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嗜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儿茶酚胺,受体,神经肽,生长激素,比色,神经节。
人嗜铬论文文献综述
高健刚,孙小庆,李汉忠,张玉石[1](2011)在《加兰肽及其受体在人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加兰肽(GAL)及其受体(GALR1、GALR2)在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析功能不同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特点,ELISA法检测功能组(n=130)、功能隐匿组(n=26)、高血压组(n=30)和健康组(n=30)的血清GAL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GAL、GALR1和GALR2的表达水平。[结果]功能隐匿组与功能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性质、部位、肿瘤数目及多巴胺、尿皮醇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两组24h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01)。功能组、功能隐匿组、高血压组和健康组的血清GAL浓度无显着性差异。功能组、功能隐匿组GA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6%和23.1%(P<0.001),两组GALR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4%和96.2%(P>0.05),两组GAL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9%和34.6%(P<0.001)。[结论]嗜铬细胞瘤中分泌儿茶酚胺功能与患者血清GAL浓度无关,可能与肿瘤组织中GAL及GALR2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章杨[2](2010)在《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原代培养及细胞分泌功能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嗜铬细胞的肿瘤,其分泌儿茶酚胺,被认为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因。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表现为难治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症状,并常常伴随于某些特定的遗传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如其可为Ⅱ、Ⅲ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症(MEN)的一部分,可伴发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腺瘤、肾上腺腺瘤或增生;还可以并发其他神经细胞肿瘤如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多发性神经血管母细胞瘤等。随着测定儿茶酚胺含量的生化技术和影像学的发展,我们对嗜铬细胞瘤诊断和治疗的能力有了显着的提高。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的成熟使得我们定位肾上腺及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的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对嗜铬细胞瘤病理生理学的认识,使得我们能更好的理解该肿瘤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并发展了药物处理、麻醉期管理的适当方法。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切除成功率得到显着提升。但是目前在嗜铬细胞瘤的遗传学、生化诊断、定位和治疗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体外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更符合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有利于临床研究的需要,应受到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视。[目的]本研究应用原代培养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方法对嗜铬细胞瘤进行体外培养,动态观察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衰老与死亡等基本现象,并进一步研究该肿瘤激素的合成、分泌、释放及其影响因素,为围手术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培养人原代嗜铬细胞瘤细胞;检测细胞培养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并对细胞嗜铬粒蛋白A (CgA)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细胞性质鉴定;并用噻唑兰(MTT)法绘制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不同时期细胞培养液中的儿茶酚胺(CA)浓度及物理刺激后细胞形态及分泌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结果]建立了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在培养后的3-7天,细胞生长较快;7天后细胞生长减慢,出现丝状突起;2-3周后,突起相互连接成网状,细胞皱缩。物理刺激后,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儿茶酚胺第3天分泌量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方法可以成功原代培养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具有生长和分泌功能,可为人嗜铬细胞瘤体外实验研究提供基本材料;该种物理刺激方法不影响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儿茶酚胺分泌量。(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0-06-01)
陈冀衡,杨茂元,毕好生[3](2008)在《微囊技术对人嗜铬细胞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对囊内细胞的存活、生长及凋亡的影响,以验证免疫隔离APA微胶囊的生物膜性和生物活性。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实验中心完成。取人嗜铬细胞原代培养,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将APA微囊分别包裹上述3种细胞并进行培养;根据3种细胞微囊化与否分成6组,利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共观察9d,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在实验观察的9d内,人嗜铬细胞、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可在微囊内以细胞团的形式生长、存活。②MTT比色法检测显示各组囊内细胞与相应组裸细胞的生长、存活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囊内细胞与相应组裸细胞的凋亡百分率比较差异亦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制备的APA微囊化材料及制备方法对细胞活性、生长状况及凋亡情况无不良影响,表明包裹细胞的APA微囊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06期)
