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甾醇去甲基化酶论文_孙彬,刘敏,侯状

导读:本文包含了羊毛甾醇去甲基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羊毛,甲基化,甾醇,活性,曲霉,蛋白,抑制剂。

羊毛甾醇去甲基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孙彬,刘敏,侯状[1](2018)在《烟曲霉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的叁维同源结构建模及其分子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烟曲霉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活性位点的结构特征.首次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构建了烟曲霉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的叁维结构,并通过Ramachandran和Profile-3D图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利用已知的共结晶配体结构,准确定位了14α-去甲基化酶的活性位点,让伏立康唑与靶点进行对接.通过柔性分子对接方法首次阐明了14α-去甲基化酶抑制剂与靶酶活性位点的相互作用模式,明确了14α-去甲基化酶与该类抑制剂结合时起重要作用的氨基酸残基.本研究为基于烟曲霉14α-去甲基化酶叁维结构的药物靶点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同时也为抗真菌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于维林,朱元祺,刘蓬蓬,何宏,韩春华[2](2009)在《唑类耐药白色念珠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基因突变与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关系,从分子水平了解其耐药机制。方法纸片扩散法和NCCL公布的M-27方案测定耐药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设计引物,PCR扩增唑类耐药白色念珠菌的CYP51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并与Genbank序列相比较分析。结果扩增产物测序分析表明,成功扩增到白色念珠菌CYP51基因。与X13296株序列相比较,两个耐药株都存在有意义突变和无意义突变。两株菌共有22个碱基突变。与以往报道的相同,突变发生氨基酸替换的有F105L、K128T、Y133H、T199I、R267H、G464S和G467K。其中,两株菌都有Y132H和G467K突变。F71L、W244R、T311N和T352I为新发现的突变,未见报道。同时,也发现了9个未发生氨基酸替换的突变。结论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与CYP51基因突变有关,且为多位点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09年10期)

姚斌[3](2006)在《基于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的新型抗真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近年来临床上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及爱滋病的流行,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真菌病尤其是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同时由于抗真菌药物长期大量地使用,真菌的耐药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新一代广谱、低毒、高效的抗真菌药物。 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是真菌细胞膜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抑制该酶将阻断真菌细胞膜的生物合成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因此该酶是抗真菌药物设计的最重要的靶酶。 最经典的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抑制剂是氮唑类化合物,已研制开发出以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真菌药物。由于氮唑类药物对深浅部真菌感染均有效,体内代谢稳定,结构简单,便于生产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最主要的抗真菌药物,对新型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但是氮唑类药物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肝脏的毒性有时是致命的,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如酮康唑具有严重的肝毒性而主要用于局部治疗,氟康唑具有抗菌谱窄对曲霉菌活性差的缺点,伊曲康唑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毒副作用发生率较高的缺点,并且临床耐药菌株也不断出现。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相比,毒副作用较小,但大剂量时还是能引起肝脏的损害。 目前研究表明:氮唑类药物的毒性与其结构特征和作用机理密切相关。氮唑类抗真菌药物通过氮唑环N-3或N-4与真菌CYP51的血红素铁原子配位结合而发挥抗真菌活性。但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属细胞色素P450酶系,也是唯一被发现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真菌和哺乳动物体内的P450酶。由于在人体中同样存在大量细胞色素P450酶系,氮唑类抗真菌药物亦可与人体细胞色素P450酶血红素铁原子配位结合,不可避免的产生毒性。存在着药效与毒性难以分离的问题,使其发展和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因此,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毒性与抗真菌活性都是由于该类药物的药效基团氮唑环与真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的血红素辅基Fe原子结合而产生。仅仅对氮唑类药物进行结构改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毒性问题,必须根据靶酶的(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6-05-01)

