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蒋琴,王起成,邓涵杰,周玉媛[1](2021)在《消银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消银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筛选纳入文献,采用修改后的Jadad评分量表及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提取数据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消银颗粒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3,95%CI(1.23,1.43),P<0.000 01];消银颗粒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治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6,95%CI(1.38,2.00),P<0.000 01];消银颗粒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5,95%CI(0.11,0.54),P=0.000 05]。消银颗粒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降低白细胞介素-17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3,95%CI(-41.33,20.28),P=0.50];消银颗粒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降低白细胞介素-2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56.25,95%CI(-112.76,0.26),P=0.05]。结论:消银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但纳入文献的质量不高,今后应采用更严谨的设计和更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
蔺依[2](2021)在《中药外治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总结相关外用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inoMed、clinicaltrials、Cochrane Library and CENTRAL,从建库至2020年11月25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纳入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入系统评价;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方法评价研究的质量;应用RevMan5.3软件统计分析数据。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将以上各个数据库初步检索得到的文献,按照新的纳入排除标准再次筛选,得到符合条件的随机或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提取试验组观察使用的中药外治方剂,基于关联规则、无监督的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外用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主要包括中药的使用频次、常用药对及核心组合。结果:共检索出7581篇文献,最终37项研究纳入系统评价,包含4108例患者。其中,进入meta分析的研究为31项,结果显示:中药药膏外用的有效率(RR=2.27,95%CI[1.59,3.24],P<0.00001)及对PASI评分的改善程度(MD=-1.65,95%CI[-2.44,-0.87],P<0.0001)均优于安慰剂;与西药相比疗效相当。联用中药熏蒸可提高其他疗法(包括NB-UVB、中药口服、西药外用)的有效率(RR=1.37,95%CI[1.27,1.47],P<0.00001);并可减少西医疗法的不良反应。中药药浴的有效率优于安慰剂(RR=1.42,95%CI[1.04,1.93],P=0.03),联用中药药浴可提高其他疗法的有效率(RR=1.25,95%CI[1.19,1.32],P<0.00001)及对 PASI 评分的改善程度(MD=-3.27,95%CI[-4.03,-2.50],P<0.00001)。中药药浴还可减少光疗的不良反应,并提高对生活质量指数的改善程度(P均<0.05)。描述性分析:4项研究中,试验组均有个别患者在熏蒸时出现轻微憋闷不适、头晕等系统不良反应。一项研究显示,中药药浴可降低NB-UVB照射的复发率。一项研究中,中药外洗与卡泊三醇软膏外用相比,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少。另一项研究显示联合中药熏洗可提高单独口服阿维A胶囊的有效率,减少胃肠不适的不良反应。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提取方剂174首,涉及中药179味。使用频次最高的3个中药是苦参、白鲜皮、黄柏。得到17个中药组合,出现频次最高的5个药对是苦参-白鲜皮、苦参-蛇床子、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地肤子、白鲜皮-丹参。演化得到中药外治寻常型银屑病的核心组合4个:当归-硫磺-冰片-大枫子-薄荷-大黄;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蛇床子-生地黄;紫草-白鲜皮-白花蛇舌草-苦参-牡丹皮-土茯苓;黄柏-苦参-蛇床子-白鲜皮-丹参-黄连。结论及意义: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中药药膏、熏蒸及药浴的疗效明显。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及可能存在的发表偏倚,对结论的解释需考虑这些限制。数据挖掘结果中,清热燥湿药、活血祛瘀药在外治寻常型银屑病中使用最多,提示了湿邪及血瘀在银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演化得到的核心组合可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参考,以及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新思路。
李洋洋[3](2021)在《火针联合中药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在内服中药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基础上,予以火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复发率三个方面的差异,证实火针联合中药治疗斑块型银屑病具有显着疗效,为火针联合中药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有力证据。方法将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血瘀证组48例、血虚证组48例,其中两组银屑病患者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口服桃红四物汤或当归饮子)及治疗组(内服桃红四物汤或当归饮子煎液的基础上外用火针)。对照组:血瘀证组口服桃红四物汤煎液300ml/次,2次/日,血虚证口服当归饮子煎液300ml/次,2次/日;治疗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火针治疗1次/周,嘱两组患者每周复诊一次,共治疗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第8周时评定患者的PASI积分情况,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情况以及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复发情况。结果血瘀证:(1)PASI评分对比情况: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AS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均下降,分析两组之间治疗后PASI评分的差异性,t=-3.227,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火针联合桃红四物汤相比单纯口服桃红四物汤而言,在改善患者皮损面积、鳞屑、浸润、红斑方面疗效更佳。(2)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性,t=-2.045,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23例,随访复发2例,复发率为8.69%,对照组24例,复发6例,复发率为25.00%,采用x2检验分析两组疗程结束3个月后复发情况的差异性,x2=3.952,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下文中均简称为血虚证):(1)PASI评分对比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PAS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均下降,分析两组之间治疗后PASI评分的差异性,t=-2.992,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火针联合当归饮子相比单纯口服当归饮子而言,在改善患者皮损面积、鳞屑、浸润、红斑方面火针联合中药效果更佳。