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世代论文_郭晓宇,李玲,董波,王教瑜,柴荣耀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性世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世代,稻瘟病,凤尾,胚胎,棉蚜,基因,核糖体。

有性世代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宇,李玲,董波,王教瑜,柴荣耀[1](2018)在《利用荧光蛋白标记研究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细胞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水稻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同时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模式生物。稻瘟病菌是异宗配合的子囊菌,但其有性世代的细胞学过程、形态结构、分子机制以及对病菌变异的贡献研究都较少,也缺乏必要的研究手段。该文利用荧光蛋白标记结合荧光染色的方法对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结构进行了标记和显微观察,以期为稻瘟病菌有性生殖过程和机制研究提供方法与借鉴。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和红色荧光蛋白m Cherry分别导入两个相对交配型的稻瘟病菌菌株Guy11(MAT1-2)和70-15(MAT1-1),各转化子及野生型按交配型组合对峙培养,观察有性世代结构中的荧光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组蛋白H3启动子、核糖体蛋白RP27启动子和疏水蛋白MPG1启动子均可在稻瘟病菌有性孢子形成过程中高丰度表达。进一步利用这叁种启动子和两种荧光蛋白对稻瘟病菌有性孢子的细胞器(细胞核、过氧化物酶体)进行标记和观察,结果表明,融合组蛋白H2B的m Cherry及融合核定位信号(NLS)的GFP均能有效标记子囊孢子细胞的细胞核,荧光集中而明亮;带有过氧化物酶体定位信号1(PTS1)的GFP可以有效地标记子囊孢子中的过氧化物酶体,每个细胞中均有数量不等的过氧化物酶体,表明子囊孢子中需要过氧化物酶体参与生化代谢。该文还利用脂肪染色剂尼罗红、BODIPY和细胞壁染色剂卡氏白结合荧光蛋白标记对子囊和子囊孢子进行组合染色。结果显示,尼罗红、BODIPY、卡氏白染色剂互不干扰,可以与不同颜色的荧光蛋白相互组合,从而更加清晰地标记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结构、细胞器和储藏物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刘克心[2](2018)在《铁离子对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叶斑病(Maize Curvularia Leaf Spot)是玉米生产重要的叶部病害,给我国玉米产业造成严重威胁。该病害主要由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侵染引起,有性世代为月状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lunata)。植物病原真菌有性世代发育主要受MAT基因调控,MAT基因在细胞间的识别以及假囊壳和子囊的形态建成等方面起主要作用。而在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金属离子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新月弯孢菌为研究对象,探究重要金属离子对其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铁离子通道关键基因酶基因(NPS6和Ftr1)和胞内铁载体生物合成酶基因(非核糖体肽合成酶2,NPS2)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交配型MAT基因在新月弯孢菌生长发育及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奠定了理论基础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金属离子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在Sach’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Fe~(3+)、Cu~(2+)、Zn~(2+)、Mn~(2+)四种金属离子诱导新月弯孢菌产生有性世代,发现Fe~(3+)对假囊壳及子囊的产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Zn~(2+)对子囊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Mn~(2+)对假囊壳及子囊产生无显着影响,Cu~(2+)对假囊壳的产生有一定抑制作用。当培养基中Fe~(3+)浓度为250μM时,对其有性世代促进作用最明显,过高或过低的Fe~(3+)浓度对新月弯孢菌的有性世代发育均有一定抑制作用。2.铁离子通道关键基因酶基因和胞内铁载体生物合成酶基因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构建了新月弯孢菌ClNPS2基因敲除载体,利用ATMT技术获得交配型MAT1-1菌株的突变体ΔClnps2。以野生型MAT1-2菌株CX-3和MAT1-1菌株ZD958对峙培养为对照,分别采用菌株CX-3的ClNPS6、ClFtr1和ClNPS2突变体与菌株野生型ZD958对峙培养,结果发现,铁离子通道关键酶基因ClNPS6及ClFtr1基因缺失后对假囊壳和子囊的产生无显着影响,但胞内铁载体生物合成酶基因ClNPS2缺失后导致子囊及子囊孢子发育不良,外施Fe~(3+)可以部分恢复。3.交配型基因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Southern blot试验证明,在新月弯孢菌中MAT基因为单拷贝。构建新月弯孢菌ClMAT基因的敲除载体,获得ΔClmat1-1和ΔClmat1-2。突变体在生长速率、产孢量及抗逆应答方面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别。但ΔClmat1-2菌落颜色明显变浅并且气生菌丝减少,ΔClmat1-1菌落气生菌丝较野生型减少。同时发现ΔClmat1-2孢子萌发率降低,在5h时最高为72%,ΔClmat1-1孢子萌发时间滞后,随着萌发时间的增加萌发率逐渐与野生型相同。在抗逆性、离子渗透与细胞壁完整性等指标的检测中发现,突变体对其不敏感。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致病力减弱。通过对峙培养诱导有性世代发育时发现,MAT基因缺失后,有性世代发育不良。(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曹世勤,何理,陈杰新,孙振宇,穆灵仙[3](2018)在《平凉市崆峒区小麦白粉病病菌有性世代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7年,选择平凉市崆峒区不同生态条件的白庙乡贾洼村、寨河乡闫湾村、香莲乡香莲村、草峰镇盘龙村半屲、草峰镇陈洼村、四十路铺镇及大寨乡白土村等地7个调查点,对小麦白粉病病菌进行了越夏期有性世代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上越夏,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南部山地病叶率高于泾河川道区和北部塬区。小麦白粉病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草峰镇盘龙村半屲的小麦抽穗期开始出现,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有差异。闭囊壳在正常年份只侵染自生麦苗,在整个侵染循环中仅起着间接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8年04期)

