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治疗疫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肿瘤疫苗,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
肿瘤治疗疫苗论文文献综述
汪舒颖,丁承超,马俊飞,李杰,董庆利[1](2019)在《减毒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作为疫苗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免疫疗法已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方法,是当今肿瘤治疗的新希望。将细菌疫苗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已经历了多方面的探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因其能够趋向肿瘤病灶,在肿瘤微环境保护下激起肿瘤浸润细胞的免疫反应,削弱免疫抑制作用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其在乳腺癌、肝癌、黑素瘤、胰腺癌等癌症中都已具有较为广泛的研究。本文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免疫应答方式、作为肿瘤载体的优势、减毒策略以及在多种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梁洁[2](2019)在《荧光影像可视化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及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材料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将生物材料应用于疫苗的递送系统,可以提高免疫原性,发挥较强的免疫治疗作用。如何通过新材料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应,是免疫治疗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多功能复合型疫苗递送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刺激作用更强,免疫佐剂以及其他治疗手段的加入,促进了抗原的快速和持续提呈,诱导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同时,肿瘤抗原的定位与分布、免疫佐剂的递送和迁移以及联合治疗过程中每种治疗过程都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对于肿瘤免疫治疗及其联合治疗,揭示疫苗递送及治疗过程至关重要。随着多光谱荧光影像技术的发展,荧光影像可视化疫苗递送系统及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在肿瘤精准治疗方面提供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荧光影像可视化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及肿瘤免疫治疗,分别构建了复合OVA纳米疫苗、抗原和佐剂共负载纳米疫苗以及光热水凝胶负载纳米佐剂等叁种递送系统,通过抗原缓慢持续释放、抗原与佐剂联合递送、光热联合免疫治疗,有效激发了免疫应答,增强其肿瘤治疗效果。通过多光谱荧光影像进行实时追踪,监测疫苗中各组分的定位和降解情况,实时监测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内容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可视化复合OVA纳米疫苗促进免疫反应的作用,制备了鸡卵清白蛋白抗原(OVA)自交联纳米粒,并负载外层OVA抗原,形成复合型的纳米疫苗,内层抗原的纳米粒子通过自身交联携带丰富的抗原以维持免疫应答,而复合型纳米粒表面的外部抗原提供初始的抗原释放。内外层抗原的程序化递送诱导了快速提呈和持续提呈相结合的强烈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DCs)被有效地激活并成熟,刺激T细胞的活化,以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与单一的纳米粒相比,复合型的纳米疫苗诱导更强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较强的抗原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反应、免疫记忆和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通过多光谱荧光成像跟踪了内外层抗原的递送过程,分离内层和外层抗原的荧光信号,动态、实时地跟踪复合型纳米疫苗的递送过程,实现双层抗原的精准递送。第二部分:研究了可视化抗原和佐剂共负载纳米疫苗,基于抗原的纳米疫苗不需要额外的载体,通过抗原的自组装或自交联,提供了一种抗原与佐剂共负载纳米疫苗。以OVA纳米粒为基础,通过负载CpG佐剂,制备了一种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抗原和佐剂共递送纳米疫苗。OVA纳米粒(ONPs)不仅可作为抗原诱导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而且可作为CpG的载体,不仅为免疫应答提供了足够的抗原,具有较高的抗原负载效率,而且能够促进细胞的有效摄取。体外和体内实验表明OVA纳米粒通过细胞内途径将CpG递送给免疫细胞,从而进一步增强了 CpG的免疫活性,能够诱导DCs成熟、T细胞活化和分泌干扰素-γ(IFN-Y),产生较强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在小鼠淋巴瘤模型上表现出显着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此外,为了进行精准的疫苗递送,利用可视化的荧光成像方法实时监测了抗原和佐剂的共同释放过程,为肿瘤免疫治疗中抗原和佐剂的追踪提供了可视化的依据。第叁部分:构建了 IR820水凝胶负载CpG自交联纳米粒的双重自荧光共递送系统来实现光热联合免疫治疗CpG自交联纳米粒与IR820水凝胶的结合,可使CpG和光热诱导的肿瘤抗原双重释放,进一步增强免疫治疗效果。