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凝固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组织,过冷,晶粒,电子束,当量,热流。
凝固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柴锋,罗小兵,苏航,Erwin,Wosch[1](2019)在《连铸结晶器内板坯传热凝固行为建模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510 mm×250 mm板坯在连铸结晶器内的传热行为进行了建模和计算,利用结晶器、保护渣和凝固坯壳之间不同传热层的热流密度相等的假定,通过热力耦合模型进行板坯和结晶器温度分布的计算。传热模拟结果与某钢厂连铸结晶器现场生产数据和热电偶测温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当浇注速度设定为1 m/min时,在结晶器出口位置,板坯宽面中心的凝固坯壳厚度达到了18.7 mm。提高连铸拉速,结晶器出口处的凝固坯壳厚度降低。此外,基于传热模型计算获得的板坯温度变化曲线,利用相场模型,模拟对比了不同碳含量的两种成分材料Fe-0.04C-1.36Mn和Fe-0.14C-1.36Mn在凝固过程中的组织演变情况。在相同的冷却条件下,Fe-0.04C-1.36Mn形成的凝固坯壳更致密,树枝晶间未转变的液相体积分数低。可以认为Fe-0.04C-1.36Mn形成的凝固坯壳质量更好,更容易避免在结晶器中产生漏钢以及表面裂纹。(本文来源于《连铸》期刊2019年04期)
雷少武,王立波,李东华,王景山,张思维[2](2019)在《Q235B钢矩形坯在结晶器中传热凝固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连铸过程连铸坯凝固收缩、鼓肚变形、气隙、保护渣及结晶器传热进行耦合求解,开发出了适用于165 mm×225 mm的Q235B钢矩形坯连铸过程中钢水传热凝固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拉速1.5 m/min工况下结晶器内连铸坯的传热凝固行为进行了详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连铸坯宽面温度在气隙分布的影响下呈不均匀分布,且与现场坯壳比对研究可以发现振痕的形成分成了4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距弯月面0~0.17 m,高温区分布法向与拉坯方向垂直,法向垂直于拉坯方向的振痕形成;第2阶段发生在距弯月面0.17~0.26 m,温度分布呈现W形,法向与拉坯方向平行的振痕形成;第3阶段发生在距弯月面0.26~0.36 m,宽度方向温度进一步均匀化,法向与拉坯方向平行的振痕进一步向均匀化发展;第4阶段发生在距弯月面0.36~0.80 m,连铸坯宽面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趋于稳定,振痕也趋于稳定。现场漏钢坯壳的振痕形貌图与计算的温度分布图相似,计算模型可以用来解释该工况下连铸坯的传热凝固行为。现场加大结晶器锥度和调整结晶器铜管刚度,漏钢率和铸坯鼓肚及脱方超标比例显着下降。(本文来源于《炼钢》期刊2019年04期)
刘永鑫[3](2019)在《Ti-6Al-4V合金与Ti-TiBw复合材料定向凝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及钛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研发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新型钛材及其复合材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定向凝固技术可显着改善材料的微观组织,从而提升各向异性材料在特定方向的性能。在TiB晶须增强Ti基复合材料中,TiBw晶须的分布状态以及TiBw与基体之间的位向关系对材料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课题提出了采用定向凝固技术制备TiBw晶须增强Ti基复合材料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研究定向凝固行为对其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Bridgman定向凝固方法,对纯Ti(TAl)、Ti-6Al-4V(TC4)合金以及Ti-TiBw复合材料的定向凝固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定向凝固参数对TAl、TC4合金及Ti-TiBw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XRD结合EBSD对以上材料的微观组织及其取向行为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抽拉速率对凝固组织的影响规律,阐释了以上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定向凝固生长行为,并研究了TiBw增强Ti基复合材料基体与增强相在定向凝固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TAl纯钛定向区,随着抽拉速率的降低,其对一次枝晶择优生长的影响逐渐增强,当抽拉速率降至5 μm/s时,在定向区基本实现了试样一次枝晶沿抽拉方向的定向生长。