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式消声器论文-刘志恩,吴旭昌,杜松泽,黄涛,卢炽华

共振式消声器论文-刘志恩,吴旭昌,杜松泽,黄涛,卢炽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振式消声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赫姆霍兹消声器,多腔,传递损失试验,进气噪声

共振式消声器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恩,吴旭昌,杜松泽,黄涛,卢炽华[1](2019)在《并排式共振消声器声学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赫姆霍兹共振式消声器消声有效带宽很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在进排气系统中布置多个共振式消声器消除不同频带噪声,但噪声控制的消声器数量受空间限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并排式多腔赫姆霍兹共振消声器结构设计方法并进行性能验证。将多个不同频率的共振腔并排式布置在管道同一截面,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消声器传递损失,仿真结果表明,并排式共振腔能够互不干涉,有效地消除多个不同频率处噪声值,且占用空间小,消声效率高。通过传递损失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并将其应用于进气系统消声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降噪效果。(本文来源于《数字制造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朱福,郭辉,王岩松,魏民祥,吴江[2](2018)在《共振式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汽车共振式排气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与气流速度和温度的关系,利用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与声类比(AA)方法,建立了消声器流场和声场模型,搭建实验台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噪声和湍动能。结果表明:在消声器的结构突变处,流体噪声源和湍动能均较大,云图分布具有一致性。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以3 000 Hz以下为主,噪声值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气流温度的增大而减小,但频谱特性受流速和温度的影响较小。消声器多场耦合下的气流再生噪声研究结果可为消声器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01期)

田赛龙,毕凤荣,景亚兵,姚昱儒,杨晓[3](2017)在《共振式消声器声学性能叁维时域计算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振式消声器是改善进排气噪声的重要措施。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方法对共振式消声器声学特性进行计算,并通过有限元技术验证了模型与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研究流速及温度变化对共振式消声器传递损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流速增加,共振频率处峰值减小,通过频率处传递损失逐渐接近共振峰峰值,消声器频率特性向高频移动,整体消声量下降;随温度增加,共振频率向高频移动,峰值减小,带宽增加;流速、温度对低频处传递损失的影响大于高频。(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高书娜,赵金斗[4](2016)在《多共振消声器串联系统声学特性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内燃机进气系统需良好的低频消声效果而可用空间有限的问题,研究多个消声器串联后的声学特性。基于共振消声器集中参数模型,推导消声器串联后系统主消声频率公式并验证。结果表明,双共振消声器串联系统有两主消声频率,即小于、大于下端消声器的偏频;增加体积比时较小的接近偏频,较大的远离偏频;长度比等于1、面积比小于等于1时串联系统所需体积小。串联系统消声器结构参数均相同时主消声频率个数与消声器个数相同。基于此,对某商用车进气系统进行降噪设计,使200 Hz以内的传声损失整体提高约5 d B。(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6年02期)

陈敏[5](2015)在《共振式消声器消声性能的仿真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振式消声器常被用于降低汽车排气系统的低频噪声,但因其结构单一和频带较窄等缺点,排气系统的低频噪声很难被完全消除,所以,降低消声器低频噪声、拓宽共振频带和估算共振消声器固有频率是消声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本文以某款车用排气消声器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计算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其结构参数对消声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消声器共振结构优化设计。首先,分析了该消声器的消声性能。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消声器低频频段消声性能较弱;基于两负载法搭建了消声器传递损失实验台架,对比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验证了建立的声学模型的正确性。其次,建立了单腔共振消声器模型,采用数值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总结了消声性能随共振结构的影响规律。基于集中参数模型分析了共振腔结构参数(腔体体积、连接管直接/长度和内插管长度)对共振频率和传递损失的影响;在机械—声学类比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消声器共振腔体串联、并联和混联的多自由度弹簧振子公式,通过仿真对比验证了建立的公式的可靠性,利用该公式预测多腔共振的共振频率和对应的传递损失值;分析了穿孔板孔径、孔隙率和板后空腔距离以及双层穿孔板板后空腔距离等结构参数对共振消声器消声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单腔共振消声器结构参数的分析总结,为该车用消声器共振结构的改进设计提供了依据。最后,根据上述结果,确定通过两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共振腔腔体体积、穿孔板板后空腔距离及孔径大小提高消声器低频降噪能力;另一方面,在前者的基础上,使用双层穿孔板结构提高消声器整体消声性能。改进后的消声器不仅低频频段消声量明显提高且频段变宽,总体消声量得到改善。本文通过对某车用共振式消声器实验分析和优化设计,可提高汽车共振消声器性能,为消声器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5-12-01)

