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轨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轨迹,中国,历史,职业教育,中国共产党,主义,体系。
历史轨迹论文文献综述
黄玲,陆婷[1](2019)在《中国共产党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历史轨迹、内在逻辑与基本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70年的治国理政历程中,治国方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选择,最终形成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生要求,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治国与治党的有机互动关系,并在新时期树立法治权威,创新德治内涵,构建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德治。(本文来源于《上海党史与党建》期刊2019年12期)
王立胜[2](2019)在《70年来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70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轨迹,经历了以加强学习为动力,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动力,以理论创新为动力,以建构中国哲学知识体系为动力等五个阶段。站在新时代历史制高点上,未来毛泽东哲学研究应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以反思中国道路为前提,着力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西哲学思想关系;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审视毛泽东话语体系;融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重新理解和分析毛泽东时代的相关思想及做法。(本文来源于《毛泽东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曾天山[3](2019)在《新中国职业教育70年的发展轨迹和历史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教育有着漫长的过去,起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发端于言传身教的学徒制,但学校职业教育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在大机器生产的推动下形成了集体教学的学校制。新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规模从小到大、层次从低到高、参与从少到多、能力由弱变强、贡献由微到着的发展历程,从中(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10-30)
卢福营[4](2019)在《新中国70年历史文化村落变迁:轨迹与逻辑——基于浙江省江山市清漾村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里,村落变迁形成了"国家推动的社会变革——行政统摄的集中统一——基层群众的相对自主——地方政府主导的多元共建"的基本轨迹,村落变迁场域存在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庄社会等叁个主体、叁种力量,并由此生发国家宏观政策建构的一般发展逻辑、地方政府选择的区域逻辑,村庄因素决定的特色发展逻辑等叁重逻辑。叁个主体关系和叁重逻辑互动决定着历史文化村落的变迁,叁个主体关系和叁重逻辑互动格局的差异决定着历史文化村落变迁方式及其结果的不同,进而呈现出村落变迁的阶段性特征。清漾村是一个以江南毛氏文化资源为特色和优势的历史文化名村,其70年的变迁实践表明,多元共建和协同发展是历史文化村落变迁的理想方式。需要建构合作共赢的村庄发展命运共同体,探索以村民为中心的村庄发展路径。(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9年10期)
李天健[5](2019)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70年:历史轨迹与特征化事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历经70年的探索与前行,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道路。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总结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将关于城市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故事提升到理论层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回顾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经济总量、城市化、居民生活、就业、城市群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由此认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以下特征化事实:第一,持续的经济体制改革真正释放了城市经济增长潜力;第二,快速城市化和人力资本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第叁,城市群崛起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期刊2019年10期)
任桂娟,张晓莉[6](2019)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历史轨迹和新时代新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就业和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70年来,从设立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到承认和明确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道路,实现了近3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市场化转移和有序性流动。进入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经济新常态,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系统协同推进。(本文来源于《中国人事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闵兢,梁祖彬,陈丽云,徐永祥[7](2019)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轨迹与范式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变迁和历史轨迹,既是观察社会总体时代性与结构性特征的窗口,也是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社会工作发展不同范式的产物。从西方知识输入背景下对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性强调(1917—1949),到恢复重建后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探索(1987—2005),再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理念下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双向推动(2006年至今),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范式也经历了从结构功能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再到结构-建构主义相融合的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需要走出发展滞后和边缘异化的困境,进一步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服务创新,推动整个社会的团结、公平与正义,助力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本文来源于《社会建设》期刊2019年05期)
俞凡[8](2019)在《新中国典型报道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轨迹探析——以《人民日报》70年“榜样”形象流变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各行各业选择先进人物并报道其事迹,以激励和团结人民,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新闻媒体在不同时期对榜样形象的选择和塑造直接反映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同时,这种选择会受到不同时期社会心理的影响。所以,研究其发展变化的脉络,对于探索新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949-2018年间《人民日报》对"榜样"的选择与形塑为主要对象,试图在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探析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及其原因,并以此探寻新中国典型报道的内在逻辑。(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丁帆,赵普光[9](2019)在《历史的轨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七十年的实证分析——以论题词词频的统计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至今七十年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曲曲折折,波澜壮阔。对如此复杂的历史过程和汗牛充栋的研究文献做全面宏观的回顾与反思,既极为必要,又布满陷阱。因此,以七个十年的论题词词频为观测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和轨迹勾勒,是有意义的尝试。论题词词频是衡量某一时段研究状态的重要指标。论题词的频率、分布、集中程度等数据,论题词的显隐、共时差异、历时变化等形态,客观、立体地显示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七十年历程的若干侧面。论题词词频与当代中国历史共振,每个历史节点往往是文学研究的转折期,每次历史震荡总能在文学研究中激起回声。在这个意义上,数据的变化即历史的轨迹。(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陈恩伦,郭璨[10](2019)在《新中国70年来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演变轨迹与演变逻辑——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70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先后经历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教学管理制度从分权走向集权(1949-1977),恢复重建教学管理秩序、建立"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1978-1984),下放高校管理权、增强教学管理制度弹性(1985-2009)以及逐步扩大师生权利、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2010年迄今)四个阶段的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型及国家人才培养需求转向的宏观制度环境变化密切耦合,高校与政府的权力重组及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权利衡平推动其变迁。但同时也发现,受制于高昂的固定成本、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期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呈现出局部替换的渐进式变革特征,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历史轨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回顾70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轨迹,经历了以加强学习为动力,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动力,以理论创新为动力,以建构中国哲学知识体系为动力等五个阶段。站在新时代历史制高点上,未来毛泽东哲学研究应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以反思中国道路为前提,着力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西哲学思想关系;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审视毛泽东话语体系;融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重新理解和分析毛泽东时代的相关思想及做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轨迹论文参考文献
[1].黄玲,陆婷.中国共产党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历史轨迹、内在逻辑与基本经验[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
[2].王立胜.70年来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展望[J].毛泽东研究.2019
[3].曾天山.新中国职业教育70年的发展轨迹和历史经验[N].人民政协报.2019
[4].卢福营.新中国70年历史文化村落变迁:轨迹与逻辑——基于浙江省江山市清漾村的分析[J].理论月刊.2019
[5].李天健.中国城市经济发展70年:历史轨迹与特征化事实[J].经济学家.2019
[6].任桂娟,张晓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历史轨迹和新时代新方向[J].中国人事科学.2019
[7].闵兢,梁祖彬,陈丽云,徐永祥.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轨迹与范式转向[J].社会建设.2019
[8].俞凡.新中国典型报道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轨迹探析——以《人民日报》70年“榜样”形象流变为中心的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丁帆,赵普光.历史的轨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七十年的实证分析——以论题词词频的统计为中心[J].文艺研究.2019
[10].陈恩伦,郭璨.新中国70年来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演变轨迹与演变逻辑——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