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性卵论文-王导群,田辉伍,唐锡良,徐火清,刘绍平

漂流性卵论文-王导群,田辉伍,唐锡良,徐火清,刘绍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漂流性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沙江,鱼类早期资源,漂流性卵,产卵场

漂流性卵论文文献综述

王导群,田辉伍,唐锡良,徐火清,刘绍平[1](2019)在《金沙江攀枝花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金沙江攀枝花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现状,2016-2018年6-7月在攀枝花市银江镇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该江段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7种,分属1目3科,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5种,分别为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短身金沙鳅(J.abbreviate)和红唇薄鳅(L.rubrilabris)。2016-2018年流经攀枝花断面鱼卵总量分别为24.62×10~6、28.1×10~6和41.57×10~6粒,其中特有鱼类鱼卵总量分别为7.74×10~6、9.41×10~6和9.42×10~6粒;调查期间共出现6次产卵高峰,鱼类的繁殖盛期处于6月下旬-7月初。对产卵规模及水文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2017和2018年鱼类的产卵规模同水位与流量均呈显着相关(P<0.05,n=50)。通过推算,该江段存在4个产卵场,分别为攀枝花东区、攀枝花西区、攀枝花格里坪镇和观音岩。(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6期)

徐薇,杨志,万力,唐会元,陈小娟[2](2019)在《银盘电站蓄水前后乌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水电开发对流域鱼类资源的影响,遏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趋势,2009-2015年5-7月对乌江下游干流漂流性鱼卵进行阶段性调查,初步分析银盘电站蓄水前后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12种,包括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中华金沙鳅(Jinsha sinensis)、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吻鮈(Rhinogobio typu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蛇鮈(Saurogobio dabry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铜鱼(Coreius heterodon)、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漂流性鱼卵年资源量为1 012.99万~18 673.97万粒,鱼类产卵场自上而下分布有彭水、高谷、江口(杨家沱)、武隆(石鼻子)、土坎(桃子沟)、羊角共6处。银盘电站蓄水后,乌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较蓄水前发生了显着变化。种类组成中,典型的流水生境繁殖类群减少,缓静水生境繁殖类群增加;产卵规模显着下降,以长鳍吻鮈、铜鱼、圆筒吻鮈、中华金沙鳅的减少尤为显着;产卵场减少并逐步往坝下压缩,数量由6处减少至3处,长度由35 km减少至18 km,位于银盘库区的彭水、高谷产卵场消失,江口产卵场规模显着缩小。产漂流性卵鱼类的大规模产卵都在涨水时发生,不同种类产卵对水文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大坝建设引起的栖息地萎缩和水文情势改变是导致乌江下游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建议采用水库生态调度补偿措施,通过合理下泄生态流量,加大脉冲流量和流水江段长度来满足重要鱼类的繁殖和早期发育需求,并结合人工增殖放流、鱼类基础监测和生态学研究等综合手段,强化乌江下游鱼类资源的生态修复。(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惠筠,介子林,贺海战,周晓林,王兆平[3](2019)在《黄河河南段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黄河河南段鱼类产卵场的分布现状,2013-2015年的每年3-7月,采用卫星GPS定位,实地走访渔民,采集鱼卵和仔稚鱼,捕获并解剖分析繁殖亲鱼,同步进行理化因子测定和环境指标监测。结果表明,黄河河南段鱼类规模产卵场共有30处,主要分布在河边浅滩、河流消落区和河心岛等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适合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水域。监测调查270d,采集主要鱼类标本1 156尾,各产卵场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差异明显。产卵经济鱼类有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鲶(Silurus aso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共计7种。黄河南段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分布位置及范围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为保护黄河南段经济鱼类及其产卵场,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导群[4](2019)在《金沙江—雅砻江汇口区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雅砻江在攀枝花市银江镇江段汇入金沙江,形成了不同水环境条件的复合生态功能区。金沙江攀枝花江段位于金沙江中游,为峡谷激流生境,是青藏高原鱼类与江河平原鱼类的过渡区域,鱼类资源较为丰富;而雅砻江是位于金沙江左岸的最大支流,其河口江段位于雅砻江下游,是金沙江与雅砻江衔接的过渡区。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区段生活有多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以及土着鱼类,如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鲈鲤(Percocypris ping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长丝裂腹鱼(Schizothorax dolichonema)等。