(2)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性,t=-2.257,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情况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22例,随访复发3例,复发率为13.6%,对照组24例,复发7例,复发率为29.16%,采用x2检验分析两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发情况的差异性,x2=4.843,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火针联合中药辨证论治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血虚证)较单纯使用中药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疗效显着,且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改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复发率低,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王红[4](2021)在《刺络拔罐联合阿维A胶囊、NB-UVB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刺络拔罐联合阿维A胶囊、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 Ultraviolet radiation B,NB-UVB)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本实验随机入选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的76例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其诊断标准及严重程度评价标准符合《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版)》[1],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阿维A胶囊(0.5mg/kg/d)口服、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1次/日)外用、NB-UVB(2次/周)照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刺络拔罐(2次/周),疗程8周。每组患者常规外用维生素E乳。2两组患者由相同的两名皮肤科医生同时记录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有效率、皮肤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分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外周血IL-17、IL-23的水平。4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PASI评分、外周血IL-17及IL-23的水平、有效率、DLQI评分,判断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若服从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方差齐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独立样本校正t检验;若不服从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则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分为有序资料和无序资料,若为有序资料,则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若为无序资料,则采用c2检验。多个时间点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定义检验水准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均衡性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PASI评分及DLQ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 PASI评分比较2.1同一治疗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PASI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8周时,实验组PA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内不同治疗时间点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4周、8周时PASI评分均显着降低,组内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外周血IL-17水平比较3.1同一治疗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IL-17水平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时,实验组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内不同治疗时间点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4周、8周时外周血IL-17水平均显着降低,组内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外周血IL-23水平比较4.1同一治疗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IL-23水平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时,实验组IL-23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内不同治疗时间点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4周、8周时外周血IL-23水平均显着降低,组内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有效率比较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时,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DLQI评分比较6.1同一治疗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DLQI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8周时,实验组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组内不同治疗时间点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4周、8周时DLQI评分均显着降低,组内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血脂升高等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有27例,对照组有30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口干、眼干,嘱其多饮水,未给予特殊治疗。实验组有1例患者在第5周时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疼痛等症状,增加维生素E乳用量,且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重新调整NB-UVB照射剂量后症状消失。实验组有1例患者在拔罐部位出现小水疱,嘱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未给予特殊治疗后好转,均不影响实验进程。治疗8周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两组治疗方案对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均有效,刺络拔罐联合阿维A胶囊、NB-UVB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优于阿维A胶囊、NB-UVB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2刺络拔罐可能影响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IL-23的水平,其对免疫方面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3刺络拔罐联合阿维A胶囊、NB-UVB较阿维A胶囊、NB-UVB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4刺络拔罐联合阿维A胶囊、NB-UVB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是一种价格低廉、安全性高、易于操作的绿色治疗。