水凝胶复合CpG纳米粒的联合治疗促进了 BMDCs的成熟,CD8+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细胞因子IFN-γ和IL-2分泌水平升高,CTL特异性增加,从而激发了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通过对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DCs、Tregs和MDSC等免疫细胞进行分析,揭示了抗肿瘤联合作用的机制。光热联合免疫治疗组的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和DCs数目增加,产生了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协同效应,免疫抑制性细胞Tregs、MDSC数目减少,促进CTL的抗肿瘤作用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改善了肿瘤微环境,增强肿瘤的治疗效果。另外,IR820-hydrogel和CpGNPs可以在不增加荧光标记的情况下,通过双荧光成像方法实现影像引导的光热免疫联合治疗。这种可视化的光热联合免疫疗法为精确的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有效策略。综上所述,本文以OVA自交联纳米粒,CpG自交联纳米粒和IR820共轭水凝胶的疫苗递送系统为基础,基于其自发荧光,成功构建了影像引导可视化的疫苗递送、肿瘤免疫治疗和光热联合免疫治疗叁个体系,它们都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或者抗肿瘤效应。另外,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跟踪多组分疫苗递送系统为精准肿瘤治疗提供可视化的依据,将能够为新型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过程中疫苗递送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5-01)
梁佳仪[3](2019)在《以肿瘤细胞为模版的多酚-铝配位微颗粒疫苗制备方法及肿瘤免疫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促进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呈递肿瘤抗原,是构建肿瘤疫苗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单纯的肿瘤抗原免疫原性差,采用合适的负载体系对于增强抗原的摄取、提呈,特别是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多酚金属的络合作用,以单个细胞为模版,构建了负载肿瘤细胞裂解物的微颗粒体系,该体系能够有效刺激抗原提呈细胞对肿瘤抗原的吞噬提呈并激活细胞免疫反应。本工作提供了一种通用、简单、有效的肿瘤抗原包封策略,将单个肿瘤细胞包埋得到肿瘤疫苗,可以用于个体化免疫治疗。方法: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CL@EGCG/AIn微颗粒结构;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X射线能谱(EDS)检测其组成成分;利用BCA法测定TCL@EGCG/AIn的蛋白负载能力及在不同pH环境下的蛋白释放情况;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及流式细胞技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分析 DC 细胞对 TCL@EGCG/AIn的摄取;通过活体成像观察TCL@EGCG/AIn负载的抗原蛋白在体内的迁移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CL@EGCG/AIn促进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成熟的能力;通过动物实验模型观察其预防治疗以及抑制肿瘤转移的效果。结论:成功制备了 EGCG/AI包裹肿瘤细胞裂解物的微颗粒疫苗,并确定了其形貌成球状。该微颗粒疫苗具有较高的蛋白负载量及pH响应性蛋白释放特性,在pH 5.5时释放较快。细胞毒性结果显示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被BMDCs细胞摄取,并活化刺激BMDCs成熟。皮下注射微颗粒疫苗后6 h迁移至淋巴结,48小时内荧光不消失。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微颗粒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5-01)
杜海洲[4](2018)在《国际治疗性肿瘤疫苗的开发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是全球人类第二大死因。一些肿瘤通常难以用像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但可用肿瘤疫苗帮助刺激人体的免疫应答使其得到控制。将疫苗用于由诸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等致瘤病毒引起的感染现已非常成功地降低了这些感染导致的肿瘤发病率。治疗性肿瘤疫苗从免疫疗法兴起之初就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尽管治疗性肿瘤疫苗在临床试验取得一些成功并有一种治疗前列腺肿瘤的疫苗获得批准,但大多数治疗性疫苗仍在临床试验之中。为了了解国际治疗性肿瘤疫苗的开发与研究现状,依据美国药物研究与生产商协会(Ph RMA)最近发布的报告及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与相关新药数据库中的数据,重点对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3种抗原疫苗、3种肿瘤细胞疫苗、6种树突状细胞疫苗、5种核酸疫苗和2种其他治疗性肿瘤疫苗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分析结果表明,这19种肿瘤疫苗中许多在中期分析报告中,无论是在延长无复发生存率(RFS)和总生存率(OS)方面,还是在耐受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显示出良好的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8年09期)
