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十世纪后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西,二十世纪,后期,大跃进,西北地区,印第安,东方学。
二十世纪后期论文文献综述
吕彦霖[1](2019)在《“内心深处花园”的重探——略论二十世纪后期女性写作视域中的《大浴女》》一文中研究指出较之于因为鲜明的倾向性和解读可能而受到研究界青睐的《玫瑰门》和"叁垛",铁凝的那部极富生命体验的《大浴女》却往往被评论家忽视,得不到与其价值相匹配的关注。在有关该小说的评论中,往往仅注目于该作品本身或只是单纯将其框定于铁凝的创作序列之中。笔者以为,要真正了解这部小说的价值,需要将其放置于二十世纪后期女性写作视域这一更为"宏大"的背景中进行比较与观察,探讨其与该时段内女性写作趋向的互动关系,发见其本身的传承与超越,也更客观地审视其局限。(本文来源于《百家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陈书录,纪玲妹,姬毓[2](2019)在《二十世纪后期歌谣的新兴》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后期(1950—2000年)是歌谣的新兴期,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景象,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新民歌运动"。这个时期歌谣的创作与传播空前活跃,歌谣创作的题材与内涵更为广泛,大体说来,可分为农牧工商的劳动歌、刺恶颂善的时政歌、礼俗习常的仪式歌、男女相悦的情歌、世态炎凉的生活歌、钟灵毓秀的风物歌、千姿百态的传说歌、天真烂漫的儿歌等。艺术形式与风格更具有多样性:一是声与义的双重美感;二是即景生情,托兴寄意,比兴和排比、复沓、双关、谐音、对唱、重迭、顶针格等手法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叁是清新自然的主导风格;四是多彩多姿的地域特色。(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宋佳梦[3](2018)在《二十世纪后期印苏关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本较为疏远的印苏两国在中印冲突、中苏分裂等契机下,逐渐靠近。1964年英迪拉·甘地登上总理宝座,她奉行灵活外交政策,选择与苏联结盟。由此,印苏关系走向蜜月期。(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06期)
木艳娟[4](2018)在《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法国的纳西研究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是西方最早开展纳西研究的国家之一,这一研究兴起于十九世纪后半叶,持续到一战爆发前,经历了短暂的繁盛,留下一些目前国内尚无留存的珍贵图文资料。但由于语言障碍,国内学界对该时期法国的研究成果了解并不多。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我们获知这一时期法国的纳西研究着重体现在史地、人种学及语言文字方面。这些珍贵的研究为国内弥补和完善了参考资料,同时也对当下纳西研究带来诸多启示:广阔的"区域研究"视角——将纳西族置于既紧密关联又相互分离的其他民族中进行观察;注重地方文献的应用;强调资源整合,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8年02期)
袁巍[5](2016)在《二十世纪后期印第安族裔文学与母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后期,在民权运动和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整个美国的少数族裔文学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印第安族裔文学更是独秀其中。1969年印第安凯厄瓦部族作家斯科特·莫曼迪创作的《日诞之地》以印第安族裔小说的身份首次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由此吹响了印第安族裔文学复兴和发展的号角,在此之后的印第安族裔作家们一方面积极地发掘和继承部落传统,在作品中结合印第安部族长久以来流传的口头文学及其朴素的自然观和宗教观,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民族风格。同时,在另一方面,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作家们又熟知白人至上的主流社会,他们主动吸收各种新的思潮,并与印第安人民生活现状相结合,在作品中展现了由此引发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再现了印第安人民在新历史时期背景下抗争、妥协和改辙、重塑的文化心理历程。本文主要从母题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二十世纪后期印第安族裔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中出现的典型文化母题及及其母题的内涵与根源,并且结合具体作品对这些母题的运用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论述。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并对二十世纪后期的印第安族裔文学发展进行了总体的阐述,随后又对国内外印第安族裔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叙介,并阐释了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和论述结构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首先,对印第安族裔小说中各种文化母题进行了总体上的梳理,以流传广泛的具有代表性的印第安族裔小说为例,发掘印第安族裔作家们在文学创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共通性,并分析其根源;其次对印第安族裔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在文学上的运用进行了概述。第叁章着重论述印第安传统文化对印第安族裔文学特别是小说中母题形成的影响,主要阐述了“变形”母题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在作品中的表现。第四章主要考察新历史主义文化对印第安族裔文学及小说的特别渗透,并着重阐述了由此而形成的“边界”和“回归”母题,并揭示了这两个母题的形成根源与历史文化内涵。第五章以具体的印第安族裔小说为例,进一步论述创作家们对“边界”和“回归”两大母题的文学展开。分别阐释了文化边界的嬗变过程和“回归”母题的文化传承意义。最后,结语部分阐述了对于印第安族裔文学及小说母题文化内涵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其对于国内少数民族族裔文学发展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徐姣娇[6](2015)在《浅析浪漫主义后期与二十世纪音乐创作的美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音乐创作方式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通过对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音乐创作彻底打破了传统和声学的运用,甚至打破了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段。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5年22期)
