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格雷厄姆格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格林,格雷,保尔,短篇小说,诺贝尔,视角,马尔克斯。
格雷厄姆格林论文文献综述
张舒[1](2019)在《一本被改编成24部影视剧的“奇书”》一文中研究指出历数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人们所熟知的“诺奖遗珠”村上春树并非评奖史上最长的陪跑者。曾经有作家21次获得提名,直至去世,也未能领到这个奖项。这个人,就是二十世纪英语文学界的大师级人物,被多个国际文坛巨匠(其中不乏马尔克斯、奈保尔、略萨等大名鼎鼎的诺奖得主)(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9-07-24)
张莉,郭君臣[2](2019)在《格雷厄姆·格林的倦怠与悲悯》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雷厄姆·格林对人世的混乱和邪恶多有体验和洞察,他心怀倦怠,深切地描绘出这个世界的晦暗,同时又力图从这晦暗中找到沉潜着的救赎力量。他的创作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界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天主教是他前期创作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后期创作中他更强调同情、爱和珍视具体生命等"人性的因素"的救赎力量。不过悲悯和同情始终贯穿于格林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它们是格林作品动人力量的源泉。(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马小惜[3](2019)在《格雷厄姆·格林的爱欲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针对格雷厄姆·格林小说中呈现的爱欲书写开展的阐释和研究。格林以真实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去爱欲化世界的图景,在这个世界里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上帝隐匿。面对这一境遇,格林在创作中探寻了人类品质,并展现了其重要性。爱欲是他笔下“英雄”人物行动的核心驱动力。爱欲的超越特性,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道德转向,而且可以实现人类生存境况中至善价值的回归。爱欲书写传达了他对普罗大众的人文关怀,表达了他意图创造伦理新世界的创作旨归。论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阐释格林的“爱欲书写”缘由:复杂的个人经历让他确信至善价值的存在,同时使他内心充斥着爱欲;现代社会人类原子化的生存境遇令他自发地探寻救赎之道。此外还梳理了格林小说中的爱欲观念,及其“情”爱欲和“仁慈”爱欲的爱欲表现形式。第二章具体分析文本内容,揭示格林小说中唯我主义的表现形式是爱欲的缺失,以及缺乏价值导向的欲望。并且论述爱欲通过何种方式超越唯我主义,以此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对话关系,打开个人面向社会的通路。第叁章根据小说实际,挖掘和归纳了格林小说中爱欲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扩展之道,明确了格林意图以“对他人的责任”这一爱欲核心特质奠基新的政治秩序。(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徐晗,员含笑[4](2019)在《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雷厄姆·格林是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虽然是以长篇小说的创作闻名于世,但是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塑造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文学形象。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儿童形象的塑造,他们都不同程度表现了作家对人性的思考。从格林短篇小说集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篇作为参照,主要从儿童人物的形象特征、生成因素和塑造意义叁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格林对生命的怀疑和对人性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津津[5](2019)在《信仰的“荒诞”——论格雷厄姆·格林的政治与宗教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英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创作生涯横跨半个世纪,作品的体裁、数量众多,并被广泛译介,影响巨大。评论家保罗·欧普莱称赞格林,自狄更斯以来,没有作家能超越格林,他把艺术的复杂、技巧和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完美地结合起来。~((1))研究领域,格林同样备受青睐,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英国作家,其中宗教、道德意识形态、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是研究格林的主要视角。但是鲜有(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1期)
孙伟[6](2018)在《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中人性和宗教的冲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恋情的终结》是格林的宗教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身为公务员的丈夫、妻子及其小说家情人之间的叁角关系,充分刻画了丈夫的愚蠢、妻子的犹豫与情人的嫉妒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段纠结的恋情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性与宗教的冲突。(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3期)