潘炜,蔡鹤龄,吴运[5](2018)在《X-盒结合蛋白1和热休克蛋白靶向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肾癌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树突状细胞(DC)与X-盒结合蛋白1(XBP1)共培养制备XBP1-DC疫苗,通过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DC疫苗对GRC2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进行比较,初步探讨应用XBP1蛋白与DC共培养制备融合瘤疫苗的可行性。方法:从肾癌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体外培养诱导为DC。以HSP70和XBP1与DC共培养制备HSP70-DC和XBP1-DC融合瘤疫苗。用HSP70-DC和XBP1-DC疫苗分别刺激患者外周血分离的T淋巴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所产生的CTL反应。以经HSP70-DC和XBP1-DC刺激形成的CTL作为效应细胞,以正常细胞、GRC2为靶细胞,测不同效靶比(10:1、20:1)下,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能力。结果:PBMC经细胞因子诱导后,CD1a、CD86、CD83、HLA-DR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诱导前表达水平(P<0.05)。与DC组比较,XBP1-DC疫苗致敏后,CTL细胞均释放INF-γ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HSP70-DC疫苗致敏的CTL细胞比较,XBP1-DC释放的INF-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效靶比的升高,各组CTL细胞对GRC2细胞和RCC细胞的杀伤率均相应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效靶比时,HSP-DC和XBP1-DC免疫的CTL对GRC2和GCC的杀伤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BP1与DC共培养后,能增强DC的抗原呈递能力,增强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从而特异性杀伤肾癌GRC2细胞系,且杀伤作用与HSP70-DC融合瘤疫苗一致,在抗肿瘤杀伤作用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田格尔[6](2018)在《负载肿瘤干细胞DRibbles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结肠癌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上升。结肠癌由于手术后易复发,易产生放、化疗耐受等特点,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都不甚理想。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肿瘤组织中数量较少的一个亚群,具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能力,能够多向分化并且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不易被传统的放、化疗杀死,成为肿瘤转移、复发的关键因素,把肿瘤干细胞作为靶点来治疗肿瘤的策略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突破口。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激活T细胞,诱导发挥免疫应答,增强T淋巴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的能力。大量研究显示,用DC制备抗肿瘤疫苗,能够有效激活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应答。DC疫苗的效能主要受限于DC分离培养技术、负载抗原的免疫原性、疫苗应用方式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负载抗原是肿瘤细胞的全裂解物(lyasates),但其负载效果尚有待提高。研究表明,由细胞自噬产生的自噬小体,因其含有缺损的核糖体产物(defective ribosomal products,DRiPs),错误折迭的蛋白质等,具有作为新型负载抗原的潜力,这种包含肿瘤抗原的双层膜自噬小体被称为DRibbles(DRiPs in blebs)。因此,本研究拟利用结肠癌肿瘤干细胞来源的DRibbles负载DC,制备疫苗,观察其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其对结肠癌的治疗效果,评估肿瘤干细胞来源的DRibbles负载的DC疫苗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效果和前景。方法:(1)通过免疫磁珠法从小鼠结肠癌细胞系CT-26中分选出CD44~+CT-26肿瘤干细胞;(2)分离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利用细胞因子诱导分化,获得DC;(3)通过向肿瘤干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100nM雷帕霉素、100nM硼替佐米、10mM氯化铵诱导自噬小体形成,并在细胞中积累;(4)以CT-26肿瘤细胞与CD44~+CT-26肿瘤干细胞来源的DRibbles和lysates分别体外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观察不同抗原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5)CT-26肿瘤细胞与CD44~+CT-26肿瘤干细胞来源的DRibbles和lysates分别负载DC作为疫苗,以不负载抗原的DC作为治疗对照组,以PBS作为阴性对照组,分别作用于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观察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小鼠生存状态,检测小鼠效应淋巴细胞的体外杀伤能力。