范世藩[7](2015)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率先发现大脑皮层-丘脑非特异投射区间闭合线路的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脑皮层-丘脑中部非特异投射区间存在闭合线路,它的活动在人的意识方面有重要作用,人入睡时它不活动,如果它受损,如丘脑中部梗死,人就会昏迷。在国外,这个系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发现,九十年代后才逐步搞清楚[1-3],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已经率先报告了这个闭合线路[4-6],只是由于当时此工作的论文只能在国内期刊发表,我们和国外同行没有交流,因此这个发现不为外国科学家所知。(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谈婷,坠光[8](2014)在《遗忘的经典——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画大家精品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展览时间:2014年4月12日-4月27日展览城市:江苏-南京展览地点:金陵美术馆策展人:徐家玲倪智展览总监:吴立乎主办单位:金陵美术馆协办单位:南京澄怀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由金陵美术馆主办、南京澄怀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遗忘的经典——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画大家精品展"于4月12日上午10点在金陵美术馆开幕。届时,罗新之、陈子庄、熊纬书、方召麏、刘知白、宗其香、王敬恒、朱振庚、李老十九位已故艺术家的作品将呈现在南京公众面前。罗新之、陈子庄、熊纬书、方召鏖、刘知白、宗(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4年10期)
王珊铭[9](2014)在《二十世纪后期尚德义“花腔”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史中,唯有作曲家尚德义老师对于花腔女高音这一声种及其作品的特点进行过较多较深的剖析研究,并创作了大量好听的花腔女高音声乐作品。就其这一领域的创作而言,作曲家尚德义可以说是我国"花腔"声乐作品创作的旗帜式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花腔第一人",本文旨从他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不同时期花腔声乐作品的创作为主线来研究分析我国花腔声乐作品创作与演唱的脉络。(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4年02期)
葛玲[10](2013)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皖西北河网化运动研究——以临泉县为例的初步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即"大跃进"期间的水利建设高潮中,皖西北地区掀起了一场河网化运动。本文以临泉县为例,考察该运动的兴起原因、实施过程、实际效果,以及河网化与稻改之间的密切关联;分析运动过程中政治挂帅、评比竞赛、社会主义大辩论等"政治化"方式的具体运用及其在保证运动顺利推进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后强调依靠政治手段推进水利工程,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反因水系之变带来不少人为涝灾。(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3年10期)
二十世纪后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后期(1950—2000年)是歌谣的新兴期,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景象,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新民歌运动"。这个时期歌谣的创作与传播空前活跃,歌谣创作的题材与内涵更为广泛,大体说来,可分为农牧工商的劳动歌、刺恶颂善的时政歌、礼俗习常的仪式歌、男女相悦的情歌、世态炎凉的生活歌、钟灵毓秀的风物歌、千姿百态的传说歌、天真烂漫的儿歌等。艺术形式与风格更具有多样性:一是声与义的双重美感;二是即景生情,托兴寄意,比兴和排比、复沓、双关、谐音、对唱、重迭、顶针格等手法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叁是清新自然的主导风格;四是多彩多姿的地域特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十世纪后期论文参考文献
[1].吕彦霖.“内心深处花园”的重探——略论二十世纪后期女性写作视域中的《大浴女》[J].百家评论.2019
[2].陈书录,纪玲妹,姬毓.二十世纪后期歌谣的新兴[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宋佳梦.二十世纪后期印苏关系探究[J].智富时代.2018
[4].木艳娟.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法国的纳西研究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
[5].袁巍.二十世纪后期印第安族裔文学与母题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
[6].徐姣娇.浅析浪漫主义后期与二十世纪音乐创作的美学变化[J].音乐时空.2015
[7].范世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率先发现大脑皮层-丘脑非特异投射区间闭合线路的活动[J].生理学报.2015
[8].谈婷,坠光.遗忘的经典——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画大家精品展[J].明日风尚.2014
[9].王珊铭.二十世纪后期尚德义“花腔”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唱[J].北方音乐.2014
[10].葛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皖西北河网化运动研究——以临泉县为例的初步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