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模具注胶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注胶结构。其包括骨架、下模和上模,下模设于骨架下端、上模设于骨架上端,下模和上模配合扣接在骨架的边缘,并且在骨架边缘、下模和上模之间形成型腔,所述下模与上模之间设有胶流道和间隙,间隙为注胶槽,所述注胶槽顶部开口并通过胶流道连通至型腔。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能够避免跑胶、骨架变形等问题发生,提高了产品品质,降低了产品报废率;工人操作方便,操作难度低;生产加工效率高,去除余胶方便快捷。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模具注胶结构,包括骨架、下模和上模,下模设于骨架下端、上模设于骨架上端,下模和上模配合扣接在骨架的边缘,并且在骨架边缘、下模和上模之间形成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与上模之间设有胶流道和间隙,间隙为注胶槽,所述注胶槽顶部开口并通过胶流道连通至型腔。
设计方案
1.一种模具注胶结构,包括骨架、下模和上模,下模设于骨架下端、上模设于骨架上端,下模和上模配合扣接在骨架的边缘,并且在骨架边缘、下模和上模之间形成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与上模之间设有胶流道和间隙,间隙为注胶槽,所述注胶槽顶部开口并通过胶流道连通至型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注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流道厚度为0.1~0.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注胶结构,其特征在于,胶流道长度为0.2~0.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模具注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胶槽底部设有坡面,注胶槽连接胶流道的侧壁设有截面为三角形且向型腔凹陷的沟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具注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流道连接至所述沟槽底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模具注胶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注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骨架或工件等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在其边缘部进行橡胶加工。如金属骨架就需要在其边缘部分进行注胶,形成一定厚度或一定形状的橡胶层。但是,现有的模具的注胶结构在进行注胶时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现有结构需要在模具上设置专门的进胶口,通过进胶口进胶、再通过胶流道流至型腔凝固,在此过程中,由于现有的胶流道过长,通常具有3mm及以上的长度,而胶料流动性较差,容易在胶流道中凝固造成堵塞或造成型腔排气不畅、凝固后的橡胶存在较多气孔,导致品质差甚至直接无法制备的问题,又如现有进胶口较大,容易产生跑胶或局部压力过大导致骨架变形,且去模后余胶厚度大、需要工人以剪刀去除,费时费力等问题。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对模具的注胶结构进行了改良。如中国专利局于2017年12月01日公开的新型模具撕边槽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授权公开号为CN206690395U。其包括相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设有用于产品成型的模腔,撕边槽为一对,两撕边槽分别设置在模腔的两侧,所述撕边槽设置在上模和\/或下模上,所述撕边槽为弧形槽结构。该技术方案通过对撕边槽结构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胶料在注胶时的流动性,但注胶完成后余胶残留量多、厚度大,需要人工剪除,且容易造成局部压力过大等问题均仍还存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模具注胶结构存在工人操作难度大、产品报废率高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注胶结构。其首先要实现降低产品报废率、提高产品品质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降低工人的操作难度,提高生产加工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具注胶结构,包括骨架、下模和上模,下模设于骨架下端、上模设于骨架上端,下模和上模配合扣接在骨架的边缘,并且在骨架边缘、下模和上模之间形成型腔,所述下模与上模之间设有胶流道和间隙,间隙为注胶槽,所述注胶槽顶部开口并通过胶流道连通至型腔。
在现有技术中,下模、上模和骨架三者形成型腔的同时,部分较优的模具会在下模和上模之间配合形成撕边槽,以降低去除余胶的难度,而本申请中通过对撕边槽结构加以改良,使其形成可用于直接注胶的注胶槽,使得注胶难度下降,降低了工人的操作难度,提高生产加工的效率。并且原撕边槽位置均较为靠近,胶流道较短,因此在注胶、凝胶和脱模之后,胶流道内的余胶量较少,可方便地随撕边槽内的余胶一起去除,去除余胶后胶面平滑且完整,提高了产品品质,降低了产品的报废率。且胶流道较短可避免胶料在胶流道内积蓄或型腔内部排气不畅,进而造成橡胶层内部存在大量气孔等问题的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胶流道厚度为0.1~0.2mm。