结果:(1)经免疫磁珠法筛选出的CD44~+CT-26细胞比例达到98%,能够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形成悬浮的单细胞克隆球,并且加入血清后能诱导分化成贴壁的肿瘤细胞;(2)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经诱导分化培养7天后,细胞表面CD11c阳性表达率达97.2%,说明利用这种方法能够获得较高纯度的DC;(3)在肿瘤细胞和肿瘤干细胞中收集经诱导获得的自噬小体DRibles,经透射电镜鉴定;与CT26来源的DRibbles(TD)相比,CD44~+CT-26来源的DRibbles(SD)可以显着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P<0.001),与CD44~+CT-26来源的lysate(SL)相比,SD可以显着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P<0.001);(4)与Control组相比,所有治疗组小鼠的肿瘤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P<0.01);实验结束时,各组小鼠肿瘤体积从小到大依次为:SD-DC组<TD-DC组<SL-DC组<TL-DC组<PBS-DC组<Control组,各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组小鼠肿瘤重量排序同肿瘤大小排序,且差异均有意义(P<0.05);小鼠生存期结果显示,接种后第30天时,SD-DC组与SL-DC组存活率为87.5%,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1);TD-DC组存活率为75%,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5);(5)各组小鼠接种疫苗后,其脾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果从高到低为:SD-DC组>TD-DC组>SL-DC组>TL-DC组>PBS-DC组>Control组,SD-DC组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果最强,且显着高于其它实验组(P<0.0001)。结论:CD44~+CT-26肿瘤干细胞来源的DRibbles作为抗原,能够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发生增殖;在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中,CD44~+CT-26细胞来源的DRibbles作为抗原,制备DC疫苗治疗效果优于CD44~+CT-26细胞来源的lyaste;且优于CT-26细胞来源的DRibbles。(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褚雁鸿,刘芹,刘宝瑞[7](2018)在《新抗原:开启肿瘤治疗性疫苗的新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抗原是源于肿瘤突变蛋白的一类肿瘤特异性抗原。因其未经胸腺阴性筛选,所以具有强免疫原性,是肿瘤治疗性疫苗的理想靶标。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个体化新抗原的筛选方法不再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技术壁垒。新抗原已成为目前肿瘤疫苗治疗领域的新方向。最近发表于《自然》杂志的2篇关于黑色素瘤的Ⅰ期临床研究证实了新抗原疫苗可有效激活免疫系统,疗效显着。本文主要阐述新抗原的筛选模式和新抗原疫苗的发展历程,讨论新抗原疫苗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赵海杰[8](2018)在《pH与谷胱甘肽型双响应基因/疫苗载体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材料科学在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纳米载体已被应用在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纳米载体能利用其特有的尺寸、电荷、亲疏水性和表面特性等属性解决药物或生物活性分子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稳定性差、溶解度低、药物突释、毒副作用大等关键问题。而一些新型的响应型载体能根据不同疾病的生理微环境特征,不仅具有靶向病灶或病变细胞的能力,并且能使药物、基因或疫苗在靶细胞内实现控制释放。响应型递送载体能有效提高药物利用率,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对肿瘤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设计具有电荷翻转功能与氧化还原响应型的纳米载体应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与免疫治疗。具体内容如下:1.微环境驱动级联响应荧光碳点多功能诊疗一体化载体用于可视化追踪与基因精确递送具有级联响应功能的诊疗一体化载体由正电的功能化碳点/基因复合物与负电的pH触发可脱去聚乙二醇化外壳(PPD)通过静电作用制得,用于治疗基因TRAIL的精确递送与成像示踪。由聚乙烯亚胺(600 Da)封端的聚酰胺胺(HPAP)为钝化剂与功能化原料,荧光碳点通过HPAP与柠檬酸在微波反应下制得。具有级联响应功能的纳米载体能延长其在体内循环时间,通过PPD结构在肿瘤微环境响应触发电荷翻转与尺寸收缩以提高EPR效应,增强其在肿瘤组织累积。并通过GSH触发的HPAP降解,实现基因在细胞质中的控制释放。体外实验结果证实,这种血液-组织-细胞级联响应杂化碳点不仅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27%)用于细胞成像,而且治疗基因TRAIL展示出有效的和具有选择性的肿瘤细胞抑制效率,以及出色的细胞和血液相容性。体内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其成像示踪能力、肿瘤特异性积累能力、有效的抗肿瘤能力以及其对小鼠较低的毒副作用。这种具有成像功能与基因精确释放能力的级联响应纳米载体,不仅能为肿瘤治疗提供多功能解决方案,而且在于提出一种综合且同步化的策略,为纳米药物载体应用于精准医疗铺平了道路。