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群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样性,混交林,物种,父本,柽柳,迹地,芒草。
建群种论文文献综述
杨鹏[1](2019)在《黑河流域湿地植物建群种及其主要伴生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老人坝典型湿地群落植物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共鉴定出该湿地流域高等植物11科、20属、21种植物,并对其出现频率高的5个主要物种进行了关联性分析,芦苇与滨麦、盐地风毛菊、蒙山莴苣和四翅蚤缀均呈正相关,关联性最强的是滨麦。(本文来源于《农村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崔崧,刘延滨,黄金龙,王承义[2](2019)在《小兴安岭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白桦混交林建群种碳汇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兴安岭采伐迹地自然更新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量模型、碳含量模型估算出建群种碳汇量,并对林分建群种碳汇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兴安岭森林皆伐林地自然更新演替后形成的白桦林主要建群种中数量最多的是白桦,其碳汇贡献率也最高;落叶松的个体平均总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最大,但在整个林分中的总生物量水平较低,而单株生物量最小的白桦林分整体生物量最大;树干生物量与总体生物量比例最高的是白桦和落叶松;林分单位面积含碳量的排序为白桦、毛赤杨、落叶松;落叶松总体碳汇贡献率最低,但个体碳汇量及树干占比都很高,可以在保证整体结构近自然化的情况下,通过造林的方式提高落叶松的比例来增加林分的碳汇。(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张峰,杨阳,乔荠瑢,贾丽欣,赵天启[3](2019)在《放牧对大针茅草原建群种与优势种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放牧下大针茅草原建群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及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种群空间分布特点及关系,本实验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大针茅草原建群种大针茅、优势种羊草和糙隐子草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试验,以地统计学为基础,采用半方差函数、分形维数及克里格插值法,分析了围封(CK)和放牧(G)样地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种群小尺度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围封样地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植株密度分别为10.94株/m~(2 )、12.95株/m~(2 )、13.60株/m~(2 ),放牧样地植株密度分别为16.84株/m~(2 )、48.28株/m~(2 )、28.63株/m~(2 ),放牧显着增加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种群密度(P<0.05);半方差函数进行模型拟合发现,大针茅、羊草及糙隐子草种群空间分布函数关系均符合高斯模型;通过对空间分布函数关系分析,围封和放牧样地结构比为G (93.3%)> CK(60.4%),表明放牧样地大针茅种群空间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而围封大针茅种群则受随机性因素影响较大;围封和放牧样地分形维数值为CK(1.796)> G(1.361),表明放牧样地大针茅、羊草和糙隐子草所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相比围封样地较为复杂,大针茅空间分布对羊草和糙隐子草空间分布的依赖性较弱;通过立体图分析,在放牧利用过程中,羊草处于中低密度时,及糙隐子草处于高密度时,均与大针茅种群间的关系从围封中的竞争关系变为放牧过程中的亲和关系,可见放牧导致种间关系改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张峰,陈大岭,赵萌莉,郑佳华,杨阳[4](2019)在《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种群密度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及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物种短花针茅为对象,分析了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块样地短花针茅种群小尺度空间分布异质性.结果表明:短花针茅种群密度分别为重度放牧(27.81株·m~(-2))>中度放牧(22.17株·m~(-2))>对照(11.31株·m~(-2))>轻度放牧(10.76株·m~(-2)),中度与重度放牧显着增加了短花针茅种群密度;通过半方差函数进行模型拟合,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及重度放牧样地短花针茅种群分布分别符合指数模型、球状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通过对短花针茅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各样地结构比分别为对照(99.7%)>重度放牧(94.7%)>轻度放牧(92.7%)>中度放牧(87.9%),表明4块草地空间自相关性程度均较高,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中度放牧草地短花针茅种群结构比最小,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相对较大;通过分形维数分析,4块草地空间结构良好,空间分布简单,并随着放牧强度增大,空间分布更简单且均质化;结合2D及3D图看,轻度放牧及重度放牧均造成短花针茅种群空间分布从梯度分布变成斑块分布,并使空间异质性降低.