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光栅衍射和单缝衍射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邹意蕴,林佳丽,卢悦媛,阎晓娜[1](2021)在《相位型光栅的衍射及分光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相干叠加思想推导了平面波通过相位型光栅的衍射表达式.结果表明,相位光栅衍射可以实现将最大衍射光强集中在具有分光功能的±1级,克服了振幅光栅衍射中具有最大衍射光强的0级无分光功能的缺陷.讨论了相位层引入的相位、光栅占空比对±1级衍射光强的影响.利用相干叠加思想得到的衍射公式物理意义明确,便于掌握,并可应用于其他衍射结构.
杨文昌[2](2021)在《基于莫尔条纹的扭转角全周测量系统研究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扭转角是指围绕装置自身轴线的角度变化,是三维角度位移中的一个维度,在大型测量船、精密测控系统等广泛存在。目前针对方位角和俯仰角的测量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因扭转角其轴线具有与被测物体运动方向重合的特性导致测量难度较大,测量范围相对受限。位姿基准传递和测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开展任意位置的扭转角度测量研究对于发展光电测量技术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实现扭转角在360°范围内的任意角度测量,本文提出了基于莫尔条纹原理的扭转角全周测量方法,并对方案中各部分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具体来讲,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分析了莫尔条纹扭转测量原理,推导出扭转角测量范围和测量分辨率的关系,建立了扭转角度与分辨率之间的非线性模型,得出了基于目前探测器能够实现的最佳测量区域。2.提出了一种基于伺服控制的莫尔条纹扭转角全周测量方案,通过轴角编码器标定扭转角绝对零位,实现扭转角360°范围内任意角度的高精度测量,测量精度优于5.6″。3.建立了方位、俯仰与扭转角之间的三维耦合分析模型,通过多项式拟合补偿方法,基本消除了角度耦合对扭转角测角精度的影响,在工程应用中保证了扭转角测量精度。4.提出了一种莫尔条纹中心线自适应提取校正算法,提高了莫尔条纹中心线提取精度,有效减小了空气热流扰动对扭转角测量精度的影响。扭转角测量对于保证大型精密测控系统的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利用莫尔条纹高灵敏性和位移放大特点,同时针对其中存在的测量范围受限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全周扭转测量方案,并详细阐述了系统样机的设计方法,对扭转角全周测量系统的使用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基础。
钱立勇[3](2021)在《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光纤阵列焦面分光技术》文中认为随着激光雷达技术在遥感和测绘领域的不断发展,实现对地物目标空间高程信息和光谱信息一体化同步获取与识别应用,是激光雷达在遥感测绘领域的发展趋势。目前的主要技术手段中,激光雷达测距可以获得地物目标的空间高程信息,被动高光谱成像可以获得丰富的光谱信息,但两种技术手段不能同时获取空间高程信息和光谱信息。然而在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系统中,地物的高光谱信息和高程信息来自同一个足印点,将它们结合能够实现对地物信息的精准探测。针对目前主、被动遥感探测技术的优势和缺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光纤阵列焦面分光技术,设计了一套机载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接收系统。该系统目前可以实现距离目标物500米远处、光谱波段在500-800nm范围内的全天时光谱探测。继续完善雷达系统的光机集成,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探测能力。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接收系统的设计、系统的扫描方式、系统的标定和初步的性能测试是论文研究工作的重点。论文的研究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述了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意义。针对当前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的技术难点,基于光纤阵列焦面分光技术,设计了一套机载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系统。实现了宽谱段回波信号的多通道分光和高效耦合,充分发挥了高光谱激光雷达的探测优势。2.相比较于传统的单波长激光雷达,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对地观测技术。将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系统测量获得的光谱信息应用于地物分类等任务之前,在实验室完成了该系统的光谱标定,初步确定了系统各个通道的中心波长和带宽。同时,给出了可以完成系统辐射标定工作的理论方法。在外场试验的过程中依据该方法,给出了一种利用标准白板就可以直接完成系统辐射标定的方法。3.扫描系统是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多面体转镜扫描、振镜扫描、圆锥扫描三种扫描系统。