季海涛,张万年[4](1999)在《真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模建和基于酶活性位点抗真菌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与抗真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唑类化合物(包括咪唑类和叁唑类)是目前临床主要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具有代谢稳定,既可口服又可注射,对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都有疗效等优点。该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化合物的氮唑环上N3或N4与靶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P450_(14DM))的血红素辅基Fe原子形成配位键结合,使血红素失去与氧原子结合的机会,阻断了底物羊毛甾醇14α位的羟基化反应,使真(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期刊1999-11-01)

季海涛,张万年,周有骏[5](1999)在《抗真菌药物作用靶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是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真菌和哺乳动物体内的P450蛋白,是氮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靶酶.到目前为止已分别确定了高等植物、真菌和哺乳动物体内该酶的氨基酸序列.该酶对底物的催化包括三个单加氧步骤,涉及自由基的生成和消除,血红素辅基在酶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底物羊毛甾醇只能结合在酶活性位点血红素辅基Nc吡咯环上方,其余血红素吡咯环被氨基酸残基封闭.底物羊毛甾醇的3β羟基、Δ8(9)双键和17位侧链是与酶活性位点正确结合的关键官能团.该酶两大类抑制剂(底物类似物和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结构活性关系研究可为进一步优化和设计新型高效酶抑制剂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1999年02期)

季海涛,张万年,周有骏,朱杰,吕加国[6](1998)在《白色念珠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叁维结构分子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四种原核细胞色素P450晶体蛋白P450BM3、P450cam、P450terp、P450eryF模建白色念珠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三维结构。序列匹配采用四种晶体结构比较结果基础之上提出的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蛋白基于结构知识的序列匹配方法。以P450BM3晶体结构坐标模建目标蛋白结构保守区主链结构,结构保守区侧链构象来源于四种晶体蛋白与模建蛋白对应残基同源性得分最高残基构象。模建结果用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进行结构优化,模建结果蛋白采用Profile-3D图、Ramachandran图和疏水图分析确证结构的合理性。并根据模型推测与血红素辅基相互作用的残基、与氧化还原偶联蛋白作用和参与电子传递的残基、底物进出通道和活性位点的残基。这些研究结果为定点突变研究、抗多肽抗体结合实验等提供理论依据,为高效低毒抗真菌药物合理设计提供靶标。(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1998年06期)

羊毛甾醇去甲基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基因突变与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关系,从分子水平了解其耐药机制。方法纸片扩散法和NCCL公布的M-27方案测定耐药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设计引物,PCR扩增唑类耐药白色念珠菌的CYP51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并与Genbank序列相比较分析。结果扩增产物测序分析表明,成功扩增到白色念珠菌CYP51基因。与X13296株序列相比较,两个耐药株都存在有意义突变和无意义突变。两株菌共有22个碱基突变。与以往报道的相同,突变发生氨基酸替换的有F105L、K128T、Y133H、T199I、R267H、G464S和G467K。其中,两株菌都有Y132H和G467K突变。F71L、W244R、T311N和T352I为新发现的突变,未见报道。同时,也发现了9个未发生氨基酸替换的突变。结论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与CYP51基因突变有关,且为多位点突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羊毛甾醇去甲基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孙彬,刘敏,侯状.烟曲霉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的叁维同源结构建模及其分子对接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于维林,朱元祺,刘蓬蓬,何宏,韩春华.唑类耐药白色念珠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基因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

[3].姚斌.基于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的新型抗真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

[4].季海涛,张万年.真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模建和基于酶活性位点抗真菌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与抗真菌活性研究[C].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1999

[5].季海涛,张万年,周有骏.抗真菌药物作用靶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

[6].季海涛,张万年,周有骏,朱杰,吕加国.白色念珠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叁维结构分子模型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8

论文知识图

2003年~2005年唑类抗真菌药各季度销售...季海涛模建CACYP513 抗真菌药物在白念珠菌中的中与血红素辅基相互作用残基(...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目的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电泳

标签:;  ;  ;  ;  ;  ;  ;  

羊毛甾醇去甲基化酶论文_孙彬,刘敏,侯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