现有的胶流道厚度通常在0.5mm及以上,在去除胶流道内的余胶时需要通过剪切,且现有的模具设置厚度小的胶流道时会容易造成堵塞等问题,而本申请通过结构改良避免了减少胶流道厚度时堵塞问题的发生,而低厚度的胶流道余胶可方便地手撕去除,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人的操作难度。
作为优选,胶流道长度为0.2~0.5mm。
胶流道长度缩短后可更方便地去除余胶,且余胶去除后橡胶面光滑平整,提高产品的品质且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注胶槽底部设有坡面,注胶槽连接胶流道的侧壁设有截面为三角形且向型腔凹陷的沟槽。
底部坡面的设计可提高胶料在注胶槽内的流动性,并且使得注胶槽底部体积减小,使胶料上液面容易上升进而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胶料进入到胶流道内并经胶流道进入到型腔内完成注胶;而沟槽的设计使得胶流道与注胶槽连接的一端形成一个类似喇叭口功能的槽,使得注胶槽内的胶料更容易流至胶流道中,提高了胶料在注胶过程中的流动性,并且型腔内气体在排出过程中不易受到胶料堵塞,使得型腔排气更加顺畅,整体上提高了产品品质,降低了产品的报废率。
作为优选,所述胶流道连接至所述沟槽底部。
胶流道连通至沟槽底部使得注胶槽内胶料和胶流道内胶料形成更大的压差,促使胶料通过胶流道流向型腔,并且由于胶流道厚度极小,使得胶料流动平稳,不会对骨架造成较大的冲击压力,在确保胶料能够顺畅地流向型腔并在其内部凝固成型的同时,避免了骨架变形问题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能够避免跑胶、骨架变形等问题发生,提高了产品品质,降低了产品报废率;
2)工人操作方便,操作难度低;
3)生产加工效率高,去除余胶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部分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部分的示意图;
图中,1骨架,2下模,3上模,31延伸板,32注胶孔,4注胶槽,5型腔,6胶流道,7撕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清楚详细的描述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一分部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模具注胶结构,其由骨架1、下模2和上模3组成,下模2设于骨架1下端、上模3设于骨架1上端,下模2和上模3相互配合如图2所示对骨架1形成扣接,对骨架1形成一定程度的固定和安装效果。此外,扣接于上模3和下模2之间的骨架1,与上模3、下模2形成型腔5,型腔5的形状和大小可根据需求改变上模3和下模2形状、尺寸等进行调整。上模3和下模2之间设有横向的胶流道6和一个纵向的间隙,间隙为注胶槽4,注胶槽4顶部开口用以浇注胶料,浇注的胶料可通过连通注胶槽4和型腔5的胶流道6流动至型腔5内。
并且,如图2所示,胶流道6的厚度H1为0.1~0.2mm,最优为0.15mm,其长度为0.2~0.5mm,且注胶槽4底部为坡面,浇注胶料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胶料飞溅的问题。且在图2中注胶槽4右侧靠近型腔5的一侧设有截面为三角形且向型腔5凹陷的沟槽,沟槽底部连通胶流道6。
现有的模具注胶结构如图3所示,其同样包括有上模3、下模2和骨架1,但其上模3设有如图4所示向右延伸形成的延伸板31,延伸板31上设有注胶孔32,通过注胶孔32来浇注胶料,且其所形成的胶流道6更厚更宽,注胶孔32底部为平底,导致胶料易飞溅出注胶孔32,并存在胶料在胶流道6中流动性较差、跑胶、容易堵塞、排气不畅甚至导致骨架变形等问题。部分较优的上模3和下模2之间还会设有如图4所示的撕边槽7,但由于胶流道6内的余胶过厚、撕边槽7较小,导致去除余胶时仍较为困难。
而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注胶、凝固和去模过程中,可以方便地去除余胶,并且使得所形成的橡胶层表面光洁完整、内部气孔更少,具有更优的产品品质、不易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报废,且简化了工人操作,提高了生产加工的效率。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7704.3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4(安徽)
授权编号:CN209649349U
授权时间:20191119
主分类号:B29C 45/26
专利分类号:B29C45/26;B29C45/27;B29C45/14
范畴分类:17J;
申请人:芜湖荣基密封系统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芜湖荣基密封系统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41100 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湾沚镇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南次一路1000号
发明人:林忠琴;郑伟利;张亚杰
第一发明人:林忠琴
当前权利人:芜湖荣基密封系统有限公司
代理人:尉伟敏
代理机构:33109
代理机构编号: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间隙配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