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异化”思想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它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进程不断流变。但变中有道,即异化的本质是不变的。异化是主体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出客体,这一客体又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形成一股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这一力量凌驾于主体之上并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股异化力量在新时代的借助载体是手机。手机异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其使得人的主体性部分缺失,影响正常交往行为,衍生出交往异化。作为主体性的人,认识与把握异化的本质是其自由自觉活动的表现,提升人的媒介素养,实现人的理智复归,做到主客体相统一,是其摆脱手机异化的途径。
关键词:手机异化;交往异化;主客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智能化生活将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追求。在这种生活状态实现之前,我们正体验着手机智能化带给我们的各种便利与乐趣。智能手机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益处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手机异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其使得人主体性部分缺失,影响正常交往行为,衍生出交往异化。基于该时代背景条件与现实状况,需要对异化概念有个清晰的认知,对手机异化有个准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手机异化产生的原因以及负面影响,积极寻求解决对策,实现主客体相统一。
一、异化与手机异化
1、异化
“异化”思想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①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概念。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②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了“技术异化”这一概念,他指出:“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它筹划出一种历史总体——一个‘世界’。”③与传统的统治形式不同,技术理性是一种新型的“统治者”统治着“世界”。王若水认为,异化是“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④这是为我国学术界比较认同的异化概念。
2、手机异化
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到卢卡奇的“物化”,再到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结合“异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可见工业文明的大环境是“异化”得以存在的“母体”,这一“母体”不会轻易消失,只会成长地愈来愈“健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异化”进一步发展为“手机异化”。“手机异化”是指由人创造发明的便捷式通讯工具——手机,由最初的服务人类升级为现在的集服务、束缚与控制人类于一体,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异己力量的现象。人作为独立的主体,正逐渐丧失自己的主体性。
二、手机异化产生的原因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追求高度智能化是潮流之趋。智能手机在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为人们打造了一副枷锁。而这副枷锁的成品,是由多方力量合铸而成的,其中包括不可控的时代背景和可控的人类自身。
1、经济全球化大背景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是相互推进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必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必以超前的科技作为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人类得到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紧密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就是方式之一。在早期阶段,手机的功能比较单一,更多地是作为通讯工具在使用,且使用范围受限。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拥有各种彩铃、彩屏以及拍照功能的手机不胜枚举。手机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推动下,手机经历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再到智能化的蜕变。这就为异化在新时代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2、信息数据化大背景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信息数据化的发展。区别于传统的信息传递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递的媒介载体更多地是手机。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很多信息被以不同次序进行数字的排列,整合成数据,再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管理。每个人的身份信息,每个企业的运营信息,每个国家的机密要事,似乎除了我们自身的肉体,其他的事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在之前曝出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又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类肉体本身也可以被数据化。而记录与存储这些数据信息的载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便捷式的载体便是手机。一部手机承载着我们大量的信息,这是我们当下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渠道。手机储存并承载了我们太多的信息,已经作为一种身份的识别工具。在这样一个自我身份的证明需要借助手机的时代,我们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人的灵魂划分为三部分:理智、激情和欲望。在这三部分中,理智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他部分起领导作用。