通过对XRD衍射图谱相对峰强变化的分析,定性的研究了材料晶体取向的变化规律。在Ti-6Al-4V合金中,5μm/s时实现一次枝晶的的定向生长,合金元素Al、V对一次枝晶定向生长影响较小。由于定向凝固过程中温度梯度的影响,试样不同区域显微组织发生明显变化,在定向区,横向晶界被消除,晶体内部发生复杂的固态相变,基体α片层组织发生扭曲、碎断,最终形成等轴状组织。在Ti-TiBw复合材料中,TiBw晶须在定向凝固条件下的演变主要发生在未溶过渡区,在该区域中,原始挤压态材料中碎断、聚集在一次颗粒边界层的TiBw晶须在定向凝固条件下得到充分的融合及长大,并实现了TiBw晶须的定向生长。结合EBSD与XRD分析,发现未溶过渡区基体组织相邻晶粒位相差减小,晶粒取向发生了改变,基体组织出现了较强的织构取向。(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张婷[4](2019)在《深过冷Co-xat.%Sn合金的凝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Co-Sn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熔融玻璃净化结合循环过热技术对合金(锡含量为20at.%、22at.%、24at.%、26at.%和28at.%)实现了深过冷,合金熔化及过冷凝固过程中的热历史采用高精度双色红外测温仪进行了实时监测。运用经典形核理论和瞬态形核理论对Co-24at.%Sn共晶合金凝固过程中的竞争形核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结合EDS能谱对不同过冷度下Co-Sn合金的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运用竞争形核理论结合物相分析探索了深过冷凝固Co-24at.%Sn共晶合金的相选择规律。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了深过冷凝固Co-Sn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变机制,并采用BCT模型、J-H理论对过冷共晶合金凝固过程中的晶体生长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微观组织分析和理论计算探究了过冷Co-24at.%Sn共晶合金中非规则共晶的形成机制,基于不同成分、不同过冷度凝固Co-Sn合金微观组织分析确定了 Co-Sn合金的共晶共生区。系统阐述了深过冷Co-Sn合金的凝固行为。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利用熔融玻璃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深过冷技术,实现了Co-Sn合金的深过冷,实验中锡含量为20at.%、22at.%、24at.%、26at.%和28at.%的Co-Sn合金获得的最大过冷度分别为225K、190K、265K、206K和228K。实验获得的过冷度范围内,Co-Sn合金凝固后的组织中只含有α-Co和β-Co3Sn2两相,未发现亚稳相的生成。通过形核理论与生长模型可知:在实验获得的过冷度范围内,Co-24at.%Sn共晶合金中优先形核相为β-Co3 Sn2相,a-Co相与β-Co3Sn2相耦合生长形成规则层片共晶。随着过冷度的增加层片共晶逐渐转变成非规则共晶,转变开始和完成的临界过冷度分别为53K和228K。BCT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成分过冷在四种过冷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亚共晶、过共晶合金的组织演变具有类似的规律:合金熔体随着温度的降低首先析出初生相,随后在初生相的周围形成层片共晶。随着合金熔体过冷度的增加,初生相和层片共晶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凝固组织逐渐转变为非规则共晶。非规则共晶的形成机制:首先快速凝固过程中产生的凝固应力挤压相邻晶粒内共晶层片导致其错位、碎断,同时深过冷合金熔体在快速凝固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结晶潜热,使层片共晶重熔。Co-Sn共晶合金中共晶共生区的确定:小过冷度下,亚共晶合金与过共晶合金都有初生相的产生,随着过冷度增加初生晶消失,合金进入共晶共生区。锡含量为20at.%、22at.%、24at.%、26at.%以及28at.%的Co-Sn合金进入共晶共生区的过冷度分别为175K、102K、OK、96K以及202K。(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周子荐[5](2019)在《Mg-Zn-Y合金凝固行为及热裂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由于其具有高比强度,刚度及良好的铸造性能,已成为工程材料应用中的重要选择而受到高度的重视。