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探针论文_王卫国

免疫探针论文_王卫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探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探针,荧光,纳米,传感器,特异性,生物。

免疫探针论文文献综述

王卫国[1](2019)在《基于贵金属高灵敏探针的设计、构建及其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组化是生物分析和临床诊断中经典的检测手段,但是这两种方法由于灵敏度较低,并不能满足发病初期对病原标志物的诊断。本论文主要是针对这两种免疫分析方法进行信号放大系统构建,提高检测灵敏度:1)基于重复单元信号放大体系制备AuNP-PAMAM聚集体用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基于纳米酶与生物酶双催化作用提升免疫分析中的信号,并采用hCG进行了响应信号的研究;3)构建高催化活性的Pd-Ru-Ir叁元金属纳米酶体系,并应用于免疫组化研究中,响应信号提升8.7倍。1、采用生物素和巯基化的PAMAM聚合物诱导纳米金聚集,并且与抗体偶联,形成一种类项链状的聚集体AuNP-PAMAM探针,该聚集体由多个纳米金重复结构单元组成,平均粒径达156 nm。将探针用于hCG的检测,线性区间为0.10-6.40 IU/L,灵敏度高达0.03 IU/L,与传统的BA-ELISA(0.8 IU/L)和经典的纳米金为载体的荧光探针(0.6IU/L)进行比较,AuNP-PAMAM探针灵敏度具有明显优势优势。2、构建了纳米酶和HRP双催化的Au@Pt-HRP探针,将该探针用于检测hCG,灵敏度高达0.10 IU/L,线性区间是0.40-12.80 IU/L,与BA-ELISA相比较而言,优势较明显,灵敏度提升近8倍。对于Au@Pt纳米酶表面结合的HRP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1-22个HRP分子能结合在Au@Pt纳米酶表面,超出传统的信号放大载体纳米金能结合的HRP分子数(11-12)。3、对于中空(Ag-Pt,Ag-Pd)和多孔状(Pd-Pt)等叁种纳米酶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多孔Pd-Pt纳米酶在TMB-H_2O_2的催化体系中活性最强。基于双催化探针的观念,合成了Pd-Pt-HRP探针,用于检测hCG,灵敏度高达0.07 IU/L。并通过XPS和TEM表征及氮吸附脱附实验等手段证明HRP分子能够进入Pd-Pt表面的孔道中。进一步的对该纳米酶表面的HRP分子数量做了计算,约31-32个酶分子能结合上该纳米酶。最后对纳米酶的两种基础晶面进行了合成,Pd-Pt八面体((111)晶面)纳米酶在催化作用中占据优势。4、对铂系金属中的四种贵金属(Rh、Ru、Pt和Ir)的催化性能做了比较,Ir更适合TMB-H_2O_2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叁元金属Pd-M-Ir(M=Rh、Ru和Au),对于Ir元素而言,在TMB-H_2O_2的催化体系中,催化活性随着d-band中心的下降而上升,将活性最高的Pd-Ru-Ir纳米酶应用于免疫组化中,所得到的光密度平均值高于商业化免疫组化信号8.7倍。(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3)

