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刘丹梅,宋丽新,李文利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刘丹梅,宋丽新,李文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miRNA,靶标基因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梅,宋丽新,李文利[1](2018)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编码的VmiRNA筛选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VmiRNA不仅可以控制自身基因,还可调节宿主的稳定表达,研究VmiRNA的功能有助于从分子水平说明核型多角体病毒与柞蚕的寄生关系,从而改进对病毒的防控措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及实时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编码的miRNA及其作用的靶标基因进行研究。[结果]经预测和筛选得到了Ap NPV编码的miRNA MD217,与其有关的宿主靶基因14种,主要参与细胞组成、生化过程以及分子功能等途径,涉及到生物体细胞内一些催化、免疫反应等过程;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MD217在病毒感染后上调表达,脂肪体组织内的靶基因MAPKK7表达水平与MD217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miRNA MD217在病毒感染后诱导表达,推测很可能降低了宿主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并同时影响靶基因MAPKK7的功能表达,从而避免了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免疫清除。(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3期)

张洋,薛强,金英,李凤芹,闫伟[2](2017)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柞蚕脓病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建立快速而准确检测蚕体样品中Ap NPV的技术,将有助于对病害的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和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RF142基因为靶基因,设计2组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与合成的2组引物均能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扩增出特异性产物,其中引物组2在63℃开始孵育60 min,反应起始扩增时间为12 min,当反应时间达到40 min时,扩增曲线的最大相对荧光强度(RFU)值达6 000,相对于引物组1具有更好的及时性,可缩短一半反应起始时间。初步建立的Ap NPV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相对于传统PCR方法,检测效率提高4倍左右。(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石生林,张莹,王国宝,王勇,刘彦群[3](2017)在《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cy NPV)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pe NPV)的变种,不能感染柞蚕。通过病毒基因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密码子偏好参数的计算及ENc-plot分析、中性绘图分析、对应分析等,比较Phcy NPV和Anpe NPV的密码子使用模式。Phcy NPV、Anpe NPV分别只有1个和4个ORF的密码子偏好性较强。与Anpe NPV比较,Phcy NPV少数ORF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量和密码子偏好参数变化较大,但2种病毒ORF组间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和密码子偏好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135、P=0.189、P=0.192、P=0.200)。2种病毒ORF组间,由同义密码子编码的18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使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鉴定的17种偏好性密码子也均相同。GC碱基组成是影响2种病毒ORF组密码子使用模式的主要因素,而自然选择对GC碱基组成的影响大于突变压力,但2种病毒间自然选择的影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770)。Phcy NPV在适应新宿主蓖麻蚕的进化过程中密码子使用模式变化较小,尚不能通过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解释杆状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的交叉感染机制。(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贾姝,宋策,赫英姿,刘孝良,于庭洪[4](2016)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对柞蚕幼虫体内部分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柞蚕幼虫被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侵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有利于了解Ap NPV对柞蚕的致病机制。测定柞蚕4龄幼虫被Ap NPV侵染后血淋巴中几种保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Ap NPV侵染后,其血淋巴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升高,分别在接种后第4和第3天达到最大值0.11 U/(m L·min)、573.97 U/(m L·min),之后又逐渐下降;血淋巴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表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接种后第5天达到峰值378.44 U/(m L·min)。在柞蚕对Ap NPV侵染的免疫防御过程中,POD、SOD是首先作出应答反应的保护酶,CAT是在前二者之后起作用的保护酶,并且试验组柞蚕幼虫血淋巴中的POD活性始终高于发育同期的对照组幼虫,故推测POD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钱荷英,李刚,何庆玲,罗旭芳,徐安英[5](2016)在《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miRNAs生物信息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在Gen Bank中下载蓖麻蚕核型多角体(Phcy NPV)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表明,Phcy NPV基因组中有142条miRNA成熟体分子;再用miRanda、RNAhybird 2个软件预测miRNAs对病毒自身的靶基因,提取有共同交集的33条miRNA。用Phcy NPV感染蓖麻蚕,取感病蓖麻蚕的脂肪体组织,提取总RNA;用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简称RT-PCR)验证有共同交集的33条miRNA,确定其中6条为miRNA成熟体序列,分别是Phcy-miR-996_5p、Phcy-miR-696-5P、Phcy-miR-664_3p、Phcy-miR-30_5p、Phcy-miR-217_5p、Phcy-miR-1483_3p。这6条可能的miRNA对应的靶基因涉及病毒的融合蛋白、多角体蛋白等结构蛋白,以及一些蛋白激酶包括激活解旋酶表达的极早期基因等,推测其潜在的靶基因参与病毒复制及侵染的重要过程。