赵金斗,冀杰,高书娜,孙玉华[6](2015)在《共振式消声器消声性能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结构参数对共振式消声器消声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基于叁维有限元分析的叁点法,分别对不同共振腔形状、不同共振腔体积、不同连接管、不同主管道的消声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共振腔长径比对消声性能有很大影响,当长径比为0.3时,共振频率最大,随长径比增减,共振频率均向低频方向移动;共振腔体积及连接管尺寸既影响共振频率变化规律,又影响传声损失及消声带宽的变化规律;主管道直径对消声器共振频率及传声损失影响不大,但对消声带宽有很大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左曙光,龙国,吴旭东,相龙洋,张孟浩[7](2015)在《考虑微穿孔管消声器结构参数的共振频率预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微穿孔板声阻抗理论模型,通过微穿孔管消声器传声损失测试验证基于该模型的传声损失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利用数值方法计算微穿孔管消声器传声损失获得共振频率。单因素法分析穿孔段长度、穿孔率、穿孔直径和空气腔厚度等结构参数变化对共振频率影响发现,穿孔段长度及空气腔厚度对共振频率影响显着。利用均匀设计结合回归分析法所得共振频率预估模型,能直接反映微穿孔管消声器共振频率与结构参数之关系,对微穿孔管消声器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10期)

王文武,侯亮,蔡惠坤,李胜玉,杨维平[8](2015)在《轮式挖掘机共振腔消声器性能分析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型轮式挖掘机用消声器内部各腔室共振频率接近以及穿孔管穿孔率过大影响消声器消声性能的问题,利用GT-Power软件对某型轮式挖掘机发动机及其消声器进行建模和耦合仿真,得出消声器插入损失与压力损失仿真值.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并相应提出了改进方案.改进后消声器在满足空气动力性能要求的情况下,插入损失增加了2~3dB(A),消声性能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机械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资雁军[9](2015)在《波纹膜片共振式流体消声器衰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液压噪声的日趋严重,先进液压传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大大受限。因此,研制高效抑制液压系统振动的流体消声器成了工程领域的紧迫任务。基于结构动力吸振原理,并考虑到既有流体消声器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波纹膜片共振式流体消声器结构。该结构将波纹膜片作为附加吸振子,利用波纹膜片垂直挠度高灵敏性吸收油液中的压力脉动能,从而实现系统噪声的有效衰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柱塞泵的理论输出流量分析,系统压力脉动源主要含有两种频率成分。介绍了结构动力吸振原理,并提出一种波纹膜片共振式流体消声器。该流体消声器通过波纹膜片载流状态下与压力脉动源发生共振来抑制压力脉动。(2)采用有限元法,仿真计算载流状态下波纹膜片的振动频率。由于流固耦合作用的存在,波纹膜片载流频率较真空中固有频率大大的降低。波纹膜片的载流频率随着半径的增大和膜片厚度的减小而降低,随波长的减小和波幅的增大而升高。(3)基于CFD流固耦合分析理论,利用ADINA软件建立了波纹膜片共振式流体消声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了流体消声器衰减特性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波纹膜片共振式流体消声器可以有效抑制系统压力脉动,且在波纹膜片载流频率附近效果最好。(4)对样机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流体消声器性能较好,与仿真结果大致吻合。同比圆薄板式流体消声器,波纹膜片式性能更突出。(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1)

苏胜利,张苗,曹为午[10](2014)在《亥姆霍兹共振消声器的声学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叁维声学有限元法预测亥姆霍兹共振消声器的传递损失,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良好,表明本文所用数值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一方面,为了在不改变共振器外形的前提下降低共振频率,将连接管延伸至共振腔内部,并详细讨论了延伸长度、延长管横截面形状对共振器声学特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了拓宽传统亥姆霍兹共振器的消声频带,将共振器进行串并联组合,并详细讨论了组合结构对声学特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4年11期)

共振式消声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汽车共振式排气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与气流速度和温度的关系,利用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与声类比(AA)方法,建立了消声器流场和声场模型,搭建实验台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噪声和湍动能。结果表明:在消声器的结构突变处,流体噪声源和湍动能均较大,云图分布具有一致性。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以3 000 Hz以下为主,噪声值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气流温度的增大而减小,但频谱特性受流速和温度的影响较小。消声器多场耦合下的气流再生噪声研究结果可为消声器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振式消声器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志恩,吴旭昌,杜松泽,黄涛,卢炽华.并排式共振消声器声学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J].数字制造科学.2019

[2].朱福,郭辉,王岩松,魏民祥,吴江.共振式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3].田赛龙,毕凤荣,景亚兵,姚昱儒,杨晓.共振式消声器声学性能叁维时域计算及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7

[4].高书娜,赵金斗.多共振消声器串联系统声学特性分析及应用[J].振动与冲击.2016

[5].陈敏.共振式消声器消声性能的仿真和实验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

[6].赵金斗,冀杰,高书娜,孙玉华.共振式消声器消声性能的数值模拟[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左曙光,龙国,吴旭东,相龙洋,张孟浩.考虑微穿孔管消声器结构参数的共振频率预估模型[J].振动与冲击.2015

[8].王文武,侯亮,蔡惠坤,李胜玉,杨维平.轮式挖掘机共振腔消声器性能分析及优化[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5

[9].资雁军.波纹膜片共振式流体消声器衰减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

[10].苏胜利,张苗,曹为午.亥姆霍兹共振消声器的声学改进[J].舰船科学技术.2014

标签:;  ;  ;  ;  

共振式消声器论文-刘志恩,吴旭昌,杜松泽,黄涛,卢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