在柏拉图看来,让我们费尽心力去得到那个东西的心理就是灵魂中的欲望,欲望是最难控制的部分,也是最恶的部分,往往需要灵魂的另外两个部分来共同牵制,因而需要靠理智和激情的双管齐下。手机异化的产生正是由于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趋乐避苦的欲念,正所谓“贪心不足,蛇吞象”,欲望本身是一个“无底洞”,没有工具能丈量出它的深度与宽度。手机异化表现中的那些“低头族”、“屏奴”等等,造成他们一头扎进手机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理智的审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是个体理智表现的集中表达。“慎独”要求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要以周围有人存在一样要求自己,这是个人高度自由自觉的表现。在西方古希腊文化中,苏格拉底认为,不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同样是要求人要理智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想要摆脱手机异化的困境,需要每个人复归理智。
3、市场运营主体的价值导向
手机作为信息传递的物质载体,本身记录与存储着大量的数据。手机异化的产生与人们对于数据的接收、分析与筛选的水平程度是分不开的,这就涉及到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对于数字内容的接收、选择、理解以及再加工的素养能力。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自媒体平台的搭建,如微信、微博、博客、今日头条以及各种短视频APP 的广泛使用,自媒体已悄无声息进入到公众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自媒体平台拉近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公民生活交流的距离,但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疏离。当用户极度猎奇于周遭环境中或异域环境中发生的奇闻异事时,往往对于自身所处环境造成了疏忽或忽略。甚至在对这些所谓的“奇闻异事”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就妄加评论,言语攻击,这是手机异化的表现之一。为此,需要提升个人的网络媒介素养,理性使用媒介功能。
教师工作环境权即包括使教师个人有权就工作环境问题诉诸有管辖权的机构,也包括通过结社达成的集体谈判权。教师结社权的实现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三方机制,促进教师、学校和政府之间的对话和集体协商谈判。个体教师或许处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势地位,个体教师的结社权意味着对教师的解放,意味着对教师参与社会各方面权利的精神世界的尊重,教师因此“抱团取暖”。教师结社权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教师的结社权不仅“还权”于教师,把那些本来属于教师的东西还给教师自己,而且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和谐发展理念。
三、手机异化产生的影响
手机异化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异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个体间的交往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对于个体的影响表现在人主体性的部分缺失。对于个体间交往的影响是造成了交往异化的现象。
1、人主体性的部分缺失
手机异化对于个体的影响表现在人主体性的部分缺失。手机本是由人所创造发明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得以存在发展的。正因为手机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所以它被赋予了存在的价值。一旦它不能满足需求了,自然被时代所抛弃。纵观当前的形势,似乎被抛弃、被淘汰掉的仅是一些不足以满足人们需求的数据,手机作为目前供记录与存储的载体,只能是不断更新换代,至少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消失的。在这个阶段,人们似乎只有不断地了解手机,才能得以了解它所存储的信息,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信息。以这个视角看,人只有不断地适应这个时代,才不至于被边缘化。
气流过山问题是一个传统的气象中尺度问题,它会造成在地形上空和下游的气流扰动,大的扰动能造成飞机颠簸,甚至引发空难,对航空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同时深刻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变化(池再香等,2011;陈学溶,2013;苗春生等,2017),故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动力气象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以手机作为媒介进行交往的现象之一就是网恋。网络存储了大量人物身份信息,经过后台算法计算,会不定时推送到你的交友软件当中。始于好奇之心的聊天就得以展开。交友双方在网络平台的真实信息是无从获知的,可以以虚拟的信息博得对方的好感,久而久之,这种虚拟化恋爱似乎愈演愈烈。许多网恋最后的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往往是不欢而散,甚至得到血的教训。在这种不健康的网络恋爱方式中,在缺乏道德以及法律的管束条件下,人性的两面在这个领域得以尽情彰显。这种脱离现实生活交际圈,寻求网络虚拟环境的恋爱,是交往异化的表现之一。
2、交往异化
手机异化对于个体间交往的影响是造成了交往异化的现象。在当前时代语境中,交往异化更多地表现为每个人的“自我茧房”愈来愈厚实,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分享的机会愈来愈少。一方面,手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道“情绪保护屏障”,避免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喜怒形于色”,人们善于利用手机中的表情包,以此来表达面对面交流时难以表露的丰富情感;另一方面,手机里的情感表达的确多姿多彩,甚至让人乐此不疲,但真正对一个人性格的改变作用有多大,这或许因人而异。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意义应该在于情感的传递,而捕捉情感的途径更多地是“察言观色”,这是最为真实的,最为可靠的途径。反观手机里各类表情包的传递,除却一部分仅是作为情感传递的载体,还有一部分是所谓的“善意的谎言”,这一部分或许是我们经常做出的行为,却自认为不失真的行为。甚至还有一部分是真正的谎言,撒谎者在其中洋洋自得,不以为耻。
在男阴女阳家庭,在女方接受HAART且病毒载量已经控制的情况下可选择体外授精。在男阳女阴家庭选择捐赠精子人工授精可以完全避免HIV传播的风险。如果不接受捐赠精子,也可以在男方进行HAART达到持续病毒抑制后,可考虑在排卵期进行自然受孕。这种情况下夫妻间传染的概率极低[30]。
