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电子传递论文_刘进超,王欧美,李佳佳,刘芳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循环电子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子,电子流,复合体,光合作用,叶绿体,磷酸化,肝素。

循环电子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刘进超,王欧美,李佳佳,刘芳华[1](2018)在《生物地球化学锰循环中的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的重要驱动者,在锰等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Mn(Ⅲ)的发现以及在一些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丰富了人们对Mn(Ⅲ)以及自然界锰循环过程的认识。研究发现,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尤其是锰还原过程,与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紧密相关,且目前已知的5种胞外电子传递机制均与锰还原有关联。因此,本文综述了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意义,并从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的机制、微生物介导锰氧化、微生物介导锰还原等3个方面来介绍参与锰循环的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地球化学锰循环的环境意义。对微生物参与锰循环过程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同时也能推动生物除锰、污染物原位修复及生物冶金等应用领域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薛娴,许会敏,吴鸿洋,沈应柏,肖建伟[2](2017)在《植物光合作用循环电子传递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由叶绿素等色素分子收集的光能通过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驱动了光合电子传递进程。当电子最终被传递到高能化合物NADPH和ATP中,完成光能到化学能的转换并为固碳反应提供能量的过程,被称为线形电子流(LEF)。而电子仅绕着PSI传递,通过形成跨膜质子梯度而驱动ATP酶合成ATP的过程,被称为循环电子流(CEF)。近年来,CEF的催化机制、生理作用和调控机制等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反向遗传学的发展,为更深入理解循环电子传递带来契机。本文综述了CEF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并从植物逆境适应以及植物进化等角度进一步分析了CEF的形成与生理意义,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李娜,韦嘉励,李庆华,米华玲[3](2016)在《低浓度NaHSO_3促进拟南芥PGR5/PGRL1介导的循环电子传递途径的运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拟南芥两条循环电子传递途径的突变体——NDH途径的突变体crr4、PGR5/PGRL1途径的突变体pgr5以及两条途径的双突变体crr4/pgr5来研究低浓度NaHSO_3在不同循环电子传递途径中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低浓度NaHSO_3处理增加了光-暗-光转换条件下Ndh H的积累和持续光照条件下PGR5的积累。低浓度NaHSO_3明显地促进了pgr5在光-暗-光转换条件下、暗-光转换条件下和持续光照条件下crr4的循环电子传递速率,表明低浓度NaHSO_3也参与了PGR5途径的运转。与pgr5相比,低浓度的NaHSO_3处理明显提高了持续光照下crr4突变体的跨类囊体膜质子梯度的建立和热耗散能力。根据这些结果我们推测,低浓度NaHSO_3在光下通过促进PGR5蛋白的表达,增加依赖PGR5途径的跨类囊体膜质子梯度和热耗散能力,在光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吴彦霞,王宏炜,沈允钢,米华玲[4](2008)在《低浓度NaHSO_3促进非依赖NAD(P)H脱氢酶复合体(NDH)介导的循环电子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沈允钢研究小组对几十种植物叶片喷洒低浓度NaHSO3获得了促进光合作用和增产的效果,研究表明NaHSO3通过促进循环光合磷酸化使得NADPH/ATP比值降低,从而提高光合效率。然而NaHSO3促进循环光合磷酸化的机理尚有待进一步了解。(本文来源于《纪念殷宏章先生百年诞辰暨全国光合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8-09-01)