对各种扫描方式的轨迹进行了理论推导,结合机载平台实际的飞行航迹,得出了发射激光扫描轨迹与扫描方式的关系。以四面体转镜为例,将转镜的实际扫描轨迹与机载高光谱激光雷达的飞行参数相结合,得到了飞行参数和扫描系统共同作用下的地物目标扫描轨迹和对应的参数指标。最终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系统的圆锥扫描方式。4.完成了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接收系统的地面静态性能测试,接收系统的性能测试是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在机载飞行试验之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性能测试证明了系统样机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指标参数要求。同时,针对性能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制定了下一步详细的改进方案。
陈蕾,余丽芳,霍童[4](2021)在《复色光光栅衍射实验的Matlab仿真》文中认为光栅衍射光谱在单缝衍射因子和缝间干涉因子的共同作用下,随着缝的宽度,光栅常数以及缝的数目都会发生各种变化。本文基于光栅衍射原理,利用衍射光强公式,运用Matlab编写程序,模拟复色光光栅衍射实验,生动清晰的呈现光栅的分光作用,通过改变仿真中的参数值,研究了复色光光栅衍射光谱随缝宽,光栅常数以及缝数等参数的变化,分析了影响光栅分辨本领的因素。计算机仿真可以快速准确地显示实验结果,对加深教学中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王潇潇[5](2020)在《光纤式位移及应力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在电力行业中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逐渐提升,对于安全性能的智能监测已经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在精密自动化仪器和智能设备行业中,高精度、高可靠的传感器在如今生产和科研环境中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目前检测技术,多为抗电磁干扰弱、灵敏度低差、成本高等缺点。因此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高精度的此类新型传感器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以及研究意义。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和优势,本文主要针对光纤式位移及应力传感器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该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以及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的位移传感器优化方法,通过分析位移传感器的分辨率与光栅的分辨能力以及光谱仪分辨率的相关性以及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选择合适的光栅线密度公式并对比优化后的实验结果得到大量程、高分辨率的位移传感器。2、研究光纤式应力传感器的主要核心元件—悬臂梁。通过对悬臂梁进行受力分析以及材质选择,结合材质的耐腐蚀性、弹性和成本问题进行分析,最终选择不锈钢材质,同时提出三种特殊悬臂梁结构进行仿真结果对比,得出三角形结构应变最大,采用悬臂梁和光纤光栅结合技术增大悬臂梁应变以及光纤光栅波长变化量。3、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三角形悬臂梁结构的光纤式应力传感器,对三角形悬臂梁结构进行多次软件仿真以及实验,验证了其新型结构具有良好的线性、回复性和可靠性。进一步针对该结构进行灵敏度优化设计方案,最终优化后的光纤式应力传感器的性能提高七倍。
薛蒙[6](2019)在《基于Micro G-A算法下的达曼光栅优化与仿真》文中研究说明激光在飞快进步的21世纪中有很多实用的用途,随着现如今各项实验或生产加工的精度提高,其对出射场光斑的质量参数的要求也是不断增加。跟传统分光器相比,衍射型分光器具有精度高、质量轻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以达曼光栅为例,在计算上采用的矢量衍射计算法更合适亚波长达曼光栅,利用优化迭代方法不断的优化其结构参数,不仅提高了达曼光栅质量参数要求,并且在实验结构上更为简洁。Mirco G-A算法为本文应用的核心优化算法,因为Mirco G-A算法的伪全局优化机制可以在保持计算精度不变的情况下,大大降低计算量,所以本文采用该算法对达曼光栅进行优化。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实验可造成的两种误差进行质量参数分析,第一种为刻蚀精度不足所造成的误差,其中随着刻蚀宽度增大到总体宽度的10%,T0级模衍射效率的差值百分比影响高达286.70220%;第二种为入射光偏离正入射方向所造成的误差,随着角度左右偏差增大到±10°,T 0级模衍射效率的差值百分比影响高达286.70224%。2、对三种不同类型的亚波长达曼光栅进行优化和仿真,其中包括1×9一维达曼光栅、1×8 一维达曼光栅和3×3二维型达曼光栅。分别对其质量参数(衍射效率和非匀化率)、光栅结构参数(单个周期宽度、刻蚀深度、突变坐标值)以及出射光场分布(各级衍射效率、光斑角间距、单一周期EY分量分布)进行量化处理,其结果表明1×9型光栅所得衍射效率高于86%而非匀化率大约在111%,1×8型光栅衍射效率高于83%不包含0级非匀化率约为2.8%,3×3二维型光栅所得衍射效率高于70%而非匀化率维持在1%左右。