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蜜蜂毒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蜜蜂毒肽,瞬时受体电势C通道,背根神经节,膜片钳技术
蜜蜂毒肽论文文献综述
丁静,肖勇,吕丹,杜意如,崔秀玉[1](2011)在《TRPC通道阻断剂SKF-96365对蜜蜂毒肽诱发初级感觉细胞内向电流和胞内钙增高的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蜜蜂毒肽是蜜蜂粗毒中的主要物质。外周皮下注射蜜蜂毒肽可导致持续性自发痛和痛觉过敏。本研究旨在研究瞬时受体电势C(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TRPC)通道在蜜蜂毒肽诱致的初级感觉神经元活化中的介导作用。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和激光共聚焦测钙技术,检测TRPC通道抑制剂SKF-96365对蜜蜂毒肽诱致的急性分离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胞内钙和内向电流升高的影响。结果电压钳记录的91个背根神经节细胞中,蜜蜂毒肽可诱发43.9%(40/91)的细胞产生内向电流,而不同浓度的SKF-96365(1,5,10μmol/L)均明显抑制了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内向电流,且呈剂量相关性。应用激光共聚焦钙成像技术记录的210个背根神经节细胞中,67.6%的细胞对蜜蜂毒肽敏感,产生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而SKF-96365能抑制这种胞内钙浓度的升高,抑制率为46.5%。结论 SKF-96365能够抑制蜜蜂毒肽引起的背根神经节中小神经元的活化,提示TRPC通道介导了蜜蜂毒肽对初级感觉神经元的激活作用。(本文来源于《Neuroscience Bulletin》期刊2011年03期)
赵锋[2](2011)在《电压门控钠通道β亚基在蜜蜂毒肽诱导的炎性病理性痛中的可塑性及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VGSC)是一个较大的核心结构α亚基和一个至多个辅助性β亚基构成的跨膜蛋白多聚体,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神经系统、骨骼肌和心肌等可兴奋组织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其中α亚基是钠通道的功能性单位,决定着钠离子通道的门控特性和电压依赖性,然而β亚基作为钠离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能够调节钠离子通道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分布、聚集、开放频率以及门控特性。在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如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慢性压缩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模型,可以观察到β亚基表达及功能的改变参与了外周神经痛敏的形成和维持。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可以发现受损神经元的一系列变化,如Nav1.3和β2或者β3亚基的上调,与此同时,其他钠离子通道α亚基和β亚基则发生下调,而未受损神经元则没有这些变化。河豚毒素不敏感性( tetrodotoxin-resistant, TTX-R)钠通道的电流密度也降低,稳态失活曲线也向去极化移动。在脊神经结扎模型中,受损神经元河豚毒素敏感性( tetrodotoxin-sensitive, TTX-S)钠通道电流密度没有发生变化,而通道复活速度则加快。已知β亚基能够调节Navα亚基的基因以及蛋白表达水平,修饰其生理功能,β2或者β3亚基可能参与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中Navα亚基的一系列变化,虽然在炎性病理性痛模型中Navα亚基也发生了可塑性变化,但β亚基是否发挥了调控作用尚没有文献报道。本实验主要通过建立炎性病理性痛模型观察β亚基与Navα亚基如Nav1.8或者Nav1.9的可塑性变化。我们发现在完全弗氏佐剂CFA致炎模型和蜜蜂毒肽Melittin模型中,β1-4亚基和Nav1.8和Nav1.9亚基均发生明显上调。而Western-blotting实验和免疫组化实验亦发现β2、β3亚基发生上调。考虑到β亚基的调控作用如Navβ3能够调节Nav1.8的表达,因而阻断β亚基对Navα亚基的调控可能成为临床镇痛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1-04-01)
