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攀爬墙”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周勇[1](2021)在《乡村儿童在园生活空间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园生活空间是师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赖以发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儿童在园生活的栖居之所。儿童通过体验不断将自身向空间敞开,在空间之中打上了自己的“印记”,让经验成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与生活空间联结奠定基础。研究者围绕“乡村儿童在园生活空间体验”这一选题,扎根到乡村幼儿园进行田野考查,将童年社会学、空间生产学等理论作为指导,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等方法收集研究资料;基于儿童的视角阐述儿童在园生活空间体验的具体状况,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立足儿童立场提出幼儿园生活空间改进的路径。故本研究为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研究的绪论部分。从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为本研究形成了支撑性框架。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准备部分。研究者以“研究人员”与“配班教师”双重身份进田野调查点——N园,从园外地理位置、园内空间布局阐明N园的空间结构。为进一步说明儿童在园活动的空间条件,参照幼儿园的空间定位、实际使用功能、儿童话语描述其分级为19个二级空间点,在二级空间的基础上归为行政空间、公共空间与教室空间3个一级空间点。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现状部分。立足3个一级空间点,聚焦到儿童活动的19个二级空间点,对儿童在园生活空间体验的具体状况进行描述、分析,提炼儿童在园体验空间的样态、模型及方式。第四部分为本研究的问题与成因部分,剖析儿童当下、此刻的现实体验状况发现当前幼儿园生活空间中存在如下问题:制度化时空管理下儿童专属空间遭受挤压,自由时间的稀缺阻碍了儿童空间参与、“优秀”儿童展示弱化了“普通”儿童的空间赋值;“选拔性”进入造成空间消极体验产生、规训化教育抑制了儿童的空间建设话语权;既定化空间之中儿童构建创造性受到压制。追溯N园空间建设的“话语转向”与空间管理的“价值取向”发现,作为时代要求与政策红利的交互融合产物,N园展现出优质乡村园引领作用的同时,却在回馈外界与内在空间创新求变中难以兼顾;参照教师对儿童在园生活空间的价值排序,一日生活流程表为主线的空间行动产生时空分割、儿童行为规范的空间立序运用集体转换、安全至上而采取空间管制、特殊位置的空间分级下选择参与均是幼儿园生活空间问题的成因所在。第五部分为本研究的改进路径部分。儿童生活空间的形变与儿童美好生活的异化迫切需要重构幼儿园生活空间,寻求美好生活。为此,须关注儿童的真实体验,理解儿童内在世界。重构一个基于此在的物质空间、基于规范的自由空间、基于正义的平等空间。第六部分为本研究的结语部分。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之下乡村幼儿园建设迎来发展机遇,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乡村园趋向城市化、“千园一面”同质化空间等问题;因而打造一个具有乡村特色幼儿园生活空间传承乡土文化、培育本土人才、回应时代诉求便显得意义深远,这一课题既是本研究的展望也是后续深入的部分。
潘艳[2](2021)在《3-6岁幼儿攀爬教学方案的实证性研究》文中提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阶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体,让学生走出教室,更多的去参加丰富多彩的室外运动以此来发展学生走、跑、跳、攀爬、投掷等多元化体育基本动作,促进幼儿的身体全面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使得幼儿体育器材种类逐渐丰富,尤其是攀爬类器材。在这些优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和利用器材对于幼儿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以及小、中、大班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特点,利用现有的攀爬类器材设计3-6岁小中大班不同的教学方案,并以门头沟区育园小学附属幼儿园三个年龄阶段的各两个班共计180名幼儿为实施对象,根据动作完成率、完成时间以及教学方案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验证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对幼儿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幼儿攀爬动作更加标准规范,完成时间上得到了显着提高,达到本次研究的预期效果,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切实可行。本论文主要运用观察法、专家访谈法、实证法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在教学方案设计方面,必须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这对幼儿攀爬动作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小班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平缓、稳定的器材为主,在教法上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中班以倾斜度稍大、相对稳定的器材为主,教法上主要采用游戏法和情景教学法相结合;大班在倾斜度稍大的器材基础上,还可加入垂直的、不稳定的器材;在教法上采用游戏法、竞赛法;在教学评价上要以鼓励为主,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评价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攀爬动作的发展。2.对于3-6岁幼儿来说向下攀爬比向上攀爬难度大且不易掌握。同时发现攀爬类器材的难易程度不但与倾斜度有关,也跟器材着力点的密度以及器材的稳定程度有关,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增加攀爬难度,同时稳定程度越低,难度越大。3.攀爬类器材对幼儿的吸引力较大,幼儿愿意参与其中。3-6岁幼儿对不同的攀爬类器材,学习能力不同,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且身体素质发展空间大,经过练习身体素质发展较快。
何欣怡[3](2021)在《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评价体系及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儿童对生活空间需求的快速提升,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得到了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现状面临存在安全隐患、活动空间较单一、活动设施较粗放和景观绿化不足等问题;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理论研究不足、相关设计规范不够全面。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入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儿童友好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评价体系,以浙江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为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归纳出儿童友好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儿童友好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有安全性、舒适性和多样性3方面需求。基于对3-6岁儿童生理、心理及行为等特征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获得使用者对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认知及行为需求。