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选择性离子扫描,挥发性有机物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王海娇,李丽君,宋丽华[1](2019)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土壤中54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土壤中卤代烃、氯代苯、苯系物类等54种挥发性有机物,应用选择性离子扫描(SIM)的方式进行分段扫描.与全扫描方式相比,SIM方式对土壤中多组分的定量分析更具有积极作用.采用内标法绘制校正曲线,方法检出限范围在0.20×10~(-9)~1.20×10~(-9)之间.基体加标回收率范围在82.0%~112.5%之间,准确度相对于全扫描的方式高出0.1~14.5个百分点.(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9年05期)
张丽,冯慧,李艳[2](2019)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检测白酒中多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检测白酒中多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首先简单介绍了白酒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方法,随后分析了白酒食品安全检测现状,最后结合具体的实验,对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在白酒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9年20期)
龚仁义,刘丽[3](2019)在《聚氨酯塑胶跑道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氨酯跑道目前已经较为普及,然而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是关于聚氨酯废料处置方面的研究。通过大量资料的调阅,认为:燃烧并不是处置聚氨酯废料最为有效的方法,控制燃烧的温度也不能有效的减少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9年17期)
胡山[4](2019)在《某有机化工企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达标治理工艺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有机化工行业产生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组成复杂、浓度范围宽、治理相对困难的特点,以某有机化工企业为例,在厂区结构、污染物种类、治理投入、运行维护等方面综合论证的基础上,采用"一级局部冷凝回收+二级集中冷凝+碱洗+光解催化氧化+碱洗+活性炭吸附脱附+催化氧化"等联合处理技术,通过优化集成进行净化处理,处理系统调试稳定运行后,非甲烷总烃、苯、甲苯与二甲苯的处理后排放浓度远低于《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3/2322-2016)规定限值。该工艺系统具有技术可行、运行稳定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对于相关行业治理技术的选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鹏飞,陈守文[5](2019)在《催化燃烧法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133.32 Pa、常压下沸点在50~26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也是PM2.5的前驱体,具有光化学反应性,是产生雾霾的主要根源,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和难点。在众多VOCs处理方法中,催化燃烧法因其具有处理效率高、处理范围广、无二次污染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作为催化燃烧法的核心部件,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至关重要。过渡金属具有极好的电子转移能力与多种正价氧化态,十分利于氧在催化剂内与反应界面间的转移,其氧化物具有价格低廉、催化活性高、耐中毒性能好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燃烧降解VOCs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得出其催化反应机理。最后,进一步提出催化燃烧法降解VOCs的未来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9-08-23)
刘国扬[6](2019)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机制与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已经成为土壤污染防治焦点的背景下,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问题展开了分析,结合污染物运移过程对污染物运移机理进行了分析,在了解污染物平衡和非平衡吸附-解析机理的基础上,针对饱和水层和非饱和水层等不同土壤状态完成了相应运移模型的建立,从而实现对土壤运移规律的全面分析,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2期)
刘玉艳[7](2019)在《着力补齐VOCs污染防治短板 第八届全国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减排与控制会议在京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减排与控制会议于6月13日~15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废气净化委员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材料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并得到了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会议以"着力补齐VOCs污染防治短板,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为主题,旨在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围绕挥发(本文来源于《地球》期刊2019年07期)
徐唯易,吴海,张玮[8](2019)在《闵行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区域性研究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闵行区各行政区域内VOCs和NMHC的排放浓度与排放速率数据,通过数据分布区间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污染物排放的现状,并试图通过Pearson回归模型找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质与空气质量参数之间的潜在关联。(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6期)
王泽利,李鑫钢,郑成功,何林[9](2019)在《工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多种不同的工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控制技术,从工程应用角度分析了其适用范围、优缺点、应用现状和研究方向等。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工业VOCs控制过程存在的低浓度大风量VOCs处理问题、复杂VOCs废气体系处理问题及单一控制方法治理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对现有工艺技术设备的优化建议、不同处理方式集成组合、源头治理等改进手段,从宏观角度探讨了VOCs资源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及解决方案。要点:(1)从适用范围、优缺点、应用现状和研究热点等角度综述了不同VOCs控制技术。(2)分析了目前VOCs废气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了部分VOCs控制研究方向。(3)从宏观角度和技术角度探讨了VOCs资源化路线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程杰[10](2019)在《燃煤电厂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机理及脱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能源在一段时间内将仍以燃煤为主,而燃煤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燃煤产生的有机污染物排放是主要人为排放源之一。目前,有关燃煤有机污染物排放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污染物排放机理及控制进行研究。从煤热解逸出气的研究开始,对热解逸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受影响因素和不同升温速率燃烧条件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探究了燃煤电厂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分布规律,结合前述研究基础对燃煤电厂有机污染物的控制进行了研究。选用热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叁种仪器同步进行燃煤热解分析。