(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李喜升[6](2016)在《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柞蚕中肠转录组及免疫相关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1855)属大蚕蛾科柞蚕属的泌丝昆虫,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同时也是重要的模式昆虫。柞蚕幼虫全龄在野外柞园中饲养,其幼虫生长发育极易受到野外环境条件包括柞树叶质、气候环境因素以及多种病原微生物等影响,导致柞蚕病害的发生。研究表明,因柞蚕因病害造成的减产在20%-30%,柞蚕病害已成为制约柞蚕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柞蚕脓病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病原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 ApNPV),该病在世界养蚕业国家常有爆发,传染性极强,不易控制,在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ApNPV感染既取决于自身的表型差异,又与宿主本身生理状况有关,是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ApNPV入侵宿主体内后,利用宿主体内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完成自身的复制、增殖并释放。而柞蚕体内存在的免疫屏障面对病毒的入侵,会开启防御机制,通过细胞内的特异性变化来抵御病毒的增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基因水平上,因此研究ApNPV感染后宿主基因的表达差异,可以从分子水平了解ApNPV侵染后宿主生理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阐明柞蚕被ApNPV感染后体内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调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利用柞蚕免疫相关基因资源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辅助抗病育种等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柞蚕感染ApNPV后中肠转录组分析结果采用4.05×106多角体/mL的ApNPV对柞蚕3龄幼虫经口添食,提取经显微镜下确认ApNPV感染柞蚕幼虫中肠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建立了ApNPV感染柞蚕的转录组数据库,为分析ApNPV感染后柞蚕基因表达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库。总共在ApNPV感染的柞蚕中肠中得到5,17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183个上调基因和2,989个下调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筛选到参与柞蚕免疫反应的差异基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热激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丝氨酸蛋白酶和细胞色素P450。对这些基因的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宿主应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2.柞蚕免疫相关基因—鸟苷叁磷酸酶基因(ApGTPase)的克隆与表达在柞蚕感染ApNPV的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了表达量上调的柞蚕鸟苷叁磷酸酶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结构分析以及功能预测,半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鸟苷叁磷酸酶基因在柞蚕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通过对柞蚕4龄幼虫分别经口添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柞蚕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nyi)3种病原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外源物刺激作用下,鸟苷叁磷酸酶基因在不同时间段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柞蚕鸟苷叁磷酸酶基因(ApGTPase)开放阅读框ORF长度1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的等电点(pI)6.64,蛋白分子量(Mw)为44.6 kDa。与家蚕(Bombyx mori)、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鸟苷叁磷酸酶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5%,93%,93%,78%,表明该基因与同样来自鳞翅目昆虫的家蚕、棉铃虫和柑橘凤蝶的同源相似度较高,而与双翅目的黑腹果蝇相似度较低。在不同病原物诱导后的柞蚕中肠组织中鸟苷叁磷酸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普遍高于对照组(无菌水处理组)的相对表达水平,表明鸟苷叁磷酸酶可能参与了柞蚕的免疫防御反应,可以作为柞蚕免疫基因资源利用。3.柞蚕免疫相关基因—脂肪酶基因(Aplipase)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根据柞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转录组数据库,设计特异引物,克隆得到柞蚕脂肪酶基因(Aplipase),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结构分析以及功能预测,半定量PCR技术构建了脂肪酶基因在柞蚕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通过对柞蚕4龄幼虫分别经口添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柞蚕微孢子虫、柞蚕链球菌3种病原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外源物刺激作用下,柞蚕脂肪酶基因在不同时间段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克隆得到柞蚕脂肪酶基因(Aplipase)的cDNA序列,已知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527bp,编码508个氨基酸。BLASTp比对可知,柞蚕脂肪酶基因与鳞翅目昆虫家蚕、大红斑蝶(Danaus plexippus)、柑橘凤蝶的脂肪酶基因同源序列相似度为79%左右。半定量PCR结果显示,脂肪酶基因在柞蚕5龄幼虫的脂肪体组织的表达水平较高;不同病原物经口添食柞蚕4龄幼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添毒后72 h内脂肪体中脂肪酶转录水平变化,柞蚕脂肪酶基因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白僵菌诱导条件下,转录水平变化趋势最显着,说明柞蚕脂肪酶基因在外源病原物的诱导下高表达,推测该基因产物与柞蚕的免疫防御有光,可以利用该基因或基因产物进行柞蚕免疫方面的研究。以上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ApNPV感染柞蚕后分子水平所发生的变化,揭示柞蚕-ApNPV之间的互作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更进一步研究柞蚕对不同病原物的免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参考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为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10-25)

