于基于似然比检验方法得到的渐近置信域.后一部分对带正态白噪声的AR(1)模型中未知参数极大似然估计的存在性及唯一性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说明了,无论AR(1)序列的均值已知还是未知,模型中参数极大似然估计均以概率为1地存在并且唯一,且自回归系数的极大似然估计的分布仅依赖于其本身.所用方法可以方便地给出自回归系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分布函数的解析表达式,据之通过Monte Carlo方法可绘制其图像.
陈一凡[10](2014)在《食品供应链中生产与质量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食品作为一种必需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保证食品供应充足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对食品供应链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食品作为一种商品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例如可以用一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或者产品由多种原材料生产而成,且很多种类的食品都只具有有限的货架期。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使得食品供应链管理面临很多挑战。当顾客对于不同种类产品的需求量不确定时,由于产品的货架期有限,企业在现实运营中往往不能有效做出生产、订货等决策,从而造成了当产品产量与需求不匹配时,产品会产生过期浪费或者脱销等问题。因此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货架期产品库存策略一直是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食品的另一种特殊性质是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对于顾客来说是不可观察或者不可马上获得的。对于食品而言,其外观、味道等属性可以通过在购买前进行信息的搜集直接获取,或者购买消费后就可以直接体验到。而食品具有的化学残留、食品添加剂等属性,即使在被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后,对身体产生的影响也难以或无法在短期内准确评价,所以只能以一种基于信任的前提下进行交易。然而,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对产品的信任性属性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食品生产者败德行为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企业界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其中,追溯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食品供应链中。因此,研究存在产品追溯情况下的供应链各参与者行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综合运用最优化理论以及博弈理论,以食品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决策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对货架期产品的库存问题以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指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货架期产品库存策略、追溯与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目前的研究不足。根据这些研究的不足,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根据之前确定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可分割原材料的采购策略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以雨润集团为代表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运营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的。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这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运营有两个特殊的地方:一、原材料可分割(生产)为多个种类的产品;二、产成品具有不同长度的货架期。因此,企业必须对原材料的采购进行科学的决策才能在最小化库存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地满足不同产品的顾客需求。但是,企业在现实运营中往往缺少有效的工具去辅助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从而造成了产品产量与需求不匹配、产品过期浪费等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这类企业的特点和现实问题,从产品的货架期、原材料的可分割性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的最优原材料订购策略以及相应的管理启示,以指导此类企业的经营决策,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的原材料订购策略问题只是针对企业的内部生产运作进行决策,而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却与供应链中各个参与者的决策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研究了在食品供应链中各参与者的决策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本文首先研究了在包含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的供应链中,当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存在产品追溯时,制造商采用贸易信贷机制或者质量检验机制情况下双方的最优决策。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追溯在不同机制下对于最优合同参数及双方的最优决策有不同的影响,且制造商在不同机制下采用追溯的意愿也不同。由于食品从原材料到最终销售给顾客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很多环节,每个环节的生产加工过程都可能会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环节的生产加工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无法被观察到,这也就给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机会,从而产生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本文.在信息不对称性的情况下,研究了企业如何通过追溯系统提供的责任信息设计外部成本分担合同,从而影响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生产行为,并且最终达到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的目的。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本文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综上所述,食品的供应充足和质量安全对于消费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食品供应链中的库存问题及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生产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对于提高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多周期Probit模型中MLE的存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周期Probit模型中MLE的存在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政府干预和企业合作的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政府补贴下绿色供应链研究综述 |