金沙江流域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储备丰富,是我国规划的大型水电基地,全流域共规划27个梯级电站,其中3个设置在攀枝花江段内,分别为观音岩、金沙和银江电站;雅砻江是我国规划的第叁大水电基地,全流域规划21个梯级电站,下游5级电站,已全部投产。水电站在带来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给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引起河段内水文情势的重大变化,对鱼类生境条件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于2016-2018年的6-7月分别在金沙江干流攀枝花江段及其支流雅砻江河口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基于叁年的调查资料分析了金沙江-雅砻江汇口区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现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6-2018叁年调查期间在金沙江-雅砻江汇口区累计采集鱼卵696粒。其中金沙江攀枝花江段采集鱼卵478粒,隶属于2目4科8种,鳅科和平鳍鳅科种类数相同,各3种,各占37.5%;鲤科和鮡科各1种,各占12.5%;产漂流性卵鱼类有7种,占种类数的87.5%,包含5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分别为圆口铜鱼、长薄鳅、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 abbreviata)。雅砻江河口江段采集鱼卵218粒,隶属于2目4科7种。平鳍鳅科鱼类最多,有3种,占种类数的42.9%;鳅科次之,有2种,占28.6%;鲤科和鮡科各1种,各占14.3%;产漂流性卵鱼类有5种,占种类数的71.4%,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分别为长薄鳅、中华金沙鳅和短身金沙鳅。2.估算2016-2018年6-7月流经金沙江攀枝花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分别为24.62×10~6粒、28.10×10~6粒和41.57×10~6粒,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鱼卵径流量分别为7.74×10~6粒、9.41×10~6粒和9.42×10~6粒;2016-2018年流经雅砻江河口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分别为3.50×10~6粒、13.78×10~6粒和3.87×10~6粒,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鱼卵径流量累计为10.61×10~6粒。3.2016-2018年叁年调查期间金沙江攀枝花江段长薄鳅鱼卵径流量分别为2.09×10~6粒、6.86×10~6粒和6.03×10~6粒,圆口铜鱼仅发现于2018年,为0.23×10~6粒;雅砻江河口江段长薄鳅仅在2017年采集到,鱼卵径流量为0.20×10~6粒,中华金沙鳅鱼卵径流量分别为1.20×10~6粒、5.60×10~6粒和1.03×10~6粒。4.调查期间金沙江-雅砻江汇口区鱼类的繁殖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同种鱼类在两江段内的繁殖时间也有所不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鱼类繁殖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初,其中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短身金沙鳅和中华金沙鳅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7月,圆口铜鱼在7月初繁殖。雅砻江河口江段多数鱼类主要集中在6月繁殖,繁殖盛期为6月中下旬,其中中华金沙鳅和犁头鳅在整个调查期间均占有较大优势,中华金沙鳅主要出现在6月,长薄鳅出现在2017年的7月中上旬,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在2016年的6月下旬出现。5.通过2016-2018年的调查数据分析,金沙江攀枝花江段分布有4处产卵场,分别为攀枝花东区、攀枝花西区、攀枝花格里坪镇和观音岩,其中以攀枝花东区产卵场产卵规模最大,累计产卵71.91×10~6粒,占产卵总规模的87.7%;雅砻江河口江段主要存在2处产卵场,分别为攀枝花盐边县和攀枝花得石镇,其中攀枝花盐边县产卵规模较大,叁年总产卵规模为12.70×10~6粒,占2处产卵场总规模的66.3%。(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吕浩,田辉伍,申绍祎,段辛斌,刘绍平[5](2019)在《岷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岷江下游干流江段产漂流性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于2016和2017年的5月7日~7月30日在岷江下游干流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发现:产漂流性卵鱼类18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分别是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rna)、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ris)、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裸体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nudicorpa)、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 abbreviata)。主要产卵场有喜捷镇、高场镇和蕨溪镇3处。小眼薄鳅和长薄鳅的产卵规模相对较大,分别为652.75×10~6粒或尾和368.01×10~6粒或尾。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时断面流量相对增大,透明度相对降低;吻鮈(Rhinogobio typus)产卵期间江水透明度相对较高;随着流速增加,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abbreviata)卵漂流密度均相应增加。(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3期)