代涛[2](2019)在《基于类修饰DNA探针和免疫竞争法的RNA N~6-甲基腺苷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RNA化学修饰发现以来,研究者陆续发现了超过150种RNA修饰。其中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被证实是真核生物中含量最丰富的RNA化学修饰之一。生物体内不同水平的m~6A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而这些生物学功能的异常则是导致肿瘤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由于m~6A不会改变其与T和U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因此不能用标准杂交或测序技术直接检测m~6A;此外,目前缺乏能有效区分m~6A和A的化学方法,且RNA不稳定化学处理过程中降解增多,导致m~6A检测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受限;致使m~6A的确切生物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缓慢。因此,建立一种m~6A快速、准确检测方法对m~6A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抗m~6A抗体,既能识别RNA中的m~6A也能识别DNA中的m~6A为基础,建立了一种无标记且高特异的电化学免疫传感方法,用于RNA中m~6A的检测。首先,利用组氨酸标记的重组蛋白G(his-PG)将抗m~6A抗体定向固定于金电极表面,以提高抗原抗体结合效率;其次,以合成的类修饰DNA探针(L1)作为信号分子与m~6A-RNA竞争性结合抗m~6A抗体,以拓宽新方法的检测范围;然后,用核糖核酸酶(RNase A)水解与抗体结合的m~6A-RNA,以消除m~6A-RNA长度及碱基序列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提高准确度。最后,通过检测免疫传感器的电阻抗谱(EIS)信号,实现对RNA中m~6A的检测。结果: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所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该方法的线性范围较非竞争法有大幅增加,为0.05~200 nM;检测限低至0.016 nM(S/N=3)。此外,该免疫传感器成功实现了对HepG2、L02、HBE和A549细胞系总RNA中m~6A的检测。结论:本研究通过his-PG将抗m~6A抗体定向固定于金电极表面,不仅提高抗原抗体结合效率,而且也保证了每个抗体都能被抗原所饱和,提高方法的重复性。利用类修饰DNA探针作为信号分子与m~6A-RNA竞争结合抗m~6A抗体以扩大线性范围。同时利用RNase A的水解作用,消除了不同长度RNA和碱基序列对检测造成的干扰。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实现了对不同细胞系来源的总RNA中m~6A的检测,证明所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备准确检测生物样本来源的RNA中m~6A含量的潜力。(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倪然[3](2019)在《基于棒状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多模光学探针的制备及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疾病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然而,传统的单模纳米生物检测技术面临准确性不足、检测范围窄等瓶颈问题,多模纳米生物联检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合理设计多模纳米生物探针,避免信号间的串扰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实现高效多模生物联检的关键。本文以棒状纳米二氧化硅的形状编码和红外特征吸收为基础,与荧光、磁性等功能材料复合,构建多模纳米光学探针并将其用于多模生物联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了类皮克林乳液合成体系,利用上转换纳米粒子作为固体表面活性剂,制备了不同长径比的上转换纳米粒子@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棒并分析了其生长机理。开发了基于上转换纳米粒子@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棒的多模式免疫检测策略:利用其各向异性形状编码,在光学显微镜下实现了对待测物的快速筛查及半定量检测;利用二氧化硅的红外光谱指纹信号与上转换纳米粒子的荧光信号,提高了检测结果输出的信息通量和检测灵敏度,拓宽了检测范围。检测下限可达到400 fM,线性检测区间为500 fM-500 nM。同时,利用信号之间的相互验证,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信度,避免了假阳性结果的出现。(2)改进了类皮克林乳液体系,合成了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棒。以其特征红外吸收和形状编码为基础构建了多模纳米光学探针。通过探针独特的形状编码,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待测物进行快速筛查。利用磁性材料在外磁场下快速富集的特性,消除造成检测结果误差的“咖啡环”现象,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克服检测过程中固-液界面间的扩散势垒和界面效应,提升检测灵敏度,缩短检测时间。