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毛新木姜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胚胎学,胚珠,雌蕊,畸形,干扰,结构,论文。
白毛新木姜子论文文献综述
熊好琴[1](2003)在《缙云山白毛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 var.Glauca)种群林隙干扰效应与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样方调查、样带调查及径向生长格局分析法,对缙云山白毛新木姜子种群特征、林隙干扰效应及更新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缙云山白毛新木姜子种群各径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种群更新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幼树和中等大小个体的数量较多,且绝大部分集中在2~4cm径级,老龄个体较少,属增长型种群。同时,缙云山白毛新木姜子种群在小范围内(500m~2)可以上升为优势种群;在典型白毛新木姜子群落,灌木层白毛新木姜子重要值最大,成为灌木层最主要的组成树种。 林隙干扰对缙云山白毛新木姜子种群密度、频度、径级分布、空间分布格局、径向生长都有不同程度影响。种群密度:林隙>山脊林隙>非林隙。种群出现频率:林隙>山脊林隙>非林隙。径级分布:林隙内白毛新木姜子直径全部集中在1~5cm径级,5cm以上没有分布;山脊林隙中白毛新木姜子基本集中在1~4cm径级,数量均少于林隙;非林隙白毛新木姜子1~3cm径级没有分布。林隙内白毛新木姜子种群为集群分布。白毛新木姜子幼树最近5a年轮生长宽度林隙与非林隙差异极显着:即林隙内白毛新木姜子幼树径向生长比非林隙快得多。 缙云山冠层白毛新木姜子径向生长格局呈现5种模式:模式Ⅰ(29.4%),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压;模式Ⅱ(27.5%),受压一段时间后释压;模式Ⅲ(12.8%),开始一段时间生长迅速,后出现受压;模式Ⅳ(22.6%),迅速生长和受压交替出现;模式Ⅴ(7.7%),到取样时间为止,生长一直受压。其中56.6~100%的白毛新木姜子有受压过程,平均受 绍云山白毛新木姜子(Neolistsea aurata var.glauca)种群林隙干扰效应与更新研究压 1~l.9次,平均受压时间 11.3-16.7 a,最长受压时间 26 a;35.7~75.00的白毛新木姜子有释压现象,平均释压次数为 1.l—1.5次,平均释压时间15.3~21.5 a,最长释压时间29 a,第一次释压的平均树龄 19.2—37.5 a;.范围是n~55 a。 林隙千扰对白毛新木姜子种群的更新产生重要影响。35.7—75刀%的冠层白毛新木姜子在成长中出现有 1次或 1次以上的释压过程(释压时间 10~29 a),故推测 357~750%的冠层白毛新木姜子都经历了至少一次林隙干扰,这部分白毛新木姜子采取林隙更新策略。林隙干扰未出现之前能较长时间忍耐林下郁蔽环境,一有干扰发生就抓住机会快速生长,逐渐实现更新。多次小型林隙干扰造成的释压反应可使耐荫的白毛新木姜子(而不是喜光的四川大头茶)在林冠中占优势,进而导致白毛新木姜子在绪云山森林群落中演替地位上的变化,使其在小范围内成为优势种。7.7%的冠层白毛新木姜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压,没有出现释压,但这部分白毛新木姜子最终还是进入了林冠层。因而,这一小部分的白毛新木姜子在林下也能实现更新,这是白毛新木姜子优于绍云山建群种四川大头茶的一种更新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孔立生[2](1988)在《白毛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 var.glauca]胚胎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光学显微镜对白毛新木姜子的胚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首次在非寄生性樟科植物中发现了细胞型胚乳。对樟科8属进行了胚胎学特征的比较。花药四室,药室壁的发育属于“基本型”,周原质团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连续型分裂。等四面体型四分体。二细胞成熟花粉,无孔沟。雌孢原多个,一般仅一个能继续发育。蓼型胚囊。助细胞具丝状器。反足细胞宿存。大孢子母细胞和合子具极性。宿存的一个助细胞具有吸器功能。细胞型胚乳,胚胎发育属于柳叶菜型的叁叶变型。种皮源于外珠被,内表皮细胞壁螺旋状加厚。胚胎学特征表明,新木姜子属与木姜子属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较多的双胚囊异常现象,支持樟科与Monimiaceae具有紧密关系的推测。胚胎学特征不支持将无根藤属独立为科的观点。(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1988年02期)
孔立生[3](1987)在《白毛新木姜子的雌蕊发育及心皮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白毛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Hay.)Koidz.var.glauca Yang)的心皮和胚珠发育进行了研究,根据心皮和胚珠发育中的畸形现象,对樟科植物的心皮演化进行了新的探讨。 雌蕊发育中的畸形现象表明,雌蕊在演化初期具有两个心皮,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心皮愈合的过程,由于其中一个心皮退化,导致雌蕊仅具有一个心皮。(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7年03期)
白毛新木姜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白毛新木姜子的胚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首次在非寄生性樟科植物中发现了细胞型胚乳。对樟科8属进行了胚胎学特征的比较。花药四室,药室壁的发育属于“基本型”,周原质团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连续型分裂。等四面体型四分体。二细胞成熟花粉,无孔沟。雌孢原多个,一般仅一个能继续发育。蓼型胚囊。助细胞具丝状器。反足细胞宿存。大孢子母细胞和合子具极性。宿存的一个助细胞具有吸器功能。细胞型胚乳,胚胎发育属于柳叶菜型的叁叶变型。种皮源于外珠被,内表皮细胞壁螺旋状加厚。胚胎学特征表明,新木姜子属与木姜子属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较多的双胚囊异常现象,支持樟科与Monimiaceae具有紧密关系的推测。胚胎学特征不支持将无根藤属独立为科的观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毛新木姜子论文参考文献
[1].熊好琴.缙云山白毛新木姜子(NeolitseaAuratavar.Glauca)种群林隙干扰效应与更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2].孔立生.白毛新木姜子[Neolitseaauratavar.glauca]胚胎学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8
[3].孔立生.白毛新木姜子的雌蕊发育及心皮演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