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今后的实验加工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陈学文,罗源源,张家伟,姚雪[7](2018)在《光的衍射的理论分析及Mathematica仿真模拟》文中研究表明首先利用旋转矢量从理论上推出了光的多缝干涉的光强分布公式,并将狭缝数N→!,从而得到光的单缝衍射光强分布,进而在多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基础上得到了光栅衍射光强分布.此外,将Mathematica仿真模拟应用到光的衍射课堂教学中.基于Mathematica软件的交互功能,利用Mathematica的Manipulate命令对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和光栅衍射做了仿真模拟,获得了相应的可以调节各参数(如波长、狭缝宽度、光栅常数等)的动态图形.这对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更好地理解光的衍射的物理规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曹卫军,如克亚木·哈力克[8](2017)在《光栅衍射光强分布的几种简易计算方法》文中提出光栅衍射光强分布公式严格的数学推导涉及比较复杂的数学物理知识。而用半波带法、振幅矢量法、三角函数法计算并分析光栅衍射光强分布,计算过程简捷,物理图像清晰,便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光栅衍射光强分布规律。
陈学文,姚雪,张家伟,陈震亚[9](2017)在《旋转矢量在光的干涉和衍射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旋转矢量在讨论两个及两个以上简谐振动合成的问题时,是一种很方便的工具。利用旋转矢量分析计算光的干涉和衍射光强分布十分简洁直观,而无需涉及复杂的积分计算,且得到的结果与利用菲涅尔衍射积分公式得到的结果一致。利用旋转矢量讨论光的干涉和衍射问题可加深同学对振动合成、干涉和衍射相关知识的整体理解。本文利用旋转矢量具体讨论了光的干涉和单缝衍射的条纹分布和光强分布。
叶伏秋,彭善琼[10](2014)在《光栅衍射中谱线缺级现象及其仿真》文中认为理论推导了入射光以不同角度入射时的谱线缺级现象产生机理和被观察到的条件,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了垂直入射下的谱线缺级现象产生的条件,比较了入射光以不同角度入射时的谱线缺级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垂直入射与斜入射时谱线缺级条纹均满足j=kd/b,其区别在于相同实验条件下能观察到的缺级条纹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关于光栅衍射和单缝衍射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光栅衍射和单缝衍射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相位型光栅的衍射及分光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相位型光栅结构及衍射场推导 |
2 相位型光栅的衍射及随光栅参数的变化 |
3 相位型光栅的分光功能 |
4 结论 |
(2)基于莫尔条纹的扭转角全周测量系统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扭转角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大钢管测量法 |
1.2.2 偏振光测量法 |
1.2.3 摄影测量法 |
1.2.4 光源靶标法 |
1.2.5 惯性匹配测量法 |
1.2.6 莫尔条纹扭转测量法 |
1.2.7 方法比较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莫尔条纹的扭转测量原理与特性分析 |
2.1 莫尔条纹成像原理与泰伯效应 |
2.1.1 莫尔条纹成像原理 |
2.1.2 朗奇光栅的泰伯效应 |
2.1.3 基于光栅的莫尔条纹测量特性 |
2.2 莫尔条纹扭转测量原理 |
2.3 光栅参数分析 |
2.4 莫尔条纹测量特性分析 |
2.4.1 测量范围分析 |
2.4.2 测量分辨率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扭转角全周测量系统设计 |
3.1 扭转角全周测量方案原理 |
3.2 方案设计及实现 |
3.2.1 测量系统整体架构 |
3.2.2 测量系统光机结构 |
3.2.3 图像传感器选择 |
3.2.4 图像采集板设计 |
3.2.5 FPGA设计 |
3.3 测量系统误差源分析 |
3.3.1 光栅周期误差 |
3.3.2 CMOS凑整误差 |
3.3.3 光学系统焦距引起的测量误差 |
3.3.4 轴角编码器误差 |
3.3.5 机械结构误差 |
3.3.6 误差合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
4.1 方位、俯仰变形补偿研究 |
4.1.1 概述 |
4.1.2 三维角度耦合扭转测量建模 |
4.1.3 模型仿真分析 |
4.1.4 扭转角误差补偿模型研究 |
4.2 空气热扰动莫尔条纹图像处理研究 |
4.2.1 概述 |
4.2.2 莫尔条纹图像预处理 |
4.2.3 条纹自适应提取校正算法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周扭转测量实验研究 |
5.1 全周扭转测量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1 实验方案设计 |
5.1.2 基准1.5°扭转测量精度实验 |
5.1.3 基准358.5°扭转测量精度实验 |
5.2 方位俯仰变形扭转测量补偿实验 |