张一利[5](2007)在《不同氮素形态对黄瓜和水稻光合电子传递及叶黄素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硝态氮和铵态氮作为氮素的两种形态,有着不同的生理生化代谢途径,理论上两者都能被植物有效利用,但近年来人们发现很多植物在以硝态氮为氮源的情况下生长良好,而在铵态氮为氮源的情况下则出现“铵盐毒害”现象,被称为“喜硝植物”;也有植物对铵态氮有较高的适应性,即使以铵态氮作为唯一氮源也基本不影响其生长状态,被称为“喜铵植物”。氮素形态对不同植物影响差异的机理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以喜硝植物黄瓜(Cucumis sativas L.)和喜铵植物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材料,从两种氮素形态对光合电子流分配的影响角度来探明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生理生化产生不同影响的机理及硝酸盐代谢在耗散过剩光能中的光保护作用机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对黄瓜和水稻生物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铵态氮或高比例的铵态氮作为氮源时,黄瓜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表现在: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显着下降,其中根部受到的抑制更加明显。两种氮素形态对水稻总生物量基本没有影响,但铵态氮有利于促进地上部生长,而硝态氮更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地下部运输。与硝态氮相比,铵态氮导致黄瓜净光合速率(Pn)显着降低,其直接原因可能是非气孔因素。氮素形态对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及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没有显着影响。2)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对黄瓜和水稻光合电子流传递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培养下黄瓜PSⅡ总电子流Je(PSⅡ)、用于碳还原的电子流Je(PCR)和用于光呼吸的电子流Je(PCO)均显着低于硝态氮培养的植株,交替电子流Ja无明显变化,但其中依赖于氧的部分Ja(O_2-dependent)显着升高,而不依赖于氧的部分Ja(O_2-independent)则显着下降。氮素形态基本不影响水稻的Je(PSⅡ)、Je(PCR)、Je(PCO)、Ja以及Ja(O_2-dependent)的大小,但铵态氮培养下Ja(O_2-independent)较硝态氮培养的水稻植株显着下降,这与黄瓜的试验结果一致。铵态氮培养下两种植物Ja(O_2-independent)均低于硝态培养的植株,其原因可能是硝态氮作为氮源的情况下,硝态氮被还原为铵态氮的过程需要消耗光合电子,且这部分电子通常被计算在Ja(O_2-independent)中。与Ja(O_2-independent)变化相对应,硝态氮培养下的黄瓜和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均显着高于铵态氮培养的植株,说明硝态氮培养下黄瓜及水稻植株叶片硝酸盐还原过程相对活跃。3)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对黄瓜和水稻叶绿体荧光参数及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培养下黄瓜Φ_(PSⅡ)显着降低,且伴随着qP的显着下降,Fv'/Fm'基本不变,说明铵态氮引起的光合电子流降低的原因是开放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数量的减少。氮素形态基本不影响水稻的Φ_(PSⅡ)、qP以及Fv'/Fm'。与硝态氮相比,铵态氮显着提高了黄瓜叶片叶黄素循环脱环氧化程度(A+Z)/(A+Z+V),但对水稻的叶黄素脱环氧化程度基本没有影响,原因可能是铵态氮引起黄瓜植株依赖于氧的交替电子流Ja(O_2-dependent)的增加,即增加了流向O_2的电子数量,导致大量活性氧产生从而促进水-水循环运行,水-水循环偶联形成跨膜质子梯度,进而促进堇菜黄素(V)向玉米黄素(Z)的转化,此外,铵态氮导致黄瓜PSⅡ总电子流下降,客观上需要其他形式光能耗散途径的增强,以保护光系统免于光抑制的破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8-01)

王颖君,叶济宇,米华玲,李德耀,沈允钢[6](1997)在《质醌参与脓青素催化的PSI循环电子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用于质体醌的抑制剂DBMIB抑制低浓度脓青素介导的光系统I循环电子传递,但对二氮蒽甲硫酸酯(PMS)介导的循环电子传递无作用。当存在脓青素时,照光后类囊体表现出类似叶片中的关光后荧光短期上升。以上结果表明低浓度脓青素介导的循环电子传递包括质体醌的参与。(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1997年06期)

