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文精神;作文教学;学生
作者简介:陈宝祥,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应该是我们作文目的之所在。而提倡人文性,更有益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提倡人文性,也是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科学主义”倾向造成的繁琐、割裂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纠偏指正作用。
一、命题,要彰显人文精神
1、选材应深思而慎取
先请看下面的材料:
有人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用尽全力,跃出滚烫的油锅,安然逃生。接着那人在锅里放了冷水,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在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泅游。那人偷偷在锅底用炭火慢慢加温,青蛙仍然悠闲地在微温的水中泅游。等到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为时已晚,它欲跃乏力,全身瘫痪,只能卧以待毙。终于葬身锅底。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这就是有名的“青蛙效应”试验。每次读到类似的材料,总觉得人类的残忍,虽说这是在搞科学试验,是在警醒人们要有“危机感、负重规则”,但人文的缺失更会导致人性的沦丧。年级越低学生的辨别力也越低,误导成了人文的最大障碍。
2、时间充裕要求放开
应该说,近几年作文命题本身不存在大的问题,但试题之外的“问题”却抹去了“淡化审题、淡化文体”的一丝难得的人文关怀。
首先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上个世纪50年代的作文题的提示中注明:“要在75分钟内写好这篇作文”。时至今日,考试时限延长到160分钟(比高考的哪一门科目的考试的时间都长),但由于非作文试题部分冗长且偏难,很多学生最后作文时间根本不到50分钟。尽管你可以写寓言,写小说,写剧本……但是,有多少人能在50分钟里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东西?别说中学生,恐怕连作家或者命题人自己也无能为力……有些平时作文水平出众的考生,在现场作文大赛中,往往能脱颖而出,但一写高考作文就束手无策、黯淡无光。这就好比一位大厨做出来的快餐,味道未必比一般的家庭妇女做出来的更美味。类似“快速作文”方面的指导泛滥成灾,实在是语文的不幸,人文主义的悲哀。
其次是阅卷者的水平参差不齐,阅卷的标准僵死划一,阅卷的时间偏短求快,等等,都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影响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高考作文的要求是最具影响力的,它指挥着千军万马往阅卷者的思路上奔。毋庸讳言,由于个别有影响力的专家的“指引”,高考作文已成为模式作文,形成新的八股文。作文能否走出“八股”的旧路,走上传情达意的正途,需要主持命题者高扬人文主义大旗,更加尊重教育规律。
二、实践,要挖掘人文内涵
作文最怕的莫过于无病呻吟,做无米之炊。而我们手头的课本,就是一座座写作素材的金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只要将学过的中学语文课文按话题归类整理,就会得到很多写作素材,从而走出“无米”的窘境。
也许以往我们过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课文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没能深入挖掘,从而使语文课变成催眠课,使课本成为单调乏味的“刻本”。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激励学生长期坚持积累,向课本要素材,从日常生活中获取营养。例如,我们要写一篇以“尊严”为话题的作文,不妨从以下课文中找到事实论据: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虽对丈夫依恋不舍,但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夫家,为的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尊严,让刘兰芝不堪忍受婆婆咄咄逼人的责备;尊严,平添了挑战封建礼教的勇气,坚守“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承诺;更是尊严,使刘兰芝由脆弱走向坚强,让读者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黑暗中发现亮光!同样是因为尊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死来表明人格不容侮辱,尊严不容践踏;鲁侍萍则接过周朴园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而给她的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把它撕了。这一撕,撕破了一个伪善的灵魂,撕毁了资本家金钱万能的人生信条,撕出了鲁侍萍的刚强与自尊。这些都是正面事例。而《茶馆》中唐铁嘴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这种无耻下流、甘为洋奴的人,他的民族自尊何在?有了正反面的事实论据,再辅以理论论据,诸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等,一篇“尊严”话题的作文,可说的内容已很多很多了。
课本是个多棱镜,折射话题多多,课本是个百花园,写作素材的宝典。每年都有不少考生的作文材料取自于课本。因为课本材料大家比较熟悉,运用起来并不难。课本材料既可以用来做议论文的论据,又可以作为改编小小说、剧本的原材料。但在运用课本材料时,老师还应指导学生一定要避实就虚,也就是说,提到材料,要点到为止,不可展开叙述,否则有罗嗦之嫌,因为大家对此很熟悉。运用课本材料最好是在“有争议处”及“空白”处做文章。要敢树一家之言,发人所未发,要大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就“诚信”这个话题,2001年高考有位同学改编了《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写了一篇名为《人言诡鬼》的翻案奇文,一改过去人们对宋定伯机智勇敢的赞美,认定他“装神弄鬼,实有小人之心,诚信在人身上被抛弃”。“把鬼变成羊卖掉,是一点道德自责感也没有。”那鬼也许是“受不了人世的艰辛和人心的险恶才以死作为对生命的解脱。”语言尖刻犀利,用语之妙,寓意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得了满分自然在情理之中。
总之,只要老师引导得当,指点得法,学生不仅可以从课本中找到写作素材,更能从文中挖掘出人文精神的内涵,陶冶思想情操。
三、讲评,要体现人文关怀
学生不仅是写作的主体,也应是作文评改的主人。从时间上看,教师精批细改耗时很长,等到信息反馈时,已超过学生写作的兴奋期和对反馈的翘首期,学生也已由对作文本身的关心转变成对分数的关注;从训练次数看,一学期六七篇习作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写作的需求,加上教师批阅时间之长而成为束缚学生创作的瓶颈;从效果上看,教师的批改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指导,如果学生无法理解老师用心,教师心血则白费。既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教师为何不放手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呢?把作文评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使之在实践中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领悟作文的写法,这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
有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的“渔”就是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在作文评改中充分发挥出来。对学生既要有组织的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其中一人为组长,召集执笔。既可每人朗读一篇,大家集体讨论,也可重点批阅某一篇,然后再与本组同学交换。对学生还要有方法的指导:一是既要省时又要注意质量;二是抓关键明重点,认真写好建设性评语。为了激励写作者的积极性,教师对批语应提出共性要求:要写好眉批和总批,眉批要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具体性和建设性。因为作文评语是把学生引向写作成功的航标,是点燃学生写作灵感的火花。要多一点热情,少一点苛刻责备;多一点指导性,少一点空洞说教;多一点鼓励表扬,少一点讽刺挖苦;多一点画龙点睛,少一点画蛇添足。激励性的评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商榷性评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谈心式的评语,有利于营造充满人文性的氛围;而讲求文采、张扬个性的评语,泽润物细无声。美且中肯的评语才会受到学生的青睐,指导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总之,要牢记叶老的话:“我想有可批才批,无可批即不批,不一定眉批段批总批一应俱全。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2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