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裂缝间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距,裂缝,油藏,致密,梯度,压裂,模型。
裂缝间距论文文献综述
熊枫[1](2018)在《钢筋混凝土裂缝间距与宽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使得当构件产生很小的拉应变(约为100×10-6)时就可能导致裂缝的出现。所以,在正常条件下,构件将带裂缝工作,因此需要对混凝土产生的裂缝进行验算及控制。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裂缝的成因,接着介绍了构件开裂内力的计算方法以及裂缝机理分析方法。然后介绍了中美两部不同规范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对比其异同。最后以一个简支梁实例进行裂缝宽度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巩磊,姚嘉琪,高帅,魏波,曾联波[2](2018)在《岩石力学层对构造裂缝间距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沉积岩中裂缝的间距经常与裂隙化岩层的厚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线性关系,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不同裂缝间距指数条件下,两条相邻裂缝之间的应力分布状态,并分析了岩石力学参数(杨氏模量和泊松比)、上覆压力对临界裂缝间距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裂缝间距指数从大到小变化时,会出现一个临界值(临界裂缝间距指数),此时垂直于裂缝的正应力就会从张应力变为压应力。这种应力状态的改变阻止了裂缝数量的进一步增长,除非在岩石中存在微裂纹(裂隙)或者异常高压流体。临界裂缝间距指数与裂隙化岩层的平均应变无关,它随着裂隙化岩层与其相邻岩层杨氏模量比值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裂隙化岩层泊松比和上覆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相邻岩层泊松比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8年06期)
任丽娟[3](2018)在《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裂缝间距优化及分段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后不同区块产量差异大和递减快的问题,对其开展了裂缝间距优化及分段产能评价。通过建立油藏—裂缝渗流模型,确定出不同渗透率条件井底周围的启动压力,再根据启动压力与压力分布,模拟预测最大有效渗流距离,以此优化出合理的裂缝间距,建立了外围低渗透油田扶杨油层裂缝控制距离图版。现场进行了10口井压裂后产能监测评价试验,选取AP3井、ZP6井及ZP7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储层裂缝控制距离图版得出的最优裂缝间距与现场试验结果相符,满足现场需要。该方法明确了不同地层渗透率裂缝间距优化的合理性,为压裂设计优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采油工程文集》期刊2018年03期)
邓松,姚波,李方超[4](2016)在《基于时间序列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间距发展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横向裂缝作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破损类型之一,对路面使用性能影响较大。文中分析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发展规律,采用时间序列法得到横向裂缝间距的发展模型,并进行了实测值和计算值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车前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发展较平缓;通车一段时间后,横向裂缝迅速发展,横向裂缝间距快速减少;裂缝间距减少至一定程度后,又以平缓的趋势减少,最终稳定在30m左右。基于时间序列法建立的横向裂缝发展模型是可靠的,可用于描述横向裂缝间距的发展规律。(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李永环,张永平,顾明勇,张洪涛,王维[5](2016)在《大庆致密非均质砂岩油藏水平井裂缝间距优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密油水平井压裂裂缝间距是一个重要的参数,而大庆致密油具有严重的非均质特性,不适用于均匀布缝方式,文章主要研究适合于大庆致密油水平井压裂的裂缝间距优化技术。文章系统的分析了大庆致密油特点,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复杂渗流特征下的非均质水平井压裂数学模型,并通过分析裂缝间距的影响规律,形成了适合大庆致密油的裂缝间距优化技术,并通过现场试验进行了验证。当裂缝间距达到某一程度时,会存在裂缝间干扰,根据缝间干扰规律,优化出了不同流度、不同压力系数下最佳的裂缝控制间距,形成了裂缝间距优化图版。现场利用产能指示剂对实际井进行了裂缝间距评价,证实图版优化间距不存在缝间干扰,现场应用19口水平井,压后日产油量达到38.2t/d,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证明了该方法在大庆致密油水平井裂缝间距优化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文章针对大庆致密油为非均质致密砂岩油藏的独有天然特点,建立了适应的裂缝间距优化技术,为大庆致密油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了该类油藏的有效动用。(本文来源于《2016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2016 IFEDC)论文集(下册)》期刊2016-08-11)
陈福有,郝明强,陈美瑾,张玉,于占梅[6](2016)在《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裂缝间距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非达西渗流理论,采用椭圆渗流方法和平均质量守恒定律,以水平井两条相邻人工裂缝中点处流体刚好发生流动为极值条件,建立了确定水平井人工裂缝间距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油藏渗透率、油层厚度、人工裂缝半长和导流能力,以及生产压差等对压裂缝间距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油藏渗透率的增加,人工裂缝间距增大,二者具有较好的双对数直线关系;油层厚度越大,人工裂缝越长,裂缝间距越小,且油层厚度和人工裂缝半长对裂缝间距的影响都与裂缝导流能力有关;裂缝导流能力较高时,裂缝间距相对较大,但随着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大,裂缝间距增长幅度逐渐变缓;生产压差与人工裂缝间距呈近似线性增长关系,生产压差越大,人工裂缝间距也越大。(本文来源于《油气井测试》期刊2016年03期)