陈冀衡,杨茂元,李继勇,林献忠,毕好生[4](2008)在《人嗜铬细胞微囊化处理对大鼠异种移植的免疫隔离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课题组前期在建立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包裹活细胞制备技术的基础上,已证明微囊化嗜铬细胞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而该微囊包被材料的免疫隔离作用尚需明确。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嗜铬细胞移植到大鼠眼前房和足胝部的免疫排斥反应,评价微囊化技术的免疫隔离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材料:选用雌性SD大鼠48只,鼠龄3个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所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微囊发生器为德国赠送。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实验室完成。①取6名脑死亡健康成人的肾上腺髓质,经分离、消化、培养后,制备成人嗜铬细胞悬液。供者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实验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法制作空微囊和微囊化细胞。②48只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人嗜铬细胞移植组、空微囊移植组、微囊化人嗜铬细胞移植组,每组分眼前房和足胝部两个部位进行移植,每个部位8只。人嗜铬细胞移植组分别将2×1010L-1细胞悬液注入大鼠右眼前房和左足胝部。空微囊移植组和微囊化人嗜铬细胞组分别吸取空微囊(100个微囊)或ME-HCC(100个微囊,每个微囊包裹400~500个细胞)注入大鼠右眼前房和左足胝部。主要观察指标:于移植术后第7天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采用激光散射比浊仪测定血清IgG和IgM水平。移植术后第28天取大鼠右侧眼球及左侧足组织作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40倍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结果: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白细胞介素2,IgG,IgM水平:空微囊移植组和微囊化人嗜铬细胞移植组均低于人嗜铬细胞移植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t=8.544~21.64,P<0.01)。②大鼠眼前房和足胝部组织形态:人嗜铬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眼前房内和足胝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空微囊移植组和微囊化人嗜铬细胞移植组大鼠眼前房和足胝部仅见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结论: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所产生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及其机械稳定性,使之有效地发挥了免疫排斥隔离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01期)
刘国强,曾正陪,李汉忠,范欣荣,刘冬梅[5](2007)在《尾加压素Ⅱ对大鼠及人嗜铬细胞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尾加压素Ⅱ(UⅡ)对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及体外培养的人原代嗜铬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噻唑兰法(MTT法)观察UⅡ对PC12细胞及体外培养的人原代嗜铬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UⅡ对PC12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10-7、10-6mol/L浓度的UⅡ可促进体外培养的原代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增殖。结论UⅡ可促进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生长,在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07年07期)
符永恒,单志新,余细勇,林秋雄,邓春玉[6](2006)在《人嗜铬粒蛋白AN-端片段Vasostatin-1(CGA1-76)的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编码人Vasostatin-1基因片段,利用大肠杆菌表达重组Vasostatin-1蛋白。方法根据人Vasostatin-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对PCR引物,利用PCR合成法制备编码Vasostatin-1的DNA。将Vasostatin-1基因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并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诱导BL21(DE3)中导入的Vasostatin-1基因的表达,行SDS-PAGE分析。用GSTrap亲合柱纯化重组Vasostatin-1蛋白。结果用PCR合成法制备了228bp的Vasostatin-1基因片段,并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4T-Vasostatin-1,DNA测序显示Vasostatin-1DNA序列和插入位点正确。经IPTG诱导,特异表达出以包涵体形式存在36kDa的重组Vasostatin-1蛋白。结论制备、克隆了人Vasostatin-1基因片段,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重组Vasostatin-1蛋白。(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郑欣,曾正陪,李明,严维刚,李汉忠[7](2005)在《原代培养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生长和分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生长和分泌的特征。方法连续分次消化人嗜铬细胞瘤组织,进行细胞原代培养;用细胞计数方法测定生长曲线,同时收集细胞液,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其中儿茶酚胺的水平,绘制时间-分泌曲线。结果在培养的第3天,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数目开始逐渐增多,第6天达高峰,第7天后细胞数目减少;在细胞培养第1~2天,细胞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浓度明显下降,第2~8天无明显变化,多巴胺(DA)浓度在1~8天无明显变化。结论人嗜铬细胞瘤在体外培养时,增殖不显着,但分化明显,其儿茶酚胺的水平,在培养最初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05年11期)
范欣荣,李汉忠,宋宗禄,曾正陪[8](2005)在《未成年人嗜铬细胞瘤(附17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未成年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自1984年至2004年我院共收治了276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其中18岁以下(不含18岁,我们称其为未成年人)的共17例,占 6.16%,女性4例,男性13例,这些未成年人患者年龄7-17岁,平均年龄12.3岁。左肾上腺嗜铬(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期刊2005-11-01)
范欣荣,李汉忠,宋宗禄,曾正陪[9](2005)在《未成年人嗜铬细胞瘤(附17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未成年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自1984年至2004年我院共收治了276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其中18岁以下(不含18岁,我们称其为未成年人)的共17例,占 6.16%,女性4例,男性13例,这些未成年人患者年龄7-17岁,平均年龄12.3岁。左肾上腺嗜铬(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期刊2005-11-01)