刘红[7](2018)在《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小说以引人发笑而着称。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引起读者深刻的思考。该文选取格林短篇小说中有代表性的叁篇分析其中的黑色幽默特色,分别是短篇小说《破坏者》中的滑稽与恐怖、《周年大庆》背后的痛楚以及《特别职责》中的荒诞。黑色幽默将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相结合,赋予了幽默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意义。格雷厄姆·格林的幽默不是轻松的、肤浅的,他透过幽默,反映出对二战后青少年所受的创伤的深切关怀、对退伍老兵生活境遇的忧虑以及对宗教表现的在思想上怀疑却在行动上信奉的复杂情感。(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3期)
弓敏[8](2018)在《格雷厄姆·格林小说悲剧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当代着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普遍悲观情绪和生存困境,他是20世纪人类意识与忧虑的最卓越记述者。学界对其小说的研究多以单部作品分析为主,未能对格林小说的悲剧性问题进行有效而深入的阐述。本文将格林的通俗性小说《斯坦布尔列车》《一支出卖的枪》和严肃性小说《布赖顿棒糖》《恋情的终结》《文静的美国人》《喜剧演员》结合起来考察,借由格林小说的悲剧性呈现和这种悲剧性的原因分析,认识格林小说在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的文学意义与社会意义。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格林的六部小说分析其小说悲剧性的呈现方式,即善不敌恶、美被漠视和真相淹没的叁类悲剧形式。从善的毁灭与恶的胜利、美被忽视、真相被淹没与搁置的悲剧性呈现中,审视格林对其所处时代社会现状的悲剧性思考。第二部分是从人物的丑恶与崇高交织,事件的真实与虚幻交织,美学旨趣的蕴含与反思这叁个方面,探讨格林小说在审美方面交织体现的悲剧性,从而揭示了一种穿越苦难的美学智慧,并曲折地肯定了震撼人心的真善美的理想。第叁章探究格林小说具有这种悲剧性洞察力的原因,格林小说的悲剧性不仅受其所处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投射出作家本人特殊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还受其阅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本论文借由以上研究视角和思路,运用文献查阅与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格林小说悲剧性呈现的类型、美学特征及其背后的原因,认为格林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对人性和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悲剧性思考。(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孟凡[9](2018)在《传奇大师格雷厄姆·格林与诺贝尔文学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4月3日,是英国文学大师格雷厄姆·格林逝世27周年的忌日,读客图书最新出版了格林生前最受欢迎,也是最受争议的代表作《安静的美国人》。格林在67年的写作生涯里,创作了超过25部小说,1950年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生提名多达21次,被誉为“(本文来源于《新华书目报》期刊2018-04-05)
刘红[10](2017)在《从叙事学角度解读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花园底下》的主题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园底下》是格林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对一场童年奇幻之梦用两种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呈现。第一次梦境的呈现,采用了第叁人称全知视角,体现了主人公孩提时想要获得宝藏的愿望,让家庭摆脱困境。第二次呈现,作者把梦境与人生经历杂糅在一起,用第一人称体验叙事与回顾叙事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光怪陆离与怪诞缥缈的人生之梦。体会到作者淡淡的怀旧乡愁与人生如梦的感慨。(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7年07期)
格雷厄姆格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格雷厄姆·格林对人世的混乱和邪恶多有体验和洞察,他心怀倦怠,深切地描绘出这个世界的晦暗,同时又力图从这晦暗中找到沉潜着的救赎力量。他的创作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界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天主教是他前期创作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后期创作中他更强调同情、爱和珍视具体生命等"人性的因素"的救赎力量。不过悲悯和同情始终贯穿于格林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它们是格林作品动人力量的源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雷厄姆格林论文参考文献
[1].张舒.一本被改编成24部影视剧的“奇书”[N].中华读书报.2019
[2].张莉,郭君臣.格雷厄姆·格林的倦怠与悲悯[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3].马小惜.格雷厄姆·格林的爱欲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徐晗,员含笑.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5].张津津.信仰的“荒诞”——论格雷厄姆·格林的政治与宗教信仰[J].文艺争鸣.2019
[6].孙伟.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中人性和宗教的冲突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8
[7].刘红.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J].海外英语.2018
[8].弓敏.格雷厄姆·格林小说悲剧性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8
[9].孟凡.传奇大师格雷厄姆·格林与诺贝尔文学奖[N].新华书目报.2018
[10].刘红.从叙事学角度解读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花园底下》的主题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