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指标法在工业化种植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财务指标法在工业化种植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一、财务指标法在工业人工林栽培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勋,潘标志[1](2013)在《竹柳幼林丰产栽培技术初报》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竹柳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材质优良的生物学特性,设置了有关不同立地条件下造林、造林初植密度和不同施肥效果等试验,并结合生产经验,以研究竹柳短周期高产栽培利用技术体系,为竹柳引种栽培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立地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谢屹,温亚利,公培臣[2](2009)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农户流转收益合理性分析——以江西省遂川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户流转收益是否合理,关系到农户长期利益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能否充分实现。对遂川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地林木流转进行简单回顾,以林地林木价格理论作为流转收益合理性分析的理论基础,基于Faustmann林价公式和林木销售价法,构建流转收益分析模型,运用调研所获数据,分析农户流转收益的合理性。研究结论为:在没有采伐指标约束的情况下,林地与林木流转的理论价格明显高于农户流转收益;林地与林木的理论价格随采伐指标约束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在平均采伐指标获得率水平下,农户转出林地、林木所获收益不具有合理性。为使得农户流转收益具有合理性,既需要完善流转制度措施,也应优化生产制度。

谢屹[3](2008)在《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地林木流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分析,总结了流转面对的新制度安排,以及流转对改革目标实现的作用;通过分析流转现状,总结了流转特点,并确定了需深入研究的命题;通过比较农户实际流转收益与理论流转收益,分析了流转收益是否具有合理性;基于林地林木转出方—农户的主体特征和流转行为的分析,探析了农户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受让方主体特征和流转行为分析,探析了在制度约束下的受让方主体行为;针对流转现状,探析了政策规制的形成、体现及发展趋势;文章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本研究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主要用于分析林地林木流转现状及特点,流转主体特征,流转相关制度安排等方面。在实证研究中,运用了描述统计方法、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福斯特曼(Faustmann)林价公式、林木销售价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其中,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农户是否转出林地林木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确定,在转出林地林木的农户群体中,上述因素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基于福斯特曼林价公式,分别推导了农户理论流转收益、受让方理论管理费计算公式型。林木销售价法用于计算活立木理论流转收益。通过实地调查和二手资料收集,获得了分析所需数据。本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的开展情况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实现的影响重大;第二,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现状反映了现行流转制度安排;第三,农户通过流转得以增收,但流转收益并不完全具有合理性;第四,农户转出林地林木行为受制度认知程度、非农生产活动、林业生产投入和家庭状况等多层面因素影响;第五,受制度约束影响,受让方流转行呈现差异性;第六,政策规制的存在,影响了流转市场发育。本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为:第一,进一步明确林业管理部门职能,淡化中介服务角色,加强行政管理职能;第二,完善流转市场机制,允许多种流转模式共存;第三,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建立中介服务组织资格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以确保中介服务的质量;第四,推动农户合作组织形成,实现生产要素汇集,提高农户流转选择权;第五,完善林业生产制度、采伐限额制度,适度增加采伐指标额度。