刘国强,曾正陪,李汉忠,范欣荣,刘冬梅[10](2005)在《尾加压素Ⅱ及G蛋白偶联受体14mRNA在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尾加压素Ⅱ(UⅡ)及G蛋白偶联受体14(GPR14)mRNA在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提取正常肾上腺皮质、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以扩增的目的条带灰度和内参照条带灰度比值作为检测指标,对UⅡ和GPR14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肾上腺皮质和髓质中UⅡ及GPR14mRNA表达差异无显着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中UⅡ及GPR14mRNA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肾上腺皮质和髓质(P<0.0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GPR14mRNA的表达显着低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组织(P<0.05)。结论UⅡ及GPR14mRNA在正常肾上腺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提示其在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血压调节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人嗜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嗜铬细胞的肿瘤,其分泌儿茶酚胺,被认为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因。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表现为难治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症状,并常常伴随于某些特定的遗传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如其可为Ⅱ、Ⅲ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症(MEN)的一部分,可伴发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腺瘤、肾上腺腺瘤或增生;还可以并发其他神经细胞肿瘤如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多发性神经血管母细胞瘤等。随着测定儿茶酚胺含量的生化技术和影像学的发展,我们对嗜铬细胞瘤诊断和治疗的能力有了显着的提高。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的成熟使得我们定位肾上腺及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的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对嗜铬细胞瘤病理生理学的认识,使得我们能更好的理解该肿瘤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并发展了药物处理、麻醉期管理的适当方法。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切除成功率得到显着提升。但是目前在嗜铬细胞瘤的遗传学、生化诊断、定位和治疗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体外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更符合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有利于临床研究的需要,应受到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视。[目的]本研究应用原代培养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方法对嗜铬细胞瘤进行体外培养,动态观察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衰老与死亡等基本现象,并进一步研究该肿瘤激素的合成、分泌、释放及其影响因素,为围手术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培养人原代嗜铬细胞瘤细胞;检测细胞培养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并对细胞嗜铬粒蛋白A (CgA)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细胞性质鉴定;并用噻唑兰(MTT)法绘制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不同时期细胞培养液中的儿茶酚胺(CA)浓度及物理刺激后细胞形态及分泌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结果]建立了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在培养后的3-7天,细胞生长较快;7天后细胞生长减慢,出现丝状突起;2-3周后,突起相互连接成网状,细胞皱缩。物理刺激后,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儿茶酚胺第3天分泌量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方法可以成功原代培养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具有生长和分泌功能,可为人嗜铬细胞瘤体外实验研究提供基本材料;该种物理刺激方法不影响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儿茶酚胺分泌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嗜铬论文参考文献
[1].高健刚,孙小庆,李汉忠,张玉石.加兰肽及其受体在人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肿瘤学杂志.2011
[2].章杨.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原代培养及细胞分泌功能的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
[3].陈冀衡,杨茂元,毕好生.微囊技术对人嗜铬细胞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4].陈冀衡,杨茂元,李继勇,林献忠,毕好生.人嗜铬细胞微囊化处理对大鼠异种移植的免疫隔离作用[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5].刘国强,曾正陪,李汉忠,范欣荣,刘冬梅.尾加压素Ⅱ对大鼠及人嗜铬细胞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
[6].符永恒,单志新,余细勇,林秋雄,邓春玉.人嗜铬粒蛋白AN-端片段Vasostatin-1(CGA1-76)的原核表达[J].热带医学杂志.2006
[7].郑欣,曾正陪,李明,严维刚,李汉忠.原代培养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生长和分泌特征[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8].范欣荣,李汉忠,宋宗禄,曾正陪.未成年人嗜铬细胞瘤(附17例报告)[C].第十二届全国、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2005
[9].范欣荣,李汉忠,宋宗禄,曾正陪.未成年人嗜铬细胞瘤(附17例报告)[C].第十二届全国、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2005
[10].刘国强,曾正陪,李汉忠,范欣荣,刘冬梅.尾加压素Ⅱ及G蛋白偶联受体14mRNA在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