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硝态氮论文_于红梅,王志刚,葛建军,高婷,孔祥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残留硝态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物,土壤,冬小麦,旱地,同位素,苜蓿,氮肥。

残留硝态氮论文文献综述

于红梅,王志刚,葛建军,高婷,孔祥忠[1](2014)在《适量施肥提高土壤残留硝态氮利用率及菠菜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菜地耕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高和当季肥料氮利用率低的问题,该研究通过田间注射外源标记氮(15N)微区试验,在土体15 cm(N15)和30 cm(N30)设置标记点,同时设置不施氮肥(N0)、传统施氮量(N1)、传统施氮量的70%(N2)和传统施氮量的40%(N3)4个施氮处理,研究土壤耕层残留硝态氮对菠菜产量及当季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15和30 cm标记处理下传统施氮量70%和40%处理,与传统施氮处理的菠菜产量相比较均未达到显着差异(p>0.05),但菠菜对标记氮的利用率随施氮量降低而提高,N3N15处理残留氮利用率为22.7%,分别是N1N15、N2N15处理的2.1倍、1.3倍;N3N30处理残留氮利用率为27.5%,分别是N1N30、N2N30处理的3.8和2.2倍。无论是有标记处理还是无标记处理,肥料氮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15 cm标记处理中,N3处理当季氮肥利用率为45%,是N1处理的3.5倍,N2处理的3.4倍;30 cm标记处理中,N3处理当季氮肥利用率为43.8%,是N1处理的4.2倍,N2处理的3.7倍。说明氮肥施用量降低到传统施氮量的40%,不会明显降低菠菜产量,土壤中残留氮素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明显提高当季氮肥利用率,为蔬菜生产中合理降低氮肥施用,减少无机氮素残留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6期)

李云,刘炜,王朝辉,高亚军[2](2014)在《不同作物对旱地农田残留硝态氮的利用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土高原南部娄土上,通过2a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和苜蓿对土壤中不同累积量的残留硝态氮的利用差异。研究包括0—3 m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量(设N1、N2、N3、N4、N5和N6共6个水平,残留硝态氮量依次增加)和作物种类(冬小麦和苜蓿)2个因素,分别采用冬小麦-夏休闲-冬小麦和苜蓿连作种植方式。结果表明,不施用氮肥条件下,冬小麦-休闲-冬小麦轮作周期与苜蓿连作2a内,土壤残留硝态氮的消长有明显差异。在第1季小麦生长期间,小麦的氮素携出量(63.9—130.3 kg/hm2)、氮素携出量占播前残留硝态氮量的比例(18%—27%)及氮素携出量占该生长季硝态氮减少量的比例(29%—62%)均显着高于同期的苜蓿处理。在第2个生长季内,苜蓿的氮素携出量是小麦当季氮素携出量的近6倍,但由于苜蓿固氮作用强烈,至第2生长季结束后,0—3 m土壤硝态氮量与苜蓿播前相比平均只减少了72.4 kg/hm2,而麦田0—3 m土壤硝态氮量与小麦播前相比减少了158.3 kg/hm2。在短期内如果通过种植作物消耗土壤剖面的残留硝态氮,冬小麦比苜蓿更有优势。第1季小麦氮素携出量与小麦播前0—2 m(r=0.920**)和0—3 m(r=0.857*)土层残留硝态氮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0—1 m土层残留硝态氮量没有显着相关性;第1生长季苜蓿氮素携出量与播前0—1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846*),而与0—2 m和0—3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相关性并不显着。小麦比苜蓿能利用更深土层中的硝态氮。随着播前0—3 m土壤残留硝态氮的增加,小麦和苜蓿地上部氮素携出量呈增加的趋势,硝态氮表观损失也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3期)

刘辰琛,张丽娟,吉艳芝,王珏,巨晓棠[3](2011)在《植物栽培体系消减华北潮褐土残留硝态氮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植物种类与种植制度消减土壤剖面累积硝态氮的效果。【方法】以华北平原潮褐土硝态氮高累积粮田为对象,设置作物、牧草、林木及休闲田间小区试验,采集测定土壤、植株及根系样品,分析几种植物栽培体系消减效果。【结果】(1)牧草单作或间作的地上生物量和吸氮量随种植年限增加明显递增,且种植2年后累积显着高于农作物轮作及生草休闲;杨树虽具有极大的生物量,但对氮素吸收在修复次年显着降低,明显低于牧草单作或间作,接近作物轮作和生草休闲。(2)0—200 cm土层硝态氮消减量呈现出杨树<生草休闲<苜蓿、苜蓿+无芒雀麦和作物轮作<苇状羊茅。(3)杨树根区及深层累积硝态氮具有强烈向下淋洗趋势,分别在80—100 cm和120—180 cm土层出现峰值,深层硝态氮较种植前向下淋移了60 cm;生草休闲累积硝态氮在剖面中发生一定程度的淋洗且至深层累积。(4)0—100 cm区域植物的根长密度与相应区域土壤硝态氮的消减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在通体高量积累硝态氮的土壤上,可以通过牧草单作或间作实现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快速消减,而且苇状羊茅对深层累积硝态氮提取能力较强,苜蓿在相对长期的修复中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9期)