马志翔[5](2020)在《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银屑病是一种以红色斑疹或丘疹上覆盖有银白色鳞屑为特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依据临床症状不同,可以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四种类型,其中以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本病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西药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多数患者停药后复发率高,而且副作用反应较大;中医药相关疗法相对于西药疗法,较缓和,强调个体化治疗,因人施药,疗效较好且复发率低,副作用反应较少。然而,当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疗法众多,且既往关于中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普遍存在研究方法运用不恰当,多数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疗效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病例数较少,研究设计不规范等等。在循证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临床研究水平不高,临床文献报道缺乏规范性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寻求更多强有力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疗效更优的治疗干预措施的循证医学研究,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方法:首先设定纳入排除标准,确立检索中英文关键词,中文关键词有:“银屑病”、“牛皮癣”、“白疕”、“风癣”、“中医疗法”、:“针刺”、“电针”、“温针”、“火针”、“耳针”、“灸”、“放血”、“拔罐”、“刺络”、“穴位”、“推拿”、“梅花针;英文关键词有:“Psoriasis”,“Papulosquamous”,“Palmoplantaris pustulosis”,“psoriaasics”,“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warming needling”,“fire needling”,“bloodletting”,“auriculoacupuncture”,“auricular”,“moxibustion”,“cupping”等,以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建立检索式,一是系统详细地检索国内外专业文献数据库,二是在人工检索临床试验注册系统、临床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等中追踪查阅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Pub Med,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01月01日;按照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设计资料提取表,然后根据提取表内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临床研究与数据中心的两位研究者负责信息提取和依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5.1.0版)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当两人提取的信息出现不一致时,先互相讨论解决,若仍然不能解决,则请示数据中心负责人处理);采用网状关系图对不同干预措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文献情况进行评价。接着采用R语言(Version:3.6.1)下的“gemtc”(Version:0.8-2)包调用JAGS(Version:4.3.0)进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模拟,当达到稳定收敛状态时进行估计和推断,将文献中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结局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以节点分离法森林图进行展示,并在贝叶斯框架下以阶梯表比较各干预措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ASI评分相对效应,再结合概率图,综合分析排序筛选出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以期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成果:纳入结果: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和国外专业数据库,共获得15057篇结果。各数据库命中结果数目如下:Pub Med 1666篇,EMBASE 4046篇,Cochrane图书馆1638篇,知网CNKI 2302篇,维普524篇,万方1520篇;CBM 3361篇,其中中文文献7707篇,英文文献7350。对15057篇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剔除重复文献1139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8717篇,在剩下的5201篇文献中,通过阅读全文,剔除4992篇文献,最终纳入研究的有209篇文献。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资料提取表格,提取所纳入RCTs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等。文献基本特征:所纳入的209篇文献发表时间为1997年到2019年,发表语言为中文或英文,经过质量评价后,发现文献普遍存在随机化不充分、忽略分配隐匿、盲法缺失以及未描述失访退出人数等缺陷,其中,结局指标涉及PASI的共154篇文献,涉及总有效率的共200篇文献,139篇文献提及了不良反应。从随机化看,明确提及采用了随机数字表法的共69篇文献,采用随机信封法、投掷硬币法、随机抽签法各有1篇,采用SPSS随机、SAS随机的各有1篇,采用区组随机有1篇,按就诊顺序的共有13篇,仅提及随机的共112篇文献,不清楚是否随机的共有9篇。从分配隐藏看,不完善的有1篇,交代不清楚的共有205篇,仅3篇进行了正确分配隐藏,其中3篇采用了密闭信封法实现隐蔽分组。从盲法运用看,正确运用盲法的有8篇,其中双盲4篇,而错误盲法有2篇,未提及盲法的共有199篇。从结果数据的完整性来看,大部分数据都有报告脱失病例情况,完整的共192篇,部分报道脱落和随访的情况未得到重视,不完整的共5篇,不清楚的共12篇。从选择性报告看,完整的有38篇,不清楚的共171篇,大部分未提及临床研究注册或protocol发表情况,信息不足,难以判断,大部分为风险未知。其他方面偏倚均不清楚。网状meta结果:(1)在PASI评分上,与安慰剂相比,只有火针[-4.79(-7.64,-1.96)]、走罐[-4.25(-7.58,-0.94)]、中药方[-3.77(-5.82,-1.71)]、中药浴[-4.13(-6.45,-1.80)]、雷公藤多甙[-4.04(-6.41,-1.68)]和白芍总苷[-4.29(-7.36,-1.25)]疗效较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安慰剂相比,只有火针[2.64(1.80,3.49)]、走罐[4.00(2.75,5.34)]、自血疗法[2.77(1.30,4.32)]、中药方[2.41(1.77,3.09)]、中成药[2.04(1.31,2.80)]、中药浴[2.80(2.06,3.55)]、中药膏[2.16(1.41,2.93)]、复方甘草酸苷[2.24(1.47,3.04)]和白芍总苷[2.53(1.30,3.83)]的有效率均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此次纳入研究报道的不良反应以轻度胃肠道不适、皮肤干燥红斑、血脂异常、唇炎、头痛耳鸣、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为主,均属轻度反应,均可通过停止服用药物或者基本对症治疗后症状可自行恢复。