钱荷英,李刚,何庆玲,罗旭芳,赵国栋[7](2016)在《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miRNAs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初步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了PhcyNPV基因组中142条miRNA成熟体分子,再用miRanda、RNAhybird两个软件预测了miRNAs对病毒自身靶基因进行预测,提取有共同交集的miRNA 33条。用RT-PCR验证这33条miRNA,确定其中的6条为miRNA成熟体序列。这6条可能的miRNA对应的靶基因涉及病毒的融合蛋白、多角体蛋白等结构蛋白,以及一些蛋白激酶包括激活解旋酶表达的极早期基因等,推测潜在的靶基因参与了病毒复制及侵染的重要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期刊2016-07-01)

叶博[8](2015)在《利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表达载体系统表达人生长激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属昆虫杆状病毒,可专一性感染柞蚕。利用这一特点研发的ApNPV表达载体系统已在柞蚕蛹中成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但尚没有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的报道。本实验首次利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表达载体系统分析人生长激素基因(hgh)在柞蚕蛹体中的表达。构建了转移表达载体pApM748BE/hgh,将转移表达载体质粒DNA与病毒ApNPV-Δph/egfp+基因组DNA共转染樗蚕(Philosamia cynthiam, Pc)培养细胞Pc-01,用末端稀释法筛选获得重组病毒ApNV-Δph/Δegfp/hgh+。将该重组病毒感染柞蚕蛹,采用Western-blot和ELISA方法检测分析人生长激素蛋白(hGH)在柞蚕蛹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柞蚕蛹感染重组病毒ApNPV-Δph/Δegfp/hgh+后第7天,hGH就有明显的表达;感染后13~14天蛹体液中的hGH含量保持较高水平,感染第15天至20天,仍可以检测到hGH的表达,但表达产物出现降解现象;重组hGH最高表达量可达251.18μg/mL柞蚕蛹体液。用活化的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测定重组hGH的体外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柞蚕蛹表达重组hGH对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具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对重组hGH进行了初步分离操作,确定重组hGH的最佳硫酸铵盐析浓度为35%。验证了利用免疫亲和层析从感染了重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柞蚕蛹体内分离纯化重组hGH的可行性。本实验利用蚕蛹高效表达有生物活性的hGH,为拓展柞蚕蛹的应用领域,开发基于hGH的药品和保健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赵振军[9](2015)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的表达及其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凋亡是昆虫宿主细胞抗病毒感染及控制病毒复制增殖的一个重要分子机制。杆状病毒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在调节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的靶分子蛋白及机理仍不清楚。柞蚕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昆虫,受到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MNPV)的危害,其产量和质量受到直接影响。ApMNPV基因组编码两个可能的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Ap-IAP1和Ap-IAP2),我们对它们的性质、功能及在柞蚕抗病毒防御机制上的作用不了解。本文通过基因表达分析、体外蛋白质相互作用、体内基因干扰等方法分析这两个蛋白质在抑制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分析了Ap-iapl和iap2基因5’端和3'端非编码区序列;ApMNPV△ph/egfp+能够感染TnHi-5细胞,能够表达EGFP蛋白;Ap-iap1和Ap-iap2基因在病毒感染早期即有转录表达,但转录表达水平低于DNA pol基因。(2)体外表达的Ap-IAP1和Ap-IAP2都具有蛋白质结合能力,Ap-IAP1既能够自身结合,也可以与Ap-IAP2结合。(3)ApMNPV感染Tn-Hi5细胞后可抑制放线菌素D诱导的细胞类caspase-3蛋白酶活性;RNAi方法证实干扰Ap-iap1基因表达能降低ApMNPV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降低Ap-iap2和DNApol基因转录表达,干扰Ap-iap2基因表达也能降低Ap-iap1和DNA pol基因的转录表达。根据上述结果,我们认为Ap-IAP1在ApMNPV抑制细胞凋亡中起作用,Ap-IAP2参与ApMNPV抑制细胞凋亡。Ap-IAP1和Ap-IAP2功能不同,但它们有一定的关联性,并共同影响DNA pol基因表达。本文系统地分析了Ap-IAP1和Ap-IAP2的特性及在抑制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同时发现它们在病毒感染复制中的作用,并为进一步分析其作用对象提供了线索。