2.2 供应链上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的研究 |
2.3 绿色供应链下的技术合作文献综述 |
2.4 供应链上企业绿色技术投资和绿色管理的研究 |
2.5 供应链网络均衡研究 |
第3章 绿色技术投资实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绿色技术投资实践 |
3.2 企业污染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3.3 供应链技术政策分析 |
3.3.1 补贴政策分析 |
3.3.2 环境税政策分析 |
3.3.3 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政策分析 |
3.4 技术溢出和贸易保护主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产品补贴下的多期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 |
4.1 问题描述、模型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
4.2 多期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
4.2.1 制造商的决策模型和均衡条件 |
4.2.2 零售商的决策模型和均衡条件 |
4.2.3 消费与回收市场的均衡条件 |
4.2.4 网络整体的均衡条件 |
4.3 数值算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污染排放权限额可交易下具有绿色技术投资的多期供应链网络均衡 |
5.1 问题描述、模型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
5.2 污染排放权限额交易下的多期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
5.2.1 制造商的决策模型和均衡条件 |
5.2.2 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均衡条件 |
5.2.3 网络整体的均衡条件 |
5.3 数值算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技术扩散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下的多期供应链网络均衡 |
6.1 问题描述、模型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
6.2 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
6.2.1 制造商的决策模型和均衡条件 |
6.2.2 消费市场的均衡条件 |
6.2.3 网络整体的均衡条件 |
6.3 社会福利 |
6.4 数值算例 |
6.5 本章结论 |
第7章 限额可交易政策下绿色供应链的竞争与合作 |
7.1 问题描述、模型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
7.2 分散决策 |
7.3 绿色技术卡特尔决策模式 |
7.4 营销成本—收益分摊模式 |
7.5 全面合作模式 |
7.6 社会福利 |
7.7 数值算例 |
7.8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绿色供应链发展对策 |
8.1 消费引导对策 |
8.2 技术补贴对策 |
8.3 污染排放控制对策 |
8.4 绿色技术发展对策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上市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新闻报道对资本市场影响的文献梳理 |
1.2.2 JUMP-GARCH模型的文献梳理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 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研究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信号理论 |
2.1.3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
2.1.4 行为金融学理论 |
2.2 模型研究 |
2.2.1 GARCH模型 |
2.2.2 JUMP-GARCH模型 |
2.2.3 ARJI-JUMP-GARCH模型 |
2.2.4 加入News指标的JUMP-GARCH模型 |
第3 章 数据选取与模型估计 |
3.1 数据说明 |
3.1.1 样本选择 |
3.1.2 数据来源 |
3.2 模型估计 |
3.2.1 数据的基本情况 |
3.2.2 平稳性检验 |
3.2.3 ARCH效应检验 |
3.2.4 GARCH模型的估计 |
3.2.5 JUMP-GARCH模型的估计 |
第4 章 汇总统计与差异分析 |
4.1 估计结果汇总统计分析 |
4.2 市场牛熊行情差异分析 |
4.3 投资者关注度差异分析 |
4.4 公司地区差异分析 |
4.5 流通市值差异分析 |
第5 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启示建议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客票数据驱动的道路客运出行行为模式辨识及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基础术语说明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出行目的辨识研究 |
2.1.1 研究方法比较 |
2.1.2 出行特征选取 |
2.1.3 出行目的划分 |
2.1.4 既有研究评述 |
2.2 出行时空模式辨识研究 |
2.2.1 出行特征表示 |
2.2.2 基于相似度的聚类方法 |
2.2.3 基于概率图模型的聚类方法 |
2.2.4 既有研究评述 |
2.3 出行行为模式规律及机理研究 |
2.3.1 出行行为模式规律性指标 |
2.3.2 出行行为模式形成机理及演化特性研究 |
2.3.3 既有研究评述 |
3 个体及团体视角下的旅客出行特征分析 |
3.1 数据处理 |
3.1.1 数据描述 |
3.1.2 数据清洗 |
3.2 客票数据重构 |
3.2.1 目的地重构 |
3.2.2 个体重构 |
3.2.3 团体重构 |
3.3 个体视角下旅客特征分析 |
3.3.1 个体旅客画像 |
3.3.2 个体旅客出行时空分布 |
3.3.3 个体旅客出行特性的统计力学规律 |
3.4 团体视角下旅客特征分析 |
3.4.1 团体旅客画像 |
3.4.2 团体旅客出行时空分布 |
3.4.3 团体旅客出行特性的统计力学规律 |
4 结伴旅客出行语义模式辨识研究 |
4.1 团体视角下结伴旅客出行语义模式辨识问题 |
4.1.1 相关背景 |
4.1.2 共轭先验 |
4.1.3 问题描述 |
