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性与地区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区性,民族性,民族,建筑,瑶族,壮族,口腔。
民族性与地区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艳,单军[1](2013)在《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北丙中洛的不同民族聚居和云南藏族在不同地点聚居为例,从"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2个平行层面,研究自然气候、地形环境、村落布局、交通、建筑规模形制、空间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对比分析了该地区约30个村落和近60个建筑案例,初步总结出民族聚集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吴艳[2](2012)在《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在村落、民居、宗教及土司建筑共同组成的研究基础之上,全文贯穿与地区性相关的人与“天、地”关系,和与民族性相关的人与“人、神”关系两条主要线索,从“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两个平行层面开展研究,最终归纳总结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及其影响因子,并初步建立互动关联基础模型。滇西北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藏、傈僳、怒、独龙、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其中,怒、独龙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群体。滇西北地区多样性明显,民族多样性独特,文化多样性丰富,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筑研究的珍贵案例资源地区。论文选取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丙中洛乡,和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独客宗古城、尼西乡、格咱乡、东旺乡、小中甸镇,德钦县奔子栏镇、云岭乡、燕门乡,和怒江贡山县捧当乡等地的自然村作为研究基地。通过在各村落开展的田野调查和测绘访谈等工作,收集和整理各地区村落、民居、宗教及土司建筑的自然、人文和建筑资料,据此分析丙中洛的怒、藏、傈僳、独龙等建筑,及云南藏族在香格里拉、德钦、贡山等地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以探寻建筑影响因子。论文研究历时4年,分4次对上述研究基地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在选取的近30个村落,完成了近60个建筑的测绘工作。论文研究的建筑类型以民族民居为主,延伸到藏传佛寺、天主教堂、土司府邸等,调研成果补充和完善了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的田野调查、访谈、测绘图纸及影像等资料。在此基础上,论文进行了两个平行层面的关联性对比研究,最终归纳以下结论: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是产生民族建筑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之一。多样性表现在应对自然环境中地区性相关的人与“天、地”关系,和应对社会文化中民族性相关的人与“人、神”关系。地区性与民族性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特征,二者同时存在且持续关联作用,造就民族建筑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形成多样性丰富的民族聚居地建筑。其中的影响因子分两类:属自然领域的地区性因子,该类因子不可改变,但具有可选择性;属社会领域的民族性因子,该类因子可以改变,且选择性强。(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2-10-01)
孙娜,罗德胤[3](2012)在《壮族与瑶族聚居地建筑之“民族性”与“地区性”研究——以广西龙胜县和平乡龙脊十叁寨与金坑大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的龙脊十叁寨和金坑大寨,是壮、瑶两个民族聚居之处。龙脊村的民族构成以壮族为主,红瑶其次。金坑村的居民全是潘姓红瑶。壮、瑶两族人民在这里世代共居,他们在交流与冲突中共同创造出独特的乡土文化和建筑文化。本文试图从民族迁徙史与发展史、村寨选址与布局、建筑形式与功能等角度来探讨壮、瑶两个民族在这一聚居地里的"地区性"与"民族性"问题。(本文来源于《建筑史》期刊2012年01期)
杨重光[4](2005)在《论城市化的地区性和民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正像各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不同一样,城市化存在明显的地区和民族差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城市化的水平迅速提高,全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1.8%,有的地区已经超过50%。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加速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偏差和不足,其中突出的是城市化忽视了地区性和民族性。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叁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期刊2005-08-01)
范霄鹏[5](2003)在《文化品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今人类经济体系跨越民族社会、国家疆界和地理类型的制约,在全球范围尺度上的建立,推动了各民族、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等的趋同化。与此同时,信息时代互联网络的建立,加速了具有普遍化价值观效率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作用。“民族和地区”的概念从来就是与“全球”的概念相伴的,人类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性和地区性文化意志的勃兴和加强,它们构成了多种文化并存的全球文化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性和地区性文化意志作为一种存在,在场所营造的环境意向中表现出了特有的文化品质,文化品质不仅体现在从营造理念-行为规则和发生事件-实体形态的-系列连贯的环境意向的塑造上,更体现在对环境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论文通过对文化品质的研究,建立了把握场所文化品质的认知方式,从其涉及到的复杂的文化诸多方面中遴选出对环境创造最为本质的要素,并以此为核心来区分各种环境场所的文化品质的类型。场所营造中所展现出的实体与理念结合的紧密程度,是文化品质得以感知、体悟、品判和认同的关键环节。论文上篇:着重论述文化品质存在于场所营造中的现象和价值,以及它作为民族性和地区性环境意向的“基因”,即在各历史和经济阶段,它均是场所营造活动存在与变化的核心,构成了场所的本“源”。通过对与文化品质相关的场所理论的解读,归纳文化品质的类型,研究和认知民族性和地区性的场所文化品质。论文中篇:通过研究文化品质的内核基质、表述机制、演变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传承,认为民族和地区性文化意志构成了文化品质最核心的“话语权”,话语权的丧失必然导致环境特色丧失。在文化主体意识确立下的场所文化品质再结构,是民族性与地区性文化环境意向在现时和未来发展的目标。论文下篇:通过对建成环境衰落现象的研究,分析文化品质在其各个层面上的变因,评估复兴的可能性及其对于整个环境聚落的价值所在,找寻符合时代发展相适宜的复兴途径。论文将两个宗教环境聚落--西藏的大昭寺地段与九华山的化城寺地段进行横向对比研究,以抽取各类文化影响因子的方式来把握其文化品质,并通过对比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九华山化城寺地段场所文化品质的复兴途径。通过研究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认知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地区性的文化意志,把握其在城市环境构成中的作用以及在现时所受到的影响。因借对鲁迅故里历史街区所进行的纵向深入实践,将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3-04-01)