张丽娟,巨晓棠,吉艳芝,张福锁,彭正萍[4](2010)在《夏季休闲与种植对华北潮土剖面残留硝态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高丹草(Pacesetter)结合单作春玉米(Zea mays L.)及休闲,探讨华北潮土区夏季多雨时期,牧草、作物及休闲叁种土地管理方式土壤剖面0—200 cm NO3--N的分布及运移。研究表明,整个生长季节叁种土地管理方式土壤NO3--N逐渐向下层移动,高丹草、玉米地均表现为NO3--N的逐渐耗竭,休闲地则为波浪式上升;种植结束时休闲地在0—200 cm土壤层次硝态氮较种植前增加,高丹草、玉米地则表现为较种植前降低,NO3--N在剖面60—80 cm深度出现积累。与休闲相比,植物对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吸收显着减少了硝态氮向深层的淋溶,而休闲却增加了硝态氮向深层淋溶的风险。根长密度及根干重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在0—30 cm土层高丹草明显大于玉米,0—60 cm区域植物根长密度与相应层次土壤NO3--N消减量呈现显着正相关。高丹草对土壤上层氮素的吸收消耗大于玉米,其对截获残留硝态氮,阻止硝态氮大量向下迁移的作用更强,体现出植物吸收的"安全网"功能。(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葛建军[5](2009)在《菜地土壤残留硝态氮的生物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约化农业发展伴随着农用化学品投入的增加,氮肥的高量投入导致菜地生态系统氮素持续盈余,我国江淮间蔬菜种植体系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中大量残留硝态氮,其对后作的氮素供应潜力以及向土壤深层和地下水淋洗程度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外源标记硝态氮注射法、高残留硝态氮土壤剖面的作物吸收法,设置田间微区试验,通过土壤剖面取样技术和土壤溶液提取器,研究合肥及周边地区菜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为本地区残留硝态氮的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15N微注射的田间微区试验法,研究了蔬菜种植体系中菠菜、甘蓝两种蔬菜对土壤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利用的差异。试验表明,在N0、N1、N2、N3条件下,菠菜对15㎝和30㎝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0.71%、13.31%、20.54%、25.95%和20.25%、9.59%、14.98%、30.65%,平均利用率为20.48%、11.45%、17.76%、28.30%,其中菠菜在N3条件下达即传统施氮量的40%时对30㎝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最高,这说明在传统施氮量的基础上减少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挖掘植株对深层标记硝态氮的吸收。就当季肥料氮利用率来看,在N3条件和15㎝和30㎝标记硝态氮条件下,菠菜对肥料氮的利用率最高,达44.39%。在N0、N1、N2、N3条件下,后茬甘蓝对15㎝和30㎝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15.12%、7.61%、11.88%、9.16%和11.58%、5.55%、9.67%、8.98%,平均利用率为:13.35%、6.58%、10.78%、9.07%。其中甘蓝在N0条件下即不施氮时对15㎝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最高。(2)菠菜收获后,15N标记处理的土壤剖面硝态氮均出现了明显的积累峰,而后茬甘蓝收获后,15N标记处理的土壤剖面硝态氮均未出现明显的积累峰。(3)土壤剖面无论上部的累积硝态氮还是下部的累积硝态氮,在土壤水分的作用下,都发生了垂直和水平移动,且表现出上层标记硝态氮移动距离长,下层移动距离短的趋势。在本试验的水氮管理条件下,甘蓝生长期间没有明显的自由水流通过土壤剖面90㎝深处,因而在甘蓝生长季内也没有发生硝态氮的强烈淋洗。(4)利用15N标记的方法能够明确的计算出植物对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是研究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残留硝态氮去向及植物有效性的较好方法;植物通过吸收富集硝态氮降低其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挖掘土壤中的残留氮素,同时也达到修复硝态氮严重累积土壤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张丽娟[6](2004)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集约化农业发展伴随着农用化学品投入的增加,氮肥的高量投入导致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持续盈余,我国北方灌溉农作体系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中大量残留NO_3~--N,其对后作的氮素供应潜力以及向土壤深层和地下水淋洗程度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外源标记~(15)NO_3~--N注射法、高残留硝态氮土壤剖面的作物吸收法,设置田间微区试验、土柱管栽试验,通过土壤溶液提取器和土壤剖面取样技术,研究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为残留NO_3~--N的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在本试验水氮管理条件下,菠菜对土壤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显着大于小麦;菠菜对土壤剖面15 cm、45 cm、75 cm位置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8.2%、22.3%、16.3%。小堰54对相应位置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1.8%、17.4%、11.5%,而京411为21.8%、11.6%、7.4%,小堰54显着高于京411。土柱管栽试验获得相似的结论,但由于根系吸收区域土柱管栽试验的限定,作物对土壤剖面相应层次NO_3~--N的利用率高于田间微区试验。2个小麦品种根长密度与相应土层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田间微区试验中菠菜对土壤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虽然存在随根长密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但未达到显着水平。 在耕层施氮和不施氮的条件下,玉米对注射于土壤剖面110 cm处标记的~(15)NO_3~--N的利用率分别为11.9%和6.7%;土壤耕层施用氮肥促进了玉米中下层根系的发育,提高了对深层标记NO_3~--N的利用率;植物利用土壤深层累积NO_3~--N,避免硝态氮进一步向浅层地下水迁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人为控制灌水的土柱管栽试验条件下,拔节-孕穗-扬花-成熟4个生育时期,小麦对不同深度标记硝态氮的吸收量及利用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拔节期对10-20 cm、40-50 cm和70-80 cm深度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15.7%、3.4%、和1.2%,孕穗期对3个标记深度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30.6%、10.7%和3.9%,扬花期分别为33.1%、13.1%和5.1%,成熟期分别为32.5%、12.4%和4.7%;试验结果表明了小麦不同生育期利用土壤硝态氮的深度,为推荐施肥中“氮素同期供应”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预设的硝态氮高残留剖面上,夏季种植高丹草对土壤上层氮素的吸收消耗大于玉米,根区范围残留NO_3~--N低于种植玉米处理,高丹草比玉米在截获残留硝态氮,阻止其大量向下迁移的作用更强,体现出植物吸收的“安全网”功能;裸地休闲增加了硝态氮淋洗的危险。 在试验水氮管理条件下,作物生长期间没有明显的自由水流通过土壤剖面100 cm深处,因而在作物生长季内也没有NO_3~--N的强烈淋洗。田间微区试验土壤15 cm、45 cm、75 cm标记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向下移动距离较小,分别为65 cm、45 cm、25 cm,未移出作物根区(1 m),表现出上层标记硝态氮移动距离长,下层移动距离短的规律;土壤深层110 cm处标记的硝态氮,也没有发生明显迁移,仅以标记区域为中心向上和向下扩散了20 cm左右。在夏季休闲与种植土地管理方式中,硝态氮均迁移累积于60-80 cm土壤层次。(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04-06-01)