4.2 团体视角下结伴旅客出行语义模式辨识主题模型 |
4.2.1 主题模型 |
4.2.2 嵌入出发时间的主题模型构建 |
4.2.3 基于Gibbs采样的模型推断 |
4.3 模型验证 |
4.3.1 面向客票数据的特征设计 |
4.3.2 模拟客票数据的出行调查 |
4.3.3 基于调查数据的特征对比实验 |
4.3.4 基于调查数据的模型对比实验 |
4.4 TTM应用研究 |
4.4.1 基于客票数据的模型标定 |
4.4.2 出发时间预测 |
4.4.3 出行目的标注 |
4.5 本章小结 |
5 个体旅客出行间隔模式辨识研究 |
5.1 个体旅客出行间隔特征表示 |
5.1.1 不同时钟下出行间隔计算方法 |
5.1.2 不同时钟下出行间隔特征对比 |
5.2 基于混合模型的出行间隔模式聚类问题 |
5.2.1 高斯混合模型及EM算法 |
5.2.2 双层高斯混合模型及扩展EM算法 |
5.3 基于K均值++的出行间隔模式预聚类 |
5.3.1 特征构建及序列变换 |
5.3.2 预聚类结果 |
5.3.3 初始聚类中心确定 |
5.4 基于BLGMM的出行间隔模式精细聚类 |
5.4.1 精细聚类结果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旅客出行行为模式规律性研究 |
6.1 考虑出行目的的结伴旅客出行量演化机制研究 |
6.1.1 演化现象分析 |
6.1.2 面板数据构建 |
6.1.3 理论分析与假设 |
6.1.4 面板回归模型设定 |
6.1.5 基准模型估计 |
6.1.6 稳健性检验 |
6.2 考虑出行间隔模式的个体常旅客出行波动机制研究 |
6.2.1 波动性指标 |
6.2.2 宏观波动性分析 |
6.2.3 微观波动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道路客运团体旅客出行调查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具有外部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混沌通信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沌理论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混沌同步及保密通信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激光混沌通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2.1 混沌基本概念 |
2.2 附加自由度的半导体激光器 |
2.3 通向混沌的路径 |
2.4 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研究的判据 |
2.5 混沌系统的同步方法 |
2.6 半导体激光器的混沌产生机制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全光反馈的混沌半导体激光器点到多点和环网通信 |
3.1 理论模型 |
3.2 分岔图和同步性分析 |
3.3 点到多点的信息传输 |
3.4 环网双向通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具有延时光电反馈和光电耦合混沌半导体激光器的双向通信研究 |
4.1 理论模型 |
4.2 同步性和鲁棒性分析 |
4.3 电光反馈下的双向通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电反馈和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多址系统中信息的双向传输 |
5.1 理论模型 |
5.2 非线性动力学效应和同步性及鲁棒性分析 |
5.3 多址双向信息传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考虑港口竞合及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不足 |
1.2.1 港口、运输方式及内陆港的选择 |
1.2.2 考虑港口竞合的内陆港选址 |
1.2.3 多式联运网络优化 |
1.2.4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多式联运相关理论 |
2.1.1 多式联运的参与者 |
2.1.2 多式联运网络优化相关问题 |
2.2 内陆港相关理论 |
2.2.1 内陆港可提供的服务 |
2.2.2 内陆港的分类 |
2.2.3 内陆港的投资建设者 |
2.3 竞合及博弈理论 |
2.3.1 企业竞争及合作 |
2.3.2 港口竞争、联盟及整合 |
2.3.3 非合作博弈 |
2.3.4 合作博弈 |
2.3.5 演化博弈及重复博弈 |
2.4 离散选择及优化理论 |
2.4.1 离散选择模型理论基础 |
2.4.2 优化理论基础 |
2.4.3 精确算法及求解软件 |
2.4.4 分散搜索-路径重连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3 港口竞争环境下腹地运输路径选择分析 |
3.1 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港口相关因素 |
3.1.2 内陆运输相关因素 |
3.2 港口竞争环境下的腹地运输路径选择 |
3.2.1 模型选择 |
3.2.2 港口竞争环境下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的巢式Logit模型 |
3.3 算例分析及模型验证 |
3.3.1 融合行为偏好及意向偏好调查的数据收集 |
3.3.2 可选路径及因素水平设置 |
3.3.3 极大似然估计 |
3.3.4 巢式Logit模型和多项式Logit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对比 |
3.3.5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港口动态竞争及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优化 |
4.1 问题分析 |
4.1.1 港口规划腹地多式联运网络的动态博弈 |
4.1.2 托运人的腹地运输路径选择 |
4.2 港口动态竞争及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优化模型 |
4.2.1 参数及决策变量 |
4.2.2 基于巢式Logit模型的效用函数及路径选择概率 |
4.2.3 模型建立 |
4.3 算法设计 |
4.3.1 基于策略组合枚举的算法设计 |
4.3.2 基于剔除先决策者劣策略的算法设计 |
4.4 算例分析 |
4.4.1 港口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均衡解对比 |
4.4.2 算法对比分析 |
4.4.3 竞争港口服务参数的影响分析 |
4.4.4 内陆港服务参数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港口合作及多货种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多阶段优化 |
5.1 问题分析 |
5.1.1 多货种托运人的运输要求 |
5.1.2 港口合作后的腹地多式联运网络优化 |
5.2 港口合作及多货种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多阶段优化模型 |
5.2.1 参数及决策变量 |
5.2.2 目标函数计算 |
5.2.3 模型建立 |
5.3 算法设计 |
5.3.1 解编码及初始种群生成 |
5.3.2 带容量约束的多货种货流分配 |
5.3.3 参考集产生及更新 |
5.3.4 子集产生及贪婪路径重连 |
5.3.5 停止准则 |
5.4 算例分析 |
5.4.1 多阶段和单阶段模型对比 |
5.4.2 算法有效性分析 |
5.4.3 多货种腹地运输路径选择对比 |
5.4.4 合作港口服务参数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2 基本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及实证 |
3.1 产能均衡变动理论模型 |