(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百竹,朱媛君,刘艳书,马风云,张晓[5](2019)在《典型草原建群种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预测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的建群种长芒草为研究对象,利用Maxent模型对长芒草在中国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对主要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所得到的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分别为0.962和0.950,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当前中国长芒草高适宜性分布区主要有5个,分别为黄土高原分布区、泰山-沂蒙山分布区、横断山分布区、藏南谷地分布区及天山分布区。在RCP2.6(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2.6)和RCP8.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8.5)两种气候情景模式下预测得到的2070年长芒草最适宜的潜在分布区有逐渐缩小的趋势。Jackknife检验对主导环境变量的筛选结果显示,影响长芒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有地形粗糙度指数(terrain roughness index, tri)、9月降水量(precipitation 09, prec09)、气候湿度指数(climatic moisture index, topowi)、2月最高温度(maximum temperature 02, tmax02)、12月降水量(precipitation 12, prec12)和12月平均温度(average temperature 12, tavg12)。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典型草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松,李俊清[6](2019)在《不同建群种植物多酚的变化情况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胡杨、柽柳、锦鸡儿和芦苇不同建群种植物中多酚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多酚含量随生长季的变化情况,发现在胡杨的树枝和树皮、柽柳枝和芦苇杆中,4月份多酚和黄酮类物质的含量都比7月份高,小叶锦鸡儿4月花期过后,多酚含量明显低于7月份的多酚含量。这些分布规律对于胡杨的抗虫害、柽柳的发枝和芦苇、锦鸡儿中营养物质的合成与吸收都有积极作用。初步探讨了极端环境下植物体内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对逆境的响应。(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刘本立,李霓,贾凌云,张辉,苏雪[7](2019)在《黑河上游灌丛建群种中国沙棘自由授粉子代父本分析和花粉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SR分子标记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Rousi)自由授粉的种子进行父本分析,研究其子代的父本来源和花粉散布模式。结果显示:在80%的置信水平上,193个子代中有104个个体可以确定花粉来源;在20个确定的父本中,16个为中国沙棘,4个为肋果沙棘(H. neurocarpa S. W. Liu et T.N. He)。传粉格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沙棘有效花粉散布范围为3~71 m,平均距离为20.4 m,2株母本分别有87.23%和78.95%的有效花粉来自距其30 m的范围之内,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棘自然种群以近距离传粉为主。此外,在黑河上游沙棘杂交带中,中国沙棘子代中的肋果沙棘花粉平均贡献率达到14.84%,表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存在较高的种间当代花粉流。(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霍雪莹,康海斌,王得祥,常明捷,于飞[8](2019)在《啮齿动物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群落中的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存在着一定的取食偏好性,这种偏好性会使啮齿动物形成不同的捕食和贮藏策略,从而导致林木种子形成不同的扩散格局。以秦岭中段松栎混交林建群种锐齿槲栎、油松、华山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塑料标签标记种子方法,研究啮齿动物对种子传播和扩散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子特征是影响啮齿动物对其进行扩散的重要因子,油松种子以其质量小、种皮薄等特点吸引啮齿动物大量捕食,其原地取食率达到83.33%,显着高于华山松和锐齿槲栎种子。(2)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大部分被搬运一定距离后再被取食和埋藏,其中,扩散距离在1 m以内、1—3 m和5—8 m的锐齿槲栎种子分别占59.12%、18.23%和13.26%,最远扩散距离达12 m处;华山松种子扩散距离主要介于在1—3 m(37.85%)和3—5 m(23.73%),在距离5—8 m(13.56%)、8—10 m(11.86%)和大于10 m(11.30%)区间也有一定的分布,最大扩散距离为12 m。(3)啮齿动物倾向于将锐齿槲栎种子搬运至松林内取食,而将华山松种子搬运至栎林内埋藏,说明不同林分类型及其环境因素对林木种子扩散后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4)3种类型种子被啮齿动物捕食的比例以油松最大(96.90%),锐齿槲栎次之(73.57%),华山松最小(50%);次年调查时,未被捕食的种子大部分已经被取食,仅有极少数锐齿槲栎种子萌发成幼苗(1.67%)。啮齿动物的捕食和贮藏行为对林木种子扩散及其成功更新都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宇坤,丁新峰,王小平,吴曼,高韶勃[9](2019)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建群种羊草基因型多样性抑制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建群种的基因型多样性对群落生态功能是否存在交互影响已成为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以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内常见物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建群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基因型多样性及其交互作用对群落生物量生态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羊草基因型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其交互作用对群落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无显着影响(P>0.05);(2)羊草基因型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其交互作用对多样性效应(净多样性效应、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有显着影响(P<0.05)。