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树小论文-宋丽文,李兴鹏,张健,陈越渠,左彤彤

针叶树小论文-宋丽文,李兴鹏,张健,陈越渠,左彤彤

导读:本文包含了针叶树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蠹虫,非寄主挥发物,嗅觉识别,行为反应

针叶树小论文文献综述

宋丽文,李兴鹏,张健,陈越渠,左彤彤[1](2012)在《针叶树小蠹对非寄主挥发物的嗅觉识别和行为反应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叶树小蠹在扬飞扩散过程中,要有效地依靠嗅觉机制鉴别寄主和非寄主植物的气味,以便在行为反应方面快速定位寄主,降低不利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不同的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可以从生境、树种及个体水平上发挥不同的驱避作用。综述非寄主挥发物的范畴和作用、小蠹虫的嗅觉识别及行为反应,提出加强国内针叶树小蠹非寄主挥发物研究与开发的方向,以期为小蠹虫综合管理技术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2年12期)

孟祥志,徐光花,刘志洲,陈国发,林强[2](2011)在《针叶树小蠹对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欧洲和北美的针叶树小蠹对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主要包括小蠹对非寄主植物的绿叶和树皮挥发物,如绿叶挥发物、反-螺环缩醛(tC)、辛醇和其他化合物的行为反应,以及这些化合物在小蠹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同时展望了非寄主挥发物的应用前景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崔丽贤,张真,黄大庄[3](2010)在《非寄主挥发物对针叶树小蠹虫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叶树小蠹虫不仅能通过信息化学物质识别和回避非寄主生境,而且能识别非寄主树种和不适寄主树。非寄主挥发物,尤其是6碳乙醇等绿叶气体和一些8碳醇等树皮挥发物是代表着非寄主的重要气味信号,在针叶树小蠹虫寻找寄主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绿叶气体和非寄主树皮挥发物等的研究基础、小蠹虫对非寄主的回避、影响挥发物释放的因素、非寄主挥发物的采集分析、生物测定方法和非寄主挥发物作用的生态学及进化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小蠹虫能在混交林中找到寄主不是单因素决定的,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非寄主挥发物在针叶树小蠹虫的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吕淑杰,谢寿安,袁锋,杨忠岐[4](2006)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和针叶树小蠹虫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山麓农田-侧柏群落(群落Ⅰ),油松-华山松-锐齿栎群落(群落Ⅱ),油松-华山松-栓皮栎群落(群落Ⅲ),油松-华山松-辽东栎群落(群落Ⅳ),巴山冷杉-落叶松群落(群落Ⅴ),红桦-牛皮桦-巴山冷杉群落(群落Ⅵ)6种类型群落的高等植物及其针叶树小蠹虫的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山麓灌丛群落至针阔混交林群落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呈递增趋势;在中山针阔混交林群落与巴山冷杉和落叶松群落、红桦-牛皮桦-巴山冷杉群落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从总体来看,森林植被的多样性程度高于灌丛和草甸,阔叶林则高于针叶林。群落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不同森林群落类型中针叶树小蠹虫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树小蠹虫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群落Ⅱ、Ⅲ、Ⅳ、Ⅴ、Ⅵ、Ⅰ;针叶树小蠹虫群落优势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不同类型的森林植物群落中,针叶树小蠹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生态环境复杂,植被丰富的中山针阔混交林群落中,针叶树小蠹虫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较大,但优势度指数低,小蠹虫大发生的几率较小。加强管理,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对提高植物群落自身调控害虫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6年10期)

