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际适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际,家庭,人际关系,新生,功能,大学生,互动。
人际适应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东方,刘彩丽,刘思璕,王舒,孙梦[1](2019)在《家庭功能对精神病性体验的影响:人际适应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际适应和孤独感在家庭功能对精神病性体验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分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社区精神病性体验评估阳性分量表对70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家庭功能良好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更好,孤独感和精神病性体验更少。相关分析表明,精神病性体验与家庭功能和人际适应呈显着负相关,与孤独感呈显着正相关。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家庭功能通过人际适应到精神病性体验、家庭功能通过孤独感到精神病性体验、家庭功能通过人际适应和孤独感到精神病性体验这叁条中介路径均显着。结论:人际适应和孤独感在家庭功能对精神病性体验关系中起链式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陈良,毛亚南[2](2019)在《中学生父母依恋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人际适应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采用问卷法对85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平均得分不高;(2)父母依恋总分、人际适应总分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两两之间呈显着正相关;(3)人际适应在父母依恋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期刊2019年10期)
王东方,江雯,陈春平,刘双金,高鹏程[3](2019)在《大学生主观家庭经济地位人际适应家庭功能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为高校制定合理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湖南省2所高校758名大一学生,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分量表、青少年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表明,手机成瘾与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0.33,P值均<0.01),与家庭功能类别呈正相关(r=0.18,P<0.01)。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家庭功能通过人际适应到手机成瘾、家庭功能通过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到手机成瘾、家庭功能直接到手机成瘾这3条路径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效应为2.95,中介效应为1.48。结论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9期)
张玲玲[4](2019)在《完形疗法在大学生人际适应问题上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完形疗法的相关技术对存在人际适应问题的某大学生开展11次个别咨询。对咨访双方进行评估可发现,来访者觉察、认识并接纳自我的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咨访关系获得了建立稳定、长期关系的能力,并开始自我负责、提升人际适应水平。(本文来源于《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宋建容,郭薇[5](2019)在《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是新时代提高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做好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工作的必要性,介绍了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工作中的应用,分析了新时代团体辅导对新生人际适应工作的要求,以提高新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增强新生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引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7期)
吕津珠[6](2019)在《家庭功能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时期是抑郁情绪的多发期,以往研究表明,抑郁严重度增加的问题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不仅会对其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会持续到个体成年之后,使得个体患重性抑郁的风险显着增高(Lewinsohn,Solomon,Seeley,&Zeiss,2000)。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试图用新视角去解读一些心理问题。本研究通过引入个人成长主动性(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简称PGI)试图为抑郁的解释和干预提供新思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部分初中生作为被试样本,对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进行了修订,并使用家庭功能量表、修订后的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人际适应量表和抑郁量表来系统且深入地探究初中生抑郁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修订的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信效效度良好,被试初中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总体水平较高;(2)相关分析显示,家庭功能、个人成长主动性、人际适应叁个变量两两之间呈正相关,而抑郁则分别与家庭功能、个人成长主动性和人际适应叁个变量呈负相关。(3)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功能对个人成长主动性和人际适应起显着正向预测作用,个人成长主动性对人际适应起显着正向预测作用,家庭功能、个人成长主动性、人际适应均对抑郁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4)个人成长主动性和人际适应分别在家庭功能(亲密度、适应性)和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个人成长主动性和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亲密度、适应性)影响抑郁的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家庭功能不仅能直接影响抑郁水平,还通过影响个人成长主动性进而影响人际适应间接影响抑郁水平,未来可从家庭功能、个人成长主动性和人际适应叁个方面入手进行干预,降低初中生抑郁水平。(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夏从辉[7](2019)在《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人际关系适应是大学新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众多学者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有关学者调查发现,许多大学新生由于无法较好的适应大学人际关系,导致他们出现一些交往障碍、寝室关系不良、与异性很难相处等现象。甚至有媒体报道,大学生因为寝室关系处理不当出现杀人事件,跳楼事件等,正因为这种事件在媒体上被频繁报道,让更多的研究者将焦点放到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适应的研究上。由此可见,大学生人际适应问题已成为了当下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本文首先是对共青城X学院大一新生人际适应性问题开展调查,选取该学院任意四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该学院新生年龄基本处于18-19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际关系适应能力都较弱,甚至部分新生有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针对该调查结果,笔者选取了有人际适应问题的七位学生开展后续的小组工作干预。借助需要层次、环境适应、“镜中我”理论,开展组员破冰活动等六次小组活动,让小组成员能够自我接纳,增强归属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小组成员在认知、行为上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在交往技能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此,小组工作介入X学院有人际适应问题的新生是有效的。当然,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新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适应关系网络,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作为社工,应该多维度帮助他们提升人际适应能力。具体来说,社工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学校和社工机构的关系,运用专业的方法进行一对一个案辅导。同时,学校、班级、父母叁方联动,共同帮助、关心学生,让他们更快的走出困境,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9-06-01)