与安慰剂相比,只有雷公藤多甙[-39.13(-86.49,-5.07)]、西药膏[-42.67(-123.27,-1.76)]和迪银片[2.14(0.26,4.16)]的不良反应率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贝叶斯框架下,通过综合比较不同干预措施PASI评分的MD值、总有效率的OR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OR值,对疗效及安全性的优劣进行排序,最终得到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排序结果:中药方>紫外线照射>阿维A>迪银片>西药膏>中成药>复方甘草酸苷>电针>中药膏>苦参素>西药>安慰剂>雷公藤多甙>中药浴>白芍总苷>走罐法>火针>针刺>自血疗法;总有效率的排序结果:中药方>电针>中药浴>雷公藤多甙>火针>走罐法>苦参素>复方甘草酸苷>中药膏>中成药>白芍总苷>针刺>西药膏>紫外线照射>耳针>阿维A>迪银片>西药>放血疗法>自血疗法>安慰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排序结果:雷公藤多甙>西药膏>火针>西药>中药方>中成药>安慰剂>中药浴>中药膏>苦参素>复方甘草酸苷>西药膏>白芍总苷>电针>阿维A>紫外线照射>迪银片>走罐法>耳针。结论: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既往研究文献,通过运用贝叶斯框架下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现有临床证据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众多中医药疗法中,以凉血解毒类药物为基础方的中药方汤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较好,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即相对其他疗法,其安全性较好。
杨素娟[6](2020)在《加味阳和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阳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阳和汤对寻常型银屑病阳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为加味阳和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8例阳虚夹瘀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34例,予加味阳和汤口服;对照组共34例,予阿维A胶囊口服;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予黄金万红膏外用。8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1.68例患者中,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脱落3例,实际有效病例63例。2.试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3.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2%,87.10%;试验组、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62.49%,54.84%,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愈显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PASI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DLQI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相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6.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相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7.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4+、CD8+、CD4+/CD8+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组内CD4+、CD8+、CD4+/CD8+组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安全性观测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治疗结束后,两组复发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阳和汤治疗阳虚夹瘀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确切,与目前治疗银屑病的一线药物阿维A胶囊相比疗效相近,但没有阿维A胶囊的不良反应,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苏梅[7](2020)在《中药涂擦联合推拿在湿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在传统中药涂擦的基础上,将中药涂擦法与推拿手法相结合,应用于湿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探索其对患者临床症状、瘙痒程度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方法1.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选取成都市某三甲中医院符合试验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湿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实施湿热证寻常型银屑病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中药涂擦法,试验组在中药涂擦法的同时运用推拿手法。3.资料收集:(1)一般资料:入院时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生活习惯等。(2)疗效指标:于入组当日及三个疗程结束时观察、评估、记录患者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PASI单项评分(皮损面积、红斑、浸润、鳞屑)、瘙痒程度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评分。4.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双人录入,SPSS 20.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双侧检验,以α=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0例研究对象,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剔除1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后共完成78例临床试验,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9例。2.基线资料比较:(1)一般资料比较: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生活习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两组患者组间疗效指标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PASI单项评分(皮损面积、红斑、浸润、鳞屑)、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前后同组患者组内疗效指标比较: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PASI单项评分(皮损面积、红斑、浸润、鳞屑)、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评分较各组干预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两组患者组间疗效指标比较: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红斑、浸润及鳞屑评分、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皮损面积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病例分别有34例、29例,总有效率分别是87.18%、74.36%,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纯中药涂擦法及中药涂擦法联合推拿均可改善湿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瘙痒程度和生活质量。2.中药涂擦法联合推拿在减轻皮损红斑、浸润、鳞屑严重程度评分、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DLQI评分方面,其疗效优于传统中药涂擦法。但暂不能说明两种方法在改善患者皮损面积方面有差异。