邱加荣[4](2006)在《杉木人工林恢复过程经济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柳杉人工林和建柏人工林的典型地段,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密度、不同培育目标、不同年龄、不同林分等5个类型,共设置标准地18000m2,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杉木人工林恢复过程中不同林分类型的林分生长情况、林分分布特征、林分蓄积量和出材量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应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收益成本比、土地期望值和净效益投资比等动态经济指标对不同类型的杉木人工林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杉木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随着立地指数的增加,杉木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量逐渐增加,平均胸径生长量差异显着水平达到0.01;平均树高生长量差异也很显着。不同立地条件对杉木林分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影响较大,表现为立地指数越高,林分结构质量越好。应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不同立地指数的杉木林分的胸径和树高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在3个不同的立地指数的杉木林中,其中立地指数16m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3.6,近于正态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均>3.6,为负偏山状分布;立地指数18m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3.6,近于正态分布;立地指数20m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3.6,为负偏山状分布。立地指数越高材种出材量、规格材出材量越高,单位蓄积量越高。经济分析结果表明:3种立地指数的IRR均大于12%,立地指数20m的经济效益最大,而立地指数18m的次之,立地指数16m的最小。(2)在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杉木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杉木林分平均树高生长量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不同密度杉木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量差异显着,差异显着水平达到0.01。不同密度条件下,密度450株/hm2的杉木林分结构最优,密度540株/hm2的林分结构次之,密度630株/hm2的林分结构最差。Weibull分布模型研究表明,在3个不同密度的杉木林中,其中密度450株/hm2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1<c<3.6,树高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密度540株/hm2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均>3.6,为负偏山状分布;密度630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3.6,近于正态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均>3.6,为负偏山状分布。密度小的林分,平均单株材积高,其中密度450株/hm2的蓄积量分别比密度540株/hm2和密度630株/hm2的大9.7%和48.2%,而密度540株/hm2比密度630株/hm2的林分蓄积量大35.1%。在生长对比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杉木人工林经济效果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密度450株/hm2的林分盈利率最高,资金利用效果最好,综合上述各项考核指标,可认为在密度450株/hm2情况下最优,密度540株/hm2次之,密度630株/hm2最差。(3)杉木林分生长量随着培育目标的提高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不同培育目标杉木平均胸径生长量和平均树高生长量差异显着。不同培育目标条件下对杉木林分的径阶分布和高度级分布也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培育目标越高,胸径在20cm以上的株数占总株数的比例越大,且主要径级的级别越高;培育目标越高,树高在16m以上的株数占总株数的比例越高,且主要高度级的级别也越高。应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不同培育目标的杉木林分的胸径和树高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拟合效果较好,在3个不同的培育目标的杉木林中,其中培育目标211的杉木林胸径分布和树高分布c值c>3.6,为负偏山分布:培育目标212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3.6,近似正态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培育目标222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培育目标越高的地方,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越高,材种出材量、规格材出材率越高。进一步采用多个动态经济分析指标对不同培育目标的杉木林分经济效果进行评价,表明培育目标高,虽然投入较高,但获得盈利率最高,资金利用效果最好,综合上述各项考核指标,可认为在大径材培育目标的条件下最优。(4)随着年龄的增长,杉木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逐渐增长。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表明不同年龄杉木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量存在显着差异,差异显着水平达到0.01。随着年龄的增长,杉木林的林分结构质量逐渐提高。在3个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杉木林中,其中13年生杉木林的胸径分布c值c>3.6,为负偏山状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3.6,为正偏山状分布;24年生的杉木林c值≈3.6,近于正态分布,且树高分布c值≈3.6,也近于正态分布;35年生的杉木林胸径c值c>3.6,为负偏山状分布,树高分布c值>3.6,也为负偏山状分布。随着年龄的增加,林木平均单株材积增加,但是,由于13年生的林分密度较大,使其林分蓄积量大于24年生的,因此,35年生林分蓄积量最大,13年生次之,24年生最小。3个年龄阶段的杉木林的IRR均大于12%,说明杉木在该3个年龄阶段均可盈利,但盈利情况有较大差异,35年生的1NPV、LEV、B/C、N/K最大,13年生的LRR最大,而24年生的只有NPV和LEV大于13年生的,IRR、B/C和N/K均小于13年生的。(5)在柳杉林、杉木林和建柏林3个林分中,杉木林的平均胸径生长量和平均树高生长量最大。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3种类型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量差异显着;平均树高差异显着,但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杉木林和建柏林、柳杉林和建柏林之间,而杉木林和柳杉林之间差异不显着。不同类型林分的径阶和高度级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杉木林的林分结构质量最好。研究表明,在3个不同类型的林分中,胸径分布c值均为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树高分布c值均>3.6,为负偏山状分布。杉木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和蓄积量最高,杉木林分平均材积分别比柳杉林分和建柏林分平均材积大17.2%和53.3%;杉木的蓄积量分别是柳杉林和建柏林的117.2%和152.1%;杉木林分经济材出材量是柳杉林经济出材量的1.107倍,是建柏林经济出材量的1.538倍;杉木林分规格材出材量是柳杉林规格材出材量的1.11倍,是建柏林规格材出材量的1.55倍。3个林分的IRR均大于12%,说明3个类型的林分均可盈利,但盈利情况有较大差异,杉木林的NPV、IRR、LEV、B/C、N/K最大,而柳杉林的次之,建柏林的最小。总之,可认为杉木林的经济效果最佳。

