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药物,器官,胚胎,中药,斑疹,细胞。
药物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汪生,杭太俊[1](2019)在《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检测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毒性杂质危害性大,需要严格控制其在药物中的限度,保障用药安全。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面临杂质种类多和化学性质活泼等问题,分析方法复杂多样,从而对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从基因毒性杂质的研究思路、来源、分类、限度、检测方法和研究难点6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为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余波,朱斌,杜琼,叶璇,刘莹莹[2](2019)在《细胞毒性药物集中调配的环境污染及密闭式药物配制和转运系统应用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在静配中心应用密闭式药物配制和转运系统(closed-system drug transfer device,CSTD)对细胞毒性药物在工作环境中污染残留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环磷酰胺为示例药物,通过WIPE采样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静配中心配制舱内环境中环磷酰胺残留量。在常规配制方法配药的一个工作日配药结束时清理前、清理后以及连续应用3周CSTD进行配药工作后,分别进行3批采样。采样位置包括3个生物安全柜(BSC)操作台面、转运小推车、出舱台等19个位置。比较3批样本中环磷酰胺的残留量。结果常规配药清理去污前各监测点中位值为1.30(IRQ:0.24,2.60)ng/cm~2,去污后中位值为0.22(IRQ:0.08,0.53)ng/cm~2,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TD系统配药后,各监测点中位值为0.06(0.02,0.88)ng/cm~2,明显低于常规方法去污前(P<0.001),也低于常规方法去污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结论应用CSTD可有效减少细胞毒性药物在配制转运过程中的渗漏污染,从而显着减少相关医务人员的毒性药物职业暴露。(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赵艳,蒋军,陈学敏,徐瑾,薛鑫淼[3](2019)在《耳毒性药物的种类及其对内耳的损伤机制与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总结归纳耳毒性药物的损伤机制,提出预防方法减少耳毒性药物的损伤。方法:通过检索近十年的文献,总结归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肿瘤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疟药、袢利尿药对内耳的损伤机制。结果:药物耳毒性损伤大部分是不可逆的,而且治疗难度大,特别是耳聋和耳鸣症状难以治愈。结论:医务人员应该合理、慎重选用耳毒性药物,做好用药期间和用药后检测等综合措施来预防和减轻耳毒性药物的损伤。(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杨仁君,梁小星,郭恒,王维娜,沈素[4](2019)在《人胚胎干细胞在药物毒性风险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胚胎干细胞(hESCs)是来源于胚胎发育早期内细胞团的一类未分化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生物学特性,在发育生物学、再生医学以及细胞治疗领域等方面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与常规药物毒性评估所采用的癌细胞或原代细胞不同,干细胞不仅能满足基础毒性评估,由于其多向分化的特点,可经诱导产生各种正常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为药物临床前评估提供多方面数据。与动物实验模型相比,h ESCs不仅避免了种属差异,还具备高通量、低成本的优势,在预测药物毒性效应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对目前hESCs在药物毒性风险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体外药物毒性筛选试验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11期)
蒋梅,纪丽芝[5](2019)在《从温病学斑疹论治探析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的中医药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发生频率高,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从发生演变规律及临床表现看,其与温病学所述的斑疹有诸多类似之处。温病学说针对斑疹的理、法、方、药论治体系完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温病学说指导下,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性属温热,始发责之肺,犯及气营。从未病到初起、极期、后期,"清"、"透"、"和"法分期论治,慎用辛温、升提、壅补、苦寒之品,内服外用,有望达到防治皮肤毒性,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医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侯艳,周波,刘晶[6](2019)在《中药与天然药物遗传毒性研究的关注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毒性研究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中药与天然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与天然药自身含有诱变剂和抗诱变剂两类成分。因此对某一中药与天然药的评价同样不能仅以其中某一成分的遗传效应为根据。尽管体内试验方法减少了中药与天然药样品的理化性质给试验带来的干扰,但体内遗传毒性试验仍存在适用性问题。由于体外和动物实验系统与人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难以精确确定某一种中药与天然药对人体所造在的遗传负荷和后果。而且对中药与天然药诱变或抗诱变的详细机理尚缺乏有力的报道,也使得中药与天然药的遗传危险性的准确评估成为难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段艳华,杨红忠,徐志伟,张城达,张立将[7](2019)在《药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的眼科检查及考虑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1国内外对毒性试验中的眼科检查的相关要求我国药监部门的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相关指导原则仅要求对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动物进行眼科检查,未对眼科检查的频率、动物数量、检查具体部位作出规定,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毒性试验中的眼科检查作了一定的技术要求:研究者应该使用检眼镜或其他适当的仪器进行眼科检查,首次给药前应检查所有动物,研究结束时,至少检查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如发现和受(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陈佳靓,郭宇鹏,贾鹏飞,金若敏,姚广涛[8](2019)在《肾脏类器官在药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药源性肾毒性评价的检测体系通常采用人肾脏细胞系以及整体动物。