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梁柱连接装置,包括第一钢柱、第一法兰板、第二钢柱、第二法兰板、第一钢梁及钢套筒,第一法兰板套接于第一钢柱顶部的外部,第一法兰板与第一钢柱固定连接,第二钢柱位于第一钢柱的上方,第二法兰板套接于第二钢柱底部的外部,第二法兰板与第二钢柱固定连接,第二法兰板与第一法兰板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第一钢梁的一端与第一钢柱固定连接,第一钢梁的顶部与第一法兰板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钢套筒的下部套接于第一钢柱的内部,钢套筒的上部套接于第二钢柱的内部,钢套筒与第一钢柱及第二钢柱均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法兰板拼接的方式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加强节点域的刚度以及上下柱的连接。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梁柱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柱、第一法兰板、第二钢柱、第二法兰板、第一钢梁及钢套筒,其中:所述第一法兰板套接于所述第一钢柱顶部的外部,所述第一法兰板与所述第一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柱位于所述第一钢柱的上方,所述第二法兰板套接于所述第二钢柱底部的外部,所述第二法兰板与所述第二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法兰板与所述第一法兰板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梁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法兰板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钢套筒的下部套接于所述第一钢柱的内部,所述钢套筒的上部套接于所述第二钢柱的内部,所述钢套筒与所述第一钢柱及所述第二钢柱均固定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梁柱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柱、第一法兰板、第二钢柱、第二法兰板、第一钢梁及钢套筒,其中:
所述第一法兰板套接于所述第一钢柱顶部的外部,所述第一法兰板与所述第一钢柱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钢柱位于所述第一钢柱的上方,所述第二法兰板套接于所述第二钢柱底部的外部,所述第二法兰板与所述第二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法兰板与所述第一法兰板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钢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梁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法兰板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
所述钢套筒的下部套接于所述第一钢柱的内部,所述钢套筒的上部套接于所述第二钢柱的内部,所述钢套筒与所述第一钢柱及所述第二钢柱均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柱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梁与所述第一钢柱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钢梁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板面贴合接触,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钢梁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板面与所述第一钢柱的一侧面贴合接触,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钢柱及所述钢套筒均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柱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钢柱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柱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梁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柱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钢梁,所述第二钢梁与所述第一钢梁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柱的两侧,所述第二钢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梁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法兰板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梁柱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梁与所述第一法兰板及所述第二法兰板均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钢套筒与所述第一钢柱之间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钢套筒与所述第二钢柱之间通过对拉螺栓或单边自锁螺栓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梁柱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柱及所述第二钢柱均为方钢管,所述第一钢梁为工字钢。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结构梁柱的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梁柱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领域,现有方管柱与钢梁的连接方式为利用法兰板拼接的方式,即在方管柱(包括下柱及上柱)及钢梁的外部均固定套接一法兰板,法兰板自方管柱向外延伸,装配时,将钢梁与两个法兰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梁柱连接间的连接,相对于其他现有的连接方式,能够提高安装效率,以及减小占用空间。
但本申请实用新型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采用法兰板拼接的方式使得节点域的刚度以及上下柱的连接均受到弱化,而该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惯用技术手段无法实质性克服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梁柱连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采用法兰板拼接的方式而使得节点域的刚度以及上下柱的连接受到弱化的技术问题,在使用法兰板拼接的方式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加强节点域的刚度以及上下柱的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梁柱连接装置,包括第一钢柱、第一法兰板、第二钢柱、第二法兰板、第一钢梁及钢套筒,其中:
所述第一法兰板套接于所述第一钢柱顶部的外部,所述第一法兰板与所述第一钢柱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钢柱位于所述第一钢柱的上方,所述第二法兰板套接于所述第二钢柱底部的外部,所述第二法兰板与所述第二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法兰板与所述第一法兰板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钢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梁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法兰板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
所述钢套筒的下部套接于所述第一钢柱的内部,所述钢套筒的上部套接于所述第二钢柱的内部,所述钢套筒与所述第一钢柱及所述第二钢柱均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钢梁与所述第一钢柱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钢梁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板面贴合接触,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钢梁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板面与所述第一钢柱的一侧面贴合接触,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钢柱及所述钢套筒均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钢柱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钢梁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肋。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梁柱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钢梁,所述第二钢梁与所述第一钢梁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柱的两侧,所述第二钢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梁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法兰板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钢梁与所述第一法兰板及所述第二法兰板均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钢套筒与所述第一钢柱之间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钢套筒与所述第二钢柱之间通过对拉螺栓或单边自锁螺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钢柱及所述第二钢柱均为方钢管,所述第一钢梁为工字钢。