然而镁合金的热裂行为已成为阻碍其铸件朝着薄壁、大型且结构复杂化方向发展的瓶颈,因此,为扩大镁合金实际应用范围研究,镁合金热裂形成机理及热裂敏感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基于Clyne-Davies理论模型,对不同Zn/Y比的Mg-xZn-yY(Zn/Y=1,0.75,0.5at.%)合金的热裂敏感性进行预测,并以固定Zn/Y原子比的MgZn_1Y_2叁元合金为实验合金,通过添加微量的合金元素Zr、Ti及碳酸盐细化剂探索晶粒细化对合金HTS的影响,研究细化前后合金的显微结构、凝固路径的特征、枝晶相干点温度的变化及对Mg-Zn-Y合金的热裂敏感性的影响规律。本文采用双热电偶测试方法采集凝固过程中Mg-xZn-yY合金和添加不同细化剂的MgZn_1Y_2合金的特征参数;采用“T”型热裂模具测试系统对Mg-xZn-yY合金和添加不同细化剂处理的MgZn_1Y_2合金的凝固收缩应力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进行采集,以研究合金凝固过程的力学行为及热裂纹萌生与扩展机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Mg-xZn-yY合金和添加不同细化剂处理的MgZn_1Y_2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断口区域形貌进行观察。研究不同Zn/Y比的Mg-Zn-Y合金的晶界析出相类型和晶粒细化前后的凝固路径、热物性参数特征、显微结构、枝晶相干点温度的变化与合金热裂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揭示凝固末期MgZn_1Y_2合金中枝晶骨架凝固收缩、晶界上残余液相补缩、第二相析出、热裂纹萌生和扩展等微观机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合金元素Zr、Ti及碳酸盐细化剂Na_2CO_3和C_2Cl_6的添加,晶粒细化效果明显。微量C_2Cl_6和Na_2CO_3的加入均可明显减小合金的晶粒尺寸,特别是Zr的加入效果最为明显,MgZn_1Y_2平均晶粒尺寸由107.4μm细化到20.64μm左右,平均长径比由1.859降低到1.49。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晶粒尺寸的降低,导致MgZn_1Y_2合金的热裂敏感性随之减小,通过对合金凝固过程中枝晶形核与长大过程,以及凝固收缩与液相补缩行为分析,发现晶粒细化和球化可降低枝晶相干点温度,延长液相整体补缩时间,并且凝固收缩力随着单位体积的晶界数量的增多而分散,进而降低合金的热裂倾向。研究结果表明:Mg-Zn-Y合金中Zn/Y原子比与合金相的形成密切相关。当Zn/Y比1变为0.75然后变为0.5时,第二相从W相,LPSO相变为W+LPSO相。Mg-xZn-yY(Zn/Y=1,0.75,0.5at.%)合金的热裂敏感性先降低后略有升高,当Zn/Y比为0.75时,热裂敏感性最低,因为LPSO相的析出温度不仅高于W相还与α-Mg基体具有完全共格位相关系,在晶界上具有更好的钉扎效应。(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5)
柳翊,闵志宇,李晓磊,安俊超,张伟[6](2019)在《真空铜模吸铸TiAl基合金凝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真空铜模吸铸技术成功制备了Ti-45Al-2Cr-2Nb合金铸件。借助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及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铸态和吸铸条件下显微组织形貌特征、各相成分以及相组成,并且和铸态组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铸态和吸铸凝固组织的主要相组成均为α_2相和γ相。铸态显微组织观察与Al当量计算结果一致,铸态Ti-45Al-2Cr-2Nb合金是以β为初生相的单一β相凝固合金;吸铸糊状区凝固组织明显细化,晶粒尺寸由244μm细化至96μm,同时降低了凝固偏析,呈现胞状枝晶形貌,枝晶干上存在白色脉络状的β型偏析和残余的条状α相,在表面急冷区观察到块状γ相(γ_m)和羽毛组织(γ_f),块状γm相区域的厚度约为62μm。(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19年05期)
