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雌性外生殖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雌性,外生殖器,蜚蠊,形态学,腹板,鹰嘴豆,大叶。
雌性外生殖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佐佐木均[1](2019)在《日本北海道虻类雌性外生殖器形态(双翅目:虻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日本北海道虻类评估和验证外生殖器在分类学上的意义。【方法】将虻类成虫标本浸渍在生理盐水中并置于双目显微镜下通过针和镊子在培养皿中进行解剖并绘图,观察第9背板、第10背板、尾叶、第8腹板、受精囊、受精囊管及生殖叉器的形态特征。【结果】在日本北海道共记录了虻科(Tabanidae) 3亚科7属38种。我们观察并描述了3亚科其中的6属24种的雌性外生殖器的主要特征。亚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属之间很难建立一种方法来确定共同点;种之间只有在斑虻属Chrysops中有相似之处,其他属中则比较多样化。因此,亚科鉴定根据第9背板、第8腹板及受精囊足以进行区分,属及种鉴定需要结合第9背板、第10背板、尾叶、第8腹板、受精囊、受精囊管及生殖叉器各自的特征组合在一起才能区分开来。我们也制作了虻类外生殖器的检索表。【结论】和许多其他昆虫一样,外生殖器是虻科的重要分类特征,对于促进分类学和系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对分布在日本北海道的虻科雌性外生殖器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文,徐芳玲,杨再华[2](2019)在《鼻水虻属Nasimyia Yang et Yang,2010(双翅目:水虻科)雌性外生殖器比较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雌性外生殖器在鼻水虻属Nasimyia中的差异及分类意义,对该属4种雌性外生殖器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并进行了描记和绘图,编制了检索表。研究发现,该属的雌性外生殖器在生殖叉、生殖叉孔、生殖叉端叶、第9背板、第10背板、第10腹板等结构上存在稳定而明显的差异,可作为种的鉴定依据,但尾须形态相近,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孟泽洪,杨茂发,周玉锋,于晓飞[3](2013)在《中国巴大叶蝉属Bharagonalia种类雌性外生殖器首次详记(半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大叶蝉属Bharagonalia全世界已知24种,分布于东洋区,中国仅记载1种,即巴大叶蝉Bharagonalia yalma Young,1986。通过解剖,详细描述了该种类雌、雄外生殖器特征,绘制了雌、雄外生殖器构造图,提供了成虫背面、侧面和腹面的彩色照片。本文首次对巴大叶蝉属种类雌性外生殖器进行了详细描记,并且与其近似属凹大叶蝉属Bothrogonia就雌性外生殖器作了特征比较。(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3年05期)
李杨[4](2013)在《蜚蠊雌性外生殖器和卵荚的比较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关于蜚蠊目Blattodea雌性外生殖器和卵荚形态比较研究的论文。论文简要回顾了蜚蠊雌性外生殖器、卵荚和生殖方式的相关研究历史,主要对不同生殖方式的蜚蠊雌性外生殖器和卵荚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寻找规律;通过大量观察和比较研究发现雌性外生殖器结构特征、卵荚和生殖方式这叁者间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并讨论了生殖方式、卵荚和雌性外生殖器结构特征在蜚蠊目Blattodea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根据研究组采集的标本、实验室饲养的蜚蠊、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馆藏标本以及其它各馆借用的标本对蜚蠊雌性外生殖器和卵荚进行了研究,共检视了蜚蠊目9亚科17属32种雌虫标本,其中卵生A型23种、卵生B型2种、卵胎生A型6种、胎生A型1种,描记了所有种的雌性外生殖器结构特征并对各个结构进行拍照(其中1个种类为绘制图),对其中4亚科10种的卵荚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拍照。卵荚的差异主要包括卵生A型种类的卵荚颜色暗且质地硬,脊明显,且脊上具缝或开口;卵生B型种类的卵荚颜色浅、质地稍软,脊不明显,脊上不具缝,但有开口;卵胎生A型种类的卵荚浅且质地软,不具脊,卵荚壳通常不将卵完全覆盖住。雌性外生殖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包括卵生A型种类的肛侧板发达,两侧板之间缝隙狭窄,第9侧腹片发达;卵生B型种类具辅瓣片,将第2和第3产卵瓣部分包含在内,背侧板发达,第1负瓣片臂发达,向前延伸;卵胎生A型种类背侧板长,第1负瓣片背侧突起发达,位于背侧板基部处,两者之间以膜相连,第1负瓣片臂发达,朝前延伸支撑住孵化囊,第9侧腹片退化;胎生A型种类雌性外生殖器骨化程度最低,第1负瓣片臂愈合,向前延伸呈方形。研究结果表明了蜚蠊雌性外生殖器结构与卵荚形态和生殖方式呈对应关系,能够根据雌性外生殖器结构特征推断出其生殖方式和卵荚形态特征,当得知其中任一方面的特征时,能推测出其余两方面的特征。解剖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SWU)。(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5-27)
李杨,王宗庆,车艳丽[5](2013)在《七种蜚蠊卵荚和雌性外生殖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检视了3类不同生殖方式的7种蜚蠊雌虫标本,描记了卵生A型、卵生B型和卵胎生A型的雌性外生殖器和卵荚外部形态特征。研究发现蜚蠊不同生殖方式的雌性外生殖器结构和卵荚形态上差异明显,雌性外生殖器结构与卵荚形态和生殖方式均互呈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管维,王章根,陈定虎,杨杏[6](2006)在《瘤背豆象属4个种雌性外生殖器的区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瘤背豆象属(Callosobruchus)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口岸经常截获。雄虫通过外部形态及生殖器典型特征可以有效地区分,而雌虫在实际检疫工作中,由于截获的虫样少,鞘翅变异大,虫体不完整,部分主要特征不明显,再加上对雌虫的研究工作甚少,区分起(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06年06期)