金晓明[8](2020)在《276例银屑病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银屑病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银屑病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诱发及加重因素与中西医治疗情况进行整理和总结,为银屑病的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对2017-2019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收治的银屑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程长短、首次发病季节、本次病情加重诱发因素、临床表现、伴发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中西医治疗情况等,用EXCEL建立银屑病患者数据库并用SPSS23.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共研究患者276例,男女性别构成比为1.8:1,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发病季节:四季发病,春夏季与秋冬季相比无明显差异。2.病情资料:有明确诱发因素100例,占36.23%,其中感冒诱发病情加重是可明确原因的主要因素。89名患者既往患有基础疾病(32.24%),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居多。14名患者有银屑病家族遗传病史。56名患者有吸烟史,占总例数的29.02%;22名患者有饮酒史,占总例数的11.04%;15名患者有饮酒史及吸烟史,占总例数的7.94%。发病部位:以四肢、躯干为主要发病部位。3.中医证型:以血热内蕴证最多(87.11%),其次为湿毒蕴阻证(14.13%)、火毒炽盛(9.06%)。4.西医诊断:以寻常型银屑病最多(76.09%),其次为红皮病型银屑病(7.61%)、脓疱型银屑病(7.25%);关节型银屑病及掌跖脓疱病例数较少,部分患者存在两种银屑病诊断。5.治疗情况:中医治疗方法以口服中药汤剂为主,配合中成药口服及中药提取物注射液,外用本院自制洗剂、膏剂等;西医治疗以提高免疫、调节代谢及对症治疗为主,外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效率达97.46%。结论:1.入院患者男性相对较女性比例稍高,有无银屑病家族史男女患者无明显差异;患者年龄组成以中老年为主、内科疾病史多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发病季节无明显关联,发病原因大多数不明。2.银屑病中医证型以血热内蕴证为主,西医诊断以寻常型银屑病为主;重复入院患者每次入院诊断可能有所不同。3.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口服药物、静脉注射、外用药物组合(溶液+膏剂)、辅助疗法等,效果理想。
杨文皓[9](2020)在《基于T淋巴细胞数值的变化判定走罐疗法对斑块状银屑病(血瘀证)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观察血瘀证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走罐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探讨走罐疗法治疗血瘀证斑块状银屑病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该疗法治疗斑块状银屑病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0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的斑块状银屑病(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皮损处涂擦普连软膏为润滑基质行走罐疗法,隔日1次,治疗4周后记录并比较走罐治疗前后血瘀证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PASI评分及外周血中Th1、Th2、Th17、Th22和Treg细胞数量变化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对象走罐治疗0周和4周后的PASI评分分别为12.66±2.30和8.03±2.07,总有效率为86.96%,走罐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Th1、Th2、Th17、Th22、Treg细胞比值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结论:走罐疗法治疗血瘀证斑块状银屑病疗效显着,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h1、Th17、Th22的诱导、分化,使Th1/Th2、Th17/Treg再平衡,从而减少致炎因子的激活释放,使银屑病皮损局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下调,从而改善皮损的角化过度与浸润程度,达到治疗的目的。
郭心愿[10](2020)在《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IL-6、TNF-α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使用犀角地黄汤在临床上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以及患者在治疗前后外周血IL-6、TNF-α水平变化情况,初步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最终纳入研究观察的81例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为42例以及39例,此外将本院体检中心25例正常人设为正常组。治疗组治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对照组治以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两组治疗总疗程时间为8周。在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分别对患者中医症候评分、PASI评分进行记录。对治疗前后两组组间组内中医症候评分、PASI评分以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两组治疗4周以及8周后进行血尿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测。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分别抽取2ml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肘部静脉血,另外抽取正常组2ml肘部静脉血。采用ELISA法(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6、TNF-α的水平,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组间、组内差异,并且将正常组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后的治疗组、对照组的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中医症候评分以及PASI评分:治疗前后两组组内两项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间两项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1%,其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人数分别为8人、18人、10人,无效人数为6人;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74%,其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人数分别为7人、17人、11人,无效人数为4人。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IL-6、TNF-α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IL-6、TNF-α水平较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两项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较正常组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IL-6、TNF-α的水平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评价:治疗中以及治疗后均未发现患者血尿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测出现异常,说明本研究所采取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尚可。结论:临床上使用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并且安全性好。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可能发病机制与外周血IL-6、TNF-α水平异常有关,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可能是通过调节外周血IL-6、TNF-α水平而起作用。