雷欢,谢文星,黄道明,谢山,唐会元[6](2018)在《丹江口水库上游梯级开发后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及其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对丹江口水库上游四大家鱼等产漂流性卵鱼类进行早期资源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上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共14种,以银鮈、蛇鮈、花斑副沙鳅、、蒙古鲌等鱼类为主,四大家鱼卵64粒,仅占卵数的1.02%.与1977年、1993年历史调查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数据相比,产卵场数量减少6处,产卵场的规模和位置发生显着变化.丹江口水库上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总量下降明显,从1977年的近1745.86亿粒(尾)下降到2014年的455502.76万粒(尾);其中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下降幅度最为显着,从171.27亿粒(尾)下降到4295.22万粒(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占鱼类卵苗总径流量的比例也从9.81%下降到了0.94%以下.(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任杰,彭期冬,林俊强,董国栋[7](2016)在《基于环境水力学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量估算方法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鱼类早期资源量估算方法误差大的问题,基于环境水力学,建立鱼卵移流扩散的瞬时点源二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参数选取、守恒验证,分析了鱼类早期资源量传统估算方法的误差,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环境水力学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量估算方法。结果表明,中心产卵群体,从产卵点到下游约80 km范围内的断面,鱼卵密度呈钟形分布,由传统方法估算得到的早期资源量低于真实值,最大误差为17.5%;对于近岸产卵群体,从产卵点到下游约200 km范围内的断面,鱼卵密度随距离增加呈指数下降,由传统方法估算得到的资源量高于真实值,最大误差为-33.9%;当断面鱼卵密度均匀分布,即中心产卵和近岸产卵时,产卵场下游80 km和200 km后的断面鱼卵密度沿断面分布均匀,传统方法估算结果较为准确,不必进行校正。改进的估算方法可用于计算产漂流性鱼卵的鱼类早期资源量。(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张天蛟[8](2016)在《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的生态位建模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年来美国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濒临灭绝的问题,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阿肯色河流域鲤鱼(Arkansas River Shiner, Notropis girardi,以下简称ARS)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的生态位建模及分析研究,旨在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濒危鱼类生境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的"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Related to Declining Distribution of a Federally Threatened Cyprinid"课题资助下完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高生态位模型转移能力的方法研究以生态位模型MAXENT为例,基于投影概念和Parolo等提出的计算模型转移前后预测结果的相关性理论,定义了模型的转移能力系数:“预测”能力系数和“追溯”能力系数。通过分析四种常规方法:基于环境变量间Spearman's rho相关性系数的变量筛选方法、基于环境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的变量筛选方法、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环境变量重组方法和调节模型自适应参数"Regularization Multiplier"方法,提出了提高生态位模型转移能力的最佳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四种常规方法均能有效提高模型的转移能力,其中,增加"Regularization Multiplier"值提高效果最明显,“预测”能力系数提高了67%,“追溯”能力系数提高了74%,但"Regularization Multiplier"值过高会影响模型的模拟效果(自适应性)。而利用调节"Regularization Multiplier"与变量相关性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在保证生态位模型自适应性的基础上,达到模型转移能力提高的最佳效果。(2)ARS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研究收集自1950年至2010年可能影响阿肯色河流域ARS潜在分布的自然环境数据,包括生物气候数据、地形地貌数据、坡度高程数据、河流流态数据和外来入侵物种数据等;计算人为活动诸如主要河流周边的点源、地下水开采井及拦水大坝的分布数据。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针对不同时期ARS的分布情况进行建模,旨在分析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对ARS潜在分布的影响,确定濒危鱼类对象适宜的生存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河流流态(年平均流量和河流等级)及人为活动(地下水开采因子和点源因子)对不同时期MAXENT生态位模型贡献率较大(>5%),即对ARS的潜在栖息地分布的影响较大。不同时期ARS适生曲线与各因子的反应曲线形状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时期ARS的分布数量与范围相差较大。建立大尺度流域环境空间和大跨度时间范围内的栖息地适应性模型,从宏观角度上确定了特定鱼类对象适宜的生存环境。(3)ARS繁殖期关键生态水文因子识别方法研究研究选取分布于整个流域40个水文站点自1950年至2010年的日径流数据,分析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繁殖期特有的水文条件需求,给出了3个生态水文因子:繁殖期高流量、繁殖期高流量历时与繁殖期断流历时。将生态水文因子分别与其他环境因子相结合,构建了不同时期的MAXENT生态位模型,发现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时期之前和之后的流域自然流态变化较大。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高流量对生态位模型的贡献率最高(历史时期65.8%,当前时期55.7%),进一步证明了繁殖期高流量对于ARS产卵期的影响。此外,研究得到的历史时期ARS对高流量的适应范围,有助于量化形成河流生态目标,指导实施河流生态系统的重建或调控操作。(4)气候变化情形下ARS的潜在生境动态分析方法研究研究利用IPCC AR5发布的最新气候情景数据,分析生物气候因子的生态学意义及其相关性,优选5个气候因子,模拟CCSM4.0共同体气候系统模式下2030年、2050年和2070年阿肯色河流域ARS潜在适宜生境的变化规律。针对阿肯色河流域东西区域的气候分布不均匀的情况,结合Palmer干旱强度指数(PDSI),提出按照最小外包络矩形分为东西两个子区域建模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子区域模型与整体区域模型预测结果的增加率(Gain)和丢失率(Loss),可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率比(Gain Rate)和丢失率比(Loss Rate)范围均在1±0.3内,表明子区域模型和整体模型预测结果具有一致性,模型预测的结果较为准确。通过绘制2030年、2050年和2070年叁个时期ARS潜在适宜生境的变化趋势,发现ARS的地理分布格局受温度变化方差和最热月份最高温度变化的影响,将整体向西部的加拿大河上游河段偏移,东部区域除锡马龙河和阿肯色河的交汇处有增加趋势外,其他河段的分布概率将越来越小。研究方法有利于降低未来气候变化对濒危物种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段辛斌,田辉伍,高天珩,刘绍平,王珂[9](2015)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长江上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2012年每年5~7月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开展鱼类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21种,其中特有鱼类6种,分别为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和异鳔鳅鮀(Gobiobotia boulengeri)。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32.42×108粒、46.72×108粒和39.71×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3.21×108粒、4.52×108粒和2.69×108粒,铜鱼产卵量分别为1.45×108粒、3.33×108粒和3.87×108粒,长薄鳅产卵量分别为0.29×108粒、0.99×108粒和0.58×108粒。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高峰出现在5月底~7月初,产卵量日变化与流量和水温日变化显着相关,调查期间日均水位上涨率大于0.24m/d产卵高峰最为集中。经推算,长江上游榕山镇、合江县和弥沱镇叁江段为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后可能会对产漂流卵鱼类的繁殖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8期)