顾卓侃,李玲,王教瑜,柴荣耀,王艳丽[4](2016)在《利用卡氏白和尼罗红染色观察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异宗配合的子囊菌,但至目前,关于其有性世代产生过程和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利用两个稻瘟病菌菌株Guy-11与2539在多种培养基上进行杂交试验,观察有性世代产生情况。结果表明,两菌株在所有参试培养基上杂交后均能产生子囊壳,但子囊壳的数量、产生速度和成熟度各不相同,以燕麦培养基为最佳。为了进一步观察有性世代的结构,我们采用卡氏白和尼罗红对子囊和子囊孢子进行染色和荧光观察。荧光显微镜下,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细胞壁均能被卡氏白染成清晰的亮蓝色,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成熟的子囊壳内可产生大量的子囊,子囊中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通常含有4个细胞。同时,子囊孢子能够被尼罗红染成橘红色,表明子囊孢子中储藏大量的脂肪类物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观察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结构的荧光染色方法,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徐蕾,赵季秋,许国庆,钟涛,赵彤华[5](2015)在《室内人工诱导大豆蚜产生有性世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umura)是大豆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短暂的有性阶段是蚜虫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环节。通过探索影响大豆蚜产生有性世代的室内人工诱导条件,对研究种群遗传和生态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豆苗罩笼培养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用一定的光温组合处理,测定了处理1代和连续处理3代的大豆蚜各蚜型产生的比率,并且分析了各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本试验成功诱导大豆蚜产生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有翅产雄性母和有翅雄性蚜。结果表明,人工诱导雄性母产生的最适条件为15℃,10L︰14D处理3代,雄性蚜产生的最适条件为12℃,10L︰14D处理3代,而15℃,8L︰16D条件下大豆蚜翅型分化率最高。对各相关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光周期互作对有性世代的产生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温度、诱导日龄的单独作用,诱导世代只有和光温条件互作才有显着影响。【结论】在特定的光周期内,温度是大豆蚜有性世代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光温条件组合对此有一定的累积效应,表现为光、温、诱导世代叁者交互对有性世代的产生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邢建娇[6](2014)在《中华水韭和高寒水韭有性世代及胚胎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韭属(Isoetes)为水韭科(Isoetaceae)现存至今的唯一孑遗属,全世界约有200种,多产于北美北部和欧亚大陆,沼泽、寒冷的地区,在分类上属于独立演化的小型拟蕨类植物,没有复杂的叶脉组织,起源及演化路线存在很大争议,在系统演化上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中,中华水韭主要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沼泽、池塘边上,株形较大;高寒水韭仅产于我国四川西南和云南西北的高山草甸处,为我国的特有种,株形矮小。中华水韭和高寒水韭的生存环境和地理位置截然不同,遗传方面也存在差异,又是灵敏的沼泽指示植物,这对水韭科植物系统学和生殖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典型的材料,对水韭濒危机制的研究也增加了便利条件,同时对水生植物及亲缘关系较近种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选取我国水韭科的典型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和高寒水韭(I. hypsophila Hand.-Mazz.)为研究材料,采用改良的Knop s固体培养基、土培及水培等方法对中华水韭的孢子进行配子体培养和胚胎研究,同时,就环境因素对水韭的影响做了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对中华水韭及高寒水韭的根、球茎、叶片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和对比研究;对两种水韭的大、小孢子分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以及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中华水韭叶子横隔膜的形态结构。利用Epon-812树脂包埋,半薄切片技术对定期选取的配子体及胚胎进行观察并及时照相,主要结果如下:中华水韭大孢子壁由孢子周壁、外壁和内壁叁层结构分明的组织构成,孢子的纹饰和颜色共同取决于孢子周壁和外壁的纹饰和颜色。对配子体的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孢子的初级核首先分裂成30-50个的游离核,游离核靠近孢子上部,通常聚集在一起,形态和大小基本一致。成熟的颈卵器通常颈部通道打开,腹部由一个卵细胞填充,占据了整个腹腔。