2.电荷翻转疫苗载体用于增强细胞免疫的研究基于抗原递呈细胞内溶酶体弱酸微环境,设计具有电荷翻转功能与GSH响应疫苗载体以促进溶酶体逃逸与提高抗原释放速率。本章以卵清蛋白OVA为免疫治疗抗原模型,先与带正电的HPAP形成HPAP/OVA复合物后,再利用静电相互作用制备具有电荷翻转功能的疫苗载体PPD@HPAP/OVA。PPD@HPAP/OVA能有效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尤其能通过利用具有电荷翻转功能的PPD结构,协助疫苗载体实现溶酶体逃逸,进入胞浆的HPAP/OVA复合物在GSH的作用下迅速释放OVA,使其能提高交叉递呈效率,诱导形成效应中心记忆性CD8~+T,引起较高的细胞免疫水平。并且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具有PPD@HPAP/OVA能有效延长免疫时间,对减少药物剂量和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有较大帮助。(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4-20)
鲁美钰[9](2018)在《以多西紫杉醇为佐剂的治疗性HUVEC疫苗研制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已对女性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新生血管,通过阻断血管新生,能够达到遏制肿瘤持续生长和转移的目的。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多为小分子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由于其副作用较大、半衰期较短且容易产生耐药性,限制了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抗肿瘤血管生成疫苗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一个新领域,疫苗治疗具有抗瘤谱广、毒副作用低、药物易于到达靶部位、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制备的疫苗具有抗肿瘤作用,但与其它肿瘤疫苗相比,在治疗性免疫中HUVEC疫苗抗肿瘤效果仍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增强其抗肿瘤作用。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OC)是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一线化疗药物,已广泛应用,安全性较高。研究发现低剂量DOC可以作为有效的疫苗佐剂,增强疫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课题将DOC引入HUVEC疫苗治疗方案,考察DOC能否增强HUVEC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从而增强HUVEC疫苗在治疗性免疫中的抗肿瘤作用,并对其抗肿瘤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PBS对照组,HUVEC组,DOC(10 mg/kg)组,HUVEC-DOC1(HUVEC 疫苗+2.5mg/kgDOC)组,HUVEC-DOC2(HUVEC 疫苗+5 mg/kg DOC)组和 HUVEC-DOC3(HUVEC 疫苗+10 mg/kg DOC)组。通过皮下注射EMT-6和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细胞,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考察不同治疗方案抗肿瘤生长的作用。通过尾静脉注射EMT-6和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细胞,建立人工肺转移模型,考察不同治疗方案抗肿瘤转移情况。采用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实验检测给药后各不同治疗方案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免疫血清中INF-γ含量。取小鼠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以及Treg细胞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采用CD3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估各组小鼠肿瘤中微血管的生成情况。HE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脏器的病理学变化,初步考察疫苗的毒副作用。结果:肿瘤生长曲线和剖取的小鼠肿瘤瘤重结果显示,相较于PBS组,其它各组都能不同程度的抑制肿瘤生长,HUVEC-DOC2组抑制作用最显着;与PBS组相比,其它各治疗组小鼠生存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其中HUVEC-DOC2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最长;肺转移模型结果显示,与皮下移植瘤抑制肿瘤生长情况一致,HUVEC-DOC2组转移灶数目比其他组明显减少;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证实,除PBS组和DOC单药组外,其它四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HUVEC-DOC2组增殖能力最强,接近于阳性对照组;CTL杀伤实验结果显示,当靶细胞为 HUVEC 细胞时,HUVEC 组、HUVEC-DOC1 组、HUVEC-DOC2组和HUVEC-DOC3组T淋巴细胞杀伤活力随效靶比的升高而增大,其杀伤能力也逐步增强,其中HUVEC-DOC2组杀伤能力最为强烈;ELISA实验检测,HUVEC-DOC2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NF-γ的含量相较于其它组明显升高(P<0.05);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结果发现,HUVEC-DOC2治疗组CD8+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比其它治疗组显着升高。