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定量论文_苏军,叶赞亚,严韬,夏津津,黄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感觉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定量,感觉,下颌,紊乱,测试,关节,痛觉。

感觉定量论文文献综述

苏军,叶赞亚,严韬,夏津津,黄敏[1](2019)在《脑卒中患者感觉障碍的定量感觉检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1]),高达75.0%~80.0%脑卒中幸存患者会遗留有不同程度永久神经系统损伤及运动功能障碍等~([2])。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感觉功能障碍是众多生理障碍中较为常见的类型,所占比达到3/4,表现为感觉缺失、过敏、过(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成龙,张飞,郑杰,张华国[2](2019)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定量感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定量感觉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62例进行分组,保守组31例给予药物治疗,手术组31例给予手术髓核摘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定量感觉检查结果(冷觉、热觉、冷痛觉、热痛觉、震动觉)等进行比较。结果手术组在小腿外缘热觉、冷痛觉以及热痛觉等与保守组的健侧和病侧,足背热痛觉、热觉以及外踝部震动觉比较后,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检查坐骨神经痛是否存在异常,可作为一种腰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预后判定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55期)

闻悦,王琛,张平,张静露[3](2019)在《咀嚼肌疼痛患者的定量感觉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定量感觉测试分析咀嚼肌疼痛患者咬肌区的感觉功能特征。方法选择初次就诊的单侧咬肌疼痛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各20名,测量双侧咬肌区及患侧手背部的冷感觉阈值(cold detection thresholds,CDT)、热感觉阈值(warm detection thresholds,WDT)、冷痛觉阈值(cold pain thresholds,CPT)、热痛觉阈值(hot pain thresholds,HPT)和压力疼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手背部的CDT/WDT/CPT/HPT/PPT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受试者咬肌区温度感觉阈值CDT及WD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患者双侧温度痛觉阈值HPT及CPT较正常人敏感。患者患侧咬肌区PPT显着低于正常人对应侧(P=0.001),患者患侧咬肌区PPT低于健侧咬肌区。结论咀嚼肌疼痛患者对温度痛觉和机械疼痛较为敏感。(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叶赞亚,苏军,李冬辉,黄华栋,徐春燕[4](2019)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下肢定量感觉检查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5%以上,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定量感觉检查(QST)是一项评价感觉神经功能的量化客观指标,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无痛苦及可重复性强等优点,特别适合感觉功能的动态观察和长期随访[1]。本研究探讨QST在(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闻悦[5](2019)在《低能量激光治疗咀嚼肌疼痛患者的定量感觉与运动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咀嚼肌疼痛患者的感觉与功能运动分析目的探索咀嚼肌疼痛患者咬肌区的定量感觉以及下颌功能运动特征。方法选择初次就诊的单侧咬肌疼痛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各20名,测量双侧咬肌区及患侧手背部的冷感觉阈值(cold detection thresholds,CDT)、热感觉阈值(warm detection thresholds,WDT)、冷痛觉阈值(cold pain thresholds,CPT)、热痛觉阈值(hot pain thresholds,HPT)、压力疼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两组受试者无痛最大开口度(pain-free maximum opening,PMO)以及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手背部的CDT/WDT/CPT/HPT/PPT均无明显差异(P_(手CDT)=0.251,P_(手WDT)=0.997,P_(手CPT)=0.883,P_(手HPT)=0.737,P_(手PPT)=0.513)。两组受试者咬肌区温度感觉阈值CDT及WD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_(患CDT)=0.206,P_(健CDT)=0.411,P_(患WDT)=0.472,P_(健WDT)=0.965)。患者双侧温度痛觉阈值HPT及CPT较正常人敏感(P_(患HPT)=0.014,P_(健HPT)=0.026;P_(患CPT)=0.001,P_(健CPT)=0.004)。患者患侧咬肌区PPT显着低于正常人对应侧(P=0.001),患者患侧咬肌区PPT低于健侧咬肌区(P=0.011),患者PMO显着低于正常人(P_(PMO)<0.001),NRS评分患者显着高于正常人(P_(NRS)<0.001)。结论咀嚼肌疼痛患者对温度痛觉和机械疼痛较为敏感,患者的下颌自主张口度受疼痛影响较明显。第二部分低能量激光治疗咀嚼肌疼痛患者的感觉与运动功能评价目的探讨低能量激光疗法对咀嚼肌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初次就诊的单侧咀嚼肌疼痛患者20名(年龄:40.6±17.5岁),按照随机双盲的方式分为激光治疗组与对照组。激光组采用波长810nm,功率3W的低能量镓铝砷半导体激光进行照射,对照组仅采用红色指示光进行照射,两组均在受试者双侧面部咬肌区各照射5分钟,每天1次,持续7天。在开始治疗前和结束治疗后分别测量患者无痛最大张口度(Pain-free maximum opening,PMO)和双侧压力疼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记录患者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激光治疗组的患者在低能量镓铝砷半导体激光治疗后,PMO(P=0.026)、患侧PPT(P=0.021)、疼痛感觉(NRS)(P=0.026)均有所改善,健侧PPT(P=0.774)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后PMO(P=0.724)、疼痛感觉(NRS)(P=0.081)、患侧(P=0.272)和健侧(P=0.815)PPT无明显改善。激光或红光照射前,两组的PMO、NRS、双侧PPT均无明显差异(PPMO前=0.717,PNRS前=0.278,P患PPT前=0.838,P健PPT前=0.846),治疗结束后,激光组PMO显着大于实验组(PPMO后=0.005),NRS、双侧PPT差异不显着(P_(NRS后)=0.145,P_(患PPT后)=0.312,P_(健PPT后)=0.488).结论低能量镓铝砷半导体激光能够有效改善下颌功能运动,对缓解短期咀嚼肌疼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有辅助作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何佳仪,张平,张玉超,袁华,程杰[6](2018)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下唇及颏部感觉变化的定量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下牙槽神经损伤导致的下唇及颏部感觉异常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saggi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SSRO)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是一种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可靠性高的神经物理学技术,能够早期敏感地检测神经纤维损伤,本研究定量分析SSRO术后不同时间段下唇及颏部的感觉变化及规律。研究方法:选择22名拟行SSRO的骨性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20.0岁)作为前瞻组,选择18名SSRO术后的患者(平均年龄20.8岁)作为回顾组,平均随访时间353.9天。