基于特征碎片或科瓦茨指数(Kovats Index),利用热重红外气质联用仪对燃煤热解过程中的124种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鉴定,这些化合物包括烷烃类、α-烯烃类、苯系物和酚类物质。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的关键因素,低于400℃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仅占烟煤热解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总量的23.1%。因此,利用热脱附气质联用仪分析燃煤的热解,只能提供400℃前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释放信息。由于热脱附技术的温度限制,会低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释放。热重分析仪中升温速率对煤热解释放挥发性有机物影响较大,高升温速率将延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释放温度点。而固定升温速率下不同颗粒大小对热解逸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温度点影响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在低升温速率下,颗粒大小对温度传导的影响较小。不同煤种对热解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也较大。褐煤热解逸出气中酚类化合物的含量高于烟煤,通过微商热重曲线拟合和气质分析结果证实这可能是褐煤中氧交联水平高于烟煤的结果。不同气氛下的热解析结果表明,因为氧的参与,煤热解过程同步发生了燃烧反应。研究结果表明释放出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酚类物质最先消耗,其次是烯烃类物质,烷烃类和芳香烃类物质相对消耗较慢;且即使在氧气气氛下,仍会有少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逃逸,其变化规律可以对燃煤电厂实际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及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不同气氛下模拟燃烧条件下煤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释放,但由于是在低升温速率下,不能较好地模拟真实燃烧。所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比较燃煤在固定床(低于100℃·min-1)、滴管炉(低于2000℃·s-1)和电厂锅炉(约105℃·s-1)中跨尺度不同升温速率下煤粉燃烧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采用热脱附气质联用仪和在线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煤燃烧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燃烧温度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有明显的影响。在滴管炉内,在较高炉温下收集的烟气中检测到较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是因为较高的炉温导致更快的加热速度和较短的烟气炉内滞留时间,从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浓度有所增加。随着叁个系统升温速率的提高,可以检测到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种类及含量逐渐减少。通过叁种不同升温速率下获得的检测结果可以得到不同燃烧条件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规律。进一步研究了甲烷、非甲烷总烃、多环芳烃等有机化合物在超低排放电厂的分布。根据EPA方法25A,采用改进的便携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仪对烟气中的甲烷和非甲烷总烃进行了分析,发现较低的锅炉负荷下非甲烷总烃的排放浓度较高。检测了固体样品热解过程中气体中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含量,得到煤热解逸出气中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含量。用逃逸率E表示烟气中排放有机物的含量与煤热解有机物比率。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E值在锅炉出口低于0.2%,在烟囱进口低于0.1%,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浓度低于1.5mg·m-3,这些结果证实超临界燃煤锅炉配套超低排放烟气处理装置,可以实现较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采用溶剂萃取法对固体样品中的多环芳烃进行了分析,得到煤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假定燃烧释放的甲烷、非甲烷总烃和多环芳烃都是由燃煤提供,且含量可以通过煤热解和萃取定量获得,采用近似质量平衡计算表明,烟气中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含量为煤热解过程中甲烷和非甲烷总烃含量的0.01%和0.07%;飞灰中甲烷、非甲烷总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别为0.01%、0.02%和0.06%;而炉渣中甲烷、非甲烷总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均小于0.01%。比较了两个燃煤电厂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烷烃、芳烃和卤代烃)的分布,评估现有烟气处理装置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过选择性催化还原后,烟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降低了 5%至35%,经过空气预热器和静电除尘器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降低了 0%至40%,经过脱硫塔和湿式静电除尘器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降低了 10%至20%。排放量的减少归因于氧化、沉积、冷凝和水洗机制。课题组采用喷射改性飞灰吸附脱除烟气中汞污染物,本论文研究该喷射改性飞灰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脱除效果。结果显示,在物理和化学吸附两种作用机理作用下,喷射改性飞灰可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浓度进一步降低10%至20%,配合其他烟气处理装置,可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体降低40%至80%。(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检测白酒中多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首先简单介绍了白酒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方法,随后分析了白酒食品安全检测现状,最后结合具体的实验,对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在白酒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娜,王海娇,李丽君,宋丽华.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土壤中54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方法研究[J].地质与资源.2019
[2].张丽,冯慧,李艳.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检测白酒中多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J].现代食品.2019
[3].龚仁义,刘丽.聚氨酯塑胶跑道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影响[J].西部皮革.2019
[4].胡山.某有机化工企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达标治理工艺的实践[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
[5].朱鹏飞,陈守文.催化燃烧法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9
[6].刘国扬.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机制与模型[J].科学技术创新.2019
[7].刘玉艳.着力补齐VOCs污染防治短板第八届全国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减排与控制会议在京召开[J].地球.2019
[8].徐唯易,吴海,张玮.闵行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区域性研究和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
[9].王泽利,李鑫钢,郑成功,何林.工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利用[J].过程工程学报.2019
[10].程杰.燃煤电厂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机理及脱除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