黄东[5](2004)在《商品林资产经营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商品林资产经营是以森林为载体,林产品为媒介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在追求投资回报率,所以评价方法、经营策略和技术始终要围绕价值增值服务。 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下三方面的内容:① 商品林资产经营中森林成熟的评价探讨,剖析了森林成熟的内涵是追求投资平均每年回报最大,通过比较现常用的几种经济成熟的评价方法,提出以年平均净现值来评价资产经营中的森林成熟,对式子中各个因子的具体处理做了详细说明,并对不同情况下主伐龄调整问题进行了技术探讨;② 对影响经营类型经济收益的四个主要因子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由对敏感性分析结果的分析得出几个特征,根据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期望降低经营风险;③ 商品林资产经营中小班经营树种配置技术探讨,重点对小班的具体树种配置技术做了探讨,分析了经营类型的经济收益和林地的地力评价,并提供了如何把经营类型与小班地力结合进行动态配置的模型及其操作步骤。 商品林资产经营的实证分析——南方某林业企业。通过实证分析很好的证实了理论的合理性,也为商品林企业经营提供了参考。

张建康,石大兴,辜云杰,何芳[6](2003)在《论我国发展现代工业人工林》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现代工业人工林是我国工业人工林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工业人工林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李凤山[7](2002)在《财务指标法在工业人工林栽培经济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以几个方面用财务指标法对工业人工林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论证 ,以使工业人工林在有限的土地上得到最大的效益。

二、财务指标法在工业人工林栽培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务指标法在工业人工林栽培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竹柳幼林丰产栽培技术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树种对比试验
    2.2 不同立地条件对比试验
    2.3 不同栽植密度试验
    2.4 施用不同肥料效果分析试验
    2.5 竹柳幼林栽培关键技术初探
3 结论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农户流转收益合理性分析——以江西省遂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转收益分析的理论基础
    1.1 林地价格理论
    1.2 林木价格理论
2 遂川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林地林木流转
3 林地流转收益分析
    3.1 流转收益分析模型
    3.2 变量赋值
    3.3 流转收益分析结果
        3.3.1 流转收益的一般解释
        3.3.2 采伐指标约束下的流转收益分析
4 成熟林活立木流转收益分析
    4.1 分析模型的构建
    4.2 数据说明及变量赋值
    4.3 活立木流转收益分析结果
5 结论及政策启示
    5.1 结论
    5.2 政策启示