付连生[7](2019)在《Al_2O_3/ZrO_2(Y_2O_3)共晶陶瓷的凝固行为及微观组织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铝基共晶自生复合陶瓷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高温组织稳定性、抗氧化和抗腐蚀性能,被认为是能够在1600 K以上氧化气氛中长期稳定服役的理想高温结构材料。目前,关于共晶陶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备技术开发方面(如,微拉法、边界外延生长法、激光加热浮流区法等),并偏重于工艺参数、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的研究,然而关于凝固机理及微观结构调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A1203/Zr02(Y203)共晶陶瓷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其在凝固过程中的晶体生长行为和组织形成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低温度梯度的高温熔凝法制备较大尺寸(Φ20 mm)的共晶陶瓷块体,凝固后的陶瓷块体具有叁种显微组织区域:外层细晶共晶区、柱状共晶区及内部等轴共晶区。研究了不同区域的共晶生长行为和微观组织演变,重点考察了第叁组元Y203的添加(浓度范围为0~9.2 mol%)对Al2O3/ZrO2共晶陶瓷凝固生长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Y2O3浓度控制着A1203/ZrO2共晶陶瓷的凝固行为和组织形态。熔凝态组织均由群集的晶团结构组成,随着Y2O3浓度增加,晶团几何外形发生“胞状→凸缘状→锯齿状→海藻状”形态的转变。表明Y2O3添加显着改变共晶生长界面的形态特征,这与Y203溶质在凝固界面前沿液相内富集形成长距离独立的“成分过冷”区域的增大有关。当Y203浓度增加到一定值(~4.5 mol%)时,在晶团过渡区内会有不规则的Al2O3/Y3Al5O12/ZrO2叁元共晶组织形成,其体积分数可用Scheil方程进行预测。随着Y2O3浓度增加,晶团结构的尖端曲率半径逐渐减小,晶团过渡区的宽度增大,其内部粗大组织和孔洞等缺陷数量增多。晶团内部白色Zr02相呈规则棒状均匀地嵌入到Al2O3基体相内部,相间距在Y2O3浓度为~1.1 mol%附近时,出现极小值,约为1.1.μum。根据Jackson-Hunt关系(λ2V≈Constants um3/s,v-为生长速度,λ为相间距)可知,Y2O3添加还会对共晶体生长速度产生影响,随着Y2O3浓度增加,生长速度呈现出非单调性变化,在Y2O3浓度为1.1 mol%附近出现极大值。当前低温度梯度凝固过程所提供的熔体过冷度较低(约为μ0.53 K),此时,当Y203浓度小于1.1 mol%时,枝晶尖端发生锐化(尖端曲率半径减小)效应占据主导,生长速度增大:当Y2O3浓度超过1.1 mol%时,过多的Y2O3溶质原子堆积在凝固界面前沿难以快速扩散出去,致使生长速度降低。Al2O3/ZrO2共晶陶瓷中Y203浓度控制着物相组成分布及内部粗大组织、气孔等缺陷的尺寸和数量,上述因素决定着陶瓷的力学性能。XRD结果表明,Y2O3浓度不同,Al2O3/ZrO2共晶组织的物相组成不同,除了α-Al2O3相外,还包含不同晶型的ZrO2相(m、t及c-ZrO2),这与Y2O3浓度及其偏析行为有关,当Y2O3浓度增加到一定值(C0≥4.5 mol%)时,组织中甚至出现Y3Al5O12相。Y2O3浓度小于1.11 mol%时,陶瓷硬度较低,这与其内部存在的低硬度m-ZrO2及微裂纹缺陷有关;当Y2O3浓度为1.1 mol%时,陶瓷的硬度值达到最大值,约为18.1 GPa;继续增加Y203的浓度时,陶瓷的硬度值略有降低,这与晶团过渡区内部气孔缺陷及粗大组织增多有关。陶瓷的断裂韧性随着Y2O3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低Y2O3浓度时,陶瓷内部存在大量微裂纹缺陷,可以吸收主裂纹能量,阻止裂纹扩展,故表现出较高的断裂韧性;随着Y2O3浓度增加,微裂纹缺陷数量减少,晶团过渡区内部粗大组织等缺陷数量增多,故而断裂韧性降低。(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8)
赵润飞,祖方遒[8](2019)在《熔体过热处理对P型(Bi,Sb)_2(Te,Se)_3合金凝固行为、组织及电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变熔炼时间及温度,探究熔体过热处理对P型Bi_(0.5)Sb_(1.5)Te_(2.85)Se_(0.05)热电材料凝固行为、组织及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熔炼时间的延长和熔炼温度升高,材料形核温度降低,凝固时间缩短,凝固组织细化;此外,材料的电阻率大幅降低,功率因子显着提升。因此,1373K熔炼4h的样品在305K时有最高功率因子25.5μW·cm~(-1)·K~(-2)。(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2期)
郭顺,彭勇,周琦,王克鸿,崔崇[9](2019)在《304不锈钢/T2紫铜电子束焊接熔池凝固行为及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子束作为焊接热源,通过调节功率输出及不同的焊接偏置,研究了304奥氏体不锈钢与T2紫铜熔化焊的熔池凝固行为及组织性能特征。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拉伸等分析测试方法对接头特征进行了表征,其结果表明,304不锈钢和T2紫铜电子束焊接可获得良好的焊缝成形,接头无明显气孔,微裂纹等缺陷。接头最高拉伸强度可达246 MPa,接近等强于铜基材。束流偏置对接头强度具有很大影响,铜侧偏置易引起铜侧热影响区晶粒粗大,钢侧偏置易引起熔合不良及热裂纹形成。钢和铜之间不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焊缝的相组成主要为ε相、γ相及晶间α相。(本文来源于《焊接》期刊2019年02期)