合子第一次分裂面与颈卵器的长轴呈或小于20°的夹角,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靠近颈卵器颈部一侧细胞发育速度快于相对的一侧,且远离颈卵器颈部一侧的细胞向配子体中心发育,这样就形成了一侧凹陷,而另一侧隆起的形态,同时胚胎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因此,胚胎在配子体深处生长。高寒水韭小孢子壁由孢子周壁、外壁、中壁和内壁四层结构组成,孢子周壁又分为外层、中层和内层。成熟的小孢子内贮藏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以供孢子萌发形成游动精子。实验研究发现,孢子未成熟或孢子处于不良环境中,孢子从中壁开始向里收缩,内含物溶解,形成月牙形,靠近孢子周壁的一侧,在孢子周壁和中壁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腔。此外,本文通过对中华水韭胚胎发育过程中根、球茎、叶和叶舌各自的阶段性发生和分化做了详细的观察,同真蕨类植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根、叶优先学说,并总结出了水韭同其它真蕨类植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同点;对水韭属植物的濒危机制做了详细总结,认为水韭濒危的原因有5种,其中,适生生境的水质恶化并逐渐丧失,及生境的破碎化加剧是影响水韭濒危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对水韭的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以期为恢复种群和湿地保护提供详实的资料;有性世代和胚胎发育的研究,为讨论一些复杂科的系统演化和生殖模式提供必要的佐证,同时也为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郭捡[7](2013)在《两种凤尾蕨有性世代及其生殖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凤尾蕨科(Pteridaceae)为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的大科,其生殖模式较为特殊,在性器的发生和系统归属上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学者们对凤尾蕨科植物的生殖、遗传、细胞、生理生化、分子及分类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但就现有数据而言,仍不能对凤尾蕨科的生殖模式及系统归属问题有一个准确的结论。因此,本文选取凤尾蕨科的典型植物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和狭眼凤尾蕨(Pteris biaurita Linn.)为研究材料,采用改良的Knop’s固体平板培养基、土壤及水培法对两种凤尾蕨的孢子进行配子体培养和育苗观察。依据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特征,定期选取典型且具有稳定特征的材料制成临时水装片,使用Nikon显微镜对活体材料配子体及精子形态进行观察、记录并照相。利用石蜡切片法对两种凤尾蕨的性器、胚胎进行连续切片观察,Noland精子染色法对两种凤尾蕨的配子进行观察照相。结果如下:傅氏凤尾蕨与狭眼凤尾蕨的孢子均为棕褐色,叁裂缝,表面有疣状纹饰,极面观叁角形,赤道面观椭圆形,有明显的赤道环,孢子萌发时孢子壁宿存,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发育类型为水蕨型(Ceratopteris-type),原叶体边缘裸露,无毛状体产生。傅氏凤尾蕨在配子体阶段出现疑似器官的“轴刺结构”,长约1.5-10mm,宽0.2-1mm,顶端尖,中间透明,下部为管状。狭眼凤尾蕨在幼孢子体阶段出现类似结构,长10-15mm,刺状顶端与基部相接处有节。两种凤尾蕨的精子器发育基本相同,精子器由两个环细胞和一个盖细胞组成;颈卵器的发育过程也基本相同,但部分颈卵器出现腹沟细胞不溶解或颈卵器发育不完整而败育的现象。两种凤尾蕨的精子都由顶体,鞭毛,生毛带,细胞质及精核组成,顶体呈“S”型,螺旋2-4圈。傅氏凤尾蕨与狭眼凤尾蕨的早期胚胎发育相同,合子的前叁次分裂为XYZ型。两种凤尾蕨的第一根与第一叶的发育方式也基本相同,即在16细胞胚胎形成后,在胚胎的外上区域和内下区域分别出现第一叶原始细胞和第一根原始细胞,第一叶及第一根原始细胞迅速分裂发育成第一叶原基及第一根原基,第一叶原基的速度快于第一根原基,首先突破帽状体形成第一幼叶,第一根原基发育成第一根,第一幼叶继续发育逐渐向配子体生长点方向弯曲,同时在第一幼叶下方产生第二叶原基。对两种凤尾蕨的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进行比较观察,根、叶及叶柄的形态结构无较大差别。维管柱的类型为原生中柱类型,木质部的发育方式为外始式,管胞主要由螺纹管胞构成。叶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上表皮无气孔器或偶有极少量的气孔器,气孔器主要分布于下表皮上。气孔均无副卫细胞,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本文通过观察比较两种凤尾蕨生活史中配子体发育、胚胎发育、幼孢子体发育等生殖发育的特征,详细总结了胚胎发育早期的分裂方式,讨论了根、叶的起源顺序,并进一步从解剖学角度分析了营养器官的发育机制,不仅为凤尾蕨科提供稳定、客观、连续的胚胎学资料,也为凤尾蕨科植物的系统讨论提供全面的证据。本文附显微照片45版,共367幅;文献141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郭捡,王玥,郭梦桥,刘保东[8](2012)在《鹿角蕨有性世代发育及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持和培育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 Hook)资源,采用室内无菌培养及常规繁殖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不同基质中孢子的萌发情况,同时观察其有性世代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4℃左右,适宜的培养基质为腐殖土+河沙(体积比1:1),萌发率达92%以上。有性世代多为雌雄异株,有性生殖率达90%以上,且有性世代受温度、光照、湿度、pH等因素的制约。复壮幼孢苗的方法经济易行、效果明显,为繁殖、生产鹿角蕨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28期)