谢寿安[5](2003)在《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对针叶树小蠹种群的调控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蠹科昆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类极其重要的毁灭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秦岭林区严重发生的华山松大小蠹为华山松的毁灭性害虫。过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效果不佳。目前秦岭林区已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探讨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对小蠹虫的控制效应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分类学、生物学、信息素、天敌、致害机理和防治对策等6个方面对小蠹虫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从森林害虫生态调控的基本内涵、遵循的基本原则、方法论、实施措施、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等6个方面对森林害虫生态系统调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秦岭针叶树小蠹分布区植物群落类型、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针叶树小蠹区系组成和分布、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的危害情况及寄生蜂天敌的分布规律和寄生率等进行了研究,探讨森林生态系统对小蠹虫的调控效果,取得如下主要结果: 1、秦岭小蠹发生区植物群落隶属8个植被型,27个群系 对秦岭北坡华山旅游景区、长安沣峪林区、牛背梁北坡林区、嘉陵江源头景区及秦岭南坡旬河流域鹰嘴石林区和宁陕火地塘林区6个地区针叶树小蠹分布区的森林植被进行了首次系统调查研究和归类,结果表明:秦岭林区小蠹发生区植物群落隶属8个植被型,27个群系。 2、明确了秦岭不同林区主要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 秦岭林区主要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度表明:在山麓灌丛群落至针阔混交林群落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呈递增趋势;在针阔混交林群落与高山针叶林群落、高山灌木草甸群落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从总体来看,森林植被的多样性程度高于灌丛和草甸,阔叶林则高于针叶林。群落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相同森林群落类型,秦岭南坡的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北坡。 3、查明了秦岭针叶树小蠹区系组成和特点 秦岭针叶树小蠹共44种,隶属3亚科16属。其中6种为陕西秦岭林区新记录种。区系成分包括古北种、东洋种、古北-东洋种、古北-东洋-新北种、特有种和新北种6种类型。种类组成由多至少依次为古北-东洋种23种;东洋种10种;古北种5种;古北-东洋-新北种3种;特有种2种;新北种1种。 4、明确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针叶树小蠹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秦岭林区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小蠹物种多样性测度表明:小蠹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油松一华山松一锐齿栋林带>油松一华山松一栓皮栋林带>油松一华山松一辽东栋林带>高山针叶林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山麓农田侧柏带;优势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4个林区的油松一华山松一锐齿栋林生态系统中小蠢物种多样性依次为:宁陕火地塘林区>嘉陵江源头林区>长安洋峪林区>华山旅游风景区。秦岭林区针叶树小盘群落物种多样性从6~10月呈现先增后减的时令变化规律。 5、河谷地带华山松群落对小蠢为害的控制效果最好· 华山松人工纯林和山坡下部华山松林两种生境中的华山松大小蠢发生最为严重,其次为苔草华山松林、鹿蹄草华山松林和竹子华山松林,河谷地带华山松林中的华山松大小蠢发生与危害相对较轻。林区华山松林的造林设计应该参照河谷地带华山松林的林分组成和多度等级。 6、明确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小盆虫寄生蜂种类和林间分布规律 华山松大小蠢寄生蜂共计7种。河谷地带华山松林中的寄生蜂种类最多,总寄生率也最高;其它依次为竹子华山松林、鹿蹄草华山松林、苔草华山松林、山坡下部华山松林和华山松纯林。寄生蜂种群在华山松侵害木上的垂直分布与华山松大小蠢种群相吻合。(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3-05-01)

刘铭汤,张承维,卢子华,张俊海[6](1994)在《迭部林区针叶树小蠹虫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迭部林区针叶树小蠹虫调查研究刘铭汤,张承维,卢子华,张俊海(西北林学院)(迭部林技站)本次调查采集到针叶树的小蠹虫计两亚科7族8属15种。一、分类地位及名录(一)海小蠹亚科Hylesininae1.林小蠹族Hylurgini〈1〉切梢小蠹属Blast...(本文来源于《甘肃林业科技》期刊1994年04期)

针叶树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欧洲和北美的针叶树小蠹对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主要包括小蠹对非寄主植物的绿叶和树皮挥发物,如绿叶挥发物、反-螺环缩醛(tC)、辛醇和其他化合物的行为反应,以及这些化合物在小蠹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同时展望了非寄主挥发物的应用前景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叶树小论文参考文献

[1].宋丽文,李兴鹏,张健,陈越渠,左彤彤.针叶树小蠹对非寄主挥发物的嗅觉识别和行为反应研究评述[J].林业科学.2012

[2].孟祥志,徐光花,刘志洲,陈国发,林强.针叶树小蠹对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其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

[3].崔丽贤,张真,黄大庄.非寄主挥发物对针叶树小蠹虫作用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2010

[4].吕淑杰,谢寿安,袁锋,杨忠岐.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和针叶树小蠹虫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6

[5].谢寿安.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对针叶树小蠹种群的调控效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6].刘铭汤,张承维,卢子华,张俊海.迭部林区针叶树小蠹虫调查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4

标签:;  ;  ;  ;  

针叶树小论文-宋丽文,李兴鹏,张健,陈越渠,左彤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