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菌论文_郑庆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条锈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锈菌,条锈病,小麦,孢子,毒性,因子,免疫。

小麦条锈菌论文文献综述

郑庆伟[1](2019)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免疫研究团队在双一流期刊、植物科学Top期刊《New Phytologist》(IF=7.299)发表了研究论文。效应蛋白作为一类重要的毒性因子,主要通过病原菌分泌到寄主体内,抑制寄主的防卫反应,从而引发寄主植物感病。小麦条锈菌(Pst)作为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毒性变异频繁,严重威胁我国乃至世界的小麦生产。然而,由于缺乏稳定转化体系且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条锈菌效应蛋白的功能研究严重滞后,导致我们对病菌调控寄主免疫(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21期)

李雪,王凤涛,冯晶,庞云星,贾湘[2](2019)在《两个锌指转录因子基因在调控小麦条锈菌耐高温反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Erikes,Pst)引起的气传真菌病害,它最适宜在冷凉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和流行。中国是小麦条锈病最大且相对独立的流行区,大部分小麦种植区受到条锈病流行暴发的严重为害。在病害侵染循环及流行过程中,病原菌在越夏易变区(即秋季菌源基地)的越夏情况是决定冬季繁殖区初侵染菌源数量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然而我国条锈菌越夏海拔下限逐年下降,越夏和越冬地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世界其他条锈病流行地区也出现了耐高温型菌株。Pst耐高温胁迫能力增强给未来小麦条锈病流行学研究以及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产生深远影响,并带来新的挑战。锌指转录因子在调控病原真菌生长发育、抗逆反应以及致病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个锌指转录因子基因(PSTG_11249,PSTG_06705)进行表达谱分析,并利用BSMV Agro/LIC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IGS)技术体系验证候选基因在Pst耐高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C_3HC_4型锌指转录因子基因PSTG_11249在耐高温型菌株A4中受高温(21℃)处理诱导表达,当该基因被沉默后,高温条件下接种并潜育培养的高感条锈病品种Local Red幼苗叶片单位面积夏孢子堆密度显着低于对照处理组,能显着降低高温培养条件下Pst耐高温型菌株的发病严重度(P<0.05),说明PSTG_11249基因正调控Pst应答高温胁迫过程。对于属于Zn_2-Cys_6型双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基因PSTG_06705,高温条件下接种并潜育培养能抑制该基因在耐高温型菌株中表达,当沉默了耐高温型菌株A4基因PSTG_06705后,导致在高温条件下接种并潜育培养的高感病品种Local Red幼苗叶片单位面积平均夏孢子堆密度显着高于对照处理,显着增加了高温条件下Pst耐高温型菌株A4的发病严重度(P<0.05)。说明PSTG_06705对Pst耐高温胁迫起负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对明确锌指转录因子在Pst耐高温反应中的调控作用,以及揭示小麦条锈菌适应高温胁迫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何少清,初炳瑶,马占鸿[3](2019)在《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扩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病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是为害我国小麦生产安全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它是典型的气传病害,病原孢子可随气流进行传播,反复侵染小麦造成为害。小麦品种混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挡条锈菌夏孢子的扩散,降低条锈病发生的严重程度。但是,不同小麦品种混种阻挡条锈菌夏孢子的扩散是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目前尚不清楚。为探究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组合对条锈菌夏孢子扩散的影响,笔者设计了3个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组合,包括河南小麦品种矮抗58 (高感)、逐选101 (中抗)、周麦22 (高抗)按1:1:1和1:2:2两个比例混种,四川小麦品种绵农4号(高感)、绵阳31 (中感)、蓉麦4号(高抗)、绵麦1403 (高抗)、川麦55 (高抗)按1:1:1:1:1等比例混种,各混种小区面积为15m×15m,设置3个重复,在各小区中心种植铭贤169作为诱发中心。笔者于拔节期人工接种小麦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1:1:1),在各小区距发病中心不等距离的位置分别放置玻片,于发病后进行多次孢子捕捉和病情调查。结果表明,与两个比例的河南小麦品种混种组合相比,四川品种混种区域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扩散表现出更明显的阻挡作用;而两个比例的河南小麦品种混种组合中,按1:1:1混种的区域夏孢子扩散的范围和速度均高于1:2:1的混种区域,与病情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可能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扩散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品种混种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郭丽丽,户雪敏,张升恒,李颖,伏松平[4](2019)在《陇南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周年动态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陇南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周年动态变化情况,运用孢子捕捉仪及TaqMan RT-qPCR(TaqMan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对2018年3月-2019年3月陇南空气中的夏孢子浓度进行周年动态监测,同时利用全自动小型气象监测仪记录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情况,分析了夏孢子周年动态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夏孢子数量在2018年4月11日、5月16日和6月6日出现了3个峰值;7月至10月,只能检测到零星夏孢子;11月至翌年2月,没有捕捉到夏孢子;翌年3月6日初次检测到少量夏孢子,3月13日夏孢子数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且空气中的夏孢子密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01)。