前者作为传统的体外筛选模型多为二维的、单平面,忽略了细胞外微环境,与在体的器官类型和整体特性仍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充分体现出药物对肾脏的作用及其特点,但后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动物以及种间差异性、面临伦理等各方面问题,加之中药混合成分的特点对体外细胞培养体系提出了不同于西药的新要求。因此,建立符合体内特征特点的中药肾脏毒性体外评价模型成为亟待推进和解决的问题。基于3D诱导环境细胞培养技术的肾脏类器官能模拟从分子水平到细胞、组织、器官层面的肾脏功能,为药物,特别是不适合二维体外细胞评价的中药混合成分的肾毒性研究提供了新途径。类器官是采用叁维培养方式构建的、能够模拟脏器细胞形态与功能的体外评价模型。肾脏类器官是一种由干细胞分化而来,具有一定肾脏功能的组织结构,可以模拟肾脏发育和疾病发生,用于肾脏疾病细胞修复治疗,筛选改善肾功能药物。研究表明,肾脏类器官在药物毒性检测和研究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Freedman B S等研究发现,肾毒性化学物质可以使肾脏类器官的肾损伤因子KIM-1有所表达,产生与药物在机体内相近的肾毒性作用。Cecilia Borestr(o|¨)m等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生成高级叁维肾细胞模型,证明悬浮培养中肾皮质结构内表达肾生物学(WT1、ECAD、LTL、nephrin)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的关键标记物,同时观察到此器官与成人肾脏转录组学特征相似,增强了体外模型的可翻译性。体外培养的人肾单位样结构可以评估潜在因素,包括药物对关键肾结构的影响能力。由此可见,肾脏类器官在药物评价过程中较常规二维培养具有显着优势,与在体脏器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可以更准确和全面地评价药物功能和毒性特点,且更好地符合"3R原则"及动物福利保护精神。不过,肾脏类器官作为一项新兴研究,虽然已有一定深度,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某些研究领域尚不成熟。2018年发表于《Stem cell report》杂志的两篇肾脏类器官文献都采用动物移植实验的方法构建出了更为成熟的肾脏类器官,即单靠体外诱导环境将种子细胞向肾脏方向诱导可得到初级肾脏类器官,若要将初级肾脏类器官进一步诱导发育为具有成熟结构乃至功能的肾脏组织,还是需要借助于体内微环境的刺激。因此,对肾脏类器官的建立及在药物特别是中药毒性研究领域的应用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刘海英[9](2019)在《新型肝芯片可跨物种识别药物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华盛顿11月11日电(记者刘海英)器官芯片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是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有多种类型器官芯片问世。美国一研究团队近日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具有种特异性的肝芯片,可以跨物种识别药物毒性,从而帮助提高候(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11-13)
黄丹,李群益,施孝金,陈海飞[10](2019)在《右雷佐生联合榄香烯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右雷佐生联合榄香烯注射液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癌症患者58例,分为单药组(31例)和联用组(27例)。单药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基础上加用右雷佐生静脉滴注,联用组在单药组基础上联合榄香烯注射液。结果联用组主动脉增宽和心包积液等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低于单药组(P <0. 05)。结论右雷佐生联合榄香烯注射液可有效减轻蒽环类药物对癌症患者的心脏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21期)
药物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在静配中心应用密闭式药物配制和转运系统(closed-system drug transfer device,CSTD)对细胞毒性药物在工作环境中污染残留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环磷酰胺为示例药物,通过WIPE采样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静配中心配制舱内环境中环磷酰胺残留量。在常规配制方法配药的一个工作日配药结束时清理前、清理后以及连续应用3周CSTD进行配药工作后,分别进行3批采样。采样位置包括3个生物安全柜(BSC)操作台面、转运小推车、出舱台等19个位置。比较3批样本中环磷酰胺的残留量。结果常规配药清理去污前各监测点中位值为1.30(IRQ:0.24,2.60)ng/cm~2,去污后中位值为0.22(IRQ:0.08,0.53)ng/cm~2,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TD系统配药后,各监测点中位值为0.06(0.02,0.88)ng/cm~2,明显低于常规方法去污前(P<0.001),也低于常规方法去污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结论应用CSTD可有效减少细胞毒性药物在配制转运过程中的渗漏污染,从而显着减少相关医务人员的毒性药物职业暴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汪生,杭太俊.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检测策略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9
[2].余波,朱斌,杜琼,叶璇,刘莹莹.细胞毒性药物集中调配的环境污染及密闭式药物配制和转运系统应用评估[J].中华全科医学.2019
[3].赵艳,蒋军,陈学敏,徐瑾,薛鑫淼.耳毒性药物的种类及其对内耳的损伤机制与预防[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9
[4].杨仁君,梁小星,郭恒,王维娜,沈素.人胚胎干细胞在药物毒性风险评估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
[5].蒋梅,纪丽芝.从温病学斑疹论治探析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的中医药应对策略[J].中医肿瘤学杂志.2019
[6].侯艳,周波,刘晶.中药与天然药物遗传毒性研究的关注点[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段艳华,杨红忠,徐志伟,张城达,张立将.药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的眼科检查及考虑要点[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陈佳靓,郭宇鹏,贾鹏飞,金若敏,姚广涛.肾脏类器官在药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9].刘海英.新型肝芯片可跨物种识别药物毒性[N].科技日报.2019
[10].黄丹,李群益,施孝金,陈海飞.右雷佐生联合榄香烯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疗效观察[J].中国药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