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而自成体系,其充分体现传统儒学的政治取向和理想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对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和其影响进行分析,明确孟子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为逻辑核心,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在其内在逻辑基础上分析其“民本”、“德治”和“政治发展”思想,并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作出阐述。
关键词:孟子政治思想;性善;仁政;民本;德治
一、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1.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
孟子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现象出发,认为人们生来便具有善良的本性,从而归纳出“人性善”的本质。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品格,是人与野兽的区别之处,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出发点。
阿曼苏丹国于1983年通过内阁会议决定,建立国家测量局(NSA),其主要职责是制定阿曼的地理政策,为与测量和制图相关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
孟子在“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上,得出君主要实行“仁政”的结论,君主要充分发扬人们普遍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品质,即为“仁政”。统治者要看到人们善良的本质,而“不忍人之心”则是人人所具有的。可见,“不忍人之心”是其“性善论”的基础,而“性善论”又是其“仁政王道”学说和其他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
Because the higher xf,sfand the lower cf,the higher kinematics performance,the IKPI of the manipulator could be written as
2.以“仁政王道”为逻辑核心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强调心理原则,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其“仁、义、礼、智、圣”学说与孔子的“仁学”思想完全对应。孟子将“仁、义、礼、智、圣”视为人的本性,强调人道主义。由于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礼乐崩坏,“礼”失去了其的重要地位,已不需要“仁”来解释和维护“礼”。由此,孟子将“仁、义、礼、智、圣”作为施政学说,提出“仁政王道”思想。
3.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
在经济治理方面,孟子认为在政治上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必须在经济上让人民满足,让其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在孟子生活的时代,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君主理应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民的恒产便是土地,换言之,君主要着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广大人民提供“恒产”。土地问题一直是孟子所关注的重点,在保证农户有自己土地的基础上,还要减轻赋税,并主张实行单一税制,缓解百姓负担,以达到巩固国家稳定的目的。但孟子只提倡减少赋税的种类,并未减少税率,把赋税限制在人民能够承受的程度上,把强国立足在养民裕民的基础上,是孟子“薄税养民”思想的核心。
二、孟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民本思想
孟子的政治发展思想最为重要的即其“革命思想”,其提出对于有大过却不听劝说的君主可以废除,不仅主张君主身边的大臣有权废除君主,还号召人民对暴君进行讨伐,并大胆批评君主,指出其不仁之处。孟子将君主权力限制在“仁”的框架内,把君主分为“王道之君”和“霸道之君”,对于“霸道之君”只可摒弃,不可辅佐,否则会变成增加百姓疾苦的帮凶。
“千年古肇州,百年老街基”。在肇州,“老街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弘扬“老街基文化”,在注册公司时又登记了“老街基”这个名字。从此,“老街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诞生了。“老街基”这个在肇州富有浓重文化色彩和历史渊源,尘封百年的三个字便与张雪松结下了永久之缘。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只要努力学习,扩展善性,任何人都可达到圣人的道德人格。在其“平等观”和“国家起源论”基础上,孟子提出“仁政”的终极目标,即“治国平天下”。
2.德治思想
孟子主张“德治”,并未反对“法治”,而坚持二者共用,法德兼备,其同样重视“法”的重要性,没有法治会面临亡国的危机。此外,孟子在农业、工商业等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治理策略均显示其“法治思想”。
福斯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开发了全新一代切削液ECOCOOL GLOBAL 20,以帮助用户应对各种挑战。其设计理念是在满足机床和金属加工行业的性能目标要求外,满足绝大部分工业化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为用户提供高性能、安全和环保的切削液产品。
孟子十分重视人尽其才,认为贤才是国家的栋梁,一个国家若没有贤才,则会显得国力空虚,降低国家的实力,君主要广纳贤才,将“德”与“才”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做到“贵德而尊士,贤者有位,能者在职”。同时其反对君主将德才不备的人放在重要位置上,会祸国祸民,不重视贤才的统治者只能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而不能有所建树,成就大业。
孟子在民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倡君主要重民、爱民,推行德治。在孔子“重民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提出“以德治君”和“以德治民”思想,即“德治思想”。孟子认为,君主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君主要以身作则,即有德者执政。统治者一定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以身作则教化人民,君主首先要“修身”,才可“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国之主,应该首先树德,给别人作出示范,而不应该一味要求他人履行道德。此外,孟子对为官者提出很多要求,为臣者要辅佐君主施行仁政治理国家,而非满足君主争霸之野心。
在政治治理方面,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孟子十分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得到天下,则必须有人民群众的拥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性力量,与人民百姓站在一起,想其所想,恶其所恶,才可得到人民拥护,孟子有不少对此的精彩论断。在此基础上,孟子反对掠夺性的战争,并主张对那些到处向诸侯宣扬战争的游说之士进行严惩。但对于反抗统治者暴政的正义性战争,孟子是赞扬的态度。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出并回答了政治领域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君民谁是社会政治本体。其提倡民为贵,为政必须以民为本,在“君权天授”的基础上,提倡“尊君”思想,并重视人民的作用,将“尊君”与“重民”相结合,提倡君臣平等、君民同乐的朴素民主观。
