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橐吾属,狭苞橐吾,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甾醇
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立,刘玉衡,郝秋娟,张香美,贾月梅[1](2014)在《狭苞橐吾中一个新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从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地上部分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aR,4R,5S,7S,7aS)-2-acetyl-7,7a-dihydroxy-3a,4-dimethyl-3a,4,5,6,7,7ahexahydro-3H-inden-5-yl acetate(1),10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2),β-谷甾醇(3)和β-胡萝卜苷(4)。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降二碳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韩贺东,胡海清,李琰,王晓玲[2](2013)在《双花千里光中一个新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对藏药双花千里光Senecio dianthus地上部分95%乙醇浸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艾里莫芬-9(10),7(11)-二烯-8-酮-12-羧酸-β-D-吡喃葡萄糖苷,命名为双花千里光苷A(1),5,7,4'-叁羟基-黄酮-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金丝桃苷(4),芦丁(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5均为首次从双花千里光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3年19期)
徐文媛,刘建群,张锐,朱根华,熊浩仲[3](2010)在《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抗白血病定量构效关系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aussian03程序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15种艾里莫芬烷倍半萜的量子化学参数,研究了这类化合物抗白血病生物活性与量子化学参数间的关系,发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LUMO和LUMO+1轨道的能量以及偶极有较好的线性关系,LUMO和LUMO+1轨道的能量越低,偶极越大,则生物活性越好。而这类化合物的LUMO轨道主要是由内酯环或呋喃环组成的π分子轨道,内酯环是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区域。研究结果为此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刘建群,张锐,朱根华[4](2009)在《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抗白血病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抗白血病作用构效关系,为该类倍半萜结构修饰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呋喃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橐吾酮(ligularone,9)进行结构修饰,采用MTT法对从橐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以及橐吾酮结构修饰物进行体外抑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生长活性评价。结果以橐吾酮为原料通过光敏氧化得内酯倍半萜(10),鉴定为6-oxo-8β-methoxyeremophilenolide,通过还原和乙酰化反应获得了2个呋喃倍半萜修饰产物,分别为epiligularol(11),epiligularol acetate(12)。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内酯艾里莫芬烷倍半萜对HL-60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6的IC50<10μg/ml,化合物7,8,10的IC50在10~20μg/ml之间,具有C9和C10位不饱和结构的内酯倍半萜(1~6)活性较强;所有呋喃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没有抑制活性,而橐吾酮通过光敏氧化转化为内酯倍半萜后有抑制活性。结论首次研究了橐吾酮的光敏氧化反应,橐吾酮的呋喃环光敏氧化后可转化为内酯环;首次探讨了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抗白血病作用构效关系。该类倍半萜的12(8)内酯环可能是抗白血病(HL-60)的关键活性基团,具有C9和C10位不饱和结构的内酯倍半萜活性较强。(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09年11期)
沈彤,李平林,袁呈山,贾忠建[5](2007)在《大叶橐吾中叁个新的艾里莫芬型倍半萜》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大叶橐吾的根部分离得到叁个新的艾里莫芬型倍半萜(1,2和3),经多种波谱方法和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6α,15β-环氧-8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8α,12-内酯(1),7-乙酰基-13β-羧酸-6(7)-烯-降-艾里莫芬烷(2),艾里莫芬-7(11)-烯-6α,15β-内酯(3).此外,对化合物1进行了抗菌和抗癌活性测试.(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16期)
武全香,师彦平,杨立[6](2004)在《2D NMR技术在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结构确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X-ray)在分子结构确定,特别是分子的相对和绝对构型的确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它致命的局限性是必须要求获得被测样品的单晶(Crystal)。二维核磁共振技术(2D NMR)被誉为“溶液中的 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近年来,随着多种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出现、迅速发展和日趋成熟,以及快速、简捷、给出的结构信息量大等特点,已被广泛运用于有机化合物,尤其在复杂天然产物的结构确定中。(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8-01)
梅双喜,张宏杰,姜北,李朝明,吕扬[7](2001)在《黄鞘蕊花中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黄鞘蕊花 (ColeusxanthanthusC .Y .WuetY .C .Huang)的乙酸乙酯部分首次分离得到 3个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 ( 1~ 3) ,其结构由NMR波谱技术及单晶X衍射分析确定。其中 ,化合物 1为新化合物 ,命名为 8,9_断裂_艾里莫芬_1 ( 1 0 ) ,7( 1 1 )_二烯_8,1 2_内酯_9_酸。首次对化合物 2 ( 2 ,9_二氧代优瑞坡森 )和 3( 9_氧代宽眼菊素 )的1H NMR和13C NMR谱进行了全归属。(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01年08期)
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对藏药双花千里光Senecio dianthus地上部分95%乙醇浸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艾里莫芬-9(10),7(11)-二烯-8-酮-12-羧酸-β-D-吡喃葡萄糖苷,命名为双花千里光苷A(1),5,7,4'-叁羟基-黄酮-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金丝桃苷(4),芦丁(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5均为首次从双花千里光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论文参考文献
[1].李树立,刘玉衡,郝秋娟,张香美,贾月梅.狭苞橐吾中一个新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J].中国中药杂志.2014
[2].韩贺东,胡海清,李琰,王晓玲.双花千里光中一个新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J].中国中药杂志.2013
[3].徐文媛,刘建群,张锐,朱根华,熊浩仲.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抗白血病定量构效关系的量子化学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
[4].刘建群,张锐,朱根华.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抗白血病构效关系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
[5].沈彤,李平林,袁呈山,贾忠建.大叶橐吾中叁个新的艾里莫芬型倍半萜[J].化学学报.2007
[6].武全香,师彦平,杨立.2DNMR技术在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结构确定中的应用[C].第十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4
[7].梅双喜,张宏杰,姜北,李朝明,吕扬.黄鞘蕊花中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英文)[J].植物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