王收年[6](2001)在《口腔健康教育的地区性民族性初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牙科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一生中都知道保持牙齿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地理环境 ,民族文化传统 ,生活习惯差距甚大 ,因此口腔健康教育要想富于成效 ,必须具备很强的针对性。笔者根据青海省的实际情况 ,就口腔卫生(本文来源于《广东牙病防治》期刊2001年01期)
岑敏[7](2000)在《地区性·民族性·国际性──评《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一文中研究指出傅光宇教授着《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一书,旨在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借此充分揭示云南民族文学的地域特点、民族特性以及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云南是我国西南边陲通往国外的大门,居住着26个少数民族,其中的跨境民族有壮、苗、(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00年02期)
潘仲连[8](1986)在《试论盆景风格的地区性和民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去年10月在沪举办的全国首届盆景评比展览,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样的盛会确是我国盆景艺术史上空前的阵容大检阅,可以说基本上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盆景精英。除了五大流派的大量优秀作品以外。人们还看到了独步海内的福建榕景、炉火纯青的靖江水石、富有功底的安徽桩景、别开生面的湖北盆景、独具匠心的湖南地柏造型、首屈一指的河南柽柳、简(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盆景》期刊1986年12期)
民族性与地区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是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在村落、民居、宗教及土司建筑共同组成的研究基础之上,全文贯穿与地区性相关的人与“天、地”关系,和与民族性相关的人与“人、神”关系两条主要线索,从“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两个平行层面开展研究,最终归纳总结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及其影响因子,并初步建立互动关联基础模型。滇西北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藏、傈僳、怒、独龙、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其中,怒、独龙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群体。滇西北地区多样性明显,民族多样性独特,文化多样性丰富,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筑研究的珍贵案例资源地区。论文选取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丙中洛乡,和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独客宗古城、尼西乡、格咱乡、东旺乡、小中甸镇,德钦县奔子栏镇、云岭乡、燕门乡,和怒江贡山县捧当乡等地的自然村作为研究基地。通过在各村落开展的田野调查和测绘访谈等工作,收集和整理各地区村落、民居、宗教及土司建筑的自然、人文和建筑资料,据此分析丙中洛的怒、藏、傈僳、独龙等建筑,及云南藏族在香格里拉、德钦、贡山等地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以探寻建筑影响因子。论文研究历时4年,分4次对上述研究基地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在选取的近30个村落,完成了近60个建筑的测绘工作。论文研究的建筑类型以民族民居为主,延伸到藏传佛寺、天主教堂、土司府邸等,调研成果补充和完善了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的田野调查、访谈、测绘图纸及影像等资料。在此基础上,论文进行了两个平行层面的关联性对比研究,最终归纳以下结论: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是产生民族建筑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之一。多样性表现在应对自然环境中地区性相关的人与“天、地”关系,和应对社会文化中民族性相关的人与“人、神”关系。地区性与民族性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特征,二者同时存在且持续关联作用,造就民族建筑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形成多样性丰富的民族聚居地建筑。其中的影响因子分两类:属自然领域的地区性因子,该类因子不可改变,但具有可选择性;属社会领域的民族性因子,该类因子可以改变,且选择性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性与地区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艳,单军.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J].建筑学报.2013
[2].吴艳.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D].清华大学.2012
[3].孙娜,罗德胤.壮族与瑶族聚居地建筑之“民族性”与“地区性”研究——以广西龙胜县和平乡龙脊十叁寨与金坑大寨为例[J].建筑史.2012
[4].杨重光.论城市化的地区性和民族性[C].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叁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5
[5].范霄鹏.文化品质[D].清华大学.2003
[6].王收年.口腔健康教育的地区性民族性初议[J].广东牙病防治.2001
[7].岑敏.地区性·民族性·国际性──评《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J].民族文学研究.2000
[8].潘仲连.试论盆景风格的地区性和民族性[J].中国花卉盆景.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