为今后深入研究柞蚕抗病毒机制,开展柞蚕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何强,刘绍伦,马振刚,张有义,Charles,R.VOSSBRINCK[10](2015)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peNPV)叁地理株的全基因组比较分析揭示其遗传多样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es,AnpeN PV)能引起柞蚕脓病大面积暴发。尽管之前已完成了两株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测序,但基于比较基因组的方法调查AnpeN PV间的遗传变异研究则相对较少。【方法】为了研究AnpeN PV不同地理株系间的遗传多样性,我们测序了1株从中国河南省分离的柞蚕NPV(AnpeN PV-H)基因组,并和之前从辽宁省分离的2株柞蚕NPV(AnpeN PV-L和AnpeN PV-Z)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AnpeN PV-H的全基因组大小为125 605 bp,总共预测了146个开放阅读框(ORF),包括95个功能注释蛋白和51个假定蛋白。我们发现这3株AnpeN PV间的基因组成非常相似。在这3个AnpeN PV株系间,有6个开放阅读框存在碱基变异而导致基因的变短。并鉴定超过20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SNVs),其中85%位于蛋白编码区。同时,odv-e56,p94-like和egt 3个基因的非同义突变较高,表明这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可能经历了正向选择或纯化选择。我们发现在这3株AnpeN PV间一些基因的氨基酸发生变异,例如编码膜蛋白的基因、抑制凋亡和蜕皮的基因及与DNA复制相关的DNA聚合酶和解旋酶等基因。最后,展示了3株AnpeN PV间遗传重组的证据。【结论】本研究揭示了AnpeN PV种内水平的变异和株系内基因组的动态结构。(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柞蚕脓病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建立快速而准确检测蚕体样品中Ap NPV的技术,将有助于对病害的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和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RF142基因为靶基因,设计2组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与合成的2组引物均能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扩增出特异性产物,其中引物组2在63℃开始孵育60 min,反应起始扩增时间为12 min,当反应时间达到40 min时,扩增曲线的最大相对荧光强度(RFU)值达6 000,相对于引物组1具有更好的及时性,可缩短一半反应起始时间。初步建立的Ap NPV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相对于传统PCR方法,检测效率提高4倍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丹梅,宋丽新,李文利.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编码的VmiRNA筛选及功能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

[2].张洋,薛强,金英,李凤芹,闫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J].蚕业科学.2017

[3].石生林,张莹,王国宝,王勇,刘彦群.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J].蚕业科学.2017

[4].贾姝,宋策,赫英姿,刘孝良,于庭洪.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对柞蚕幼虫体内部分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蚕业科学.2016

[5].钱荷英,李刚,何庆玲,罗旭芳,徐安英.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miRNAs生物信息学预测[J].江苏农业科学.2016

[6].李喜升.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柞蚕中肠转录组及免疫相关基因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6

[7].钱荷英,李刚,何庆玲,罗旭芳,赵国栋.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miRNAs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初步验证[C].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2016

[8].叶博.利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表达载体系统表达人生长激素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9].赵振军.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的表达及其功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

[10].何强,刘绍伦,马振刚,张有义,Charles,R.VOSSBRINCK.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peNPV)叁地理株的全基因组比较分析揭示其遗传多样性(英文)[J].昆虫学报.2015

标签:;  ;  ;  ;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刘丹梅,宋丽新,李文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