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同样证实,HUVEC-DOC2治疗组CD8+T淋巴细胞含量明显升高,Treg细胞表达明显降低;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以看出,HUVEC-DOC2组CD31的阳性表达量最低,该组肿瘤微血管数目最少;安全性考察的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的体重、日常行为活动、饮食等并无明显的差异,脏器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治疗方案在给药后小鼠的脏器并无明显的病理学改变。结论:HUVEC疫苗与低剂量DOC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抑制了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提高了T淋巴细胞的杀伤能力,诱导产生了明显的HUVEC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这可能是产生协同抗肿瘤增效作用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滨州医学院》期刊2018-03-20)
陈心,伍龙,褚玉新,宋启斌[10](2017)在《肿瘤干细胞-DC疫苗联合白介素-2治疗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荷载肿瘤干细胞(CSCs)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白介素-2(IL-2)治疗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方法]利用Aldefluor染料从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D5中分选出肿瘤干细胞,将CSCs制备成细胞裂解液加载在DC细胞上制备成CSCs-DC疫苗。将D5细胞接种至C57BL/6小鼠皮下建立小鼠恶性黑色素瘤模型,随机分成磷酸盐缓冲液组(PBS)、白介素-2组(IL-2)、CSCs-DC疫苗组(CSCs-DC)、CSCs-DC疫苗联合白介素-2组(CSCsDC+IL-2),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测量并记录各组肿瘤大小变化和小鼠生存期,实验终点取小鼠脾脏,体外培养激活后利用ELISA法测定B细胞分泌Ig G水平,LDH细胞毒性实验测定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CSCs-DC+IL-2组肿瘤生长明显慢于PBS组,IL-2组及CSCs-DC组(P<0.05)。小鼠生存期CSCs-DC+IL-2组最长为58.33±1.67天,CSCs-DC组为51.67±0.33天,较IL-2组43.33±2.40天长,PBS组平均生存时间最短,为34.00±1.53天。CSCs-DC+IL-2组小鼠脾脏中B细胞分泌Ig G水平和CTL活性最高,CSCs-DC组次之,IL-2组较CSCs-DC组和CSCs-DC+IL-2组低,但较PB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SCs-DC疫苗联合IL-2方案在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小鼠模型中效果较CSCs-DC疫苗组和IL-2组好,与IL-2提高T/B细胞活性有关。(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肿瘤治疗疫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材料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将生物材料应用于疫苗的递送系统,可以提高免疫原性,发挥较强的免疫治疗作用。如何通过新材料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应,是免疫治疗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多功能复合型疫苗递送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刺激作用更强,免疫佐剂以及其他治疗手段的加入,促进了抗原的快速和持续提呈,诱导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同时,肿瘤抗原的定位与分布、免疫佐剂的递送和迁移以及联合治疗过程中每种治疗过程都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对于肿瘤免疫治疗及其联合治疗,揭示疫苗递送及治疗过程至关重要。随着多光谱荧光影像技术的发展,荧光影像可视化疫苗递送系统及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在肿瘤精准治疗方面提供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荧光影像可视化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及肿瘤免疫治疗,分别构建了复合OVA纳米疫苗、抗原和佐剂共负载纳米疫苗以及光热水凝胶负载纳米佐剂等叁种递送系统,通过抗原缓慢持续释放、抗原与佐剂联合递送、光热联合免疫治疗,有效激发了免疫应答,增强其肿瘤治疗效果。通过多光谱荧光影像进行实时追踪,监测疫苗中各组分的定位和降解情况,实时监测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内容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可视化复合OVA纳米疫苗促进免疫反应的作用,制备了鸡卵清白蛋白抗原(OVA)自交联纳米粒,并负载外层OVA抗原,形成复合型的纳米疫苗,内层抗原的纳米粒子通过自身交联携带丰富的抗原以维持免疫应答,而复合型纳米粒表面的外部抗原提供初始的抗原释放。