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与社会认知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认知,社会,儿童,在线,发展区,主要矛盾,阶级斗争。
认知与社会认知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韩丽凤[1](2019)在《关于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家园合作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力求可以成功构建出适合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家园合作教育现状,分析家园合作模式下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具体方向与主要问题。根据现状问题,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可行性措施,以期可以为幼儿的人格健全、亲社会行为培养提供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93期)
王慧敏,陈丽[2](2019)在《cMOOC微信群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知识的半衰期,并呼吁对新的教育规律的探索。联通主义作为当今知识爆炸时代的学习指导理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机制和效果需要进一步探明。基于联通主义指导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c MOOC)是联通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互实现外部人际网络和内部知识网络的建立。本研究以c MOOC微信群中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探究学习者的外部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学习者内部认知发展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网络中存在多个核心学习者,社会网络呈现"多中心"特征;(2)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交互的对象,并不需要课程教师等他人做中介;(3)学习者广泛存在于多个派系中,社会网络呈现"自组织"特征;(4)积极参与微信群互动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提升学习者知识生成的数量和质量;(5)学习者的社会网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其联通主义学习是否成功。(本文来源于《中国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方媛媛[3](2019)在《建国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发展及其基本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这是自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党首次改变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也是党根据社会现实作出的正确判断。这也就意味着在新的时代方位上,党和国家需要根据转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道路上,党有过正确的认知也有过偏离和失误,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正确认知社会主要矛盾,将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甚至引发巨大的灾难。社会矛盾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对于指导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矛盾错综复杂,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存在诸多矛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矛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根据中国社会现实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转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立足现实,关注社会发展难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本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针对本文主题进行背景分析,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为文章写作提供基础。正文部分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主要阐述建国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变化过程: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并在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八大作出的客观判断更显示出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视度,但没过多久,党就因“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误将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上升为阶级间的分歧,以致引发十年动乱,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不能重蹈覆辙;改革开放以来至十九大召开之前,党一直坚持和完善十一届六中全会宣告的矛盾表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使得社会各项事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诸多成就,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时代,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揭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不是领导层的突然想法,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而党和国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都需要从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尽管如此,社会主要矛盾在根本上没有发生性质的改变,依然是生产与需要间的矛盾,而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矛盾,是对原社会主要矛盾的补充和发展。最后,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正确认知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原则,在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矛盾分析法出发,找出主要矛盾,从主要矛盾入手寻找解决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立足中国国情;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际行动满足人民需求,创造美好生活。(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3)
马敏锋[4](2019)在《母亲教养方式与4-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早期的生活经验主要来源于家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父母的语言、动作,并直接接受父母对他们行为准则的控制与灌输。国内关于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而关于外部影响因素(如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少。再者,近年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状况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研究选取广州市南沙区某农村幼儿园100名4-6岁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采取《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图片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母亲版》为研究工具,考察4-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状况、农村母亲教养方式特征以及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1、4-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存在显着年龄差异;4-6岁农村儿童已具备初步区分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能力;4-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不存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2、在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这两个因子,农村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常模存在显着差异。农村母亲文化水平的高低与教养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各年龄段儿童的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着差异。农村男童和女童的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着差异。独生儿童母亲与非独生儿童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否认/拒绝这两个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3、否认/拒绝的母亲教养方式与4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显着相关,母亲否认拒绝的教养方式可以作为4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的预测因素。情感温暖/理解的母亲教养方式与5-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显着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可以作为5-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预测因素。而后,针对4-6岁的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特征、农村母亲教养方式特征以及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充分发挥母亲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亲子游戏中渗透社会规则;把社会规则融进家庭规则,与儿童协商共同制定家庭规则;让儿童尝试违规的自然后果。(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姜宏斌[5](2018)在《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度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学界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心工作,如何推进工作的实效性,使大学生认知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这不仅仅是个人和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对大学生现实认知成因的分析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探讨,希望对学界和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8年42期)