尚金梅[8](2019)在《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的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随着年级变化出现明显变化,大叁是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女生人际适应能力优于男生;有兼职和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更好;是否为独生子女不影响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9年05期)
曹馨[9](2019)在《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一种育人工作,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亦可视为一种人际工作,因为教师是在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理应构建不同于传统师生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新任教师具备一定的人际适应能力,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新任教师在入职初期,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其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时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致使新任教师与学生难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之由于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其性格呈现出幼稚性、封闭性与客观性的特征,使得初中新任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人际适应更加艰难。在强调促进新任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适应的今日,尽管新任教师人际适应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适应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关于新任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人际适应研究深度明显不足。基于此,进行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研究将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四川省、重庆市部分初中新任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从人际认知、人际反应、人际调控叁个方面进行现状的讨论。之后以舒茨(Schutz)的人际需要叁维理论为依据,从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叁类基本人际需要对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现状的归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策略,以助新任教师实现与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初中新任教师在人际认知方面存在难以判断学生真实内心状况、难以评估与学生的关系状况等问题;在人际反应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负向情绪、非正式沟通的缺失、无意识的区别对待等问题;在人际调控方面存在自我反思的局限性与浅表性,逃避“顽固问题”等问题。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的状况是教师叁类基本人际需要在主观因素、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下所决定的,为此新任教师人际需要的满足程度为探索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问题的原因提供了基础。在包容需要方面,非正式沟通机会的缺乏、教师个性特征与个体倾向性的差异影响着新任教师与学生接触、交往的频率;在支配需要方面,传统师生观的无形渗透、相关法规的负性舆论、人际支持的缺乏致使新任教师支配需要的不平衡;在情感需要方面,教师角色转换的失败、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促使新任教师情感需要难以得到适当满足。针对上述归因,在深刻理解叁类基本人际需要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促进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的策略:其一是增加师生接触机会,正视新任教师包容需要,具体包括:组织开展益身益心活动,创造师生接触机会;减轻新任教师工作负担,增加师生接触时间;强化自我认知与自我反思,审视师生接触频率。其二是完善人际支持系统,平衡新任教师支配需要,具体包括:优化教育实习方式,积累师生交往经验;丰富职前职后培训内容,弥补人际交往知识空缺;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纠正人际认知偏差。其叁是改善师生情绪表达,满足新任教师情感需要,具体包括: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建立信任感;加强情绪管理,实现师生情感平衡。(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17)
王潇[10](2019)在《初一学生人际适应的现状及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南宁市某中学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人际适应的现状,分析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根据人际适应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初一学生人际适应的辅导方案对学生进行干预,检验方案的效果。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一学生人际适应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议和思考。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239名学生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编制人际适应的辅导方案,随机抽出25名人际适应不良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对实验组的人际适应辅导训练3个月左右,同时对其进行追踪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初一学生的人际适应水平处于中等程度。(2)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适应水平在性别、家庭结构、是否学生干部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3)本研究所使用的的团体辅导干预对初一学生的人际适应水平有显着影响,即进行团辅训练,能显着提高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适应水平。(4)有针对性地对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适应进行干预能不断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人际适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考察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采用问卷法对85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平均得分不高;(2)父母依恋总分、人际适应总分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两两之间呈显着正相关;(3)人际适应在父母依恋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际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东方,刘彩丽,刘思璕,王舒,孙梦.家庭功能对精神病性体验的影响:人际适应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2].陈良,毛亚南.中学生父母依恋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人际适应的中介作用[J].教育导刊.2019
[3].王东方,江雯,陈春平,刘双金,高鹏程.大学生主观家庭经济地位人际适应家庭功能与手机成瘾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9
[4].张玲玲.完形疗法在大学生人际适应问题上的个案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5].宋建容,郭薇.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应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6].吕津珠.家庭功能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7].夏从辉.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8].尚金梅.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的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
[9].曹馨.初中新任教师师生人际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9
[10].王潇.初一学生人际适应的现状及干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