2.根据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归纳出影响儿童友好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指标因子,构建包含安全性、舒适性和安全性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30项三级指标的儿童友好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评价体系。3.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浙江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进行评价,得出北山幼儿园综合儿童友好度得分为4.20,属“友好”水平。指标因子中,绿化覆盖率、科普教育设施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地形丰富和其他自然要素得分低于平均值,为今后重点提升对象。4.从安全性的活动保障、舒适性的活动环境和多样性的活动体验三个方面提出对儿童友好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策略。结合北山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评价结果,针对性提出“亲自然的步行空间”“循环流动的游戏空间”“丰富绿化配置”“促进交往的游戏空间”“营造五感花园”“增加趣味设施”“丰富地形”的具体提升策略,为北山幼儿园儿童友好度提升提供建议。
司小雨[4](2020)在《微气候视角下幼儿园户外体力活动促进空间建构策略研究 ——以青岛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幼儿的生理、心理及健康行为发展与其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所产生的体力活动密不可分。楼房高层化已是当今不可阻挡的趋势,高层高密度建成区周围的幼儿园越来越多,很多高层住区也设有配套幼儿园,而不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会减少幼儿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使用机会和兴趣,减弱幼儿体力活动强度,无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因此,微气候环境质量高低是高层高密度环境下的幼儿园所迫切需要的。目前国内外关于微气候与幼儿体力活动相关性的研究较为匮乏,对于热舒适的研究也很少关注幼儿群体,探讨高层高密度环境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微气候与幼儿活动的关系,对促进幼儿体力活动和营造舒适的幼儿园户外微气候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的研究选定寒冷地区中拥有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的青岛市为研究地区,又选取了9个幼儿园为研究案例样本,通过访谈幼教老师、对幼儿进行行为地图观察绘制、对温度、湿度、风速和紫外辐射强度四种主要微气候因素进行场地监测等方法手段,从相关理论和实地调研出发,对幼儿园户外微气候和幼儿体力活动情况进行研究,以微气候的视角对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提出设计策略并进行实践。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1)对幼师展开访谈工作,并测绘了样本幼儿园的总平面图并建立户外空间分布,以幼儿活动行为的分类对户外空间进行划分,记为1-体育运动空间、2-器械活动空间、3-游戏活动空间、4-感知交流空间、5-交通集散空间,为后文的测量及分析奠定基础;(2)从环境行为学出发,对幼儿户外活动行为进行了行为地图记注。得到了幼儿在户外活动的行为及项目、交往方式和活动时间长度分布。(3)对9所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微气候进行了实地监测,并对微气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了幼儿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体力活动的微气候要素分别是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紫外辐射强度。(4)基于以上结果,本文以微气候的视角从建筑环境和感知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策略。(5)结合笔者参与的实践项目——李沧区机关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优化提升设计项目,将以上研究总结的优化方法及策略运用在实践项目中。通过实际案例的创设,进一步确定青岛地区高层高密度环境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原则及方法策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陈若阳[5](2020)在《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推进策略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国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背景,家庭中二孩数量与日俱增,同时,幼儿的运动能力欠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混龄体育游戏正是打破年龄界限,扩大幼儿的交友范围,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同时为幼儿之间的动作学习与巩固提供了模仿与创生的平台。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范式,结合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以“阳光体育”为园本特色的XK园为研究场域,以混龄体育游戏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阶段及其推进策略。研究结论:1)根据幼儿的动作和社会性发展,本研究把整个行动研究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稳定期——拓展期。2)每一阶段具有各自的特征与问题,从而需要不同的策略推进。萌芽期,通过营造家庭氛围、间断性混龄、分层熟悉规则的策略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探索期,通过聚焦异龄互动、构建弹性化环境的策略诱导幼儿主动探索。稳定期,通过诱导异龄同伴协商、分层设定目标的策略促使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拓展期,通过以强带弱、团队激励的策略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3)行动实施后,幼儿的身体素质增强,动作更加协调、灵敏;幼儿交往能力提高,社会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教师的观念转变,指导能力提高。研究者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