在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一月、术后叁月以及术后半年分别对前瞻组和回顾组测试下唇及颏部的冷感觉阈值(cold detection threshold, CDT)、温感觉阈值(warm detection threshold, WDT)、冷痛觉阈值(cold pain threshold, CPT)、热痛觉阈值(hot pain threshold, HPT)、机械感觉阈值(mechanical detection threshold, MDT)、机械痛觉阈值(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 MPT)、压力痛觉阈值(pain-pressure threshold, PPT)、两点辨别阈值(two-point discrimination,2PD),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温度感觉阈值(CDT、WDT、CPT、HPT):除术后半年下唇CP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外,前瞻组术后各时间段的下唇与颏部均与术前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机械感觉阈值(MDT、MPT):前瞻组下唇与颏部术后一周、术后一月的MDT、MPT以及颏部术后叁月的MDT均与术前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与术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压力痛觉阈值(PPT):下唇在术后叁月与术前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颏部在术后一月、术后叁月以及术后半年与术前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与术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点辨别阈值(2PD):下唇在术后一周、术后一月以及术后叁月与术前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部在术后一周和术后一月与术前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与术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前瞻术前组与回顾组的下唇与颏部的各项QS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在SSRO术后患者下唇及颏部的感觉恢复过程中,温度各项感觉恢复较慢,术后半年仍较术前迟钝,但术后一年能基本恢复与术前一致;机械感觉术后变化大,但恢复较早,术后半年能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压力痛觉上,下唇在术后半年左右能恢复正常,颏部在术后半年时仍较敏感,一年左右能恢复如术前;在两点辨别觉上,半年之内下唇与颏部均能基本恢复;下唇与颏部感觉存在一定差异,但术后变化趋势相对一致,在术后一周迟钝最明显,之后趋于恢复。总之,温度觉恢复较慢,各项机械感觉恢复较快,但均能在一年内基本恢复。(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闫子玉,崔念晖[7](2018)在《下颌第叁磨牙冠切除术后下牙槽神经功能的定量感觉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采用分组对照前瞻性的研究方法,按照定量感觉测试程序(QST)比较牙冠切除术与牙拔除术对下牙槽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经CBCT确认牙根与下颌神经管接触、伸入、环抱或贯穿的下颌智齿拔除病例,遵从伦理原则分为两组,试验组行牙冠切除术,对照组行牙拔除术。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和术后1周对患侧颏孔区进行QST检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做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试验组共纳入智齿94颗,对照组50颗。分别与术前相比发现:试验组术后1天冷痛阈值和压力痛觉差异有显着性;术后1周热痛阈值、机械感觉阈值、机械痛觉敏感性和疼痛时间迭加效应差异有显着性。对照组术后1天冷感知阈值、温感知阈值和压力痛觉差异有显着性;术后1周机械感觉阈值、机械痛觉敏感性、疼痛时间迭加效应和震动感知差异有显着性。研究结论:对于与下牙槽神经关系密切的智齿拔除病例,牙冠切除术对痛觉和机械感知觉方面有一定影响,牙齿拔除术对温度觉影响较大。推测牙拔除术对Aδ,C神经的损伤比牙冠切除术大。(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周玭[8](2018)在《肌筋膜疼痛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下颌运动特点及痛觉过敏的定量感觉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是对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疼痛和功能紊乱的疾病的总称,主要症状是面部及耳前区的疼痛、下颌运动受限以及下颌运动时颞下颌关节的杂音。对TMD患者而言,疼痛和下颌运动障碍是最容易感知的临床症状,也是就诊的最常见原因,但是由于TMD病因不明,目前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尚不令人满意。TMD最常见的类型包括疼痛相关性功能紊乱(TMD导致的肌肉痛、头痛和关节痛)和关节相关性功能紊乱(主要包括关节盘移位和退行性疾病)。肌筋膜痛是TMD所致肌肉痛的一种,是口颌面痛的最常见类型,以肌筋膜痛为特点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称为肌筋膜疼痛型颞下颌关节病(myofascial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MTMD),属于疼痛相关性功能紊乱。虽然相关领域有大量的研究,但TMD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仍然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TMD是由多因素所致的紊乱综合征,其中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敏化作用所引起的痛觉敏感可能是TMD相关口颌面疼痛发生的重要机制。痛觉敏感主要表现为对某种刺激的异常疼痛反应,尤其是对重复性刺激以及阈上刺激,可以表现为痛觉异常、感觉过敏、痛觉过敏或感觉迟钝。疼痛是机体受到的刺激与机体疼痛传递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主观感受。在颌面部,伤害性刺激首先兴奋特异性的感受器,感受器接受到的信号再由特异性传入神经纤维传递到脑干,通过中枢的分析和反馈从而产生疼痛的感觉。同身体其它部位一样,颌面部的游离神经末梢是感受疼痛的外周结构基础,很多游离末梢起着感受器的作用,对颌面部伤害性刺激产生应答。游离神经末梢广泛存在于颌面部组织中,如面部皮肤、口腔粘膜、颞下颌关节、牙周膜、牙髓、骨膜和肌肉,它们与小直径的有髓神经纤维A_δ和无髓神经纤维C相连。因此,口腔颌面部的伤害性刺激在外周由小直径神经纤维传导,TMD相关的颌面部疼痛主要与躯体小神经纤维病变有关,然而常规的神经学检查方法并不能检测小神经纤维的病变。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是一种评价躯体神经纤维功能的心理生理学方法,也是目前评价小神经纤维病变的唯一方法。利用QST方法可以评价粗体感纤维、细体感纤维及其中枢传统通路的功能,具有无创性和定量化的优点。标准的QST测试分为机械刺激测试和温度刺激测试。目前利用机械刺激测试已证实伴有颌面部疼痛的TMD患者存在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而温度刺激测试的相关结果尚缺乏一致性。除疼痛外,下颌运动障碍也是TMD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颌前伸、张口及侧方运动障碍。利用下颌运动描记仪可以记录TMD患者下颌运动轨迹,但由于操作较复杂,临床检查中尚未推广。国际牙科研究学会制定的DC/TMD检查表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检查的专科检查表,可以详细记录下颌运动功能,可用来分析TMD患者的下颌运动特点。TMD由于病因不明,其治疗方法虽然众多但多数疗效欠佳。垫是目前最常采用、疗效最肯定的方法,主要通过改变下颌静止和运动状态时的位置来改善症状,因此分析下颌运动特点有助于为垫治疗提供相关参数。本课题拟采用定量温度觉测试方法和DC/TMD检查表,测试健康受试者和MTMD受试者的温度觉阈值、时间迭加效应和下颌运动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差异及各组受试者的特点,研究MTMD患者对温度刺激是否存在外周和中枢敏化机制,分析MTMD患者下颌运动的改变,为更好地诊断、治疗肌筋膜疼痛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提供研究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健康受试者最大无痛开口度、最大有痛开口度、最大辅助开口度、前伸运动距离及侧方运动距离均无性别差异,左侧侧方运动距离大于右侧;健康受试者定量温度觉测试无性别差异,面部的温觉和冷痛觉较手部敏感,左右两侧定量温度觉无差异。2、MTMD受试者最大开口度、最大辅助开口度、前伸运动距离及侧方运动距离无性别差异,非疼痛侧(疼痛较轻侧)侧方运动距离大于疼痛侧(疼痛较重侧);MTMD受试者定量温度觉测试无性别差异,面部的冷痛觉较手部敏感,疼痛侧(或疼痛较重侧)与非疼痛侧(或疼痛较轻侧)定量温度觉无差异;MTMD受试者手部和面部的热痛觉及冷痛觉均较健康受试者敏感。3、受到重复阈上热痛刺激后,健康受试者可以产生热痛觉的时间迭加效应,表现为疼痛值增加;时间迭加效应的大小无性别差异,但存在部位差异,叁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热痛觉时间迭加效应大于非叁叉神经分布区域;时间迭加效应的出现速度有性别差异,女性受试者时间迭加效应较男性出现早。4、受到重复阈上热痛刺激后,MTMD受试者在叁叉神经分布区域和非叁叉神经分布区域均存在热痛觉的时间迭加效应,且MTMD受试者较健康受试者更加敏感,在叁叉神经分布区域,MTMD患者热痛觉的时间迭加效应左右两侧无差异。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测试MTMD患者及健康受试者的下颌运动功能及定量温度觉功能,获得了两组受试者的下颌运动及定量温度觉阈值的性别、部位特点及相关参数值;通过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定量温度觉阈值和热痛觉的时间迭加效应,证实了MTMD患者对温度刺激存在外周和中枢敏化机制,MTMD患者的慢性疼痛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敏化有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MTMD的发病机制及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研究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8-10-01)