在磁场的辅助下,检测下限降低到920 fM,线性区间扩大为1 pM-50 nM,检测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3分钟。(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胡佳[4](2019)在《近红外荧光探针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红外荧光探针主要有有机荧光分子、量子点以及稀土配合物和单壁碳纳米管等,具有较强的信噪比以及组织穿透力。本文主要是以有机荧光分子作为侧重点,分析近红外荧光标记探针的性质以及相关的性能,并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结论和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应用出发,探究免疫分析中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应用现状,特别是在临床诊断标准分子免疫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近红外荧光探针对免疫层析法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磊[5](2019)在《新型荧光探针:设计、制备并应用于纳米药物载体荧光定量免疫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疗法、分子靶向疗法、基因疗法、放射疗法、免疫疗法和光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癌症治疗。纳米医学为精确的癌症治疗提供了创新的诊断或治疗方案。纳米材料通过改性设计后能够灵活设计出高性能的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以满足药物输送。遗憾的是大多数肿瘤内纳米颗粒被捕获在细胞外基质中或被血管周围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摄取。低癌细胞靶向效率和正常细胞的显着摄取表明需要使用定量方法重新评估纳米药物载体靶向过程和治疗机制。这对于开发使用纳米载体进行癌症治疗的新兴疗法(例如,基因组编辑,核酸疗法和免疫疗法)的策略非常重要。因此,急需开展一种简单,快速且具有普适性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实现纳米药物载体的高灵敏定量分析。本研究重点在于设计基于纳米材料的荧光探针作为标记物,利用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和高通量的荧光免疫分析方法量化纳米药物载体。具体工作如下:1.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半抗原,免疫原和抗体的制备与鉴定利用超声辅助法制备了内腔疏水、外部亲水的球形半抗原油胺接枝聚琥珀酰亚胺(PSI_(OAm))。鉴于载体蛋白增强纳米粒子的免疫原性,相继开展了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载体蛋白的纳米药物载体免疫原(PSI_(OAm)-BSA)和以卵清蛋白(OVA)的包被抗原(PSI_(OAm)-OVA)的制备。通过用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成功获得了效价为1/64000的抗纳米药物载体的多克隆抗体,为后续荧光免疫定量分析方法打下了基础。2.基于蒸发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制备用于蛋白质标记的多形貌碳点荧光纳米探针碳点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高抗光漂白性和无毒等特性是生物标记领域中最有前景的荧光探针之一。本实验利用水热法合成绿色、无毒碳点作为前驱体,以戊二醛为自组装引发剂,结合蒸发诱导自组装技术,研究了碳点纳米簇在pH=7.4,0.1M NaCl,0.01M PBS和0.1M PBS的溶液中对碳点纳米簇自组装形貌的影响。在pH=7.4时形成分散性较好的碳基纳米球,0.1M NaCl中形成碳基纳米线,0.01M PBS和0.1M PBS中形成碳基纳米带。发展了一种有效控制无机盐的浓度和类型来制备不同形貌碳基纳米荧光探针的新方法。并在pH=7.4时制备了球形碳点荧光探针,在形成球型碳点荧光探针的条件下,碳点纳米簇和蛋白质之间自组装,成功制备了新型碳点荧光探针标记蛋白,并优化了蛋白质的最佳标记量。3.碳点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精准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碳点相对于传统的荧光探针具有较高的抗光漂白性和无荧光闪烁特性。在定量分析实验中,碳点荧光探针可以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测量信号值的可信度。本实验中,基于荧光免疫分析法原理,以碳点荧光探针为抗体标记物,成功建立了碳点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法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获得了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标准曲线为F=13955.08-981.93lgC,其中F为荧光强度值,C为PSI_(OAm)的浓度。相关系数R~2=0.994,线性范围为5×10~(-4)-5×10~2ng/mL,检出限为0.15pg/mL,加标回收率为85%-103.6%,并对结构组成与分析物相似和不同的物质分别做了交叉反应实验,交叉反应率均不超过0.01%。发展了一种高灵敏、高通量、高特异性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新方法。4.