(3)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地林木流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森林、林地和林木
        1.3.2 产权、林地产权和林木产权
        1.3.3 流转、林地流转和林木流转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规范分析
        1.4.2 实证研究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农地流转相关研究
        2.2.1 农地流转权利
        2.2.2 农地流转现状
        2.2.3 农地价值与流转价格
        2.2.4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
        2.2.5 农地流转的市场机制
        2.2.6 农地流转管理措施
    2.3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相关研究
        2.3.1 林业产权及集体林产权制度
        2.3.2 集体林产权制度变迁
        2.3.3 集体林权制度存在问题
        2.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向研究
        2.3.5 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
        2.3.6 国外学者对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
    2.4 集体林地及林木流转相关研究
        2.4.1 林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2.4.2 林地林木价格及资产评估
        2.4.3 林地流转市场现状及问题
        2.4.4 国外林地流转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论文理论起点和研究视角选择
        2.5.1 现有研究评述
        2.5.2 本研究视角的选择
3 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评述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产权理论
        3.2.2 制度变迁理论
    3.3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3.3.1 森林资源背景
        3.3.2 林业产业背景
        3.3.3 历次林权制度改革形成的历史背景
        3.3.4 林权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3.4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剖析
        3.4.1 林权制度改革内容
        3.4.2 集体林权制度变革模式
        3.4.3 改革阶段性成效
        3.4.4 改革面临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集体林地林木流转制度措施及流转现状分析
    4.1 引言
    4.2 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的属性
    4.3 集体林地林木流转制度措施
        4.3.1 《转让条例》及其具体规定
        4.3.2 相关管理办法
        4.3.3 流转平台的构建
        4.3.4 场内流转程序的确定
    4.4 集体林地林木流转市场现状
        4.4.1 流转市场模式
        4.4.2 林权抵押市场
    4.5 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现状
        4.5.1 流转数量
        4.5.2 流转类型和主体
        4.5.3 流转形式和方式
        4.5.4 流转价格
    4.6 林地林木流转特点
        4.6.1 流转发生率较低
        4.6.2 不同区域流转差异显着
        4.6.3 单宗流转涉及的转出方多
        4.6.4 流转价格的上升
    4.7 本章小结
        4.7.1 结论
        4.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5 农户林地林木流转收益分析
    5.1 引言
    5.2 林地林木流转价格理论
        5.2.1 林地价格理论
        5.2.2 林木价格理论
        5.2.3 林地林木价格与流转价格的异同
    5.3 林地林木流转价格体系
    5.4 林地流转收益分析
        5.4.1 分析模型的构建
        5.4.2 数据说明及变量赋值
        5.4.3 流转收益分析结果
    5.5 活立木流转收益分析
        5.5.1 分析模型的构建
        5.5.2 数据说明及变量赋值
        5.5.3 活立木流转收益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5.6.1 结论及政策含义
        5.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6 农户林地林木转出行为分析
    6.1 引言
    6.2 农户林地林木转出行为理论
    6.3 研究假设
        6.3.1 对制度认知程度与转出行为关系
        6.3.2 非农收入与转出行为关系
        6.3.3 林业资源禀赋及生产投入与转出行为关系
        6.3.4 家庭状况与转出行为关系
    6.4 研究方法
        6.4.1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6.4.2 模型选择及说明
        6.4.3 数据解释
    6.5 检验结果及对结果的讨论
        6.5.1 检验结果
        6.5.2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6.6.1 结论与政策含义
        6.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7 林地林木转入行为分析
    7.1 引言
    7.2 受让方主体及行为特征
    7.3 林地转入行为分析
        7.3.1 转入决策依据
        7.3.2 分析模型的构建
        7.3.3 不考虑制度约束的转入行为
        7.3.4 考虑制度约束的转入行为
    7.4 活立木转入行为分析
        7.4.1 转入决策依据
        7.4.2 分析模型的构建
        7.4.3 不考虑及考虑制度约束的转入行为
        7.4.4 采伐限额制度约束下的受让方行为解释
    7.5 本章小结
        7.5.1 结论与政策含义
        7.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8 林地林木流转中的政策规制分析
    8.1 引言
    8.2 政策规制的形成
        8.2.1 管理部门的利益目标
        8.2.2 市场主体的利益目标
        8.2.3 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博弈
    8.3 政策规制在流转中的体现
        8.3.1 农户难以成为场内流转主体
        8.3.2 流转市场中受让方主体不充分
        8.3.3 农户流转收益不具有合理性
        8.3.4 对农户转出行为影响因素缺乏考虑
    8.4 政策规制及流转发展趋势
        8.4.1 政策规制发展趋势
        8.4.2 流转发展趋势
    8.5 本章小结
        8.5.1 结论与政策含义
        8.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集体林地林木流转对于改革目标实现的影响重大
        9.1.2 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现状反映了现行流转制度安排
        9.1.3 农户流转收益不具有合理性
        9.1.4 农户转出林地林木行为受多层面因素影响
        9.1.5 制度约束下的受让方主体行为差异化
        9.1.6 政策规制影响了流转市场发育
    9.2 结论的政策启示
        9.2.1 完善流转制度
        9.2.2 完善林业生产制度
        9.2.3 进一步明确林业管理部门职能
        9.2.4 发展中介服务组织
        9.2.5 推动农户合作组织形成
    9.3 研究创新之处、不足与研究展望
        9.3.1 创新之处
        9.3.2 研究不足及需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件一:农户情况调查表
附件二:村调查表
附件三:林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调查表
附件四:受让方调查表
附件五:林权交易市场及场内交易调查表
附件六:专家调查表及影响因素变量赋值结果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4)杉木人工林恢复过程经济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地概况
    1.1 沙县基本情况
        1.1.1 自然概况和资源状况
        1.1.2 农业概况
        1.1.3 人口概况
        1.1.4 经济概况
        1.1.5 旅游资源
        1.1.6 环境保护概况
        1.1.7 特色产品
    1.2 调查地基本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外业调查方法
    2.2 林分分布模型
        2.2.1 Weibull模型
        2.2.2 改进单纯形法
        2.2.3 拟合精度检验
    2.3 材积和蓄积量计算方法
    2.4 单株二元材种出材率模型
    2.5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2.5.1 产品产量和产值计算
        2.5.2 净现值(NPV)
        2.5.3 收益成本比(B/C)
        2.5.4 内部收益率(IRR)
        2.5.5 土地期望值(LEV)
        2.5.6 净效益投资比(N/K)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立地条件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价
        3.1.1 林分结构差异性分析
        3.1.2 经济效益分析
        3.1.3 小结
    3.2 不同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价
        3.2.1 林分结构差异性分析
        3.2.2 经济效益分析
        3.2.3 小结
    3.3 不同培育目标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经济效益的评价
        3.3.1 林分结构差异性分析
        3.3.2 经济效益分析
        3.3.3 小结
    3.4 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经济效益的评价
        3.4.1 林分结构差异性分析
        3.4.2 经济效益分析
        3.4.3 小结
    3.5 不同林分类型生长和经济效益的评价
        3.5.1 林分结构差异性分析
        3.5.2 经济效益分析
        3.5.3 小结
4 讨论
参考文献