5.2.1 实验方案设计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5.3 莫尔条纹抗气流扰动算法精度验证 |
5.3.1 实验结果分析 |
5.3.2 算法效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内容 |
6.2 创新点总结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光纤阵列焦面分光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3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 |
1.4 论文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
2.1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参数 |
2.1.1 高光谱激光雷达系统的组成和探测原理 |
2.1.2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的主要技术参数 |
2.2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的成像系统 |
2.2.1 扫描式的光机成像系统 |
2.2.2 推扫式成像系统 |
2.2.3 凝视式的成像系统 |
2.3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系统的分光技术 |
2.3.1 色散型光学分光技术 |
2.3.2 干涉型光学傅立叶分光技术 |
2.3.3 滤光片型光学分光技术 |
2.4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光纤阵列焦面分光的雷达系统设计 |
3.1 雷达成像系统的参数设计和模型仿真 |
3.1.1 高光谱激光雷达仿真输入参数 |
3.1.2 高光谱激光雷达仿真结果分析 |
3.2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焦面分光系统的设计 |
3.2.1 焦面分光系统的基本原理 |
3.2.2 焦面分光系统的设计 |
3.2.2.1 接收望远镜的设计 |
3.2.2.2 光栅光谱仪 |
3.2.2.3 微透镜-光纤阵列的设计 |
3.3 焦面分光系统的参考光信号 |
3.4 系统背景光的抑制 |
3.4.1 窄视场接收 |
3.4.2 数值孔径匹配 |
3.4.3 内部杂散光抑制 |
3.5 系统的安装调试 |
3.6 系统光学透过率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的扫描方式 |
4.1 雷达系统的扫描方式 |
4.2 多面体转镜扫描 |
4.3 振镜扫描 |
4.4 圆锥扫描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接收系统的标定 |
5.1 雷达接收系统的光谱标定 |
5.1.1 光谱标定的原理与实验准备 |
5.1.2 光谱标定的结果与分析 |
5.2 雷达接收系统在实验室的辐射标定 |
5.2.1 辐射标定的原理与实验准备 |
5.2.2 辐射标定的结果与分析 |
5.3 雷达接收系统在外场试验时的辐射标定 |
5.4 不确定度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接收系统的性能测试 |
6.1 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接收系统 |
6.2 外场试验的测试环境和设备 |
6.2.1 测试环境和设备的调试 |
6.2.2 雷达系统的探测和同步采集 |
6.3 雷达系统的光谱探测性能 |
6.4 雷达系统的距离精度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总结 |
7.2 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
7.3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复色光光栅衍射实验的Matlab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光栅衍射原理 |
1.1 光栅衍射的光强分布 |
1.2 光栅的分辨本领 |
2 光栅衍射的Matlab仿真程序 |
3 光栅衍射的Matlab仿真结果 |
3.1 复色光光栅衍射结果 |
3.2 缝宽a对衍射光谱的影响 |
3.3 光栅常数d对衍射光谱的影响 |
3.4 缝数N对光栅分辨本领的影响 |
4 结语 |
(5)光纤式位移及应力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光纤式传感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光纤式传感器的研究背景 |
1.3.1 光纤式位移传感器的研究背景 |
1.3.2 光纤式应力传感器的研究背景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第二章 光纤式传感器原理分析 |
2.1 光纤式位移传感器的原理 |
2.1.1 等栅距光栅衍射原理 |
2.1.2 等栅距闪耀光栅原理 |
2.1.3 光纤位移传感器原理 |
2.2 光纤式应力传感器的原理 |
2.2.1 光纤光栅的影响因素 |
2.2.2 光纤光栅温度补偿原理 |
2.2.3 光纤应力传感器工作机制 |
2.3 光纤光栅波长解调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纤式位移传感器研究与设计 |
3.1 光纤式位移传感器的实验过程 |
3.2 光纤式位移传感器仿真结果 |
3.3 光纤式位移传感器的实验结果 |
3.4 光纤式位移传感器的优化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纤式应力传感器研究实现与测试 |