硅基磁性荧光探针标记的荧光免疫测定超痕量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PSI_(OAm))通过高温共沉淀法,合成了正方形四氧化叁铁(Fe_3O_4),并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成功进行转水修饰,使其带有富余的正电荷。利用牛血清白蛋白作为异硫氰酸酯类荧光素的载体,以羟丙基环糊精(CD)作为抗猝灭剂和增加荧光素载体的负电性,并研究了不同类型和浓度的羟丙基环糊精对荧光素载体荧光强度的影响,根据静电相互作用获得磁性荧光探针。利用二氧化硅修饰,获得生物相容性好、亮度高和能进一步生物修饰的硅基磁性荧光探针。发展了一种高亮磁性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为荧光标记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提供了便利。本实验中,基于直接竞争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原理,以硅基磁性荧光探针作为抗体标记物,成功建立了硅基磁性纳米荧光探针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法高灵敏定量检测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获得了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标准曲线为F-F_0=11477.59-1537.63lgC,其中F为荧光强度值,F_0为空白背景,C为PSI_(OAm)的浓度。其相关系数R~2=0.994,线性范围为5×10~(-5)-5×10~3ng/mL,检出限为3×10~(-7)ng/mL,加标回收率为97%-112%,并对结构组成与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相似和不同的纳米药物载体分别做了交叉反应实验,交叉反应率均不超过0.01%。较碳点荧光免疫分析法而言,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硅基磁性荧光探针的磁分离特性和红区发光的探针发展了一种简单、高效和高特异性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王哲,洑颢,梁照恒,王福艳,周骏[6](2018)在《基于PS@Ag纳米探针和Si@Ag阵列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特性的肿瘤标志物免疫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g包覆聚苯乙烯球(PS@Ag)纳米探针和Ag覆盖硅金字塔结构(Si@Ag)阵列基底构建"叁明治"免疫结构,开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特性研究,实现了肝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检测.通过硝酸银原位还原生成PS@Ag纳米粒子,再依次链接4-巯基苯甲酸(4-MBA)及甲胎蛋白抗体(Anti-AFP)制备得到PS@Ag免疫探针.采用Langmiur-Bloggt膜技术、等离子体刻蚀和湿法刻蚀技术,以PS球阵列为模版,刻蚀大面积硅金字塔结构,再依次沉积Ag膜和链接Anti-AFP制备得到免疫基底.结果表明,基于"叁明治"免疫结构的SERS检测方案具有高灵敏度(检测极限为1.75fg·mL~(-1))和宽的动态范围(2fg·mL~(-1)~200ng·mL~(-1)).此外,对临床人体血清样品进行SERS免疫检测,得到了与化学免疫发光法一致的结果,而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应用于肝癌的早期检测与诊断.(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庞小溪,廖栩鹤,杜毓菁,张炳晔,刘萌[7](2018)在《放射免疫分子探针~(131)I-PD-L1 mAb的制备及体内显像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制新型放射免疫分子探针~(131)I-PD-L1 m Ab,在探索分子探针理化性质及体内安全性的基础上,开展荷瘤裸鼠在体靶向显像研究。方法优化放射性核素碘-131[~(131)I]标记抗人PD-L1单克隆抗体(m Ab)的标记条件,测定分子探针~(131)I-PD-L1 m Ab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并观察其急性毒性反应与致热原。静脉单次给药后,按不同时间点抽血测放射性计数,根据非房室统计矩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并计算药动学参数。建立荷U87裸鼠模型,进行体内肿瘤靶向性显像研究。结果分子探针~(131)I-PD-L1 m Ab的标记率为(80. 21±2. 98)%,放射化学纯度达(96. 51±1. 10)%。~(131)I-PD-L1 m Ab的放化纯在72h内均大于92%,放射稳定性良好,且亲水性较强(Lg P=-2. 51±0. 39)。该探针无急性毒性反应及致热原。半衰期T1/2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inf分别为15. 53 h与814. 16 kbq/m L×h。荷瘤裸鼠体内显像结果显示:荷U87实验组的肿瘤部位可见清晰显影,144h时肿瘤/非肿瘤(T/NT)比值达10. 32±0. 78(n=3);而阻断组的肿瘤部位未见明显放射性浓聚,T/NT比值分别为1. 14±0. 20(n=3)。结论~(131)I-PD-L1 m Ab标记简单,放化纯高,稳定性良好,特异性显像效果良好,体内应用安全,有望进一步应用于肿瘤的放射免疫显像与治疗研究。(本文来源于《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期刊2018年10期)

