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知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重复知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复知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个体化,理论,标记,正字法,效应,情绪,加工。

重复知盲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Yoon,HoYung,李程程,肖雪珍,王爱平[1](2016)在《韩-汉跨语言词义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语义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考察非平衡韩-汉双语者在语言内和语言间词义水平的RB效应。实验1采用韩语双字词为实验材料探究韩语语言内的RB效应,结果表明在韩语词汇水平存在RB效应。实验2采用两个关键词为韩语(R1)和汉语(R2)双字词,并通过韩-汉语间隔词W的语言类型变化探究韩、汉语言间的RB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语言类型的间隔词的正确率有显着差异,语义重复词R2在重复条件的正确率显着高于非重复条件,出现语义重复启动效应。本研究结论是:(1)在韩语语言内词水平存在RB效应,具有语言类型普遍性;(2)韩、汉跨语言语义水平出现语义重复启动效应,而未发生RB效应,表明双语者在加工韩、汉两种语言时,采用分别形式表征和共享语义表征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侯秀,陈燕,冷英[2](2016)在《注意分配的集中-分散倾向对重复知盲和注意瞬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注意分配的集中-分散倾向对重复知盲与注意瞬脱的影响,随机选取75名被试,完成整体/局部加工任务以及快速系列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任务.按照整体/局部加工任务中局部干扰的分数排序,在分数两端分别选取24名被试作为注意集中组和注意分散组被试.对两组被试的瞬脱和知盲的效应量以及目标刺激的报告率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注意集中组而言,重复知盲与注意瞬脱呈显着的负相关,而对于注意分散组而言,重复知盲与注意瞬脱不相关;注意集中-分散倾向对非重复条件下T2的正确率影响不显着,而对重复条件下C2的正确率影响显着,注意集中组C2的报告率较低,注意集中组对C1的报告率高于注意分散组.该结果表明,lag2条件下重复知盲在某种程度上是T2报告率在瞬脱基础上的进一步降低,重复知盲的产生发生在报告阶段.结果支持重复知盲的竞争假设以及注意资源分配最优化假设.(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王富[3](2015)在《不同情绪线索下特质焦虑大学生的重复知盲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大量研究表明,高特质焦虑者及焦虑症患者对负性信息存在特定注意偏向。但多数研究以情绪词语为实验材料,而不是采用生态效度更高、更接近生活实际的面孔情绪图片;有的研究虽采用了面孔情绪图片作为实验材料,但未将正性、中性、负性情绪线索放在一起考察。重复知盲效应作为认知效应的一种,注意资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最新的理论解释中,竞争假设模型更加强调注意资源在有时间限制认知活动中的竞争。本研究采用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中的特质焦虑分量表(T-AI)对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被试进行筛选,以正性、中性、负性面孔情绪图片为实验材料,验证不同特质焦虑水平大学生的注意偏向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注意偏向为切入点,考察特质焦虑大学生特定注意偏向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间接验证竞争假设模型合理与否。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不同情绪线索条件、不同特质焦虑水平下,在大学生身上均观察到了返回抑制现象和重复知盲现象。(2)高特质焦虑大学生更难摆脱负性信息的影响,在负性情绪线索下具有更差的返回抑制能力,存在特定的注意偏向。(3)与低特质焦虑大学生相比,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在负性情绪线索下出现了更大的重复知盲量。(4)关于重复知盲效应的理论解释中,竞争假设模型更为科学合理。(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岳培娜[4](2015)在《情绪词的重复知盲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复知盲效应是指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任务中,被试在即时回忆第二次出现的重复刺激时出现的阻碍现象。采用实验法,以31名大学生(成年早期组)和30名老年人(成年晚期组)作为被试,探讨了呈现时间和序列位置对成年期个体情绪词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研究由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包括两个实验。研究一探查了成年早期个体呈现时间和序列位置对情绪词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研究二探查了成年晚期个体呈现时间和序列位置对情绪词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并对成年早期个体和成年晚期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本研究得到以下8点结论。(1)成年早期个体,负性词引起的重复知盲效应显着强于中性词引起的重复知盲效应。(2)成年晚期个体,正性词引起的重复知盲效应显着强于中性词引起的重复知盲效应。(3)无论是成年早期个体还是成年晚期个体,情绪词重复知盲效应随着呈现时间的增加而减弱。(4)成年早期个体,位于序列位置两端的刺激引起的重复知盲效应显着强于位于序列位置中间的刺激引起的重复知盲效应。(5)成年晚期个体,位于序列位置前部的刺激引起的重复知盲效应显着强于位于序列位置后部的刺激引起的重复知盲效应。(6)成年晚期个体正性词、中性词和负性词引起的重复知盲效应均分别显着强于成年早期个体正性词、中性词和负性词引起的重复知盲效应。(7)当呈现时间为125ms和142ms时,成年晚期个体的重复知盲效应显着强于成年早期个体的重复知盲效应。(8)当重复刺激位于序列位置的1-3位置、2-4位置和3-5位置时,成年晚期个体的重复知盲效应均分别显着强于成年早期个体的重复知盲效应。(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5-04-01)