张忠,刘继强,翟建亮,田立东,马文庭[9](2018)在《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定量感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患者阿霉素治疗后疼痛程度和感觉功能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于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23例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定量感觉检测(QST)测定患侧下颏冷觉、温觉、冷痛觉、热痛觉阈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VAS评分降低(均P=0.000);治疗后1、3、6和12个月患侧下颏冷觉(P=0.003,0.000,0.000,0.000)和冷痛觉(P=0.022,0.000,0.000,0.013)阈值降低,温觉(P=0.004,0.002,0.000,0.000)和热痛觉(P=0.004,0.002,0.000,0.000)阈值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阿霉素治疗后VAS评分与患侧下颏冷觉(r=0.703,P=0.000)和冷痛觉(r=0.679,P=0.002)阈值呈正相关,与温觉(r=-0.782,P=0.000)和热痛觉(r=-0.726,P=0.001)阈值呈负相关。结论 QST检测是一种无创性、简便的感觉功能评价方法,可以定量测定感觉神经损害,成为评价叁叉神经毁损术治疗效果的有价值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张雅杰,刘璐,徐晓白,赵洛鹏,曲正阳[10](2018)在《偏头痛感觉定量检测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头痛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感觉定量检测可对多种感觉进行定量判断,是一种无创、操作简单且可重复进行的神经物理学技术。本文拟对其常用仪器类别、检测部位、检测时间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以为偏头痛感觉定量检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感觉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定量感觉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62例进行分组,保守组31例给予药物治疗,手术组31例给予手术髓核摘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定量感觉检查结果(冷觉、热觉、冷痛觉、热痛觉、震动觉)等进行比较。结果手术组在小腿外缘热觉、冷痛觉以及热痛觉等与保守组的健侧和病侧,足背热痛觉、热觉以及外踝部震动觉比较后,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检查坐骨神经痛是否存在异常,可作为一种腰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预后判定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觉定量论文参考文献

