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荣彬河北省唐山市南堡二中063000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为此,必须十分重视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杠杆作用,激发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学习的成功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表现出来的却是贪玩的行为和怕苦的心理,因而有相当部分学生已出现过早放弃学习的倾向。初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只要老师适当地引导,很多学生是能够走上正常的学习道路上来的。化学中许多有趣的实验是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告诉他们怎样写无字信(酚酞遇到碱变红或硝酸铅溶液遇到硫化钠溶液变黑色),假项链、假金元宝的识别,清水变牛奶(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烧不坏的手帕(点燃浸湿75%酒精的手帕),魔棒点火(高锰酸钾的氧化性),海底火山(白磷在水下燃烧)等。这些化学现象使学生突发奇想,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轻松和愉快中探究化学奥秘。
二、利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改进学习行为
鲁迅先生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以后他就做不了人。孩子需要我们的方向指引,才能找到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向,但是这种引导不是对学生行为的粗暴干涉。不是将教师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而是采用弱价值引导的方法。所谓弱价值引导,就是教师要避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道德导师的面孔出现,避免以道德完人的身份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指手划脚,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反之学生一开始对某学科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老师给他留下很不好的印象。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在与我交流中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数学,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数学老师批评他上课走神,他心理不服气,说自己在想问题没有走神,而老师又没有及时与他沟通,乃至于误会越来越深。从此这位学生就不喜欢学习数学了。所以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活动。化学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不计较个人的辛苦,满腔热情,满怀爱心地走进课堂。其次是对化学学科充满感情,要由衷地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一方面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都能透射出这种喜爱;另一方面,对学生化学学习成功的期待和自信是执著的,永不泯灭的。三是对学生的爱,这种爱应当是真挚的,而且是无差别的,如果老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到真诚的关怀、积极的期待和希望,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依恋。一个充满人性化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整个教学中达到和谐统一,此时的情集中表现为学生自动学习,对此时学习活动的无限兴趣和无比投入,对彼时学习活动的无限期待和无比自信。
三、巧妙利用“拇指”“食指”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是“拇指文化”竖起大拇指表扬,东方是“食指文化”,专挑孩子的毛病,伸出食指指责。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提倡“拇指教学”还是“食指教学”呢?事实上,中西方的这两种教学方法到底孰优孰劣,孰利孰弊,不能简单取舍,一概而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教育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学生所处的不同场合,选择运用不同的“指头”赞贬交替,各有侧重,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需要大眼光,大眼光就应该拉长一点“焦距”,“焦距”拉长了,才能看到学生的全身而不是局部,才能分析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因材施教,宽严适度。例如有位小陈同学,从她的学习成绩来看,应该属于较差的学生。自从教了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如何快速的找到,用数学中的十字交叉法,她就象换了一个人似的,似乎一下子敲开了化学的大门,对化学有了兴趣,而我又适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了。假如我一味地根据成绩批评她,假如没有发现她的闪光点,那么也许她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抹杀,也许她依然会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
四、大胆实践,师生互动,探索创新之路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比较单一,认为教师只要把知识传授下去就可以了,往往是题海战术,一言堂或满堂灌,却不知,题目做得越多,学习的理解能力不一定提高多少,而教师讲得太多,又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开发。在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与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教学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如利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利用波义耳的事迹教会学生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利用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利用人类面临的几大危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等等。
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中能学到知识,但如果全部都去模仿就学不到真正的东西,一些有规律性的知识需要学生敢于去探索,去总结,才能有所创新。如在做氢气的实验室制片时,让学生模仿课本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完毕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实验装置改动一下,也能制取氢气。学生想出了用集气瓶、烧瓶等代替大试管。当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后,学生的创新欲望更加强烈了。
课堂教学,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进行着情感交流。加强师生合作,可以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交流,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生了解教师教学意图,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