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文_黄一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文学,源流,中国,文学史,周作人,循环论,文学。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文文献综述

黄一晨[1](2019)在《论不同文学史观如何为新文学正名——以《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文学史的建构问题,一直是学界的一项重要议题。新文学自面世以来,就引起了来自各方的巨大争论,而新文学的学者们一直致力于为新文学正名。胡适所着《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周作人所着《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都是早期文学史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书籍,他们用不同的文学史观试图接近文学的真相,以重估文学的方式审视传统文学和新文学,体现出那一代学者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武帆[2](2019)在《得与失: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看周作人启蒙思想的复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周作人于一九叁二年出版的,由讲义整理成册的一本学术专着,这一时期周作人的思想和价值理念完成了向成熟期的转向。这本书中提出的关于言志/载道的文学观、循环论的历史观等,是周作人退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广场之后的思考,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先进的现代启蒙意识,也反映出因当时环境所造成的消极观念,探讨这本书对于了解此时期周作人文学思想和人生追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芬芬[3](2019)在《突出重围:《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文学史观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周作人首次将中国新文学的源头中国化,上溯至晚明公安派,并将中国文学的历史看作"载道"与"言志"此起彼伏的过程。在那个普遍相信进化论、主张"文学为人生"的时代,这些观点突破了进化论的局限,高举"言志"大旗,探寻新文学的本土根源,突出重重包围,将反进化论的历史观、"文学自主"的文学观,以及本土寻根的现代焦虑摆上了台面,做了一次成功的多元化解读历史的示范,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熊静文[4](2018)在《周作人看文学革命——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革命是新文学的起点,由胡适、陈独秀首先发起,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历经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再度回首这一重大事件时,他们的表述却各不相同,不同的背后体现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里建构了言志派与载道派此消彼长的中国文学变迁史,认为文学革命是言志的,是对载道文学的反动。与胡适的白话文学演进史不同,周作人并不认为白话取代文言是最重要的,也不承认白话与古文的划分是活文字与死文字的绝对对立。周作人支持白话文运动在于白话能摆脱古文思想的束缚,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文学革命最关键的不是语言形式革命,而是思想革命。(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01期)

孙鹤[5](2016)在《文学史的循环论——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开创性与局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作人不认同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提出了文学"进化论"的观点,他认为文学在文学史上一直在直线向前发展的说法是空想出来的,是不实际的。他把中国的文学比作一条河流,遇到一次抵抗就转变,是不断循环往复的,并通过自己对于文学史各个流派的分析,印证了其观点,也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正是这种内在矛盾双方不断冲突推进了文学运动。(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顾农[6](2015)在《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担任中文系教授的周作人,一生以写短文随笔为主,几乎没有什么专着。这在今天看去,简直很难想象。不过他也还是有过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专书,这就是通论古今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但也并非专着,而是一本讲演集,其中包含了他的独特思考,也是他此前教学内容的一个结晶。从"五四"前夕到叁十年代上中叶,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教书,原以外国文学为主,所开的课程有欧洲文学史、日本文学史以(本文来源于《新文学史料》期刊2015年03期)

刘恋[7](2014)在《鲁迅、周作人的文学史论异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史涵论,蕴含着"人"(真人)的评史标准;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论带史,返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明确了"志"(感情)的评史标准。这两篇讲稿,虽各有治学路数,但都着眼于新文学的"当下"文坛,从不同方向推进"人"的文学史观。(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刘璐[8](2013)在《“讲”出来的“源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文中研究指出1932年2月25日至4月28日,周作人应友人沈兼士之邀,在辅仁大学作了题为"中国的新文学运动"的系列演讲,前前后后共讲了八次。同年9月,人文书店出版了这个系列演讲的记录整理稿——《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关于其中的始末缘由,周作人自己在书前小引里说:本年叁四月间沈兼士先生来叫我到辅仁大学去讲演。说话本来非我所长,况且又是学术讲演的性(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3年10期)

孙丽[9](2013)在《还原历史的努力与缺憾——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再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建构起了由"言志"、"载道"二派交相更迭的文学史模型,并被研究者归纳为"循环论"文学史观。这种将"言志"、"载道"作为二元对立的范畴来认知中国新文学的方式,一方面比照当时其他学者提出的文学史观,对历史本体的认知更为深刻;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文学史言说"文学"自身,有利于将各种纷呈复杂的文学现象纳入这一文学史模型中。然而,周作人只提出了一组二元对立的范畴,过于简单化;他只注意了历时性的二元对立,忽略了共时性的二元对立,因此不足以切近历史本身的复杂本相。周作人提出的文学史模型为后来者建构全新文学史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即使它有不少缺憾,也值得后来者反思,继而构建自身对文学史的全新认知。(本文来源于《华中人文论丛》期刊2013年01期)

潘帅[10](2013)在《“中国近叁百年学术史”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近叁百年学术史的理论背景下,从周作人文学史观入手,发掘新文学发轫的根源,结合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探讨周作人借明末文学为新文学开道的潜在话语,试图建构“近叁百年文学史”的理论框架。论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从文学的角度论证“近叁百年史学”框架的合理性,以梁启超、周作人等学者的论述为依据,将新文学的生成与发展纳入到整个学术史发展的历史动态中。第二章,以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出发点,研究周作人试图建构“近叁百文学史”框架的潜在话语。在周作人的学术视野下,对明清时期文学自发的现代性及明清文学与西学的关系分别进行考察,证明周作人始终关注中西文学汇流与中国新文学的内在联系。第叁章,在与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比较中,从不同的学术视野,探讨如何建设新文学。阐释周作人试图建构“近叁百年文学史”框架的意义,并发现其建立合乎物理与伦理的健康的新文学的最终旨归。本文采用文本研究与历史考据的方法研究周作人的文学史观,意在为周作人文学史观研究提供一个新的阐释视点,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点参考。(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3-03-01)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周作人于一九叁二年出版的,由讲义整理成册的一本学术专着,这一时期周作人的思想和价值理念完成了向成熟期的转向。这本书中提出的关于言志/载道的文学观、循环论的历史观等,是周作人退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广场之后的思考,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先进的现代启蒙意识,也反映出因当时环境所造成的消极观念,探讨这本书对于了解此时期周作人文学思想和人生追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文参考文献

[1].黄一晨.论不同文学史观如何为新文学正名——以《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例[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

[2].武帆.得与失: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看周作人启蒙思想的复杂性[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3].赵芬芬.突出重围:《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文学史观及其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9

[4].熊静文.周作人看文学革命——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5].孙鹤.文学史的循环论——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开创性与局限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顾农.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J].新文学史料.2015

[7].刘恋.鲁迅、周作人的文学史论异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8].刘璐.“讲”出来的“源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J].文史知识.2013

[9].孙丽.还原历史的努力与缺憾——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再反思[J].华中人文论丛.2013

[10].潘帅.“中国近叁百年学术史”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D].温州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郑州大学着作(4)郑州大学着作(5)郑州大学着作(3)郑州大学着作(2)郑州大学着作(1)周作人-《书法》扇面 周作人

标签:;  ;  ;  ;  ;  ;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文_黄一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