(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靳雅荣,何雨,王芳,王宇凡,胡燕灵[5](2019)在《野生二粒小麦条锈菌胁迫响应相关miRNA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 (miRNA)负向调控目标基因表达,在植物响应外界逆境胁迫及适应性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miRNA响应生物胁迫的调控方式可以更加精准的指导作物抵御病虫害的改良。野生二粒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15具有全生育期的完全抗性。然而,部分携带功能型Yr15的野生二粒小麦材料却表现出了对条锈菌的部分抗性,甚至感病。本研究以携带功能型Yr15,但抗病性有所降低的野生二粒小麦为材料,进行了条锈菌胁迫下的miRNA测序分析。预测了437个保守的miRNA和91个新的miRNA。其中,85个miRNA可能与条锈菌胁迫响应有关;KEGG分析发现,受这些miRNA所调控的基因主要参与植物病原菌互作过程,RNA降解过程以及程序性调控细胞坏死过程等;鉴定到两个受条锈菌胁迫诱导差异表达的miRNA能够特异结合Yr15序列。本研究丰富了野生二粒小麦的miRNAs的类型,为进一步研究miRNAs参与调节Yr15介导的条锈病抗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郑丹,左淑霞,陈文,杜志敏,康振生[6](2019)在《小麦条锈菌与披碱草条锈菌和冰草条锈菌的有性杂交》一文中研究指出条锈病是威胁中国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流行时常造成巨大产量损失,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病原菌毒性变异产生新小种是导致品种抗性丧失与后继病害流行的根本原因。近年研究证实小檗(Berberis)是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的转主寄主,揭示有性生殖是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尚无有关小麦条锈菌与其他条锈菌专化型的有性杂交与毒性变异的研究。本研究利用小麦条锈菌(CYR32)与披碱草条锈菌(P.striiformis f.sp.elymi,Pse)和冰草条锈菌(P.striiformis f.sp.agropyri,Psa)侵染陕西小檗(Berberis shensiana Ahrendt)后分别进行杂交,获得了小麦条锈菌×披碱草条锈菌(Pst×Pse)有性杂交单锈孢后代群体61个;小麦条锈菌×冰草条锈菌(Pst×Psa)有性杂交单锈孢后代群体52个。其中Pst×Pse的61个后代群体产生了37个不同的致病类型,包括59小种,变异率达96%,仅有2个与亲本菌系CYR32相同;Pst×Psa的52后代群体产生了36个不同致病类型包括50个小种,变异率达96%;仅有2个与亲本CYR32相同。毒力测定结果与分析表明两个杂交后代群体在单个基因(Yr)位点的遗传复杂,变异率不同。研究证实,小麦条锈菌与披碱草条锈菌和冰草条锈菌可以完成有性遗传重组,产生高度毒性变异,是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杜志敏,姜舒畅,黄淑杰,陈文,张根生[7](2019)在《自然条件下秋季小麦条锈菌侵染小檗完成有性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条锈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毁灭性病害,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近年证实,该病原菌在小檗上完成其有性循环,是全型转主寄生锈菌,而且在自然条件下春季小麦条锈菌在野生小檗上完成其有性循环并传播锈孢子侵染小麦引起条锈病。但是,小麦条锈菌的有性循环是否在其他季节发生,目前尚无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自然条件下在中国小檗存在秋季受侵染产生锈子器。通过接种小麦感病品种'铭贤169'获得了小麦条锈菌菌系4个,其后建立其单孢堆菌系65个。经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测定,4个分离菌系均与已知条锈菌小种不匹配,为新小种且为不同致病类型。65个单孢菌系中有15个为已知小种,分别为Su11-3、Su11-4和Su11-14,其余的均为新小种。后代群体在单基因系鉴别寄主上的测定结果,将此单孢群体分为28个不同的毒性类型。9对多态性SSR引物将单孢群体区分为14个不同基因型。本研究首次证实,自然条件下,在中国一些地区,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在野生小檗上秋季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江冰冰,努尔阿丽耶·麦麦提江,苟学莉,王翠翠,初炳瑶[8](2019)在《云南省不同小麦品种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Pst)]引起,危害小麦生产,影响粮食安全。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地势复杂,小麦条锈菌能在此地越冬、越夏,完成周年循环,加之各地区小麦品种布局的多样性和播期的不一致,使得各地区间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较为复杂,因此明确云南省的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品种和地理环境的相关性尤为重要。