叶济宇,王颖君[7](1997)在《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参与的循环电子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FNR)的专一抑制剂——肝素在低浓度下可以强烈抑制菠菜类囊体中铁氧还蛋白(Fd)介导的NADP光还原,以及类囊体中Fd/NADP诱导的延迟发光增加。在厌氧和存在DCMU阻断来自光系统Ⅱ电子的情况下,可以观测到由9-氨基吖啶荧光猝灭所反映的由Fd介导的光系统Ⅰ循环电子传递。肝素强烈抑制这一反应。但对PMS催化的光系统Ⅰ循环电子传递影响较小。此外,利用观测Fd的光下还原表明,肝素不影响光系统Ⅰ到Fd的电子传递。以上结果表明肝素通过抑制FNR活力抑制循环电子传递,支持了FNR参与循环电子传递的设想。(本文来源于《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期刊1997年01期)

吴莹,范瑞溪,周剑峰[8](1995)在《半微分循环伏安法对Fe~(3+)(w)/FeCP_2(nb)在水/硝基苯界面上电子传递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四电极系统半微分循环伏安法对FeCl_3(w)/FeCP_2(nb)体系间的电子传递进行了研究,得到了FeCl_3(w)/FeCP_2(nb)在水/硝基苯界面电子传递良好的半微分极谱峰,且通过对本体系的半积分定量测定,证实半微分实验的结论。(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1995年03期)

钱露萍,钱月琴,叶济宇,沈巩楙[9](1982)在《关于质醌是否位于铁氧还素——循环电子传递途径上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叶绿体光合电子传递链中,电子经两步互相串联的光反应激发,单方向地从水传递到NADP~+,其偶联的ATP形成就是非循环光合磷酸化(PSP)。如果某一氧化还原化合物,在氧化态时能从电子链的某一部位接受电子,同时它的还原态又能在另一部位把电子交回去,这样就造成循环电子流,与其相偶联的磷酸化就称为循环PSP。(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82年17期)

循环电子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由叶绿素等色素分子收集的光能通过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驱动了光合电子传递进程。当电子最终被传递到高能化合物NADPH和ATP中,完成光能到化学能的转换并为固碳反应提供能量的过程,被称为线形电子流(LEF)。而电子仅绕着PSI传递,通过形成跨膜质子梯度而驱动ATP酶合成ATP的过程,被称为循环电子流(CEF)。近年来,CEF的催化机制、生理作用和调控机制等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反向遗传学的发展,为更深入理解循环电子传递带来契机。本文综述了CEF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并从植物逆境适应以及植物进化等角度进一步分析了CEF的形成与生理意义,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循环电子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刘进超,王欧美,李佳佳,刘芳华.生物地球化学锰循环中的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机制[J].微生物学报.2018

[2].薛娴,许会敏,吴鸿洋,沈应柏,肖建伟.植物光合作用循环电子传递的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7

[3].李娜,韦嘉励,李庆华,米华玲.低浓度NaHSO_3促进拟南芥PGR5/PGRL1介导的循环电子传递途径的运转[J].植物生理学报.2016

[4].吴彦霞,王宏炜,沈允钢,米华玲.低浓度NaHSO_3促进非依赖NAD(P)H脱氢酶复合体(NDH)介导的循环电子传递[C].纪念殷宏章先生百年诞辰暨全国光合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8

[5].张一利.不同氮素形态对黄瓜和水稻光合电子传递及叶黄素循环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

[6].王颖君,叶济宇,米华玲,李德耀,沈允钢.质醌参与脓青素催化的PSI循环电子传递[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7

[7].叶济宇,王颖君.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参与的循环电子传递[J].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1997

[8].吴莹,范瑞溪,周剑峰.半微分循环伏安法对Fe~(3+)(w)/FeCP_2(nb)在水/硝基苯界面上电子传递行为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5

[9].钱露萍,钱月琴,叶济宇,沈巩楙.关于质醌是否位于铁氧还素——循环电子传递途径上的问题[J].科学通报.1982

论文知识图

高等植物NDH复合体介导的循环电子传复合体介导的PSI循环电子传递...依赖NDH的PSⅠ循环电子传递示意...类囊体膜上的非循环电子传递链...植物光合膜上循环电子传递和叶绿...蓝藻中不同的循环电子传递途径As...

标签:;  ;  ;  ;  ;  ;  ;  

循环电子传递论文_刘进超,王欧美,李佳佳,刘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