兰艳平[6](2020)在《长沙湘府世纪小区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设计》文中提出当下,我国大部分住宅小区在设计和建设中都侧重于成人的行为需求,忽略了儿童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现有的儿童活动场地也存在设施单一化、缺乏互动、成人看护不便等问题。然而,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儿童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儿童游戏成长、认知自然、交往互动等外部环境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设计小区公共活动空间时应充分考虑儿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活动空间需求。随着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大力开展,塑造儿童友好型的公共空间对提升儿童福祉、构建美好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满足儿童需求的情况下,结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优秀案例,以长沙湘府世纪小区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为实践项目,提出和总结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具备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并对儿童户外活动类型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都有相应的活动特征。为提升小区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度,需要严格遵循安全性、可达性、自然性及趣味性等设计原则,从整体空间布局,儿童活动主题分区、以及儿童友好区域功能描述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以儿童活动轨迹进行空间分布和场地设计,主要是为了给儿童创造安全、舒适、有趣味性的活动空间。希望本人的课题设计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儿童活动空间的关注和重视,并对推动我国儿童友好型住宅空间建设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
陈子彦[7](2020)在《学龄前儿童教育视角的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递增,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作为户外教育活动发生的重要场地,应满足儿童的学前教育需求。然而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现状存在场地单一、教育功能缺失、设计千篇一律等问题,不能满足使用者需求。因此,从学前教育视角总结户外教育活动规律,转化成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归纳总结基于学前教育视角的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方法很有必要。本论文基于学前教育视角,构建儿童活动空间的理论模型。通过关注使用者(儿童和陪护家长)、使用者习惯及场地内活动项目,结合户外学前教育对活动的要求,利用图示语言将教育规律转化为空间特征,总结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方法。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图解分析法与统计学方法构建设计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应用的有效性,实验基于南京市主城区的社区公园开展。论文内容围绕如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技术方法构建。根据国内外社区公园、学前教育与儿童活动空间的相关基础文献,归纳分析研究方向与研究现状,针对存在问题发现突破创新点,详见绪论。由于理论模型的构建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共同推导得出,有必要对定性与定量方法实施过程进行交代与阐述,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数据采集、分析步骤与方法。第二,户外教育活动规律归纳。根据学前教育学相关理论整理、提炼户外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规律,并对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现状及儿童行为模式与活动进行研究,详见第三章。第三,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理论模型构建。在第三章归纳出的规律基础上,推导户外教育活动空间形态特征,从空间模型、规划要点及场地要素设计几个角度,形成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方法论,详见第四章与第五章。第四,实证验证。以南湖公园作为实地案例,验证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方法的可操作性,并依据理论模型对实地案例进行优化与改造,详见第六章。论文通过提取户外学前教育活动规律,概括教育活动空间模型,形成设计方法论,可作为指导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理论参考。
邱子漫[8](2020)在《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和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优质幼儿园的供给变得十分稀缺,幼儿园室内设计的研究成为学术界与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风靡全球,国内教育界也将瑞吉欧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和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建设中。瑞吉欧教育因其理念独树一帜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导致其对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剖析了瑞吉欧教育的主要思想,将其中对室内设计产生影响的部分进行分析和归纳。研究表明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产生了侧重倾听记录、避免过度保护、提供探索方式、制造温馨氛围、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教育资源、融合文化资源、促进幼儿交往、注重美德教育、利于激发创造力、强调互动合作、小空间的分割等设计启发,证明了将瑞吉欧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以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对多个幼儿园室内设计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找出现有幼儿园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结合以上研究,总结和阐述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和运用方法。将瑞吉欧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不同区域的运用方法进行举例分析和说明,即具体阐述瑞吉欧教育理念的思想和教育观点对幼儿园室内设计不同区域的针对性运用,得出创造多变空间、运用多种特殊材质、增加交往空间面积占比、采用适宜尺寸、提供教育功能、提高开放性等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设计方法。最后根据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需求和影响,结合本文研究掌握的设计方法,完成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方案,包括设计分析、施工图和效果图的绘制。
刘骏洁[9](2020)在《幼儿园冒险游戏的探究与比较 ——以挪威及中国安吉县、上海市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园里,安全是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规避风险、注重保护是常规的保底工作,全行业尽量减少安全隐患。在我们的实践甚至在行业话语体系中很少提及“冒险游戏”。但是以游戏为特色的安吉幼教却有所尝试。放眼世界,其它国家的早期教育界,却有着历史不短的“冒险游戏”的实践、理论与研究。本研究将探寻冒险游戏的根源、现状以及国内冒险游戏的萌芽,在此基础上比较反思在国内幼儿园开展冒险游戏的实践策略。通过跨文化、跨区域的比较研究,从中国、挪威幼儿园的冒险游戏实践出发,运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来探寻三所幼儿园的冒险游戏实践现状。采用访谈的方式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和幼儿对冒险游戏的观点。经比较发现三所幼儿园的“冒险游戏”实践各具特色,户外环境创设、材料提供、冒险游戏的类型相互交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对冒险游戏的认识程度有别,幼儿在冒险游戏中的感受、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挪威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参与冒险游戏,安吉幼儿利用材料自主创设冒险游戏,上海幼儿则在夹缝中萌发冒险游戏。鉴此,提出了在我国幼儿园逐步尝试实践冒险游戏的建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户外环境的创设及教师、家长观念的进步:1.提供开放性的环境,高低错落的地形,高低结构化相结合的户外游戏材料;2.多渠道帮助教师、家长走近冒险游戏,大学户外游戏课程的改革创新及园长理念的更新,运用风险“恒温器”模型指导幼儿的冒险游戏。