周进,张美玲,张俐,李翠霞,赵慧颖[8](2018)在《基于近红外上转换纳米探针的固相免疫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氯化物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尺寸均匀的NaYF_4∶Yb~(3+),Tm~(3+)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利用聚丙烯酸(PAA)取代UCNPs表面的油酸配体,引入羧基和人IgG的氨基共价结合(H端),再用蛋白G(protein G)作"桥"将兔抗羊IgG(r-a-g IgG)修饰在硅片表面(R端),以消除由于硅片"刚性"表面与r-a-g IgG分子直接偶联而导致其结构或构象的变化,从而实现硅片表面与r-a-g IgG的"柔性"生物偶联。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将H端和R端通过羊抗人IgG(g-a-h IgG)结合,建立了简单高效和快速灵敏检测溶液中g-a-h IgG的新型免疫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g-a-h IgG在5~400 nmol/L浓度范围内与上转换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传感器检测限为1.82 nmol/L,并表现出优秀的检测特异性。本项研究为临床各种重大疾病的免疫分析诊断提供了一种宽线性范围和高特异性的新型免疫方法和平台。(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程喜红[9](2018)在《基于功能纳米探针电化学免疫传感的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高灵敏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免疫传感是将电化学技术与免疫识别技术相结合而发展形成的新型生物传感器。它主要是以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为基础,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将生物化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实现对待测物的定量检测。电化学免疫传感因其仪器简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已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信号放大技术因其在提高免疫传感器的灵敏度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备受研究者关注。实现信号放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增大传感界面上捕获抗体的固载量实现信号的放大;二是利用生物酶或者模拟酶的催化性能设计纳米识别探针实现信号的放大。因此,本文构建了叁种基于信号放大策略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用于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灵敏检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CdTe量子点功能化碳纳米球电化学免疫传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功能化碳纳米球(CNS)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并实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灵敏检测。实验首先合成了粒径均匀的CdTe QDS和CNS,并利用带正电的壳聚糖(CS)将带负电的CdTe QDS功能化到带负电的CNS表面。接着利用EDC/NHS将抗体功能化到CNS@CdTe上合成CNS@CdTe-Ab功能纳米探针。同时在玻碳电极表面电沉积形成金纳米粒子,并通过Au-S键将捕获抗体固定到修饰电极表面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然后基于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将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识别到抗体功能化的电极上,并进一步将合成的纳米探针识别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最后溶出纳米探针中的Cd~(2+),并利用方波伏安法实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灵敏检测。实验还对影响免疫传感器检测性能的参数(如抗体浓度、免疫反应时间和检测液的pH)进行了优化。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该免疫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浓度在1.21×10~2~1.21×10~7CFU mL~(-1)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47CFU mL~(-1)。同时,该免疫传感器对非目标菌(如大肠杆菌、乳酸菌和副溶血弧菌)无明显的检测信号,表现出较好的检测特异性。实验还进一步利用该免疫传感器对实际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检测的回收率在88.9%~109.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8%~6.3%之间,结果表明该免疫传感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DNAzyme功能化金/铂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灵敏检测建立了一种基于DNAzyme和链酶亲和素双功能化的金/铂纳米复合材料(Au@Pt)作为纳米探针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实验首先合成了海胆状的Au@Pt,并分别将链酶亲和素和巯基化的DNAzyme功能化到Au@Pt表面,利用Au@Pt以及DNAzyme对H_2O_2的催化作用,构建双重信号放大作用的纳米探针。同时,将GO@AuNPs纳米复合材料修饰在电极表面用来固定链酶亲和素,然后基于生物素与链酶亲和素之间的亲和反应,将生物素化抗体-菌的复合物识别到修饰电极表面,并进一步将纳米探针识别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生物素化抗体上,最后利用电流-时间曲线进行电化学检测。实验还对影响免疫传感器检测性能的参数(如抗体浓度、免疫反应时间、亲和反应时间和H_2O_2浓度)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该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52×10~2~1.52×10~7CFU mL~(-1),检测限为25CFU mL~(-1)。该免疫传感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还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特异性。在实际样品的检测过程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回收率在90.4%~1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6%~7.7%之间,表明该传感器可用于实际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灵敏检测。3.二茂铁二甲酸(Fc)功能化的聚苯乙烯-丙烯酸球(PSA)模拟酶信号放大策略的构建及其在电化学免疫传感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PSA@Fc纳米球模拟酶信号放大策略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实现对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灵敏检测。实验合成了粒径均一、分散均匀的PSA球,然后在光照的条件下将Fc聚合到PSA球表面制得PSA@Fc,接着利用EDC/NHS将抗体功能化到PSA@Fc上合成PSA@Fc-Ab纳米探针。该纳米探针可作为模拟酶催化过氧化氢,实现免疫传感器检测信号的放大。同时利用静电吸附作用将金纳米粒子(AuNPs)组装到玻碳电极表面实现抗体的固定,然后利用电极表面功能化的抗体捕获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进一步将纳米探针识别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最后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进行电化学检测。实验还对影响免疫传感器性能的参数(如抗体浓度、免疫反应时间、检测液的pH和H_2O_2浓度)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该免疫传感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线性检测范围为6.5×10~1~1.3×10~7CFU mL~(-1),检测限为18CFU mL~(-1)。在实际样品的检测过程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回收率在89.2%~111.