3.2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
3.3 景气指数在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中的应用 |
3.4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实证 |
3.5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协同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4.1 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分析 |
5.1 转折点识别 |
5.2 预警指标的校验 |
5.3 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及效果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典型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 |
6.1 典型行业的选择 |
6.2 典型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实证 |
6.3 典型行业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及效果评估 |
6.4 典型问题探讨——投资“潮涌现象”的现实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收入和市民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源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假设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民工 |
2.1.2 农民工教育培训 |
2.1.3 农民工市民化 |
2.2 国外相关研究梳理 |
2.2.1 国外移民教育研究 |
2.2.2 国外移民教育培训回报率研究 |
2.2.3 教育培训与移民社会融合关系的研究 |
2.3 国内研究回顾与趋势 |
2.3.1 国内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 |
2.3.2 国内教育培训与农民工收入关系的研究 |
2.3.3 农民工市民化及其与教育培训关系的研究 |
第3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政策 |
3.1 教育培训的理论基础及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 |
3.1.1 人力资本理论 |
3.1.2 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相关政策 |
3.2 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理论基础及政策 |
3.2.1 宏观层面的二元结构理论 |
3.2.2 微观层面的人口迁移理论 |
3.2.3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两阶段迁移理论 |
3.2.4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政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民工调查问卷设计 |
4.1 问卷设计程序 |
4.1.1 问卷第一部分 |
4.1.2 问卷第二部分 |
4.1.3 问卷第三部分 |
4.2 初测问卷质量鉴定 |
4.2.1 初测样本情况 |
4.2.2 农民工市民化量表项目分析 |
4.2.3 农民工市民化量表信度分析 |
4.2.4 农民工市民化量表效度分析 |
4.3 正式问卷质量鉴定 |
4.3.1 农民工市民化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2 农民工市民化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分析 |
5.1 农民工总样本情况 |
5.2 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 |
5.2.1 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需求状况 |
5.2.2 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环境支持 |
5.2.3 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现实情况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
6.1 农民工收入情况 |
6.1.1 不同性别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收入统计分析 |
6.1.2 不同年龄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收入统计分析 |
6.1.3 不同教育层次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收入统计分析 |
6.1.4 不同培训经历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收入统计分析 |
6.1.5 不同职业类型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收入统计分析 |
6.2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收入影响的实证检验 |
6.2.1 计量模型设定 |
6.2.2 主要变量设置 |
6.2.3 实证研究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影响 |
7.1 农民工市民化情况 |
7.1.1 农民工市民化水平总体分析 |
7.1.2 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差异分析 |
7.2 教育培训与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相关分析 |
7.2.1 教育变量与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相关分析 |
7.2.2 培训变量与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相关分析 |
7.2.3 其他变量与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相关分析 |
7.3 教育培训与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回归分析 |
7.3.1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总体市民化水平的回归分析 |
7.3.2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市民化意愿的回归分析 |
7.3.3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经济生活条件的回归分析 |
7.3.4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社会关系融合的回归分析 |
7.3.5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政治参与程度的回归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扶持发展正规学校教育,提高农民工学历水平 |
8.2.2 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弥补早期人力资本不足 |