罗芳[10](2020)在《感觉统合训练改善幼儿感统失调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感觉统合是大脑和身体之间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是指人在某一环境中,由身体的感觉器官从环境中获取来自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输入大脑,由大脑将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指挥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当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不能协调整体运作,感觉统合无法正常运转,便引起感统失调,通常表现在运动、学习、社交、情绪等各方面。感觉统合包括前庭觉、本体觉、触觉、视听觉等方面。对于儿童来讲,0-6岁是儿童感觉统合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神经可塑性最好的时期,此期间一旦发现孩子有感觉统合异常的现象,应尽快给予帮助,是最有效且最节省时间的方法,使得感觉统合失调能够尽早得到预防,矫正。现如今,感觉统合训练不仅是有助于存在感统问题的孩子,对于所有幼儿均有益处,例如提高孩子的感觉运动能力,进而提高感觉统合能力,促进孩子在运动,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通过测量法选择两名5岁有感统问题的男孩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随后采用干预、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针对两名儿童在前庭觉、本体觉、触觉等方面的失调表现,为其制定感统训练计划,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感统训练,观察研究对象在训练期间的变化,包括运动能力,动作标准程度,注意力集中,情绪情感等方面,提高其感觉统合能力等。本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历时5个月的训练,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对于感统失调的儿童是有效的。通过研究过程及结果对感统训练教师及家长提出如下建议:1.在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时,训练教师要多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游戏的形式对幼儿进行训练。2.训练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善于运用表扬并能够就幼儿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3.家长尽可能地配合教师,督促孩子坚持训练,完成家庭作业。同时家长要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
二、“攀爬墙”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爬墙”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儿童在园生活空间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近年来我国重视幼儿园空间的建设与教育价值 |
(二)儿童在园生活空间体验的重要性 |
(三)当下乡村幼儿园生活空间存在的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幼儿园生活 |
(二)幼儿园生活空间 |
(三)乡村儿童在园空间体验 |
四、文献综述 |
(一)空间 |
(二)幼儿园生活空间 |
(三)儿童生活空间体验 |
(四)研究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五)研究伦理 |
(六)研究效度 |
第一章 N镇N园空间结构与儿童在园活动空间分级 |
一、N镇N园的空间结构 |
(一)N园的园外地理位置 |
(二)N园的园内空间布局 |
二、N园儿童活动空间分级 |
(一)行政空间 |
(二)公共空间 |
(三)教室空间 |
第二章 N镇N园儿童在园生活空间体验状况 |
一、N园儿童在行政空间的体验 |
(一)门卫室:“户外活动时欢快与好奇并存” |
(二)教师办公室:“相对封闭状态下神秘与敬畏所包裹” |
二、N园儿童在公共空间的体验 |
(一)入园道路:“每天必经却不曾留意抑或不太理解两侧墙饰” |
(二)幼儿园大门:“入园时感到焦虑不安或是期待盼望” |
(三)升旗台:“小小升旗手的严肃!骄傲与渴望!” |
(四)主席台:“登场时集体共舞的快乐与重复排练练的枯燥” |
(五)沙水区与美工区: “围栏区隔下的渴望进入却止步不前” |
(六)器械放置区:“取还材料时的混乱狂欢与落单无助” |
(七)赛道:“自由欢快地奔跑与意犹未尽的离场” |
(八)阅读区:“父母晚接时的低落中同师生共处的愉悦交织” |
(九)攀爬区:爬上爬下时“身心投入的快乐与注意安全的拘束” |
(十)建构区:教师放手后的“手脑并用所带来的愉悦满足” |
(十一)种植区:“远观的欣喜与近入的渴望” |
三、N园儿童在教室空间的体验 |
(一)门廊:“本班特定空间不容外来儿童逗留” |
(二)厕所:“小男生去男厕与小女生去女厕” |
(三)讲台:“教师叫到名字便上去” |
(四)座椅:“保护固定的大桌子与保管移动的小椅子” |
(五)区角:“进门前插卡选择喜欢的活动区” |
(六)睡房:“乖乖先睡着的才是好孩子” |
四、小结 |
(一)N园儿童在园生活空间体验样态及模型 |
(二)N园儿童在园生活空间的体验方式 |
第三章 N镇N园生活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一、当前N园儿童生活空间存在的问题 |
(一)制度化时空管理下儿童专属空间遭受挤压,自由时间的稀缺阻碍了儿童空间参与 |
(二)“优秀”儿童展示弱化了“普通”儿童的空间赋值,“选拔性”进入造成空间消极体验产生 |
(三)规训化教育抑制了儿童的空间建设话语权,既定化空间之中儿童构建创造性受到压制 |
二、当前N园儿童生活空间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时代使命:办园的必由之路 |
(二)价值排序:幼儿园生活空间的运行参照 |
(三)小结:空间建设的话语转向与空间管理的价值取向 |
第四章 幼儿园生活空间的改进路径 |
一、立足儿童此在,重组物质要素 |
二、基于规范框架,让渡空间自由 |
三、彰显空间正义,平等使用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N园教师信息及大E班学生信息 |
附录二:观察记录表及访谈提纲 |
附录三:公开课《画出我心中的幼儿园》部分资料 |
致谢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2)3-6岁幼儿攀爬教学方案的实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 |
1.4.2 国内外幼儿攀爬教学方案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研究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幼儿园攀爬教学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
3.1.1 幼儿攀爬运动的功能 |
3.1.2 动作发展特点 |
3.1.3 神经发展特点 |
3.2 幼儿园攀爬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
3.2.1 科学性原则 |
3.2.2 发展性原则 |
3.2.3 游戏性原则 |
3.2.4 多样性原则 |
3.2.5 有序性原则 |
3.3 3-6 岁幼儿攀爬教学方案 |
3.3.1 3-6 岁幼儿攀爬教学方案的目标设置 |
3.3.2 3-6 岁幼儿攀爬教学方案的内容设置 |
3.3.3 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教学方法 |
3.3.4 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教学评价 |