[1].苏军,叶赞亚,严韬,夏津津,黄敏.脑卒中患者感觉障碍的定量感觉检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9

[2].刘成龙,张飞,郑杰,张华国.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定量感觉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3].闻悦,王琛,张平,张静露.咀嚼肌疼痛患者的定量感觉功能研究[J].口腔医学.2019

[4].叶赞亚,苏军,李冬辉,黄华栋,徐春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下肢定量感觉检查的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9

[5].闻悦.低能量激光治疗咀嚼肌疼痛患者的定量感觉与运动功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6].何佳仪,张平,张玉超,袁华,程杰.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下唇及颏部感觉变化的定量测试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7].闫子玉,崔念晖.下颌第叁磨牙冠切除术后下牙槽神经功能的定量感觉测试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8].周玭.肌筋膜疼痛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下颌运动特点及痛觉过敏的定量感觉测试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

[9].张忠,刘继强,翟建亮,田立东,马文庭.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定量感觉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8

[10].张雅杰,刘璐,徐晓白,赵洛鹏,曲正阳.偏头痛感觉定量检测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顾客满意理论模型一1定量电流感觉测量系统仪器示意图课程体系的7个模块(子模块)示意图声压级相同而音调增加的声音的云图不同谱密度级时白噪声的掩蔽阈图的扩增曲线和相对定量结果

标签:;  ;  ;  ;  ;  ;  ;  

感觉定量论文_苏军,叶赞亚,严韬,夏津津,黄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