3.政治发展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德治思想从新兴地主阶级出发,以维护其阶级利益为目的,但其并不提倡对统治者的绝对服从,而是对等的朋友关系,不存在君尊臣卑,“舜尚见帝……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
在君主自身注重修身的基础上,孟子提倡对百姓施行道德教化,这也是孟子“德治思想”的核心。孔子在其德治思想中提倡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认为对普通百姓进行道德教化可有效预防犯罪,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从而使人性得到改善,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德治思想,进一步指出统治者不能只用命令和刑罚来治理国家,只有用道德教化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自身的行为,人民才会在心里接受其统治。
孟子的仁政学说认为仁者爱人,爱人民,仁政即通过政治为人民谋福利。 “仁也者,人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强调将“仁”与“人”相结合,把“仁”具体到“人”,即在政治、经济等治理领域为人民着想,并制定相应政策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从而增强自身政权的稳定性。孟子的民本思想便是对如何将“仁”与“人”相结合的回答。
三、孟子政治思想的评价
1.孟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意义
相比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孟子的政治思想更具客观性与进步性,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相平衡之处寻求政治治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提倡的“民贵君轻”思想,较早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在历史中具有进步意义,并将人民的政治心理作为研究对象,拓宽了政治学的范畴。孟子的政治发展思想,承认革命的合理性,鼓励人民讨伐暴君,为中国长期的封建君权造成限制,其“民本思想”和“德政思想”实践性较强,并均为后世所沿用至今。
郝桂芹说,打单号,十个号范围就小吗?组六时,买方胜率33%,组三 20%,要是豹子呢,胜率只有10%。如果买单选和组选,从“000”到“999”,那是一千个号呵。单选胜率千分之一,组选胜率是千分之三呵。这个范围是什么概念?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呵。而那个扑朔迷离的开奖号,就是一根针,一根飘忽不定的针,你知道吗?!
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是对孟子民本主义的继承与发扬,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启发与警示意义,将民本主义思想运用到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中去,是该思想的最高体现。此外,孟子所关于土地、农户问题的思想,即农户应有“恒产”,减少赋税等主张,在今天仍具有实践性。而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则是对孟子“德治”思想的借鉴与完善。在其“德治”思想中,孟子提出首要加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水平,以身作则,我们党正在进行的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其的良好继承与发展。
2.孟子政治思想的消极意义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孟子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政治思想是为统治者所服务的,其主张建立封建君主专制,虽提出“重民”思想,但未能向前跨越一步,根本上是为巩固专制制度的“重君”所服务的,为维护君主统治所提出的。此外,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加固了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历代专制王朝的政治实践中,教化常常被当作愚民的工具。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封建思想深入人心,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也不足为奇。
孟子的政治思想虽显示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与同期思想家相比有一定的现实性,但其思想具有不彻底、理想化的一面。其从人的本质出发,提倡“性善论”,却忽略了人功利性的一面,导致其“民本思想”和有关土地、工商业等领域的主张脱离当时政治实际,难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明干.论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2]熊凯.孟子政治思想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1(11).
[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4]修艳竹.孟子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5]徐进.孟子的国家间政治思想及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
[6]岑明.孟子社会政治思想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5).
[7]关万维.论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
[8]徐洪兴.王道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J].人文天下,2016(17).
[9]王治军.孟子的王道政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2).
[10]王其俊.大陆当代孟子仁政思想研究述评[J].中原文化研究,2014(5).
[11]曾建平,杨宽情.德治视野下的法治:以孟子为视角[J].齐鲁学刊,2015(6).
[12]刘敏.孟子的政治责任伦理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13]李武龙.孟子政治伦理思想浅析[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
[14]罗炳良.孟子政治思想述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0(4).
[15]赵源一.关于孟子思想之新诠释——以政治思想为中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6]张平.论孟子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求索,2007(8).
[17]徐洪兴.孟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8]张文波.孟子仁政思想述评[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9)10-0032-02
收稿日期:2019-8-12
作者简介:张赫(1995—),男,河北廊坊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内政治生态研究。
(责任编辑:林丽华)
标签:孟子论文; 思想论文; 政治思想论文; 仁政论文; 德治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儒家论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10期论文; 河北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