3.3.5 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学期教学进度 |
3.4 幼儿园攀爬教学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
3.4.1 幼儿园攀爬梯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3.4.2 幼儿园攀爬轮胎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3.4.3 幼儿园攀爬网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3.4.4 幼儿园攀爬墙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评价体系及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儿童 |
1.3.2 儿童友好 |
1.3.3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儿童心理学方面研究 |
1.4.2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 |
1.4.2.1 国外 |
1.4.2.2 国内 |
1.4.3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安全性研究 |
1.4.3.1 国外 |
1.4.3.2 国内 |
1.4.4 儿童友好型评价标准研究 |
1.4.4.1 国外 |
1.4.4.2 国内 |
1.5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2 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研究 |
2.1 儿童的生理特征 |
2.1.1 生理尺度 |
2.1.2 动作发展 |
2.1.3 视觉范围 |
2.2 儿童的心理特征 |
2.2.1 心理尺度 |
2.2.2 感知分析 |
2.2.3 注意力 |
2.2.4 想象力和好奇心 |
2.3 儿童的行为 |
2.3.1 行为特征 |
2.3.2 儿童游戏分类 |
2.3.2.1 交往引发的游戏类型 |
2.3.2.2 认知引发的游戏类型 |
2.4 游戏理论在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分析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杭州地区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调研分析 |
3.1 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
3.1.1 实地调研 |
3.1.2 问卷调研 |
3.2 实地调研 |
3.2.1 浙江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 |
3.2.1.1 幼儿园概况 |
3.2.1.2 户外活动空间分析 |
3.2.1.3 行为调研分析 |
3.2.2 浙江省级机关武林门幼儿园 |
3.2.2.1 幼儿园概况 |
3.2.2.2 户外活动空间分析 |
3.2.2.3 行为调研分析 |
3.2.3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幼儿园 |
3.2.3.1 幼儿园概况 |
3.2.3.2 户外活动空间分析 |
3.2.3.3 行为调研分析 |
3.2.4 杭州凯乐幼儿园 |
3.2.4.1 幼儿园概况 |
3.2.4.2 户外活动空间分析 |
3.2.4.3 行为调研分析 |
3.2.5 调研总结 |
3.2.5.1 户外活动空间调研总结 |
3.2.5.2 行为观察调研总结 |
3.3 问卷调查 |
3.3.1 3-6 岁幼儿调研 |
3.3.1.1 访谈 |
3.3.1.2 《我心中的幼儿园》儿童画分析研究 |
3.3.2 家长调研 |
3.3.2.1 受访者构成 |
3.3.2.2 家长对幼儿受伤的可接受程度 |
3.3.2.3 家长眼中幼儿对游戏的偏爱 |
3.3.2.4 家长期待的幼儿园 |
3.3.3 教师调研 |
3.3.3.1 受访者构成 |
3.3.3.2 教师引导下的户外活动空间使用情况 |
3.3.3.3 教师眼中幼儿对游戏的偏爱 |
3.3.3.4 教师认为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需求 |
3.3.4 调研总结 |
3.4 儿童友好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需求 |
3.4.1 安全性需求 |
3.4.2 舒适性需求 |
3.4.3 多样性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4 儿童友好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评价体系构建 |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与原则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 |
4.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步骤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4.2.2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4.3 指标库的遴选及释义 |
4.3.1 安全性 |
4.3.1.1 交通空间安全性 |
4.3.1.2 游戏空间安全性 |
4.3.1.3 绿化空间安全性 |
4.3.1.4 设施安全性 |
4.3.2 舒适性 |
4.3.2.1 游戏空间舒适性 |
4.3.2.2 绿化空间舒适性 |
4.3.2.3 设施舒适性 |
4.3.3 多样性 |
4.3.3.1 游戏空间多样性 |
4.3.3.2 设施多样性 |
4.3.3.3 自然要素多样性 |
4.4 指标权重的确立 |
4.4.1 指标权重赋值步骤 |
4.4.1.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4.4.1.2 构造判断矩阵 |
4.4.1.3 计算权重向量 |
4.4.1.4 实例运算 |
4.4.2 权重结果分析 |
4.5 指标权重释义 |
4.5.1 一级指标权重分析 |
4.5.2 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
4.5.3 三级指标权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户外活动空间友好度评价实证研究-以浙江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为例 |
5.1 评价对象 |
5.2 评价过程 |
5.2.1 确定评价指标集合 |
5.2.2 确定评价集 |
5.2.2.1 评价等级的确定 |
5.2.2.2 确定评价集 |
5.2.3 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5.2.3.1 定量指标评价矩阵 |
5.2.3.2 定性指标评价矩阵 |
5.2.4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5.2.4.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5.2.4.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5.2.4.3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
5.3 北山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评价结果 |
5.3.1 基于“安全性”的评价结果 |
5.3.2 基于“舒适性”的评价结果 |
5.3.3 基于“多样性”的评价结果 |
5.4 北山幼儿园评价结果的指导意义 |
5.5 本章小结 |
6 儿童友好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6.1 安全性活动保障 |
6.1.1 步行空间安全性 |
6.1.1.1 主要交通道路 |
6.1.1.2 供幼儿活动、游玩的小路 |
6.1.1.3 道路边界 |
6.1.2 游戏空间安全性 |
6.1.2.1 体能/功能游戏空间 |
6.1.2.2 建构游戏空间 |
6.1.2.3 想象游戏空间 |
6.1.2.4 循环流动的游戏空间 |
6.1.3 绿化空间安全性 |
6.1.4 设施安全性 |
6.1.4.1 铺装安全 |
6.1.4.2 游戏设施、设施小品安全 |
6.1.4.3 防护设施安全 |
6.1.4.4 监控设施 |
6.1.4.5 防灾设施 |
6.2 舒适性活动环境 |
6.2.1 游戏空间舒适性 |
6.2.1.1 空间大小舒适 |
6.2.1.2 噪音舒适 |
6.2.1.3 色彩舒适 |
6.2.2 绿化空间舒适性 |