武悦,王爱平[5](2015)在《汉字部件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不同部件特点的汉字材料探究在汉字部件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当两个关键字R1和R2的相同部件在不同位置及二者为部件包含关系时的重复知盲效应。两个实验结果表明,汉字部件水平存在重复知盲效应,但部件位置对重复知盲效应无显着影响;而当一个关键字为独体字且是另一个关键刺激的部件时,重复知盲效应在R2为独体字时要比合体字更强。研究结论是,重复知盲效应受汉字部件特点的影响;在两个关键刺激中相同部件面积的大小影响重复知盲效应的强度,而相同部件的位置则无影响。因重复知盲现象可以发生在汉字部件水平,基于SPI理论,重复知盲现象很可能是一种在线的知觉失败现象。(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肖雪珍,王爱平[6](2015)在《重复知盲效应的理论之争及脑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复知盲现象自被发现至今已走过四分之一世纪,这期间重复知盲的产生机制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并有标记个体化理论、类型节点不应期理论、竞争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和建构/归因理论等多种理论解释。大量研究证明,重复知盲是一种视知觉失败现象,但也有研究认为它是一种记忆失败现象。很多研究还发现,重复知盲不仅受到呈现时间和间隔刺激个数的限制,还受到实验材料的性质、刺激的空间位置及人们的反应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ERP和f MRI等技术的利用,从更深层次揭示了重复知盲产生的脑机制。同时,重复知盲也作为一种实验范式应用于视觉加工领域的研究中。目前关于重复知盲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5年02期)