李小亮,陈波,邢炜伟,丁磊磊,马颖澈[10](2018)在《Si对铸造高温合金K4169的凝固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Thermo-Calc计算结果并结合等温凝固实验,研究了含量(质量分数)为0.03%~0.65%的Si对K4169凝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i能降低合金的固、液相线温度并扩大固液两相区,当Si含量从0.03%提高到0.65%时合金的液相线温度由1354℃下降到1343℃,固相线温度由1241℃下降到1212℃。在凝固过程中Si偏析并在终凝区明显富集,Si使Nb、Mo在残余液相中的富集导致Cr和Fe的贫化。随着Si含量的提高,Laves的数量显着增加且数量增多。Si含量不同的合金中Laves相的形貌不同,Si含量为0.03%和0.23%的合金析出网状Laves相,而Si含量为0.42%Si和0.65%的合金析出大块状Laves相。Si含量对MC碳化物的形貌和析出温度影响不大。Si使K4169合金的室温拉伸性能和高温持久性能降低。Si含量由0.03%提高到0.65%时合金的强度和塑性降低,其高温持久寿命和延伸率分别从230 h和4%下降到100 h和1.8%,当Si含量高于0.23%时合金的延伸率低于指标。因此,应该合理控制K4169合金的Si含量。(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凝固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连铸过程连铸坯凝固收缩、鼓肚变形、气隙、保护渣及结晶器传热进行耦合求解,开发出了适用于165 mm×225 mm的Q235B钢矩形坯连铸过程中钢水传热凝固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拉速1.5 m/min工况下结晶器内连铸坯的传热凝固行为进行了详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连铸坯宽面温度在气隙分布的影响下呈不均匀分布,且与现场坯壳比对研究可以发现振痕的形成分成了4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距弯月面0~0.17 m,高温区分布法向与拉坯方向垂直,法向垂直于拉坯方向的振痕形成;第2阶段发生在距弯月面0.17~0.26 m,温度分布呈现W形,法向与拉坯方向平行的振痕形成;第3阶段发生在距弯月面0.26~0.36 m,宽度方向温度进一步均匀化,法向与拉坯方向平行的振痕进一步向均匀化发展;第4阶段发生在距弯月面0.36~0.80 m,连铸坯宽面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趋于稳定,振痕也趋于稳定。现场漏钢坯壳的振痕形貌图与计算的温度分布图相似,计算模型可以用来解释该工况下连铸坯的传热凝固行为。现场加大结晶器锥度和调整结晶器铜管刚度,漏钢率和铸坯鼓肚及脱方超标比例显着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凝固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丽,柴锋,罗小兵,苏航,Erwin,Wosch.连铸结晶器内板坯传热凝固行为建模和模拟[J].连铸.2019
[2].雷少武,王立波,李东华,王景山,张思维.Q235B钢矩形坯在结晶器中传热凝固行为的研究[J].炼钢.2019
[3].刘永鑫.Ti-6Al-4V合金与Ti-TiBw复合材料定向凝固行为[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张婷.深过冷Co-xat.%Sn合金的凝固行为[D].西安理工大学.2019
[5].周子荐.Mg-Zn-Y合金凝固行为及热裂敏感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
[6].柳翊,闵志宇,李晓磊,安俊超,张伟.真空铜模吸铸TiAl基合金凝固行为[J].铸造.2019
[7].付连生.Al_2O_3/ZrO_2(Y_2O_3)共晶陶瓷的凝固行为及微观组织特征[D].大连理工大学.2019
[8].赵润飞,祖方遒.熔体过热处理对P型(Bi,Sb)_2(Te,Se)_3合金凝固行为、组织及电学性能的影响[J].金属功能材料.2019
[9].郭顺,彭勇,周琦,王克鸿,崔崇.304不锈钢/T2紫铜电子束焊接熔池凝固行为及组织性能研究[J].焊接.2019
[10].李小亮,陈波,邢炜伟,丁磊磊,马颖澈.Si对铸造高温合金K4169的凝固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研究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