6.2.2.1 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 |
6.2.2.2 植物布局 |
6.2.2.3 植物配置 |
6.2.2.4 种植园地 |
6.2.3 设施舒适性 |
6.2.3.1 沙质、水体舒适性 |
6.2.3.2 设施尺度舒适性 |
6.3 多样性活动体验 |
6.3.1 游戏空间多样性 |
6.3.1.1 促进交往的游戏空间 |
6.3.1.2 多样性游戏空间类型 |
6.3.2 设施多样性 |
6.3.2.1 游戏设施多样性 |
6.3.2.2 科普教育设施多样性 |
6.3.3 自然要素多样性 |
6.3.3.1 植物多样性 |
6.3.3.2 动物多样性 |
6.3.3.3 地形丰富 |
6.3.3.4 水景 |
6.4 儿童友好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改造提升——以浙江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为例 |
6.4.1 安全性的活动保障 |
6.4.1.1 亲自然的步行空间 |
6.4.1.2 循环流动的游戏空间 |
6.4.2 舒适性的活动环境 |
6.4.3 多样性的活动体验 |
6.4.3.1 促进交往的游戏空间 |
6.4.3.2 增加地上空间 |
6.4.3.3 营造五感花园 |
6.4.3.4 增加趣味设施 |
6.4.3.5 丰富地形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A 杭州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调研情况记录表 |
附录B 杭州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意向调查问卷-家长篇 |
附录C 杭州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意向调查问卷-教师篇 |
附录D 儿童友好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评价体系专家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E 儿童友好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评价体系专家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F 儿童友好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G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儿童友好度评价 |
附录H 浙江幼儿园植物认知多样性的举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微气候视角下幼儿园户外体力活动促进空间建构策略研究 ——以青岛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综述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简析 |
1.3 研究范围及内容 |
1.3.1 相关概念及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模式与方法 |
1.4.1 循证设计的研究模式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2.1.1 行为场所理论 |
2.1.2 健康行为促进的相关理论 |
2.1.3 环境-行为-心理理论 |
2.2 基于活动行为的户外空间划分 |
2.2.1 体育运动空间 |
2.2.2 器械活动空间 |
2.2.3 游戏活动空间 |
2.2.4 感知交流空间 |
2.2.5 交通集散空间 |
2.3 幼儿健康发展探究 |
2.3.1 幼儿发育特征 |
2.3.2 幼儿热舒适差异 |
2.3.3 幼儿户外活动影响因素 |
2.3.4 活动环境的微气候要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现状调研及问题解析 |
3.1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现状调研 |
3.1.1 青岛地区气候特征 |
3.1.2 调研范围及时间 |
3.1.3 调研方法介绍 |
3.1.4 幼儿的行为及体力活动调查 |
3.1.5 幼儿园户外空间微气候测量 |
3.2 幼儿户外活动特征分析 |
3.2.1 幼儿活动行为及项目 |
3.2.2 幼儿交往方式 |
3.2.3 幼儿活动时间长度 |
3.3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微气候特征分析 |
3.3.1 温度分析 |
3.3.2 湿度分析 |
3.3.3 风速分析 |
3.3.4 紫外辐射强度分析 |
3.4 微气候与幼儿活动相关性分析 |
3.4.1 幼儿户外活动中微气候单影响因子分析 |
3.4.2 幼儿户外活动中微气候多影响因子交叉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气候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
4.1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确立基础 |
4.1.1 现有相关设计规范的规定 |
4.1.2 幼儿对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 |
4.1.3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原则 |
4.2 幼儿园建成环境设计策略 |
4.2.1 建筑空间形态的合理化布置 |
4.2.2 界面构建及材质的适应性选择 |
4.2.3 绿地率及植物配植优化提升 |
4.3 幼儿园感知环境设计策略 |
4.3.1 调整微气候要素提升舒适性 |
4.3.2 解决安全隐患保障活动安全性 |
4.3.3 提升环境吸引力促进幼儿社会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李沧区机关幼儿园设计项目实践 |
5.1 项目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规模大小 |
5.1.3 项目现状 |
5.1.4 场地监测 |
5.2 李沧机关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
5.2.1 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分布设计 |
5.2.2 幼儿园界面构建及材质设计 |
5.2.3 幼儿园绿植配置及环境设计 |
5.3 李沧机关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微气候模拟 |
5.3.1 模拟软件ENVI-met介绍 |
5.3.2 ENVI-met模型建立 |
5.3.3 参数设置及评价指标 |
5.3.4 模型矫正 |
5.3.5 模拟结果分析 |
5.4 循证设计研究模式的应用 |
5.4.1 循证设计 |
5.4.2 证据样本 |
5.4.3 实践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幼儿园T检验原数据 |
在学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推进策略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文献探讨 |
一、概念界定 |
(一)混龄体育游戏 |
(二)推进策略 |
二、混龄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
(一)混龄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混龄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
三、理论基础 |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二)动态系统理论 |
(三)社会发展理论 |
(四)社会学习理论 |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场域和参与者 |
(一)研究场域 |
(二)研究参与者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范式 |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工具 |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效度 |
四、行动研究的流程 |
第四部分 研究实施 |
一、萌芽期 |
(一)营造家庭氛围 |
(二)间断性混龄 |
(三)分层熟悉规则 |
二、探索期 |
(一)聚焦异龄互动 |
(二)构建弹性化环境 |
三、稳定期 |
(一)诱导异龄协商 |
(二)分层设定目标 |
四、拓展期 |
(一)以强带弱 |
(二)团队激励 |
第五部分 研究成效 |
