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进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民族团结,文化,民族文化,仡佬族,弥勒县,汉水,乌苏。
文化进步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记者,央金[1](2019)在《让幸福撒满每个角落》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的妻子叫拉姆次仁,像仙女一样的拉姆;我的女儿叫旦增白泽,像荷花一样纯洁美丽;我的家是藏汉民族团结家庭,家里满是民族团结的气息,相亲相爱的甜蜜、幸福和谐的芬芳撒满了家里的每个角落。我要让我的孩子传承民族团结的信念,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汉)》期刊2019-12-30)
阚如良,周军[2](2019)在《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昭君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昭君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包含的"人心和善、家庭和美、民族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等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价值。旅游是擦亮昭君文化品牌的有效方式,"昭君和亲路"旅游线路开发条件成熟。"一路叁地多家"组建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坚持文旅融合、品牌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聚集,共同打造"昭君和亲路"国家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是弘扬和传承昭君文化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本文来源于《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雄[3](2019)在《码头、古巷与汉水流淌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在襄阳生活了十八年,襄阳是我的福地,这里孕育、成就了我的长篇小说“汉水文化叁部曲”。有评论家认为,“汉水文化叁部曲”以码头文化为主线,选择了一座古城(襄阳)、一条古巷(马背巷)、一个古渡口(小北门)为叙事载体,以汉水文化风情和楚风楚韵为故事背景(本文来源于《襄阳日报》期刊2019-11-14)
周晓明[4](2019)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班团文化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场所。班团文化是班级建设的基础,是学风建设的基石,是联结师生的纽带。探索适合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成长成才的班团文化建设机制及育人模式,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班团文化建设,能够大力提升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班团组(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11-05)
综合科技日报、人民网[5](2019)在《科技进步推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共同发布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首次全面展示了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成果。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两倍于GDP增速,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本文来源于《今日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杨冬梅[6](2019)在《地方民族文化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应用——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重视地方民族文化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从地方民族文化素材视角分析高校加强民族团结的路径。(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9期)
张祯希[7](2019)在《一方荧屏折射时代进步和文化自信》一文中研究指出《特赦1959》首次以电视剧形式聚焦新中国成立后,对战犯进行改造和特赦的历史事件;《激情的岁月》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工作者扎根戈壁、为祖国“两弹”事业奉献青春的传奇经历;《国家孩子》再现上世纪60年代,叁千南方孤儿被蒙古族家庭收养,从此扎根草原的人生(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0-06)
蒋满娟[8](2019)在《利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探索——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中有许多民族团结的思想与元素,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效推进。以道真县为例,通过对相关政府部门、基层负责人及一般民众进行深度访谈,对县民族博物馆、民族广场、竹王祠、中国傩城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对道真县民族文化关键符号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爽[9](2019)在《文化惠民照亮百姓幸福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辽阔的草原上除了奔驰的骏马、雪白的羊群还有悠扬的蒙古族长调。农闲时节,牧民们看演出、赏书画、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草原上四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8月中旬,一支由巴州文化馆、巴州文化艺术创作中心、巴州美术馆组成的文艺小分队来到和静县巴音(本文来源于《巴音郭楞日报(汉)》期刊2019-09-16)
何少强,高俊美[10](2019)在《强化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打造全域旅游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一文中研究指出弥勒市文化旅游局原名“弥勒县旅游局”,1999年5月更名为“弥勒市旅游局”,2014年6月改名为弥勒市旅游发展委员会。2019年3月再次更名为弥勒市文化旅游局(以下简称“文旅局”)。文旅局设办公室、行业管理科、政策法规科、规划管理科、市场开发科5个内设科(本文来源于《云南经济日报》期刊2019-09-11)
文化进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昭君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包含的"人心和善、家庭和美、民族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等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价值。旅游是擦亮昭君文化品牌的有效方式,"昭君和亲路"旅游线路开发条件成熟。"一路叁地多家"组建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坚持文旅融合、品牌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聚集,共同打造"昭君和亲路"国家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是弘扬和传承昭君文化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进步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央金.让幸福撒满每个角落[N].西藏日报(汉).2019
[2].阚如良,周军.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昭君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研究[J].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2019
[3].王雄.码头、古巷与汉水流淌的故事[N].襄阳日报.2019
[4].周晓明.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班团文化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9
[5].综合科技日报、人民网.科技进步推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J].今日科技.2019
[6].杨冬梅.地方民族文化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应用——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
[7].张祯希.一方荧屏折射时代进步和文化自信[N].文汇报.2019
[8].蒋满娟.利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探索——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9].赵爽.文化惠民照亮百姓幸福生活[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9
[10].何少强,高俊美.强化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全域旅游推动民族团结进步[N].云南经济日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