羊草基因型多样性抑制多样性净效应的发挥,且主要抑制互补效应;而物种多样性则促进多样性净效应的发挥,主要表现为选择效应对地上生物量的正效应;(3)互补效应对群落生物量多样性净效应起主要贡献。实验所得结果不仅为探讨多样性效应在物种水平以及群落水平上对群落生物量的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启示,而且为内蒙古草原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乃至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天阳,NARAYAN,Prasad,Gaire,廖礼彬,郑莉莉,王金牛[10](2018)在《青藏高原东缘两处高山树线交错带时空动态及其建群种的生态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热量匮乏是高山树线的主要成因,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对高山树线及其建群种的生态学过程及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青藏高原东缘的折多山和剪子弯山两处高山树线(海拔分别为4 265 m和4 425 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垂直样带,同时结合区域温度、降水的长时间序列分析,探究两处树线的时空动态过程,并明确了建群种冷杉(Abies spp.)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折多山和剪子弯山区域的气温在过去58年均存在显着的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0.72和0.91℃),而折多山和剪子弯山区域降水均存在微弱的降低趋势。2)折多山的峨眉冷杉(A. fabri)龄级结构呈反J形,剪子弯山的鳞皮冷杉(A. squamata)龄级结构呈双峰形,二者种群结构均相对稳定。3)在小尺度上,种子扩散限制使得两处树线的冷杉聚集分布。在大尺度上,折多山峨眉冷杉亦呈聚集分布,而剪子弯山鳞皮冷杉受生长环境以及种内或种间关系的影响呈随机分布。4)两处样地建群树种的树高和基径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位于树线交错带上部的冷杉均呈现树高生长大于径向生长的异速生长关系,而位于样地中、下部位的冷杉大部分呈等速生长关系。5)相比10年前,折多山和剪子弯山的树线及树种线位置均无明显变化,剪子弯山鳞皮冷杉种群的树木密度亦无明显变化,而折多山的树木个体数提高了约25%;相比20年前,折多山和剪子弯山的树种线分别上移了50和30 m,树线位置分别升高了75和40 m,树木个体数亦明显增加,分别提高了约220%和100%。树线及其建群种在较大时空尺度上主要受热量的控制,而在较小时空尺度上受温度及生长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建群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小兴安岭采伐迹地自然更新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量模型、碳含量模型估算出建群种碳汇量,并对林分建群种碳汇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兴安岭森林皆伐林地自然更新演替后形成的白桦林主要建群种中数量最多的是白桦,其碳汇贡献率也最高;落叶松的个体平均总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最大,但在整个林分中的总生物量水平较低,而单株生物量最小的白桦林分整体生物量最大;树干生物量与总体生物量比例最高的是白桦和落叶松;林分单位面积含碳量的排序为白桦、毛赤杨、落叶松;落叶松总体碳汇贡献率最低,但个体碳汇量及树干占比都很高,可以在保证整体结构近自然化的情况下,通过造林的方式提高落叶松的比例来增加林分的碳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群种论文参考文献
[1].杨鹏.黑河流域湿地植物建群种及其主要伴生种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19
[2].崔崧,刘延滨,黄金龙,王承义.小兴安岭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白桦混交林建群种碳汇特征[J].林业科技.2019
[3].张峰,杨阳,乔荠瑢,贾丽欣,赵天启.放牧对大针茅草原建群种与优势种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4].张峰,陈大岭,赵萌莉,郑佳华,杨阳.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空间异质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王百竹,朱媛君,刘艳书,马风云,张晓.典型草原建群种长芒草(Stipabungeana)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预测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J].草业学报.2019
[6].刘松,李俊清.不同建群种植物多酚的变化情况比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7].刘本立,李霓,贾凌云,张辉,苏雪.黑河上游灌丛建群种中国沙棘自由授粉子代父本分析和花粉流[J].植物科学学报.2019
[8].霍雪莹,康海斌,王得祥,常明捷,于飞.啮齿动物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格局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9].王宇坤,丁新峰,王小平,吴曼,高韶勃.内蒙古典型草原建群种羊草基因型多样性抑制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功能[J].生态学报.2019
[10].周天阳,NARAYAN,Prasad,Gaire,廖礼彬,郑莉莉,王金牛.青藏高原东缘两处高山树线交错带时空动态及其建群种的生态学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