徐芮[6](2018)在《4-6岁儿童对团体中他人社会交往的认知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学者乔塞尔森说:“我们在跟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自己,也创造彼此的关系”,所以个体的生存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人们总是需要去维系各种各样的关系来满足自我的发展。对此,成人世界已经摸索出了应对社会交往的规则,那儿童是否也已经对社会世界有了自己的见解呢?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儿童已经具备关于社会的朴素认知,那么国内早期儿童的朴素社会认知又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呢?同时,研究者发现国外研究结论还存在争议,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本研究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通过考察儿童在团体中的表现来发现他们的社会认知发展特点。本研究参考了Rhodes(2012)在研究中使用的虚拟群体范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然后使用该范式对373名4-6岁儿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的:首先,发现国内4-6岁儿童对团体中社会交往行为的预测特点;其次,探究他们的认知是否会受到身份、团体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影响;最后,了解儿童对团体中社会交往行为的解释特点。根据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4-6岁儿童在预测他人社会交往行为时均表现出了团体偏好与偏见,但与5岁及以上儿童相比,4岁儿童表现出的团体效应较弱。由此可见,儿童关于团体的朴素认知水平随年龄增长在不断提高;(2)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关于团体中他人社交行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当;(3)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团体内的一员,4-6岁儿童在预测他人社会交往行为时呈现出了一致性:要对同一团体的成员表现出友好,而伤害性的行为应该指向其他团体的个体;(4)在两种团体条件下,4-6岁儿童对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解读已经会因为团体这一结构而产生偏好和偏见。但是与无竞争相比,儿童在友好行为条件下表现出的内团体偏好更强烈;(5)4-6岁儿童在解释行为发生背后的原因时也呈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当友好行为发生在团体内时,他们倾向于使用社会分类来解释。当其发生在团体外时,他们更愿意使用社会关系来解释;当伤害行为指向团体内时,更多从个体心理层面来解释;而当行为指向团体外成员时,他们则更喜欢使用社会分类来解释。(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琦[7](2016)在《语言教师认知发展取决于社会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文化理论是一种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认知与心理机能的起源和发展包含在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者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取决于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往,通过中介工具、内化知识、跨越最近发展区和参与社会活动而实现。将社会文化理论引入语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4-26)
李亚强[8](2015)在《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及调节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具体从促进儿童的语言学习、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造成儿童的成人化倾向、误导儿童的价值观念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从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自身叁个角度探讨了如何使大众传媒有益于儿童的成长。(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5年19期)
李煜[9](2015)在《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观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过程观与结构观及其相互关系是当前理解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本质的重要观点,反映出对个体社会性发展中认知、情感与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在心理机制的认识。这一认识对于幼儿园教师明确社会教育过程中知、情、行叁者有机性与整体性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各项法令、法规的基本精神,最终落实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吴桂花,冼丹霞,张玲,静进,金宇[10](2015)在《社区6~24月龄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水平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正常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水平,为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测评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对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广州市黄埔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常规体检和疫苗接种的6~24月龄婴幼儿进行调查,供招募719人。以量表总分及认人、适应行为运动、语言各领域分为指标,1岁以内儿童以每一月龄为一组,其余以每3个月为一组,进行组间比较,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该量表总分及各领域分均随月龄增加呈增长趋势;但不同领域快速发育阶段则各有不同特征。全量表中,6~、7~、8~、9~、10~、11~、12~、13~、16~、19~、22~24月龄组婴幼儿社会认知筛查发展总分的P5界值分别是16~、20~、21~、22~、23~、24~、29~、38~、45~、48~、50~,其中9~、12~、13~、16~、19~、22~24月龄段是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P值皆<0.05)。认人领域的快速发展时期是9~月龄段(P=0.040);适应行为在7~、12~、13~月龄段(P值皆<0.05);运动领域在12~、13~、16~、19~月龄段(P值皆<0.05);语言领域在9~、12~、13~、16~、19~、22~22月龄段(P值皆<0.05)。【结论】2岁以下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评价的界值可作为社区儿童早期社会认知发展评估的参考。可重点筛查认人领域的9~月龄组,适应行为的7~、12~、13~月龄组,运动领域的12~21月龄的每一月龄组,语言领域的9~以及12~24月龄的每一月龄组。(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认知与社会认知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知识的半衰期,并呼吁对新的教育规律的探索。联通主义作为当今知识爆炸时代的学习指导理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机制和效果需要进一步探明。基于联通主义指导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c MOOC)是联通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互实现外部人际网络和内部知识网络的建立。本研究以c MOOC微信群中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探究学习者的外部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学习者内部认知发展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网络中存在多个核心学习者,社会网络呈现"多中心"特征;(2)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交互的对象,并不需要课程教师等他人做中介;(3)学习者广泛存在于多个派系中,社会网络呈现"自组织"特征;(4)积极参与微信群互动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提升学习者知识生成的数量和质量;(5)学习者的社会网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其联通主义学习是否成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与社会认知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韩丽凤.关于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9
[2].王慧敏,陈丽.cMOOC微信群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19
[3].方媛媛.建国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发展及其基本原则[D].南京大学.2019
[4].马敏锋.母亲教养方式与4-6岁农村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9
[5].姜宏斌.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度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
[6].徐芮.4-6岁儿童对团体中他人社会交往的认知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7].王琦.语言教师认知发展取决于社会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8].李亚强.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及调节因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
[9].李煜.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观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
[10].吴桂花,冼丹霞,张玲,静进,金宇.社区6~24月龄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水平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