秦丽辉,李岩,王宗林[7](2015)在《BFRP加固损伤混凝土梁裂缝间距与宽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计算玄武岩纤维布加固损伤混凝土梁的裂缝间距与宽度,为玄武岩纤维布加固损伤混凝土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了2组共计11片不同配筋率、不同纤维布加固量及不同加载方法的混凝土梁的试验方案。基于试验数据获取了各试验梁的裂缝形态分布及裂缝宽度数据,分析得出了未加固梁、1层纤维布加固梁、2层纤维布加固梁在不同初始荷载情况下的裂缝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玄武岩纤维布加固损伤混凝土梁裂缝间距与宽度的修正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与实测结果相比,修正后裂缝间距与裂缝宽度公式的计算误差分别为1.85%~6.5%和3.33%~15.7%,而规范公式计算误差分别为4.73%~13.2%和8.69%~22.2%,与规范公式相比,提出的玄武岩纤维布加固损伤混凝土梁裂缝间距与宽度修正计算公式具有更高的精确度。(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艾池,高长龙,李玉伟,徐乐,刘亚珍[8](2015)在《页岩储层的改进拉链式压裂裂缝间距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改进拉链式压裂优化设计的要求,在假设岩石为均质、各向同性材料的基础上,建立诱导应力计算模型,得出近井地带最大诱导应力差计算公式及最佳裂缝间距表达式,确定了中间裂缝最佳起裂位置,并建立多裂缝缝间诱导应力差计算模型。研究表明:随着泊松比的增加,诱导应力差最大值减小,缝间最佳间距增大;随着缝内压力的增加,诱导应力差最大值增大,缝间最佳间距不变;裂缝高度增加,诱导应力差最大值不变,缝间最佳间距增加;当裂缝间距增加时,近井地带诱导应力差先增大后减小,井间裂缝交汇处的诱导应力差逐渐减小,诱导应力差值分布趋于均匀化。进行压裂设计时,在满足裂缝转向条件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缝间距离,增加远场裂缝网络的复杂性,提高改造体积。(本文来源于《石油矿场机械》期刊2015年08期)
杨兆中,苏洲,李小刚,张城,谢中成[9](2015)在《水平井交替压裂裂缝间距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水平井交替压裂在非常规油气储集层中形成大规模高效复杂体积缝网,需对交替压裂裂缝间距进行优化分析。从相邻2条压裂裂缝诱导应力迭加效应对初始水平主应力差的影响出发,建立了裂缝高度不同且缝内净压力也不同的物理模型,提出了交替压裂第一次压裂裂缝和第二次压裂裂缝临界裂缝间距及中间裂缝最佳起裂位置的确定方法。分析发现:前两次压裂裂缝临界裂缝间距随储集层岩石泊松比增大而减小,随裂缝高度和缝内净压力增大而增大;中间裂缝最佳起裂位置距第一次压裂裂缝的距离随储集层岩石泊松比增大而减小,随裂缝高度增大而增大,而缝内净压力对中间裂缝最佳起裂位置的影响较小。通过实例,将改进后的方法与已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改进后的临界裂缝间距和中间裂缝最佳起裂位置较已有方法能更准确地计算出诱导应力场,对非常规油气储集层交替压裂形成高效复杂体积缝网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5年03期)
沈宝明,谢桂茹,曹艳玲,张宝忠[10](2014)在《特低渗透扶余油层水平井多段压裂裂缝间距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特低渗透油藏需要水力压裂投产,裂缝间距对提高单井产量、增加最终采收率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庆油田特低渗透扶余油层特点开展了裂缝间距优化研究,利用取心井岩心开展了扶余油层不同渗透率岩心启动压力梯度室内实验研究,建立了综合考虑井筒管流、裂缝内线性流、储层非达西渗流的耦合模型,利用耦合模型研究了井底流压和储层渗透率对启动距离的影响,给出了不同井底流压和不同储层渗透率条件下合理的裂缝间距。实验结果表明,该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好低渗透油气藏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采油工程文集》期刊2014年03期)
裂缝间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层状沉积岩中裂缝的间距经常与裂隙化岩层的厚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线性关系,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不同裂缝间距指数条件下,两条相邻裂缝之间的应力分布状态,并分析了岩石力学参数(杨氏模量和泊松比)、上覆压力对临界裂缝间距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裂缝间距指数从大到小变化时,会出现一个临界值(临界裂缝间距指数),此时垂直于裂缝的正应力就会从张应力变为压应力。这种应力状态的改变阻止了裂缝数量的进一步增长,除非在岩石中存在微裂纹(裂隙)或者异常高压流体。临界裂缝间距指数与裂隙化岩层的平均应变无关,它随着裂隙化岩层与其相邻岩层杨氏模量比值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裂隙化岩层泊松比和上覆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相邻岩层泊松比的增加而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裂缝间距论文参考文献
[1].熊枫.钢筋混凝土裂缝间距与宽度计算[J].低温建筑技术.2018
[2].巩磊,姚嘉琪,高帅,魏波,曾联波.岩石力学层对构造裂缝间距的控制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8
[3].任丽娟.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裂缝间距优化及分段产能评价[J].采油工程文集.2018
[4].邓松,姚波,李方超.基于时间序列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横向裂缝间距发展模型研究[J].交通科技.2016
[5].李永环,张永平,顾明勇,张洪涛,王维.大庆致密非均质砂岩油藏水平井裂缝间距优化技术[C].2016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2016IFEDC)论文集(下册).2016
[6].陈福有,郝明强,陈美瑾,张玉,于占梅.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裂缝间距计算方法[J].油气井测试.2016
[7].秦丽辉,李岩,王宗林.BFRP加固损伤混凝土梁裂缝间距与宽度计算[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艾池,高长龙,李玉伟,徐乐,刘亚珍.页岩储层的改进拉链式压裂裂缝间距优化[J].石油矿场机械.2015
[9].杨兆中,苏洲,李小刚,张城,谢中成.水平井交替压裂裂缝间距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5
[10].沈宝明,谢桂茹,曹艳玲,张宝忠.特低渗透扶余油层水平井多段压裂裂缝间距优化设计[J].采油工程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