二、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消银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1.5 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 |
2.2 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两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有效率Meta分析 |
2.3.2 两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愈率Meta分析 |
2.3.3 两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复发率Meta分析 |
2.3.4 两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安全性Meta分析 |
2.3.5 两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炎症因子Meta分析 |
2.4 敏感性分析 |
2.5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2)中药外治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及外治法的研究现状 |
1 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银屑病的传统中药外治法 |
3 寻常型银屑病常用中药外治法的临床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银屑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2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
3 西医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
研究一 系统评价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银屑病外用方的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火针联合中药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一般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病例脱落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安全性评估 |
7 统计学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 |
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4.临床疗效评价 |
5.随访情况 |
6.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火针捻转补泻手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血虚证的宏观机制 |
2 火针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机理 |
2.1 火针可抗炎止痒、调节免疫 |
2.2 火针可调节细胞凋亡 |
2.3 火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皮肤修复 |
3 辩证论治血虚证、血瘀证斑块型银屑病的原理分析 |
4 临床疗效分析 |
5 讨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4)刺络拔罐联合阿维A胶囊、NB-UVB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银屑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分型 |
三、治则治法 |
第二节 银屑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银屑病病因及发病 |
二、银屑病的临床特征与分类 |
三、银屑病的合并症 |
四、与生活方式和治疗有关的合并症 |
五、银屑病的治疗与管理 |
第二章 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网状meta分析 |
第一节 文献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估 |
一、资料来源 |
二、检索方法 |
三、研究的筛选 |
四、数据提取 |
第二节 纳入研究情况概述 |
一、检索结果 |
二、文献筛选、纳入过程及结果 |
三、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
四、合并干预措施分组 |
五、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三节 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 |
第四节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一、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情况 |
二、总有效率 |
三、不良反应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一、银屑病 |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分析 |
三、网状meta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加味阳和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阳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略缩对照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4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5 .终止/中止标准 |
3.治疗方法 |
3.1 .试验组 |
3.2 .对照组 |
3.3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
3.4 .疗程 |
3.5 .随访 |
4. 观察指标 |
4.1 .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 |
4.1.1 .皮损面积评分 |
4.1.2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 |
4.1.3. 计分项 |
4.1.4.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 |
4.1.5. PASI计分 |
4.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
4.3 .中医证候积分 |
5.疗效评判 |
6.复发率 |
7.安全性评价指标 |
8.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研究结果分析 |
2.1 .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比较 |
2.5 .两组患者安全性观测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复发情况比较 |
讨论 |
1.加味阳和汤 |
2.阿维A胶囊 |
3.黄金万红膏 |
4.试验结果分析 |
4.1. 疗效分析 |
4.2. DLQI 评分分析 |
4.3.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4.4. 实验室结果分析 |
4.5. 不良反应分析 |
4.6. 复发率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1 临床疗效观察 |
附表 2 安全性观测、不良反应、复发情况记录 |
附表 3 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表 |
附表 4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表 |
