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热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数值,温度,系数,涡旋,裂隙,正交。
传热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周爱国,吴英杰,刘备,DI,ROVASENDA,Manfredi[1](2019)在《燃料电池的傅里叶传热模型建模及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傅里叶传热定律,对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的温度场响应进行分析。通过燃料电池中传热条件的分析和简化,构建质子交换膜温度场的传热模型。根据膜上的热交换条件和传热特性,简化膜的温度场为单元二维模型,并利用格林函数进行求解,获得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的温度响应函数。从理论上分析了交换膜中温度场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利用该模型对反应气体的传热系数、反应气体的温度和电极材料等因素对膜温度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李茜,苏华,吕原丽,郑明杰,贾玲玉[2](2019)在《地埋管内空气与埋层传热的数值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单层埋管单向流动地道风换热器的物理数学模型,集成了岩土温度的二维非稳态导热显式数值模型及空气温度和含湿量的一维对流-扩散隐式数值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空间离散,管内空气计算参数采用逆风格式。提出了依次计算空气湿度、计算空气温度、修正空气湿度、计算岩土温度的顺序算法。该模型既适用于浅埋也适用于深埋系统。用深埋地道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9年10期)
李璐,周存龙,刘丽晶,王强,李杰[3](2019)在《HRB400钢热物性参数对小方坯连铸凝固传热模型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热物性参数的取值直接影响数值模拟连铸凝固传热计算精度的问题,以某钢铁公司小方坯连铸段生产线为参考,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HRB400钢的小方坯连铸过程温度场,比较了传统方法,日本学者早期低碳钢试验数据及商用金属材料性能软件JMatPro等3种热物性参数选取对模拟精度的影响,并对铸坯凝固过程温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JMatPro相平衡计算出的HRB400热物性参数可使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控制在5%范围内,满足分析精度要求;(2)在明确热物性参数选取方法后,分析了在现行工艺条件下,小方坯在连铸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及壳厚变化趋势,提出了解决角部温降的措施及提高拉速的方法。通过对连铸过程的数值模拟,对连铸过程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连铸》期刊2019年05期)
高俊义,项彦勇,雷海波[4](2019)在《稀疏非正交填充裂隙岩体水流—传热—应力模型与离散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填充裂隙水流速度对岩体温度和应力的影响,选取甘肃北山地区的花岗岩,制作了稀疏非正交裂隙岩体模型,采用河砂填充裂隙后进行模型试验;并对模型试验进行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了模型试验所测岩体温度和热应力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差异和原因。结果显示:填砂裂隙强化了裂隙介质的热导能力,无填充时岩体温度和热应力比填砂时低;模型试验和离散元模拟均表明,岩体温度和岩体应力随裂隙水流速度增大而减小,但是系统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变短;模型试验中斜裂隙水流对温度场起主要作用;由于现有3DEC软件不能考虑水的热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进而产生自然对流换热,斜裂隙水流和靠近热源侧的竖裂隙水流对温度场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白丽丽,裴华富,宋怀博,张培龙[5](2019)在《相变能量桩段模型传热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能量桩体材料普通混凝土储热性能差问题,将相变材料引入普通混凝土中构建相变能量桩。利用简化能量桩段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了普通能量桩与相变能量桩的传热过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传热差异;并通过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相变材料,研究了添加量对能量桩桩体、桩周土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换热管吸放热工况下,相变材料的添加可在相变温度区间内明显延缓桩体升降温速度;相变材料的添加量越多,升降温延缓作用越明显;能量桩中添加相变材料只对桩体的传热影响显着,对桩周土的温度场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延贺,臧润清,张秋玉[6](2019)在《一体式重力再循环冷风机传热系数预测模型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选取适用于计算一体式重力再循环冷风机传热系数的预测模型,在冷凝温度30.00℃,库温0.00、-5.00、-10.00、-15.00、-20.00、-25.00和-30.00℃工况下,依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冷风机传热系数,与采用公式模拟计算获得的冷风机传热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库温低于-20.00℃时,可采用Chawla和流体横向流过肋片管束关联式,误差维持在8%以内;当库温高于-20.00℃时,可采用Shah和横向流过肋片管束关联式,误差在15%以内。(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张妍晨[7](2019)在《基于傅里叶定律的传热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专用热防护服在高温情况下不同层温度随厚度变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了设计专用服装,将体内温度控制在37℃假人放置在实验室的高温环境中,测量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为了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本文建立数学模型来确定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变化情况。根据材料参数值以及确定情形下的实验结果,计算温度分布。根据热传递基本原理,建立了基于傅立叶定律的传热模型,同时,对于显式格式不稳定的间隙层,通过适当的简化分析,单独建立了无内热源的温度线性方程进行求解。(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9年15期)