一、幼儿的发展 |
(一)身体素质增强 |
(二)动作更加协调、灵敏 |
(三)社会性发展 |
二、教师的提升 |
(一)教师的观念转变 |
(二)教师的指导能力提高 |
三、研究者本人的进步 |
(一)举步维艰 |
(二)渐入佳境 |
(三)碰撞交流,不断拓展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的推进阶段 |
(二)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的推进策略 |
二、研究反思 |
(一)研究影响因素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 |
附录三 《幼儿动作技能观察量表》 |
附录四 活动方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长沙湘府世纪小区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共空间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 |
1.1.2 儿童友好型概念的提出 |
1.1.3 人为的处于安全保护角度对儿童天性的圈养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设计概述 |
2.1 儿童友好型活动场地设计规范 |
2.1.1 儿童游戏场地设计 |
2.1.2 植物设计 |
2.1.3 构筑物与活动设施设计 |
2.2 儿童活动行为特征分析 |
2.2.1 户外活动空间分类 |
2.2.2 儿童户外活动形式和分类 |
2.2.3 影响儿童活动行为的干预因素 |
2.4 案例借鉴分析 |
2.4.1 长沙万科·魅力之城 |
2.4.2 长沙“山水间”社区公园 |
2.4.3 上海社区“百草园”花园改造 |
2.4.4 释放儿童天性的东京富士幼儿园 |
2.4.5 霍伊特沙利文公园儿童游乐场的设计 |
3 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及策略 |
3.1 儿童友好型空间设计方法 |
3.1.1 全园整体打造思维 |
3.1.2 满足全龄段儿童活动需求 |
3.1.3 设计安全的儿童友好型步行通道 |
3.2 儿童友好型空间设计策略 |
3.2.1 根据儿童活动轨迹进行空间布局 |
3.2.2 创造趣味性的景观活动空间 |
3.2.3 设计适宜性的场地构成要素 |
3.2.4 创建儿童自然体验的活动空间 |
4 长沙湘府世纪小区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区位 |
4.1.2 自然地理条件 |
4.1.3 历史人文条件 |
4.1.4 周边环境分析 |
4.1.5 场地条件分析 |
4.1.6 日照分析 |
4.1.7 儿童活动轨迹分析图 |
4.2 项目设计原则 |
4.2.1 安全性原则 |
4.2.2 可达性原则 |
4.2.3 自然性原则 |
4.2.4 趣味性原则 |
4.3 方案设计 |
4.3.1 设计概念与定位 |
4.3.2 设计亮点 |
4.3.3 总平面图 |
4.3.4 景观结构 |
4.3.5 功能分区 |
4.3.6 人行流线分析图 |
4.3.7 管理分析图 |
4.3.8 消防分析图 |
4.4 功能主题分区 |
4.4.1 儿童友好型活动区 |
4.4.2 友好归家体验区 |
4.4.3 入户口袋公园式体验区 |
4.4.4 综合活动区 |
4.4.5 景观会客厅 |
4.5 儿童专项设计 |
4.5.1 主题活动区细节设计 |
4.5.2 植物种植设计 |
4.5.3 铺装设计 |
4.5.4 照明设计 |
4.5.5 导视系统设计 |
4.5.6 物管优化设计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效果图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学龄前儿童教育视角的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国内外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儿童活动空间研究进展 |
1.3.2 国外儿童活动空间研究进展 |
1.3.3 社区公园研究进展 |
1.3.4 总结 |
1.4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1.4.1 概念界定 |
1.4.2 学龄前儿童教育 |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据来源、采集及处理方法 |
2.1 研究样本概述 |
2.2 实验设计 |
2.2.1 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现状调研 |
2.2.2 满意度及活动期望调查 |
2.3 数据来源、采集与分析方法 |
2.3.1 数据来源及采集 |
2.3.2 数据处理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户外学前教育的基本特征 |
3.1 户外学前儿童教育 |
3.1.1 健康教育 |
3.1.2 社会教育 |
3.1.3 科学教育 |
3.1.4 艺术教育 |
3.2 基于学龄前教育的儿童户外活动 |
3.2.1 学前儿童游戏 |
3.2.2 学前儿童游戏需求 |
3.2.3 学前儿童游戏类型 |
3.3 南京市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现状调研 |
3.3.1 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特征 |
3.3.2 场地现状及儿童活动 |
3.3.3 现状问题及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学前教育的户外儿童活动空间特征 |
4.1 儿童户外教育活动 |
4.1.1 活动项目 |
4.1.2 活动规律 |
4.2 基于学前教育的户外儿童活动空间 |
4.2.1 健康教育空间设计 |
4.2.2 社会教育活动空间 |
4.2.3 科学教育活动空间 |
4.2.4 艺术教育活动空间 |
4.3 活动空间组织形式 |
4.3.1 单一型活动空间 |
4.3.2 复合型活动空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学前教育视角的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方法 |
5.1 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规划布置要点 |
5.1.1 选址与面积 |
5.1.2 功能布局 |
5.1.3 设计原则 |
5.2 基于学前教育视角的场地要素设计 |
5.2.1 入口、道路 |
5.2.2 边界 |
5.2.3 区域 |
5.2.4 尺度 |
5.3 基于学前教育自然与人工要素设计 |
5.3.1 基于学前教育的自然要素设计 |
5.3.2 基于学前教育的人工要素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学前教育的南湖公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实证 |
6.1 实证对象研究 |
6.2 满意度及活动期望调查 |
6.2.1 满意度分析 |
6.2.2 活动期望调查 |
6.3 方案优化与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讨论 |
7.3 研究前景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8)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 |
1.1.2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风靡 |
1.1.3 学前教育受到的重视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框架图 |
1.5.2 创新点 |
2 瑞吉欧教育理念及其对幼儿园设计的影响 |
2.1 瑞吉欧教育理念(Reggio Education Concept) |
2.1.1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诞生 |
2.1.2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主要思想 |
2.1.3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传播 |
2.2 瑞吉欧理念在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
2.3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产生影响的方式 |
2.3.1 教育心理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
2.3.2 教育方式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