致谢 |
(7)中药涂擦联合推拿在湿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银屑病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
(一)西医学对银屑病治疗研究现状 |
(二)中医学银屑病的研究现状 |
二、中药涂擦配合推拿按摩手法的临床应用现状 |
三、白疕软膏中药涂擦用于湿热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理论依据 |
四、文献总结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与脱落标准 |
(六)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七)终止试验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研究类型 |
(三)样本量估算 |
(四)病例分组 |
(五)盲法的应用 |
(六)干预方案 |
(七)观察指标和评价工具 |
(八)资料收集 |
(九)统计分析 |
(十)质量控制 |
(十一)科研伦理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一、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一)两组研究对象完成情况比较 |
(二)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三)干预前两组患者组间疗效指标比较 |
二、干预后两组患者疗效评价 |
(一)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疗效评价 |
(二)干预后两组患者组间疗效指标比较 |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及结论 |
一、研究讨论 |
(一)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二)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涂擦用于湿热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理论依据 |
(三)干预前后效果指标变化分析 |
(四)推拿治疗的优势 |
(五)安全性讨论 |
二、研究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276例银屑病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银屑病的病因认识及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基于T淋巴细胞数值的变化判定走罐疗法对斑块状银屑病(血瘀证)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受试者中止、退出临床试验的条件 |
1.6 病例脱落与处理 |
2.内容与方法 |
2.1 治疗干预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技术路线图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1.基线资料分析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2.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2.1 PASI评分及疗效评价 |
2.2 T淋巴细胞亚群 |
2.3 不良反应 |
讨论 |
1.银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究 |
2.现代医学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3.走罐疗法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认识与研究 |
4.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5.走罐疗法治疗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与分析 |
6.问题和展望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IL-6、TNF-α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终止病例 |
1.7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 |
2.3 实验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PASI评分 |
3.2 中医症候评分 |
3.3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
3.4 实验指标 |
3.5 安全性指标 |
4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PASI评分比较 |
1.1 PASI评分比较 |
1.2 PASI评分 |
1.3 总结 |
2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2.1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2.2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2.3 总结 |
3 临床疗效比较 |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
4 实验指标比较 |
4.1 IL-6、TNF-α比较 |
4.2 IL-6、TNF-α比较 |
4.3 总结 |
5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的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病因的研究 |
1.2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病机的认识 |
1.3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于银屑病的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
2.2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治疗的认识 |
3 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及现代药理分析 |
4 IL-6、TNF-α与银屑病的关系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部分病例附图 |
综述 中医药防治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消银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Meta分析[J]. 蒋琴,王起成,邓涵杰,周玉媛. 河南中医, 2021(08)
- [2]中药外治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D]. 蔺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火针联合中药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D]. 李洋洋.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刺络拔罐联合阿维A胶囊、NB-UVB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D]. 王红.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D]. 马志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加味阳和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阳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素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中药涂擦联合推拿在湿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周苏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276例银屑病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D]. 金晓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T淋巴细胞数值的变化判定走罐疗法对斑块状银屑病(血瘀证)作用机制研究[D]. 杨文皓.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IL-6、TNF-α的影响研究[D]. 郭心愿.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