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梁柱连接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钢柱、第一法兰板、第二钢柱、第二法兰板、第一钢梁及钢套筒,同时将钢套筒固定套接于第一钢柱及第二钢柱的内部,在实现了第一钢梁与第一钢柱及第二钢柱之间高效连接的同时,加强了节点域刚度以及第一钢柱及第二钢柱之间的稳定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采用法兰板拼接的方式而使得节点域的刚度以及上下柱的连接受到弱化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在使用法兰板拼接的方式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梁柱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钢柱及第一法兰板结构及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二钢柱及第二法兰板结构及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钢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钢梁及第一连接板的结构及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去掉第二钢柱及第二法兰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梁柱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第一法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去掉第二钢柱及第二法兰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0、第一钢柱;20、第一法兰板;21、第一延伸端部;22、第二延伸端部;30、第二钢柱;40、第二法兰板;50、第一钢梁;60、钢套筒;70、第一连接板;80、第二钢梁;90、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6,其为本实用新型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梁柱连接装置,包括第一钢柱10、第一法兰板20、第二钢柱30、第二法兰板40、第一钢梁50及钢套筒60,其中,第一法兰板20套接于第一钢柱10顶部的外部,第一法兰板20与第一钢柱10固定连接,第二钢柱30位于第一钢柱10的上方,第二法兰板40套接于第二钢柱30底部的外部,第二法兰板40与第二钢柱30固定连接,第二法兰板40与第一法兰板20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以此提高第一钢柱10与第二钢柱3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第一钢梁50的一端与第一钢柱10固定连接,第一钢梁50的顶部与第一法兰板20贴合接触且固定连接,即第一钢梁50位于第二钢柱30的下方,在当本实用新型梁柱连接装置安装的过程中,在第二钢柱30定位之前,完成第一钢柱10、钢套筒60和第一钢梁50的连接,从而解决了第二钢柱30安装时螺栓紧固空间的问题,钢套筒60的下部套接于第一钢柱10的内部,钢套筒60的上部套接于第二钢柱30的内部,钢套筒60与第一钢柱10及第二钢柱30均固定连接。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梁柱连接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钢柱10、第一法兰板20、第二钢柱30、第二法兰板40、第一钢梁50及钢套筒60,同时将钢套筒60固定套接于第一钢柱10及第二钢柱30的内部,在实现了第一钢梁50与第一钢柱10及第二钢柱30之间高效连接的同时,加强了节点域刚度以及第一钢柱10及第二钢柱30之间的稳定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采用法兰板拼接的方式而使得节点域的刚度以及上下柱的连接受到弱化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在使用法兰板拼接的方式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钢柱10及第二钢柱30均为方钢管,第一钢梁50为工字钢,第一钢梁50的一个翼板(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是,第一钢梁50自然具有两个翼板及一个腹板)与第一法兰板20及第二法兰板40三者之间通过高强度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钢梁50的另一个翼板的底部与第一连接板70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肋90,以此提高第一钢梁50的稳定性,第一钢梁50与第一钢柱10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板70,第一连接板70为钢板,第一连接板70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第一钢梁50的一端面与第一连接板70的一板面贴合接触,第一连接板70与第一钢梁50的端部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70的另一板面与第一钢柱10的一侧面贴合接触,第一连接板70与第一钢柱10及钢套筒60均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70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梁柱连接装置在梁柱连接处的受力合理并且承载力大,优选的,第一连接板70、第一钢柱10及钢套筒60之间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对拉螺栓或单边螺栓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梁柱连接装置的结构设计决定了,其可以通过采用高强螺栓实现梁柱间连接,从而使得受力更加可靠并且成本低。
继续如图1至图6所示,钢套筒60与第二钢柱30之间通过对拉螺栓或单边自锁螺栓固定连接,以此通过对拉螺栓或单边自锁螺栓实现第二钢柱30与钢套筒60及第一钢柱10之间的连接,是对第一钢柱10及第二钢柱30拼接的补强措施,进而使得第一钢柱10与第二钢柱30之间的紧固关系更加可靠,体现了“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下面以图1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为例就本实用新型梁柱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具体的说明:
将第一法兰板20套接于第一钢柱10顶部的外部,将第一法兰板20与第一钢柱10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将第二法兰板40套接于第二钢柱30底部的外部,将第二法兰板40与第二钢柱30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将钢套筒60的下部套接于第一钢柱10的内部,将第一钢梁50的一端焊接第一连接板70及加强肋90,将第一连接板70与第一钢柱10的侧部贴合接触,将第一连接板70、第一钢柱10及钢套筒60通过高强螺栓固定在一起,将第一钢梁50的顶部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一法兰板20固定连接;
将第二钢柱30与钢套筒60的上部套接,以使钢套筒60的上部套接于第二钢柱30的内部,直至第一法兰板20的底面与第二法兰板40的顶面贴合接触,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一法兰板20与第二法兰板40固定连接,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一钢梁50的上翼板与第一法兰板20及第二法兰板40固定连接在一起,将钢套筒60与第二钢柱30通过对拉螺栓或单边螺栓固定连接。
实施例二
参见图7至图9,其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能够实现中间节点的连接,具体如下:
如图7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梁柱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钢梁80,第二钢梁80与第一钢梁50对称设置于第一钢柱10的两侧,
第二钢梁80的一端位于第一法兰板20的下方,第二钢梁80的一端与第一钢柱10固定连接,第二钢梁80的顶部与第一法兰板20贴合接触且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第二钢梁80与第二钢柱30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第二钢梁80及第二钢柱30的连接关系可参见上述第一连接板70与第一钢梁50及第一钢柱10的连接关系,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赘述。
继续如图8所示,第一法兰板20具有两个延伸端部,分别为第一延伸端部21及第二延伸端部22,以分别与第一钢梁50及第二钢梁80固定连接,第一延伸端部21与第二延伸端部22相互对称设置。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1774.5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5(青岛)
授权编号:CN209636961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E04B 1/24
专利分类号:E04B1/24;E04B1/58
范畴分类:36C;36D;
申请人:青岛理工大学
第一申请人:青岛理工大学
申请人地址:266033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抚顺路11号
发明人:孙风彬;刘秀丽;刁友涵;卢扬;郭超;刁延松
第一发明人:孙风彬
当前权利人:青岛理工大学
代理人:华楠
代理机构:37256
代理机构编号: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