徐学锋,姬宏超,李巧玲,莫美华[9](2012)在《草菇有性世代间rDNA序列变异分析及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菇的遗传与有性生殖过程存在很多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本研究以草菇V23菌株的成熟子实体弹射孢子,单孢分离后得13个单株,分别摇瓶培养、收集菌丝,提取总DNA,用通用引物ITS4、ITS5进行PCR扩增后连接、转化并测序,将单孢间和单孢与亲本间的IT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草菇ITS序列多样性及变异性;同时以相应单孢菌株DNA为模板,用20条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结果表明:草菇单孢间和单孢与亲本间的ITS序列相似度均在99%以上,相较于亲本的ITS序列,单孢序列中发现了有5个位点出现碱基转换,但没有两个以上的单孢发生同一转换;20条随机引物分别与14个样本进行RAPD扩增,其中3个引物出现多态性条带,带型结果发现单孢菌株间的带型差异呈现一定规律。草菇ITS序列变异较少,不适于单孢间的变异分析,而RAPD方法对摸索草菇有性世代间的遗传分离规律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2年10期)

耿桃兰,刘向东[10](2010)在《冬寄主木槿上夏季滞留棉蚜产生有性世代的能力及繁殖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温和短日照(18℃,L/D=8h/16h)条件下用离体叶片单头连续多代次诱导滞留型和迁飞型棉蚜的性蚜,以明确滞留型棉蚜产生有性世代的能力及其存在的生态意义。结果表明:滞留型棉蚜在诱导条件下不易产生有翅蚜,并且其繁殖模式向有性世代转变时要比迁飞型棉蚜迟1个世代。滞留型和迁飞型棉蚜均具有产生雌性蚜和雄性蚜的能力,并且存在多种繁殖模式。滞留型和迁飞型棉蚜中能产生性母蚜的个体,也可同时产生孤雌后代,雄性母不仅可以产生雄性蚜,而且可以产生孤雌蚜,并且在滞留型棉蚜中还发现了雄性母产生雄性母后代的现象。夏季滞留于越冬寄主木槿上的棉蚜完全具备营同寄主生活史的条件,它的存在有其生态与进化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有性世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弯孢叶斑病(Maize Curvularia Leaf Spot)是玉米生产重要的叶部病害,给我国玉米产业造成严重威胁。该病害主要由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侵染引起,有性世代为月状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lunata)。植物病原真菌有性世代发育主要受MAT基因调控,MAT基因在细胞间的识别以及假囊壳和子囊的形态建成等方面起主要作用。而在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金属离子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新月弯孢菌为研究对象,探究重要金属离子对其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铁离子通道关键基因酶基因(NPS6和Ftr1)和胞内铁载体生物合成酶基因(非核糖体肽合成酶2,NPS2)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交配型MAT基因在新月弯孢菌生长发育及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奠定了理论基础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金属离子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在Sach’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Fe~(3+)、Cu~(2+)、Zn~(2+)、Mn~(2+)四种金属离子诱导新月弯孢菌产生有性世代,发现Fe~(3+)对假囊壳及子囊的产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Zn~(2+)对子囊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Mn~(2+)对假囊壳及子囊产生无显着影响,Cu~(2+)对假囊壳的产生有一定抑制作用。当培养基中Fe~(3+)浓度为250μM时,对其有性世代促进作用最明显,过高或过低的Fe~(3+)浓度对新月弯孢菌的有性世代发育均有一定抑制作用。2.铁离子通道关键基因酶基因和胞内铁载体生物合成酶基因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构建了新月弯孢菌ClNPS2基因敲除载体,利用ATMT技术获得交配型MAT1-1菌株的突变体ΔClnps2。以野生型MAT1-2菌株CX-3和MAT1-1菌株ZD958对峙培养为对照,分别采用菌株CX-3的ClNPS6、ClFtr1和ClNPS2突变体与菌株野生型ZD958对峙培养,结果发现,铁离子通道关键酶基因ClNPS6及ClFtr1基因缺失后对假囊壳和子囊的产生无显着影响,但胞内铁载体生物合成酶基因ClNPS2缺失后导致子囊及子囊孢子发育不良,外施Fe~(3+)可以部分恢复。3.交配型基因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Southern blot试验证明,在新月弯孢菌中MAT基因为单拷贝。构建新月弯孢菌ClMAT基因的敲除载体,获得ΔClmat1-1和ΔClmat1-2。突变体在生长速率、产孢量及抗逆应答方面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别。但ΔClmat1-2菌落颜色明显变浅并且气生菌丝减少,ΔClmat1-1菌落气生菌丝较野生型减少。同时发现ΔClmat1-2孢子萌发率降低,在5h时最高为72%,ΔClmat1-1孢子萌发时间滞后,随着萌发时间的增加萌发率逐渐与野生型相同。在抗逆性、离子渗透与细胞壁完整性等指标的检测中发现,突变体对其不敏感。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致病力减弱。通过对峙培养诱导有性世代发育时发现,MAT基因缺失后,有性世代发育不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性世代论文参考文献