秦烜,陈君,向芳[10](2014)在《汉江中下游梯级开发对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汉江中下游已规划7个梯级枢纽实施开发。多年的观测记录表明,汉江中游已建梯级对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的影响主要包括产卵场数量减少、规模缩小、"四大家鱼"产卵比重下降等。在梯级开发完成后,这些影响将更加显着,"四大家鱼"产卵场有在汉江中游消失的风险,必须采取工程措施、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调度措施予以缓解和补偿。(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S2期)

漂流性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水电开发对流域鱼类资源的影响,遏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趋势,2009-2015年5-7月对乌江下游干流漂流性鱼卵进行阶段性调查,初步分析银盘电站蓄水前后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12种,包括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中华金沙鳅(Jinsha sinensis)、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吻鮈(Rhinogobio typu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蛇鮈(Saurogobio dabry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铜鱼(Coreius heterodon)、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漂流性鱼卵年资源量为1 012.99万~18 673.97万粒,鱼类产卵场自上而下分布有彭水、高谷、江口(杨家沱)、武隆(石鼻子)、土坎(桃子沟)、羊角共6处。银盘电站蓄水后,乌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较蓄水前发生了显着变化。种类组成中,典型的流水生境繁殖类群减少,缓静水生境繁殖类群增加;产卵规模显着下降,以长鳍吻鮈、铜鱼、圆筒吻鮈、中华金沙鳅的减少尤为显着;产卵场减少并逐步往坝下压缩,数量由6处减少至3处,长度由35 km减少至18 km,位于银盘库区的彭水、高谷产卵场消失,江口产卵场规模显着缩小。产漂流性卵鱼类的大规模产卵都在涨水时发生,不同种类产卵对水文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大坝建设引起的栖息地萎缩和水文情势改变是导致乌江下游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建议采用水库生态调度补偿措施,通过合理下泄生态流量,加大脉冲流量和流水江段长度来满足重要鱼类的繁殖和早期发育需求,并结合人工增殖放流、鱼类基础监测和生态学研究等综合手段,强化乌江下游鱼类资源的生态修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漂流性卵论文参考文献

[1].王导群,田辉伍,唐锡良,徐火清,刘绍平.金沙江攀枝花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J].淡水渔业.2019

[2].徐薇,杨志,万力,唐会元,陈小娟.银盘电站蓄水前后乌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变化[J].水生态学杂志.2019

[3].惠筠,介子林,贺海战,周晓林,王兆平.黄河河南段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调查[J].水生态学杂志.2019

[4].王导群.金沙江—雅砻江汇口区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9

[5].吕浩,田辉伍,申绍祎,段辛斌,刘绍平.岷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6].雷欢,谢文星,黄道明,谢山,唐会元.丹江口水库上游梯级开发后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及其演变[J].湖泊科学.2018

[7].任杰,彭期冬,林俊强,董国栋.基于环境水力学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量估算方法改进[J].水生态学杂志.2016

[8].张天蛟.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的生态位建模及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6

[9].段辛斌,田辉伍,高天珩,刘绍平,王珂.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长江上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

[10].秦烜,陈君,向芳.汉江中下游梯级开发对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

标签:;  ;  ;  ;  

漂流性卵论文-王导群,田辉伍,唐锡良,徐火清,刘绍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