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潜江市章华高中许琼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宋代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些话都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生活即写作的源头活水。
部分同学的文章不是简单粗糙、干巴巴的,就是离奇,不符合生活的实际,这种硬着头皮七拼八凑、胡编乱造现象,主要缺乏生活,没有真情实感。新课改要求学生作文时要“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实际上就是强调学生在通过深入生活、用心感受、独立思考、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写好“生活作文”,弘扬生活的真、善、美。这无疑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起到极大的帮助。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创造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热爱,使学生在生活中成长进步。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幻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经常听学生抱怨,我们的生活如此单调,三点一线,哪里有东西可观察,我们的时间如此紧张,朝九晚五,哪里有闲暇可支配。这正暴露我们作文的一个弊端,以为观察就是去看大的事物或了解大的事件,观察就要什么也不做,用专门的大量的时间去看。其实简单单调的生活表象下掩盖的是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引导学生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观察不只在于看,还应通过观察,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用心去思索,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做到看松柏顶雪,悟出不畏困难;看小草挺立,悟出再卑微也应有自信;看路上石子悟出找准自己的位置,生命就有意义;看上网普及,感受科技的力量;看旅游火热,感受文明的进步……
其次要将对生活的点滴感受付诸笔端。
鲁迅曾说:“一要看,二要练。”光看不练,无法将心灵的瞬间感受积淀下来。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流,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练笔的方式有很多,作为教师,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应“双管齐下”。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提起它学生就头痛,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呢?说到底是因为忽视生活,且很少甚至从不思索它,因此,要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就必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这首先要求教师在作文题上下功夫,不能随便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去写,应事先了解学生对什么有冲动,有看法,如:军训时,让他们写军训日记,他们势必关注军训生活的一点一滴;5·12汶川大地震,举国揪心,解放军武警战士、医务人员冒着生在一线,让他们写“5·12告诉我”“谁是最可爱的人”;校园里有人乱扔垃圾,有人建议不用塑料袋,两种行为,两种态度,可让他们思索这说明了什么?和人的素质有关吗?……只要学生有感而发,必定会文思汩汩,乐于写作了,而这样的结果显然得益于对生活的关注。
课外的练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就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或许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会不断扩大,就会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了。总之,随笔能增强学生创作的欲望,更进一步引发观察生活的兴趣。
朱自清经过日日走过的池塘写出了优美散文《荷塘月色》,苏轼途中遇雨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定风波》,如能教会学生把生活引进作文,我们的作文就会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艳丽多姿,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