8.2.3 融通教育和培训的“双向通道”,完善教育培训系统 |
8.2.4 引导农民工自我教育和自谋发展,提升自我效能感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8)力学中的几类二阶常微分方程三点边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阻尼振动方程 |
1.2.2 非线性Duffing方程 |
1.2.3 分数阶Bagley-Torvik方程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预备知识 |
2.1 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 |
2.2 积分方程及其分类 |
2.3 不动点定理 |
第3章 一般化的阻尼振动方程 |
3.1 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 |
3.2 解的存在唯一性 |
3.3 微分型分段TAYLOR级数展开法 |
3.4 数值例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般化的DUFFING方程 |
4.1 第二类HAMMERSTEIN积分方程 |
4.2 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
4.3 分段TAYLOR级数整体展开法 |
4.4 数值例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数阶变系数BAGLEY-TORVIK方程 |
5.1 含有弱奇性核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 |
5.2 解的存在唯一性 |
5.3 积分型分段TAYLOR级数展开法 |
5.4 数值例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AR(1)模型中自回归系数的有限样本统计推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文献研究情况 |
二、国内文献研究情况 |
第三节 文章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概述 |
一、文章创新之处 |
二、文章研究方法概述 |
第二章 AR(1)模型的自回归系数置信域的确定 |
第一节 精确置信域的确定 |
一、模型介绍 |
二、所提出方法的检验和应用 |
三、所提出方法的推广 |
第二节 基于似然比检验的渐近置信域的确定 |
第三节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不同检验方法下的结果比较 |
第三章 正态AR(1)模型极大似然估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
第一节 均值已知时AR(1)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 |
第二节 均值未知时AR(1)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 |
第四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
第一节 文章的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10)食品供应链中生产与质量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货架期产品的库存问题研究综述 |
1.3 追溯与食品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 |
1.4 贸易信贷与食品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 |
1.5 质量检验与食品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 |
1.6 质量成本分担与食品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 |
1.7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创新点 |
1.8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产品货架期不同的分割型制造系统中原材料订货策略研究 |
2.1 模型建立与分析 |
2.1.1 模型建立 |
2.1.2 模型分析 |
2.2 数值算例 |
2.2.1 分割比例对期望成本的影响 |
2.2.2 市场波动性对期望成本的影响 |
2.2.3 生产成本对期望成本的影响 |
2.2.4 启发式策略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质量追溯能力的贸易信贷与质量检验机制研究 |
3.1 追溯与贸易信贷结合机制下的模型建立与分析 |
3.1.1 模型建立 |
3.1.2 最优贸易信贷合同分析 |
3.2 追溯与质量检验结合机制下的模型建立与分析 |
3.2.1 模型建立 |
3.2.2 质量检验博弈分析 |
3.2.3 最优质量检验合同分析 |
3.3 数值算例 |
3.3.1 追溯与贸易信贷结合机制下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3.3.2 追溯与质量检验结合机制下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质量追溯能力的质量成本分担契约研究 |
4.1 模型建立 |
4.2 集中式情况下的最优决策 |
4.3 分散式情况下的最优决策 |
4.3.1 合同1下的最优决策 |
4.3.2 合同2下的最优决策 |
4.4 集中式情况与分散式情况的比较 |
4.5 数值算例 |
4.5.1 追溯能力与生产决策、合同参数及利润的关系 |
4.5.2 边际努力成本与生产决策、合同参数及利润的关系 |
4.5.3 外部损失成本与生产决策、合同参数及利润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多周期Probit模型中MLE的存在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政府干预和企业合作的供应链绿色技术投资研究[D]. 吴海翔. 南昌大学, 2021
- [2]上市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D]. 邱之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客票数据驱动的道路客运出行行为模式辨识及规律研究[D]. 钱剑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具有外部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混沌通信的数值研究[D]. 包琪.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5]考虑港口竞合及腹地运输路径选择的多式联运网络优化研究[D]. 蒋晓丹.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D]. 曹颖琦.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7]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收入和市民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D]. 吴颖. 苏州大学, 2017(04)
- [8]力学中的几类二阶常微分方程三点边值问题研究[D]. 黄琼敖. 广西大学, 2016(02)
- [9]AR(1)模型中自回归系数的有限样本统计推断[D]. 张艺.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1)
- [10]食品供应链中生产与质量安全问题研究[D]. 陈一凡. 南京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