贾帅,唐景春,陈长琦,王国栋[8](2019)在《超流氦管路输运过程的物理机制和传热数值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流氦(HeⅡ)作为冷却性能优异的冷却介质,相比液氦(HeⅠ)具有临界热流密度高、临界热流密度状态前超流氦流动无明显核态沸腾,即流体中没有气泡产生等物理特性。所以,采用超流氦冷却超导磁体的方法是公认的最佳方案之一。因此,研究超流氦传热、传质行为和模拟是设计大型超导磁体低温系统的基础,可优化系统热力学性能与结构设计,防止超导磁体失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Landau二流体模型理论,分析了超流氦中两种流体组分之间特殊的对流机制,基于长直管道超流氦,建立了单一热源的传热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了仿真,通过带有Gorter-Mellink互摩擦项的热力学方程,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热流密度下超流氦管道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低热流密度时,超流氦温度变化小,同时证明了超流氦的导热率高;当热流密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温度变化较大,这是超流氦内部产生大量的量子涡旋引起的。阐释了超流氦管路输运过程的物理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超流氦传热传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4)
王志国,张佳,秦芮[9](2019)在《保温多孔材料含湿传热过程分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粗宏观表征体元RMV(representative macroscopic volume),考虑孔隙中含有湿分的情况,建立了多孔介质传热的黑箱、灰箱、白箱模型。根据建立的"叁箱"模型和传热过程分析,推导出了导热系数的公式。以岩棉为例,通过所建模型数值计算并讨论了孔隙率、含湿率、孔隙通道分布系数和迂曲度对导热系数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孔隙率和孔隙通道分布系数与导热系数呈负相关关系,含湿率和迂曲度与导热系数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可为提高材料的保温性能提供相应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10](2019)在《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气-固两相模型传热传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径向流吸附器变压吸附制氧的传热传质规律并提高制氧效率,建立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CP-πRFA)的气固耦合两相吸附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能量模型、吸附热以及颗粒尺寸等因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单相模型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9.19 K和311.63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5.66%和62.65%;同等条件下两相模型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2.27 K和305.29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7.51%和66.02%.未考虑吸附热的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293.5 K和293.9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9.25%和72.18%;同等条件下考虑吸附热时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2.3 K和305.3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7.51%和66.02%.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加,出口产品气的氧气摩尔分数逐渐下降,同时产品气流量与回收率逐渐增加,颗粒直径1.6 mm为最佳吸附剂颗粒直径.本实验获得了吸附器内部传热传质规律,为CP-πRFA用于变压吸附制氧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传热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单层埋管单向流动地道风换热器的物理数学模型,集成了岩土温度的二维非稳态导热显式数值模型及空气温度和含湿量的一维对流-扩散隐式数值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空间离散,管内空气计算参数采用逆风格式。提出了依次计算空气湿度、计算空气温度、修正空气湿度、计算岩土温度的顺序算法。该模型既适用于浅埋也适用于深埋系统。用深埋地道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热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周爱国,吴英杰,刘备,DI,ROVASENDA,Manfredi.燃料电池的傅里叶传热模型建模及求解[J].电源技术.2019
[2].李茜,苏华,吕原丽,郑明杰,贾玲玉.地埋管内空气与埋层传热的数值模型[J].暖通空调.2019
[3].李璐,周存龙,刘丽晶,王强,李杰.HRB400钢热物性参数对小方坯连铸凝固传热模型影响的研究[J].连铸.2019
[4].高俊义,项彦勇,雷海波.稀疏非正交填充裂隙岩体水流—传热—应力模型与离散元模拟[J].高校地质学报.2019
[5].白丽丽,裴华富,宋怀博,张培龙.相变能量桩段模型传热模拟[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6].李延贺,臧润清,张秋玉.一体式重力再循环冷风机传热系数预测模型的计算[J].热科学与技术.2019
[7].张妍晨.基于傅里叶定律的传热模型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
[8].贾帅,唐景春,陈长琦,王国栋.超流氦管路输运过程的物理机制和传热数值模型研究[C].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9
[9].王志国,张佳,秦芮.保温多孔材料含湿传热过程分析模型[J].功能材料.2019
[10].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气-固两相模型传热传质特性[J].工程科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