2.3.3 教育目的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
2.3.4 教育资源利用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
2.4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设计案例分析 |
3.1 国外幼儿园设计案例分析 |
3.1.1 日本KM幼儿园 |
3.1.2 意大利RODARI infant-toddler center |
3.1.3 Charoenpong幼儿园 |
3.2 国内幼儿园设计案例分析 |
3.2.1 智慧星幼儿园 |
3.2.2 科苑明星幼稚园 |
3.2.3 雨花区教育局第一幼儿园 |
3.3 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与运用 |
4.1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 |
4.1.1 儿童观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 |
4.1.2 教育观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 |
4.2 瑞吉欧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室内设计运用 |
4.2.1 在交通系统空间的运用 |
4.2.2 在公共活动空间的运用 |
4.2.3 在教育空间的运用 |
4.2.4 在生活空间的运用 |
4.2.5 在色彩设计中的运用 |
4.2.6 在光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
4.3 设计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实践 |
5.1 设计目标 |
5.2 项目概况 |
5.2.1 项目背景分析 |
5.2.2 当地学前教育现状 |
5.3 设计依据 |
5.4 设计详述 |
5.4.1 整体平面布局 |
5.4.2 光环境设计 |
5.4.3 色彩设计 |
5.4.4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5.4.5 教育空间设计 |
5.4.6 生活空间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设计方案图纸 |
致谢 |
(9)幼儿园冒险游戏的探究与比较 ——以挪威及中国安吉县、上海市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提出 |
第一节 对中国幼儿园冒险游戏实践的思考 |
第二节 来自挪威幼儿园冒险游戏实践的探问与启发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冒险游戏相关概念 |
一、“冒险游戏”概念的来由 |
二、冒险和危险的辨析 |
三、自由游戏与冒险游戏 |
第二节 幼儿园冒险游戏的现状研究 |
一、幼儿园冒险游戏的实践现状 |
二、教师、幼儿对冒险游戏的认知现状 |
第三节 幼儿园冒险游戏的比较研究 |
第四节 总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一、三所幼儿园的冒险游戏实践现状是怎样的? |
二、三所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对待冒险游戏的观念现状如何?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 |
三、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三节 研究伦理的规范 |
第四章 中国与挪威幼儿园冒险游戏实践现状 |
第一节 室外环境概况 |
第二节 户外游戏材料及冒险游戏类型 |
一、户外游戏材料 |
二、幼儿园冒险游戏类型 |
第三节 幼儿参与冒险游戏的形式 |
一、自然环境中幼儿的自由冒险 |
二、低结构化材料激发下的创造性冒险游戏 |
三、夹缝中萌发的冒险游戏 |
第四节 幼儿在冒险游戏中的自我保护措施 |
第五章 教师和幼儿对冒险游戏的认识和感受 |
第一节 从教师视角出发探究冒险游戏 |
一、对冒险游戏概念的认知 |
二、教师在冒险游戏中担任的角色 |
三、平衡冒险与安全的策略 |
四、实践冒险游戏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 |
第二节 幼儿对冒险游戏的偏好及感受 |
一、幼儿对冒险游戏的偏好 |
二、幼儿在冒险游戏中的感受 |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研究建议 |
第一节 在中国幼儿园纳入冒险游戏的缘由 |
一、儿童冒险游戏机会的消逝 |
二、基于儿童对冒险游戏的兴趣 |
三、成功实践冒险游戏的先例 |
第二节 建立幼儿园冒险游戏的观念支持系统 |
一、促进幼儿园冒险游戏观念的更新 |
二、促进教师对冒险游戏的认识和支持 |
第三节 建立幼儿园冒险游戏的实践支持系统 |
一、设置支持式的冒险游戏环境及材料 |
二、幼儿园冒险游戏可包含的类型 |
三、保护幼儿在冒险游戏中的安全 |
四、减少开展幼儿园冒险游戏的限制性因素 |
第四节 反思总结开展幼儿园冒险游戏的可行性建议 |
一、幼儿园冒险游戏理念的传播及学习 |
二、尝试幼儿园冒险游戏的实践建议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观察记录表 |
二、访谈提纲 |
致谢 |
(10)感觉统合训练改善幼儿感统失调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1.测量法 |
2.观察法 |
3.访谈法 |
4.干预法 |
(五)研究步骤 |
1.第一阶段 |
2.第二阶段 |
3.第三阶段 |
4.第四阶段 |
三、研究过程及结果 |
(一)赫赫的个案描述及评定 |
1.基本情况 |
2.感统评定结果 |
3.初期行为表现 |
(二)凡凡的个案描述及评定 |
1.基本情况 |
2.感统评定结果 |
3.初期行为表现 |
(三)个案感统失调的成因分析 |
(四)训练内容及过程 |
1.赫赫的训练内容及过程 |
2.凡凡的训练内容及过程 |
(五)训练结果及分析 |
1.赫赫的训练结果与分析 |
2.凡凡的训练结果与分析 |
四、建议与反思 |
(一)给教师的建议 |
1.结合幼儿具体的情况,承上启下 |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 |
3.根据幼儿的训练情况,渐进式训练 |
4.在幼儿训练时,及时鼓励表扬 |
5.课后总结反思,与教师交流 |
6.课后给家长反馈,并留家庭作业 |
(二)给家长的建议 |
1.配合家庭教育工作 |
2.参与家庭训练项目 |
3.杜绝包办代替 |
4.督促孩子坚持训练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 |
(二)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四、“攀爬墙”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儿童在园生活空间体验研究[D]. 周勇.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3-6岁幼儿攀爬教学方案的实证性研究[D]. 潘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评价体系及设计策略研究[D]. 何欣怡.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4]微气候视角下幼儿园户外体力活动促进空间建构策略研究 ——以青岛地区为例[D]. 司小雨.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5]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推进策略的行动研究[D]. 陈若阳.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长沙湘府世纪小区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设计[D]. 兰艳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学龄前儿童教育视角的社区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研究[D]. 陈子彦.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D]. 邱子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9]幼儿园冒险游戏的探究与比较 ——以挪威及中国安吉县、上海市幼儿园为例[D]. 刘骏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感觉统合训练改善幼儿感统失调的个案研究[D]. 罗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