(5)商品林资产经营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商品林资产经营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1.1.2 商品林资产经营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商品林资产经营的研究现状
    2.1 商品林资产经营的相关研究内容
        2.1.1 商品林资产的产权管理
        2.1.2 商品林资产的资产评估
        2.1.3 商品林资产的资产经营
        2.1.4 商品林资产的资产经营评价
    2.2 商品林资产经营的研究进展
        2.2.1 商品林资产经营中的成熟研究
        2.2.2 商品林资产经营中的树种配置研究
    2.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3 商品林资产经营中的成熟研究
    3.1 数量成熟、工艺成熟与经济成熟的关系
    3.2 资产经营中的经济成熟探讨
        3.2.1 资产经营中的经济成熟
        3.2.2 资产经营的经济成熟计算
    3.3 资产经营中的经济成熟公式中因子的确定
        3.3.1 R_t的确定
        3.3.2 C_t的确定
        3.3.3 利率的确定
    3.4 资产经营中的采伐龄调整
        3.4.1 增值指数法
        3.4.2 敏感性及风险性分析
        3.4.3 特殊情况
4 商品林林地的树种配置研究
    4.1 商品林林地资产的特点
        4.1.1 林地数量的有限性
        4.1.2 林地质量的差异性
    4.2 林地的资产配置
        4.2.1 资产配置的目标
        4.2.2 资产配置的原则
    4.3 经营小班的树种配置
        4.3.1 林地资产经营的新特点
        4.3.2 小班树种的配置技术
    4.4 树种配置的信息动态反馈
5 商品林资产经营的实证分析
    5.1 实验地的基本概况
    5.2 实验林场反映的生产问题
        5.2.1 树种最低采伐龄的问题
        5.2.2 税收问题
        5.2.3 采伐利用问题
        5.2.4 多树种经营问题
        5.2.5 抚育与管护问题
        5.2.6 地租问题
    5.3 林班立地质量的调查数据及评价结果
    5.4 各经营类型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5.4.1 营林成本的基础数据及分析结果
        5.4.2 林产品效益分析
    5.5 资产经营中森林成熟及敏感性分析
        5.5.1 马尾松的经济成熟与敏感性分析
        5.5.2 杉木的经济成熟与敏感性分析
        5.5.3 桉树的经济成熟与敏感性分析
    5.6 敏感性分析在资产经营中的应用
    5.7 资产经营中小班树种的配置
6 基本结论及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6)论我国发展现代工业人工林(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工业人工林是我国工业人工林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我国工业人工林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现状
        1.1.1 历史背景
        1.1.2 发展现状
        1.1.2.1 取得的成果
        1.1.2.2 存在的问题
    1.2 现代工业人工林的基本特征
        (1) 高技术下的集约化经营:
        (2) 知识化:
        (3) 信息化:
        (4) 生态化:
    1.3 我国发展现代工业人工林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3.1 可能性
        1.3.2 必要性
2 我国发展现代工业人工林可能存在的问题
3 解决方法

(7)财务指标法在工业人工林栽培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社会折现率与贴现率的选择
2 评价的时间界限与贴现惯例
3 现金流量分析
4 敏感性分析及风险性分析

四、财务指标法在工业人工林栽培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竹柳幼林丰产栽培技术初报[J]. 刘森勋,潘标志. 江西林业科技, 2013(05)
  •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农户流转收益合理性分析——以江西省遂川县为例[J]. 谢屹,温亚利,公培臣. 林业科学, 2009(10)
  • [3]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地林木流转研究[D]. 谢屹.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4]杉木人工林恢复过程经济评价的研究[D]. 邱加荣. 福建农林大学, 2006(07)
  • [5]商品林资产经营的技术研究[D]. 黄东.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6]论我国发展现代工业人工林[J]. 张建康,石大兴,辜云杰,何芳. 林业建设, 2003(06)
  • [7]财务指标法在工业人工林栽培经济评价中的应用[J]. 李凤山. 森林工程, 2002(01)

标签:;  ;  ;  

财务指标法在工业化种植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