本试验利用11对SSR引物对2018年春季来自10个县13个小麦品种的258个条锈菌样品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不同小麦品种上的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遗传分化较小且主要来源于不同小麦品种亚群体个体内部;分别来源于施甸县和砚山县的两个小麦品种的条锈菌亚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不大,遗传分化较大;分别来源于师宗县和宣威市同一小麦品种不同采样点条锈菌亚群体之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不同品种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显示不同小麦品种、不同地区间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均有差异,可能是由于小麦品种的抗性差异和地理环境差异导致,此研究结果对明确云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和小麦抗病品种选育及地区间联防联治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陈文,孟岩,刘尧,赵杰,康振生[9](2019)在《自然条件下中国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产生和萌发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Westend.f.sp.tritici Eriks.&Henn.)引起的条锈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流行年份致使小麦减产10%~20%,重发年份可达40%~60%,甚至绝收。小麦条锈菌是一种转主寄生、全型锈菌,其夏孢子、冬孢子发生在小麦上,萌发的冬孢子产生担孢子,侵染感病转主寄主小檗(Berberis)进行有性生殖过程,完成其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因此,有活力的冬孢子对有性生殖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已报道在中国自然条件下在感病小檗和小麦共生区域存在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过程,表明小麦收获后条锈菌冬孢子能存活到翌年春季为感病小檗提供初始菌源,然而缺乏冬孢子存活的直接证据。此外,条锈菌冬孢子除在小麦生长后期产生外,是否在小麦其他生长阶段产生并保持活力也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在中国小麦条锈病的主要流行区四川、甘肃、陕西、云南、贵州等区域开展了条锈菌冬孢子的产生和萌发力调查与研究。两年的研究表明:在这些区域在秋季和冬季小麦生长期条锈菌均能产生冬孢子,在0.25 m~2范围冬孢子平均产生率为14.33%(各地介于0.93%~44.44%),冬孢子平均萌发率为6.80%(各地介于4.39%~12.06%)。在小檗抽嫩芽和新梢的2—7月条锈菌冬孢子平均萌发率为5.70%(介于2.07%~9.70%)。对室外条件下小麦秸秆草堆中叶片或叶鞘中残留的条锈菌冬孢子萌发力研究,两年研究表明:在我国高海拔省份青海从1—5月条锈菌冬孢子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萌发率,1月的平均萌发率为22.24%(14.19%~19.73%),3月的为8.5%(5.78%~10.73%),4月的为3.73%(3.12%~4.33%),5月的为3.72%(1.41%~7.65%),6月的为15.01%(1.03%~15.13%)。本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在小麦生长期各阶段均可产生条锈菌冬孢子且具有萌发力;麦秸垛为条锈菌冬孢子的越冬存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具有活力的条锈菌冬孢子与小檗生长的物候期重迭,通过风传播到感病小檗,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小檗,完成有性循环。(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张慧丽,王培,王凤涛,冯晶,马东方[10](2019)在《小麦接种条锈菌前不同光强及光照时间对病菌侵染及发病情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Pst)引起的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条锈病的流行多受环境中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条锈病标样接种和病菌繁殖中常重视接种后的光照条件,而忽视接种前繁菌苗的光照条件。de Vallavieille-Pope et al.(2002)在建立小麦条锈病流行模型时,发现小麦在接菌前增加光量能够提高条锈菌的侵染效率。本研究以感病小麦品(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小麦条锈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Erikes,Pst)引起的气传真菌病害,它最适宜在冷凉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和流行。中国是小麦条锈病最大且相对独立的流行区,大部分小麦种植区受到条锈病流行暴发的严重为害。在病害侵染循环及流行过程中,病原菌在越夏易变区(即秋季菌源基地)的越夏情况是决定冬季繁殖区初侵染菌源数量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然而我国条锈菌越夏海拔下限逐年下降,越夏和越冬地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世界其他条锈病流行地区也出现了耐高温型菌株。Pst耐高温胁迫能力增强给未来小麦条锈病流行学研究以及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产生深远影响,并带来新的挑战。锌指转录因子在调控病原真菌生长发育、抗逆反应以及致病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个锌指转录因子基因(PSTG_11249,PSTG_06705)进行表达谱分析,并利用BSMV Agro/LIC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IGS)技术体系验证候选基因在Pst耐高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C_3HC_4型锌指转录因子基因PSTG_11249在耐高温型菌株A4中受高温(21℃)处理诱导表达,当该基因被沉默后,高温条件下接种并潜育培养的高感条锈病品种Local Red幼苗叶片单位面积夏孢子堆密度显着低于对照处理组,能显着降低高温培养条件下Pst耐高温型菌株的发病严重度(P<0.05),说明PSTG_11249基因正调控Pst应答高温胁迫过程。对于属于Zn_2-Cys_6型双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基因PSTG_06705,高温条件下接种并潜育培养能抑制该基因在耐高温型菌株中表达,当沉默了耐高温型菌株A4基因PSTG_06705后,导致在高温条件下接种并潜育培养的高感病品种Local Red幼苗叶片单位面积平均夏孢子堆密度显着高于对照处理,显着增加了高温条件下Pst耐高温型菌株A4的发病严重度(P<0.05)。说明PSTG_06705对Pst耐高温胁迫起负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对明确锌指转录因子在Pst耐高温反应中的调控作用,以及揭示小麦条锈菌适应高温胁迫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条锈菌论文参考文献