[1].郭晓宇,李玲,董波,王教瑜,柴荣耀.利用荧光蛋白标记研究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细胞结构[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8

[2].刘克心.铁离子对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

[3].曹世勤,何理,陈杰新,孙振宇,穆灵仙.平凉市崆峒区小麦白粉病病菌有性世代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8

[4].顾卓侃,李玲,王教瑜,柴荣耀,王艳丽.利用卡氏白和尼罗红染色观察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结构[J].中国水稻科学.2016

[5].徐蕾,赵季秋,许国庆,钟涛,赵彤华.室内人工诱导大豆蚜产生有性世代的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5

[6].邢建娇.中华水韭和高寒水韭有性世代及胚胎发育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7].郭捡.两种凤尾蕨有性世代及其生殖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8].郭捡,王玥,郭梦桥,刘保东.鹿角蕨有性世代发育及繁殖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

[9].徐学锋,姬宏超,李巧玲,莫美华.草菇有性世代间rDNA序列变异分析及RAPD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2

[10].耿桃兰,刘向东.冬寄主木槿上夏季滞留棉蚜产生有性世代的能力及繁殖模式[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3.1有性世代结构形态及焚光表达灵芝的生长发育周期灵芝的有性世代有性世代黄芪白粉菌T.astragali显...艾纳香有性世代成株不同节位叶...1 叉丝壳属和白粉菌属有性世代和...其它植物白粉菌的显微结构

标签:;  ;  ;  ;  ;  ;  ;  

有性世代论文_郭晓宇,李玲,董波,王教瑜,柴荣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