数据化时代背景条件下,海量信息依托各种APP 软件源源不断地向我们袭来,需要我们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分析与处理。这种能动作用,不仅是主观层面的,更是客观层面的发挥。正如马克思所言,“这种自主活动不仅意味着人的主观上的自由,即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愿,而且还意味着客观上的自由,即能够自由地支配各种外部的社会条件,将各种外部的社会条件置于自己的支配和调控之下。”⑤然而对这些软件的选择性下载是人主观方面的自由,这似乎是人主体性发挥的表现,但在自由且自觉操控手机各种信息这一客观方面却被束缚了,往往是被动地接收各种碎片化信息。
四、摆脱手机异化的途径
1、提升人的媒介素养
市场运营主体在手机异化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价值观导向方面,市场愈演愈烈地竞争性使得企业盲目地以满足用户欲望为主,而忽视了价值引领的作用。比如当前火热的“吃鸡”游戏,该游戏最初是由在游戏行业并无影响力的小米公司推出的“小米枪战”。在该游戏推出不到两天,网易公司紧随其后推出了两款同类型的“吃鸡”游戏。这种电光火石的游戏研发速度,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这背后强大的驱动力源于市场运营主体急需抢占市场先机,赢得更大批量的游戏用户,从而为自己获取更大的利润。这些“吃鸡”游戏极大程度地满足了用户的娱乐心理。享受娱乐本身就是趋乐避苦的人性的彰显,市场运营主体更是助推力。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多种娱乐方式的消遣使得人们逐渐搁浅了理性思维,而任由激情与欲望得以张扬,手机自然而然地成功束缚了人,甚至控制了人。
2、实现人的理智复归
我把那个纸盒递过去。女人接了,对我的举动有些困惑。我说,好几天了,一直没见到你。女人打开纸盒,看到那条内裤后,脸上的表情就变得很难看了。
3、主客体相统一
手机异化是异化在数据化时代新的表现形式。尽管异化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异化的本质是不变的: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只靠自身是无法发展的,需要借助外在的客体,而客体就是人自身矛盾的衍生物。协调好主体与自身矛盾的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摆脱手机异化困境的根本途径。
五、结语
卢卡奇认为,“人类活动既是异化问题的源头,又是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⑥手机异化是主体自身发展的矛盾的产物,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客体形式的不断衍生。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主客体实现相互转化,相互统一,即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实现。就主体客体化而言,需要物质和精神关系层面的双向作用。在物质关系层面,人作为主体,其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实现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外部存在的客体。手机作为客体,是人所创造发明出来的,同时这一客体也反作用于人,用户要善于利用手机平台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使自身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就精神关系层面来说,用户对于客体反馈的信息,即手机中推送的碎片化信息,要进行信息的整合以及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等实践观点。就客体主体化而言,也需要物质和精神关系层面的双向作用。在物质关系层面,客体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赋予的。客体是为了满足主体的各种需要,达到主体的各类目的,实现主体的多种价值而服务的。这些外部存在的客体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而存在,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主体只能是人。作为主体性的人,必须按照自己的目的,使客体改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在精神关系层面,主体要将客体信息改变为自己所需的思维形式和内容。实现主客体相统一是作为主体性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摆脱手机异化的根本途径。
首先确定全自动钢印打印所需运动方式,即证件必须正确堆放在固定区域,由抓手抓住证件,而后将证件准确送到钢印机打印位置,完成后打印后退回原位,抓手将证件通过另一方向移动将证件移至证件摆放区,松开抓手,抓手原位返回继续抓住第2个证件,重复上述动作,最终
注 释:
综上所述,通过对史料教学的概述,了解到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启发学生历史思维,对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的运用史料教学,合理的选取史料,使史料符合学生学习、成长需要,进而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①[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②⑥赵志阳.卢卡奇主客体关系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启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430.
③[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131.
④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学术界,2000,(3):49.
⑤侯才.马克思的人类终极关怀——马克思视野中作为理想社会价值目标的自由[J].科学社会主义,2009,(6):26.
参考文献:
[1]陈佳.浅谈当前手机异化现象[J].改革与开放,2017,(17).
[2]姜芬,杨学军.智能手机异化根源及解决路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3]唐晓春.论手机异化和人的全面发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
中图分类号:B0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9)07-0116-03
收稿日期:2019-05-21
作者简介:冯庆旭(1974-),安徽宿州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宋艳芳(1994-),女,山西阳城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2017 级学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标签:手机论文; 客体论文; 主体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主体性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7期论文;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