[1].郑庆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9

[2].李雪,王凤涛,冯晶,庞云星,贾湘.两个锌指转录因子基因在调控小麦条锈菌耐高温反应中的作用[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何少清,初炳瑶,马占鸿.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扩散的影响[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郭丽丽,户雪敏,张升恒,李颖,伏松平.陇南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周年动态变化规律[J].麦类作物学报.2019

[5].靳雅荣,何雨,王芳,王宇凡,胡燕灵.野生二粒小麦条锈菌胁迫响应相关miRNA的鉴定[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6].郑丹,左淑霞,陈文,杜志敏,康振生.小麦条锈菌与披碱草条锈菌和冰草条锈菌的有性杂交[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杜志敏,姜舒畅,黄淑杰,陈文,张根生.自然条件下秋季小麦条锈菌侵染小檗完成有性循环[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江冰冰,努尔阿丽耶·麦麦提江,苟学莉,王翠翠,初炳瑶.云南省不同小麦品种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9].陈文,孟岩,刘尧,赵杰,康振生.自然条件下中国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产生和萌发力[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10].张慧丽,王培,王凤涛,冯晶,马东方.小麦接种条锈菌前不同光强及光照时间对病菌侵染及发病情况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一16一1signalp分析sPSPtllplo蛋白信号...一15一2signalp分析PstIJaZ了蛋白信号肤...一91纯化后RNA的PCR扩增结果图一21定量引物的PCR特异性检测M:标准分子...一20反转录产物的PCR扩增结果图一22分泌蛋白sPlspZC夕,sPstpl了Ljonad

标签:;  ;  ;  ;  ;  ;  ;  

小麦条锈菌论文_郑庆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