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析患者体温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

临床分析患者体温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

魏丹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目的探讨潘妥拉唑钠注射液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研究组应用潘妥拉唑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胃液pH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胃液pH值均有明显提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潘妥拉唑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不良反应小,用药方便,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潘妥拉唑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4-0284-02

消化性溃疡,指的是发生于十二指肠或胃部的慢性溃疡性疾病,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应用H2受体阻滞剂,对胃酸分泌加以抑制,以达到治疗目的[1]。为探讨潘妥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本研究对78例消化性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分别应用了奥美拉唑和潘妥拉唑,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科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消化性溃疡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其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年龄在22~71岁之间,平均为(34.8±2.4)岁。所有患者均有上腹疼痛,呕咖啡样液或呕血症状,75例有黑便症状。上消化出血时间在1~6d之间,平均(2.4±0.8)d,平均出血量为(425.5±41.3)ml。本组患者均无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消化道多发性及复合性溃疡、消化道肿瘤,并排除哺乳期及妊娠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采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常规补液等综合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应用奥美拉唑(合肥平光制药有限公司),将40mg奥美拉唑加入到100ml生理盐水(9%)中静滴,在0.5~1.0h内滴完,每日2次,持续应用5d;研究组患者应用潘妥拉唑(沈阳东宇药业),将40mg潘妥拉唑钠注射液与100ml生理盐水(9%)混合后,静脉滴注,在0.5~1.0h内滴完,每日2次,持续应用5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不良反应情况。

1.3疗效评价

有效止血:经治疗,黑便、呕血症状消失,心率、血压稳定,血红蛋白无降低,肠鸣音正常,大便潜血试验呈阴性。

治愈:在治疗3d后,无活动性出血,达到有效止血标准;好转:在治疗5d后,无活动性出血,达到有效止血标准;无效:在治疗5d后,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有呕血症状。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详见表1。实验组的治愈率为5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P<0.05。

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n,%]

组别(n)治愈好转有效总有效

研究组(39)对照组(39)20(51.3)14(35.9)16(41.0)14(35.9)3(7.7)

11(28.2)36(92.3)28(71.8)

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胃液pH值分别为1.6±0.7、1.5±0.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胃液pH值均有明显提高,研究组为5.6±0.7,对照组为4.4±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患者常出现的一种并发症,约有20%~25%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都伴有上消化道出血[2]。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主要是因溃疡基底部血管受胃蛋白酶或胃酸侵袭所致。临床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主要采用药物止血,因凝血因子、血小板在pH>6的胃内环境中会黏附聚集,形成凝血块,但在pH<5的环境中,新凝血块又会快速分解、消化,所以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3]。

奥美拉唑是H+-K+-ATP酶抑制剂,其能对胃壁细胞进行选择性作用,在分泌小管酸间隙内,可转化为次磺酰胺,次磺酰胺能结合硫氢基,使H+无法进入胃腔,从而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目的[4]。最近几年,质子泵抑制剂也被广泛应用于抑酸治疗,潘妥拉唑是一种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抑酸作用,其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也应用较多。潘妥拉唑可抑制细胞膜ATP酶的活性,通过抑制钾离子、氢离子质子泵,达到抑酸效果,潘妥拉唑能选择性、非竞争性抑酸,通过该方式,能有效阻滞胃酸分泌过多[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的胃液p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与奥美拉唑相比,潘妥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更好,抑酸作用更显著,且不良反应小,用药方便,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白云磊.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潘妥拉唑钠注射液治疗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4):272-273,276.

[2]徐春华,李玲.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潘妥拉唑钠注射液治疗的效果研究[J].医药前沿,2013,(24):203-204.

[3]米晓惠.潘妥拉唑钠注射液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中国农村卫生,2012,(z1):225-226.

[4]苏兆贤,马战胜.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310-3311.

[5]姚宏昌.消化性溃疡研究的若干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0,31(10):8-10,15.

标签:;  ;  ;  

临床分析患者体温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