内外层抗原的程序化递送诱导了快速提呈和持续提呈相结合的强烈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DCs)被有效地激活并成熟,刺激T细胞的活化,以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与单一的纳米粒相比,复合型的纳米疫苗诱导更强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较强的抗原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反应、免疫记忆和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通过多光谱荧光成像跟踪了内外层抗原的递送过程,分离内层和外层抗原的荧光信号,动态、实时地跟踪复合型纳米疫苗的递送过程,实现双层抗原的精准递送。第二部分:研究了可视化抗原和佐剂共负载纳米疫苗,基于抗原的纳米疫苗不需要额外的载体,通过抗原的自组装或自交联,提供了一种抗原与佐剂共负载纳米疫苗。以OVA纳米粒为基础,通过负载CpG佐剂,制备了一种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抗原和佐剂共递送纳米疫苗。OVA纳米粒(ONPs)不仅可作为抗原诱导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而且可作为CpG的载体,不仅为免疫应答提供了足够的抗原,具有较高的抗原负载效率,而且能够促进细胞的有效摄取。体外和体内实验表明OVA纳米粒通过细胞内途径将CpG递送给免疫细胞,从而进一步增强了 CpG的免疫活性,能够诱导DCs成熟、T细胞活化和分泌干扰素-γ(IFN-Y),产生较强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在小鼠淋巴瘤模型上表现出显着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此外,为了进行精准的疫苗递送,利用可视化的荧光成像方法实时监测了抗原和佐剂的共同释放过程,为肿瘤免疫治疗中抗原和佐剂的追踪提供了可视化的依据。第叁部分:构建了 IR820水凝胶负载CpG自交联纳米粒的双重自荧光共递送系统来实现光热联合免疫治疗CpG自交联纳米粒与IR820水凝胶的结合,可使CpG和光热诱导的肿瘤抗原双重释放,进一步增强免疫治疗效果。水凝胶复合CpG纳米粒的联合治疗促进了 BMDCs的成熟,CD8+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细胞因子IFN-γ和IL-2分泌水平升高,CTL特异性增加,从而激发了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通过对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DCs、Tregs和MDSC等免疫细胞进行分析,揭示了抗肿瘤联合作用的机制。光热联合免疫治疗组的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和DCs数目增加,产生了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协同效应,免疫抑制性细胞Tregs、MDSC数目减少,促进CTL的抗肿瘤作用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改善了肿瘤微环境,增强肿瘤的治疗效果。另外,IR820-hydrogel和CpGNPs可以在不增加荧光标记的情况下,通过双荧光成像方法实现影像引导的光热免疫联合治疗。这种可视化的光热联合免疫疗法为精确的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有效策略。综上所述,本文以OVA自交联纳米粒,CpG自交联纳米粒和IR820共轭水凝胶的疫苗递送系统为基础,基于其自发荧光,成功构建了影像引导可视化的疫苗递送、肿瘤免疫治疗和光热联合免疫治疗叁个体系,它们都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或者抗肿瘤效应。另外,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跟踪多组分疫苗递送系统为精准肿瘤治疗提供可视化的依据,将能够为新型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过程中疫苗递送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治疗疫苗论文参考文献
[1].汪舒颖,丁承超,马俊飞,李杰,董庆利.减毒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作为疫苗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2019
[2].梁洁.荧光影像可视化纳米疫苗递送系统及肿瘤免疫治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3].梁佳仪.以肿瘤细胞为模版的多酚-铝配位微颗粒疫苗制备方法及肿瘤免疫治疗效果[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4].杜海洲.国际治疗性肿瘤疫苗的开发与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8
[5].潘炜,蔡鹤龄,吴运.X-盒结合蛋白1和热休克蛋白靶向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肾癌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8
[6].田格尔.负载肿瘤干细胞DRibbles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结肠癌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8
[7].褚雁鸿,刘芹,刘宝瑞.新抗原:开启肿瘤治疗性疫苗的新时代[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8
[8].赵海杰.pH与谷胱甘肽型双响应基因/疫苗载体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8
[9].鲁美钰.以多西紫杉醇为佐剂的治疗性HUVEC疫苗研制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滨州医学院.2018
[10].陈心,伍龙,褚玉新,宋启斌.肿瘤干细胞-DC疫苗联合白介素-2治疗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J].肿瘤学杂志.2017
标签: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肿瘤疫苗; 免疫抑制; 肿瘤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