残留硝态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黄土高原南部娄土上,通过2a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和苜蓿对土壤中不同累积量的残留硝态氮的利用差异。研究包括0—3 m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量(设N1、N2、N3、N4、N5和N6共6个水平,残留硝态氮量依次增加)和作物种类(冬小麦和苜蓿)2个因素,分别采用冬小麦-夏休闲-冬小麦和苜蓿连作种植方式。结果表明,不施用氮肥条件下,冬小麦-休闲-冬小麦轮作周期与苜蓿连作2a内,土壤残留硝态氮的消长有明显差异。在第1季小麦生长期间,小麦的氮素携出量(63.9—130.3 kg/hm2)、氮素携出量占播前残留硝态氮量的比例(18%—27%)及氮素携出量占该生长季硝态氮减少量的比例(29%—62%)均显着高于同期的苜蓿处理。在第2个生长季内,苜蓿的氮素携出量是小麦当季氮素携出量的近6倍,但由于苜蓿固氮作用强烈,至第2生长季结束后,0—3 m土壤硝态氮量与苜蓿播前相比平均只减少了72.4 kg/hm2,而麦田0—3 m土壤硝态氮量与小麦播前相比减少了158.3 kg/hm2。在短期内如果通过种植作物消耗土壤剖面的残留硝态氮,冬小麦比苜蓿更有优势。第1季小麦氮素携出量与小麦播前0—2 m(r=0.920**)和0—3 m(r=0.857*)土层残留硝态氮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0—1 m土层残留硝态氮量没有显着相关性;第1生长季苜蓿氮素携出量与播前0—1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846*),而与0—2 m和0—3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相关性并不显着。小麦比苜蓿能利用更深土层中的硝态氮。随着播前0—3 m土壤残留硝态氮的增加,小麦和苜蓿地上部氮素携出量呈增加的趋势,硝态氮表观损失也显着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留硝态氮论文参考文献

[1].于红梅,王志刚,葛建军,高婷,孔祥忠.适量施肥提高土壤残留硝态氮利用率及菠菜产量[J].农业工程学报.2014

[2].李云,刘炜,王朝辉,高亚军.不同作物对旱地农田残留硝态氮的利用差异[J].生态学报.2014

[3].刘辰琛,张丽娟,吉艳芝,王珏,巨晓棠.植物栽培体系消减华北潮褐土残留硝态氮的效果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1

[4].张丽娟,巨晓棠,吉艳芝,张福锁,彭正萍.夏季休闲与种植对华北潮土剖面残留硝态氮分布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

[5].葛建军.菜地土壤残留硝态氮的生物有效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

[6].张丽娟.农田生态系统中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1 不同植物收获后不同土层残留的硝态氮...蔬菜收获后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施氮量对夏玉米土壤残留硝态氮...1 不同栽培模式及不同施氮量下 0~200 c...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含量开花期和收获期不同水氮处理0~200 cm...

标签:;  ;  ;  ;  ;  ;  ;  

残留硝态氮论文_于红梅,王志刚,葛建军,高婷,孔祥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