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51%~7.32%之间,表明该免疫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周进[10](2018)在《基于上转换荧光纳米探针的免疫生物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液免疫检测是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各种血液免疫检测方法中,荧光标记物为基础的光学免疫检测由于方法简单并且灵敏度高在疾病诊断及疗效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荧光标记物多为紫外或可见光激发,组织穿透深度浅,生物光损伤大,且会产生荧光背景,降低信噪比。稀土掺杂的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能吸收近红外光子并发射紫外或可见光光子,这种新型发光材料的发展为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由于采用近红外光激发,稀土掺杂的上转换纳米粒子具有组织穿透深度深、生物光损伤小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同时其寿命长、毒性低、化学稳定性好,光谱峰位随掺杂稀土离子种类可调,是荧光免疫检测的理想探针材料。荧光免疫传感器将荧光标记技术的高灵敏度和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结合起来,与传统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紧凑,成本低廉和操作简便等诸多优势。本论文中,我们以合成的高质量NaYF_4:Yb~(3+),Tm~(3+)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为荧光探针,硅片为固相载体,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固相免疫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缓冲液中羊抗人Ig G的检测。在高质量Na YF_4:Yb~(3+),Tm~(3+)上转换荧光纳米探针的设计与制备、固相载体的修饰和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方面开展了研究,主要成果概括如下:(1)以氯化物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高质量的Na YF_4:Yb~(3+),Tm~(3+)UCNPs,纳米粒子直径约为23 nm,尺寸分布均匀,分散性好;结晶质量高,为纯六方相晶体;在980 nm激光激发下纳米粒子发出肉眼可见的明亮蓝紫光。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改变NH4F的用量实现了纳米粒子尺寸和形貌的可控调节。(2)利用去配体法将纳米粒子从油相转移到水相,并通过聚丙烯酸(PAA)引入了羧基,使纳米粒子拥有了非常好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为纳米粒子在生物应用中的进一步功能化修饰提供了可能。将人Ig G偶联到UCNPs表面,构建上转换荧光纳米探针;用蛋白G(protein G)作“桥”将兔抗羊Ig G修饰在硅片表面构建固相载体,protein G可以提高兔抗羊Ig G的分子活性并控制其活性端的取向,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3)利用构建的免疫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缓冲液中羊抗人Ig G的检测。随着溶液中羊抗人Ig G浓度的增加,固相载体表面的上转换发光逐渐增强,在5-400 n M的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羊抗人Ig G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达1.82 n M,并表现出良好的检测特异性和稳定性。本项工作有望用于血液中多种抗原抗体和DNA的检测,为临床各种重大疾病的快速免疫分析诊断提供了一种宽线性范围和高特异性的新型检测方法和平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免疫探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自RNA化学修饰发现以来,研究者陆续发现了超过150种RNA修饰。其中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被证实是真核生物中含量最丰富的RNA化学修饰之一。生物体内不同水平的m~6A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而这些生物学功能的异常则是导致肿瘤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由于m~6A不会改变其与T和U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因此不能用标准杂交或测序技术直接检测m~6A;此外,目前缺乏能有效区分m~6A和A的化学方法,且RNA不稳定化学处理过程中降解增多,导致m~6A检测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受限;致使m~6A的确切生物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缓慢。因此,建立一种m~6A快速、准确检测方法对m~6A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抗m~6A抗体,既能识别RNA中的m~6A也能识别DNA中的m~6A为基础,建立了一种无标记且高特异的电化学免疫传感方法,用于RNA中m~6A的检测。首先,利用组氨酸标记的重组蛋白G(his-PG)将抗m~6A抗体定向固定于金电极表面,以提高抗原抗体结合效率;其次,以合成的类修饰DNA探针(L1)作为信号分子与m~6A-RNA竞争性结合抗m~6A抗体,以拓宽新方法的检测范围;然后,用核糖核酸酶(RNase A)水解与抗体结合的m~6A-RNA,以消除m~6A-RNA长度及碱基序列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提高准确度。最后,通过检测免疫传感器的电阻抗谱(EIS)信号,实现对RNA中m~6A的检测。结果: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所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该方法的线性范围较非竞争法有大幅增加,为0.05~200 nM;检测限低至0.016 nM(S/N=3)。此外,该免疫传感器成功实现了对HepG2、L02、HBE和A549细胞系总RNA中m~6A的检测。结论:本研究通过his-PG将抗m~6A抗体定向固定于金电极表面,不仅提高抗原抗体结合效率,而且也保证了每个抗体都能被抗原所饱和,提高方法的重复性。利用类修饰DNA探针作为信号分子与m~6A-RNA竞争结合抗m~6A抗体以扩大线性范围。同时利用RNase A的水解作用,消除了不同长度RNA和碱基序列对检测造成的干扰。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实现了对不同细胞系来源的总RNA中m~6A的检测,证明所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备准确检测生物样本来源的RNA中m~6A含量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探针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卫国.基于贵金属高灵敏探针的设计、构建及其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代涛.基于类修饰DNA探针和免疫竞争法的RNAN~6-甲基腺苷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3].倪然.基于棒状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多模光学探针的制备及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胡佳.近红外荧光探针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研究.2019

[5].李磊.新型荧光探针:设计、制备并应用于纳米药物载体荧光定量免疫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9

[6].王哲,洑颢,梁照恒,王福艳,周骏.基于PS@Ag纳米探针和Si@Ag阵列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特性的肿瘤标志物免疫检测[J].光子学报.2018

[7].庞小溪,廖栩鹤,杜毓菁,张炳晔,刘萌.放射免疫分子探针~(131)I-PD-L1mAb的制备及体内显像实验[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8

[8].周进,张美玲,张俐,李翠霞,赵慧颖.基于近红外上转换纳米探针的固相免疫检测研究[J].发光学报.2018

[9].程喜红.基于功能纳米探针电化学免疫传感的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高灵敏检测[D].江苏大学.2018

[10].周进.基于上转换荧光纳米探针的免疫生物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免疫探针论文_王卫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