刘欣欣,冷英,卢家楣[7](2014)在《N-Back任务中重复知盲的衰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复知盲(Repetition blindness,简称RB)是近二十年来知觉和记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指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简称RSVP)任务中,被试对重复的项目不能报告或报告时产生困难。N-back任务要求被试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本研究拟以高频汉字为研究材料,采用RSVP范式,操作目标刺激的重复性和刺激数,实验1探讨逆向报告任务中的重复知盲效应,结果是刺激性质主效应显着,重复条件C1(重复的汉字)的平均正确报告率显着低于非重复条件;刺激个数主效应显着,刺激数为5的平均正确报告率显着高于刺激数为6的报告率;刺激性质与刺激数交互效应不显着。实验2探讨重复知盲在N-back任务中是否得到衰减,结果是刺激性质主效应显着,重复条件的平均正确报告率高于非重复条件;刺激个数主效应不显着;刺激性质与刺激个数交互效应不显着。结果表明:(1)逆向报告时,仍然会出现重复知盲效应;(2)在N-back任务中,没有出现重复知盲效应。(3)实验结果支持注意资源分配最优化假设。本研究探索了N-Back任务中重复知盲的现象,丰富了重复知盲的研究内容,开拓了重复知盲研究的新视角。(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张界平[8](2014)在《类属重复及非目标刺激特征对重复知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复知盲是指在快速序列的视觉呈现任务中(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简称RSVP),被试对重复刺激(第二个)往往报告不出来的现象。目前,在国外以英文文字为材料的研究较多,而在国内以汉字为材料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系统地介绍了重复知盲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有关该现象的理论解释、最新进展。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作业任务、目标刺激的特征来研究影响重复知盲的因素、发生水平以及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目标刺激的类属关系、非目标刺激特征方面,以汉字的动物字为材料研究类属之间的重复知盲以及非目标字的音形特征对重复知盲的影响。研究分为二个大实验,四个分实验来进行,实验1研究了目标刺激之间的类属关系和非目标刺激与第一个目标刺激(C1)的音形相关关系对重复知盲的影响。实验2研究了目标刺激之间的类属关系及非目标刺激与第二个目标刺激(C2)的音形相关关系对重复知盲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类属之间也可以发生重复知盲,强度小于重复字。非目标刺激与C1的相同的音形特征对完全重复组、类属重复组的重复知盲有影响,可以降低他们的重复知盲。实验2的结果表明:非目标刺激的与C2相同的音形特征对重复知盲有影响,在完全重复组和类属重复组上出现了分离效应,对完全重复组,非目标刺激与C2相同的音形特征可以降低它的重复知盲,对类属重复组,可以增大它的重复知盲。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重复知盲可以发生类属水平上。(2)重复刺激的类型受到激活,重复知盲是由于标记个体化失败所导致的,支持标记个体化理论。(3)非目标刺激与目标刺激相同的音形特征对完全重复组的重复知盲有降低作用,对于类属重复组,非目标刺激与C1相同的音形特征有利于降低重复知盲,非目标刺激与C2相同的音形特征会增大重复知盲,支持竞争假设理论。(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冷英,邹煜晖,莫雷[9](2014)在《刺激的编码效力对重复知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变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的编码效力,探讨重复知盲发生的机制。采用RSVP任务,操作目标的重复性与目标的性质(实验1a和实验2)、位置(实验1b)和非目标的字频(实验2),对比不同条件下第二个重复刺激的正确报告率。结果是:(1)非目标为字母、目标是字母时的重复知盲大于目标为电脑符号时的重复知盲。(2)非目标为字母、目标为电脑符号时,目标在1和3位置时出现了重复知盲,而在2和4位置时没有出现重复知盲。(3)当非目标为高频汉字、目标也是高频汉字时的重复知盲大于目标为符号时的重复知盲。(4)当目标为高频汉字、非目标是高频汉字时出现了重复知盲,而非目标是低频汉字时重复知盲消失。实验结果表明,字母和汉字条件下,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的编码效力都会对重复知盲产生影响,支持竞争假设。(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夏依婷,冷英,陈燕,王纪妹,程晓荣[10](2012)在《汉语颠倒词加工中重复知盲发生的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汉语中的颠倒词为材料,探讨汉语重复知盲的发生水平。采用RSVP方式呈现包含颠倒词对(C1和C2)的句子列表或词语列表,让被试对列表中的词进行全部报告或报告是否存在重复词,记录报告C2的正确率。叁个实验采用3(词语的重复性:颠倒重复、完全重复、不重复)×2(颠倒词对的意义相似性:意义不同、意义相似)两因素被试内设计,结果在全部报告和报告是否存在重复词的实验中都出现重复性和意义相似性的交互效应,但不同实验任务,数据模式不同。该结果表明,在RSVP任务中,汉语颠倒词加工存在RB效应,该效应产生的水平受制于不同的实验任务,在部分报告任务中,颠倒词的RB效应发生在知觉水平,在全部报告任务中,颠倒词的RB效应发生在语义水平。(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重复知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注意分配的集中-分散倾向对重复知盲与注意瞬脱的影响,随机选取75名被试,完成整体/局部加工任务以及快速系列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任务.按照整体/局部加工任务中局部干扰的分数排序,在分数两端分别选取24名被试作为注意集中组和注意分散组被试.对两组被试的瞬脱和知盲的效应量以及目标刺激的报告率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注意集中组而言,重复知盲与注意瞬脱呈显着的负相关,而对于注意分散组而言,重复知盲与注意瞬脱不相关;注意集中-分散倾向对非重复条件下T2的正确率影响不显着,而对重复条件下C2的正确率影响显着,注意集中组C2的报告率较低,注意集中组对C1的报告率高于注意分散组.该结果表明,lag2条件下重复知盲在某种程度上是T2报告率在瞬脱基础上的进一步降低,重复知盲的产生发生在报告阶段.结果支持重复知盲的竞争假设以及注意资源分配最优化假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复知盲论文参考文献

[1].Yoon,HoYung,李程程,肖雪珍,王爱平.韩-汉跨语言词义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

[2].侯秀,陈燕,冷英.注意分配的集中-分散倾向对重复知盲和注意瞬脱的影响[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王富.不同情绪线索下特质焦虑大学生的重复知盲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5

[4].岳培娜.情绪词的重复知盲效应[D].河南大学.2015

[5].武悦,王爱平.汉字部件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J].心理科学.2015

[6].肖雪珍,王爱平.重复知盲效应的理论之争及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

[7].刘欣欣,冷英,卢家楣.N-Back任务中重复知盲的衰减[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8].张界平.类属重复及非目标刺激特征对重复知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4

[9].冷英,邹煜晖,莫雷.刺激的编码效力对重复知盲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4

[10].夏依婷,冷英,陈燕,王纪妹,程晓荣.汉语颠倒词加工中重复知盲发生的水平[J].心理学报.2012

标签:;  ;  ;  ;  ;  ;  ;  

重复知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