王红,曹诚一[7](1993)在《云南食植瓢虫族雌性外生殖器特征及其分类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原有基础上,对食植瓢虫外生殖器解剖、制片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描述了云南食植瓢虫族5个属22个种瓢虫的雌性外生殖器特征,讨论了其在分类上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南林学院学报》期刊1993年02期)
何继龙,李智华[8](1992)在《食蚜蝇雌性外生殖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绘制了食蚜蝇科中7个亚科35种雌虫的端节和部分种的交配囊图.根据雌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特征,编制了食蚜蝇分亚科及部分亚科分种检索表.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外生殖器可以为食蚜蝇科的种间和种以上分类提供有效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农学院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漆一鸣[9](1990)在《叁种蚤生殖系统的细微结构:雌性外生殖器的发育(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和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s felis雌外生殖器的结构,观察了各发育时期雌性外生殖器的内容结构变化。对一直悬而未决的雌蚤中输卵管等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探讨.认为从晚期3龄幼虫开始出现的雌性外生殖器芽,在前蛹期成为四个部分:1.第7腹板后缘腹壁内陷形成的一对外胚层囊,2.紧接外胚层囊后并延伸至第8腹板的外胚层增厚;3.在第8腹板后部,外胚层增厚两侧的产器卵芽;4.第8腹板后缘腹壁内陷形成的受精囊芽。并认为,这叁种蚤的中输卵管由一对外胚层囊和其后的外胚层增厚前端的一小部分内陷形成,阴道由外胚层增厚的大部分和第8、9腹板腹壁内陷形成,受精囊由受精囊芽内陷形成(本文线条图4幅,显微照片8幅.)(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1990年02期)
漆一鸣[10](1990)在《叁种蚤生殖系统的细微结构:雌性外生殖器的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缓慢细蚤 Leptopsylla segnis(Schōnherr),不等单蚤 Monopsyllus anisus(Rothschild)和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Bouché)雌性外生殖器的结构,观察了从幼虫、前蛹、蛹至成虫各发育时期的雌性外生殖器的内部结构变化。对一直悬而未决的雌蚤中输卵管等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探讨。认为从晚期3龄幼虫开始出现的雌性外生殖器芽,在前蛹期成为四个部分:1.第7腹板后缘腹壁内陷形成的一对外胚层囊;2.紧接外胚层囊后并延伸至第8腹板的外胚层增厚;3.在第8腹板后部,外胚层增厚两侧的产卵器芽;4.第8腹板后缘腹壁内陷形成的受精囊芽。并认为,这叁种蚤的中输卵管由一对外胚层囊和其后的外胚层增厚前端的一小部分内陷形成,阴道由外胚层增厚的大部分和第8、9腹板腹壁内陷形成,受精囊由受精囊芽内陷形成。(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1990年02期)
雌性外生殖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雌性外生殖器在鼻水虻属Nasimyia中的差异及分类意义,对该属4种雌性外生殖器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并进行了描记和绘图,编制了检索表。研究发现,该属的雌性外生殖器在生殖叉、生殖叉孔、生殖叉端叶、第9背板、第10背板、第10腹板等结构上存在稳定而明显的差异,可作为种的鉴定依据,但尾须形态相近,无明显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雌性外生殖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杨超,佐佐木均.日本北海道虻类雌性外生殖器形态(双翅目:虻科)(英文)[J].昆虫学报.2019
[2].张文,徐芳玲,杨再华.鼻水虻属NasimyiaYangetYang,2010(双翅目:水虻科)雌性外生殖器比较形态学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
[3].孟泽洪,杨茂发,周玉锋,于晓飞.中国巴大叶蝉属Bharagonalia种类雌性外生殖器首次详记(半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英文)[J].四川动物.2013
[4].李杨.蜚蠊雌性外生殖器和卵荚的比较形态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5].李杨,王宗庆,车艳丽.七种蜚蠊卵荚和雌性外生殖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J].动物分类学报.2013
[6].管维,王章根,陈定虎,杨杏.瘤背豆象属4个种雌性外生殖器的区别[J].植物检疫.2006
[7].王红,曹诚一.云南食植瓢虫族雌性外生殖器特征及其分类意义[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3
[8].何继龙,李智华.食蚜蝇雌性外生殖器的研究[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2
[9].漆一鸣.叁种蚤生殖系统的细微结构:雌性外生殖器的发育(摘要)[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0
[10].漆一鸣.叁种蚤生殖系统的细微结构:雌性外生殖器的发育[J].昆虫学报.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