4.1 基于三角形悬臂梁结构设计的应力传感器 |
4.1.1 对比所设计悬臂梁结构仿真结果 |
4.1.2 三角形悬臂梁结构的设计和应力仿真 |
4.1.3 三角形结构的悬臂梁与光纤光栅结合设计 |
4.1.4 三角形悬臂梁结构的实验过程 |
4.1.5 三角形悬臂梁结构的性能测试 |
4.1.6 三角形悬臂梁结构的回复性测试 |
4.2 优化后三角形悬臂梁结构的应力传感器 |
4.2.1 优化后三角形悬臂梁结构的仿真结构 |
4.2.2 优化后三角形悬臂梁结构的实验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论文内容总结 |
5.2 论文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
(6)基于Micro G-A算法下的达曼光栅优化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达曼光栅研究现状 |
1.2.2 Micro G-A算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衍射基本原理 |
2.1 衍射光学器件的研究 |
2.2 标量衍射原理 |
2.3 傅里叶分析 |
2.3.1 空间频率与空间频率谱 |
2.3.2 角谱理论 |
2.4 衍射光栅 |
2.4.1 光栅衍射原理 |
2.4.2 光栅衍射图样 |
2.5 光栅的分束原理 |
2.6 光场分布的矢量数值计算 |
2.6.1 严格的矢量耦合波理论 |
2.6.2 TM偏振入射光 |
2.6.3 TE模式入射光 |
2.7 达曼光栅的简介 |
2.8 达曼光栅的结构原理 |
2.8.1 一维达曼光栅 |
2.8.2 二维分布达曼光栅 |
2.8.3 11×11二维达曼光栅的后光场分布 |
2.9 优化误差函数 |
2.10 TE和TM模的衍射强度对比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优化算法 |
3.1 优化算法简介 |
3.2 G-S位相恢复算法 |
3.3 基于RCWA模式下的Micro-GA遗传算法 |
3.3.1 Micro G-A遗传算法发展与应用 |
3.3.2 Micro G-A遗传算法的原理 |
3.4 两种算法的优化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实验数据及误差分析 |
4.1 刻蚀宽度对光束质量的影响 |
4.2 氦氖激光束入射角度对质量参数的影响 |
4.3 1×9一维达曼光栅的分束优化结果 |
4.4 1×8一维达曼光栅的分束优化数据 |
4.5 3×3光束的二维型达曼光栅的分束优化数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光的衍射的理论分析及Mathematica仿真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光的衍射光强分布的理论推导 |
2光的衍射的Mathematica仿真模拟 |
3结论 |
(8)光栅衍射光强分布的几种简易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的衍射原理 |
1.1 光的衍射定义 |
1.2 光栅衍射原理 |
1.2.1 光栅的构成 |
1.2.2 单缝衍射 |
1.3 多缝干涉 |
1.4 光栅衍射 |
2 光栅衍射光强分布的计算与分析 |
2.1 半波带法计算 |
2.1.1 光栅方程、主次大 (明纹) |
2.1.2 暗纹、次极大、缺级 |
2.2 三角函数法计算 |
2.2.1 计算 |
2.2.2 讨论 |
2.3 振幅矢量叠加法计算 |
2.3.1 计算 |
2.3.2 讨论 |
3 几种计算方法的对比 |
(9)旋转矢量在光的干涉和衍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旋转矢量讨论光的多缝干涉 |
2利用旋转矢量法讨论光的衍射 |
3结论 |
(10)光栅衍射中谱线缺级现象及其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入射方向下的谱线缺级现象产生条件的理论推导 |
1.1 垂直入射下谱线缺级现象 |
1.2 斜入射下的谱线缺级现象 |
1.3 垂直入射与斜入射下的谱线缺级现象的区别 |
2 基于MATLAB的实验分析 |
3 结语 |
四、关于光栅衍射和单缝衍射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相位型光栅的衍射及分光功能[J]. 邹意蕴,林佳丽,卢悦媛,阎晓娜. 大学物理, 2021
- [2]基于莫尔条纹的扭转角全周测量系统研究及实现[D]. 杨文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光纤阵列焦面分光技术[D]. 钱立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复色光光栅衍射实验的Matlab仿真[J]. 陈蕾,余丽芳,霍童. 物理与工程, 2021
- [5]光纤式位移及应力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 王潇潇.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基于Micro G-A算法下的达曼光栅优化与仿真[D]. 薛蒙. 云南大学, 2019(03)
- [7]光的衍射的理论分析及Mathematica仿真模拟[J]. 陈学文,罗源源,张家伟,姚雪.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11)
- [8]光栅衍射光强分布的几种简易计算方法[J]. 曹卫军,如克亚木·哈力克. 昌吉学院学报, 2017(06)
- [9]旋转矢量在光的干涉和衍射中的应用[J]. 陈学文,姚雪,张家伟,陈震亚. 物理与工程, 2017(05)
- [10]光栅衍射中谱线缺级现象及其仿真[J]. 叶伏秋,彭善琼.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