杜意如,肖勇,吕卓敏,丁静,崔秀玉[3](2009)在《蜜蜂毒肽激活背根节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蜜蜂毒的主要成分-蜜蜂毒肽(melittin)是否对初级感觉神经元有直接激活作用。方法用急性分离的背根神经节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和激光共聚焦测钙技术检测蜜蜂毒肽对大鼠背根节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和钙瞬变的影响,以及背根节神经元上痛相关受体TRPV1和P2X3的介导作用。结果在电流钳模式下蜜蜂毒肽可以诱发55%(56/102)背根节神经元产生长时程的动作电位发放。主要是小(<30μm)和中等(<40μm)大小的神经元。蜜蜂毒肽诱发的动作电位,在其下降支上有一个明显的"驼峰"(或肩膀),这是伤害性感受器动作电位表型所特有的特征。观察动作电位发放的时间特性,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激活产生动作电位发放的时程各不相同,但把56个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时程迭加起来,结果可以形成近20分钟的长时程持续。电压钳模式下,蜜蜂毒肽可引起背根节神经元产生内向电流,该内向电流的幅度呈现剂量依赖性。连续给予相同剂量的蜜蜂毒肽可以引起更大幅度的电流。利用激光共聚焦测钙技术,我们发现蜂毒肽可以诱导记录的60%背根节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_i)的增高。与电生理记录结果符合,对蜜蜂毒肽敏感的神经元主要为中小型细胞。分别加入热伤害性感受器TRPV1受体的阻断剂和ATP之P2X3受体阻断剂能够抑制蜜蜂毒肽在DRG神经上诱发的内向电流和胞内钙离子升高,并阻断动作电位的发放。结论蜜蜂毒肽对初级感觉伤害性感受器神经元有直接的活化作用,该活化作用并不是膜穿孔作用,而是由一些膜蛋白(受体或离子通道)介导的作用。结合动物行为学和在体电生理学的结果,我们得出初步结论,即蜜蜂毒肽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哺乳动物初级感觉伤害性感受器有激活作用,但是直接激活还是间接激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期刊2009-11-07)
郝键[4](2008)在《外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蜜蜂毒肽诱致病理性痛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10年中,本研究组在Lariviere and Melzack提出蜜蜂毒(Bee venom,BV)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该模型的特点是可以模拟临床病理性痛的叁大表现,包括:1)持续性自发痛,2)原发性热痛敏和机械痛敏,3)继发性痛敏和“镜像痛敏”。同时本研究组还应用在体电生理单细胞胞外记录技术,在蜜蜂毒足底注射侧脊髓背角相应节段诱导出脊髓背角广动力域(wide-dynamic-range,WDR)神经元自发放电反应增强及对注射部位热和机械刺激反应增强现象,其持续时程和反应形式与行为学的结果一致。随后本研究组还对蜜蜂毒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蜜蜂毒是含有二十余种成分的复合物,其主要成分包括:(1)蜜蜂毒肽(Melittin),是蜜蜂粗毒中最主要(在冻干的粗毒中占50%左右)的物质成分;(2)蜂毒明肽(Apamin),在冻干的粗毒中仅占2%;(3)其他主要致伤害成分,如磷脂酶A_2(12%)、透明脂酸酶(小于3%)、肥大细胞脱颗粒肽(2%)、组胺(1.5%)、Melittin F等。因为已有报道称皮下分别注射磷脂酶A_2、透明脂酸酶、肥大细胞脱颗粒肽、组胺和5-HT等化学物质不能引起像蜜蜂毒和福尔马林那样的长时程持续自发缩足反射行为,而且也不能长时程激活外周初级传入C纤维和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持续放电增强,所以推测这些物质不是蜜蜂毒中主要致炎致痛成分。我们还应用行为药理学、在体单细胞胞外记录、离体单细胞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以及钙成像等技术对蜜蜂毒肽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蜜蜂毒肽(Melittin)是蜜蜂毒中主要的致炎致痛化学成分,是蜜蜂毒诱发持续性自发痛、热和机械痛敏以及炎症反应的主要因素。它可以直接敏化外周初级感觉神经元,开放细胞上辣椒素受体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从而介导蜜蜂毒肽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和热痛敏以及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的功能改变,还可以通过激活磷脂酶A2-脂氧合酶代谢途径并在胞内蛋白激酶A、C的协助下调节TRPV1的开放从而引起皮下注射蜜蜂毒肽后行为学上表现的持续性自发痛和热痛敏等,并且已有人体实验证明蜜蜂毒肽可以引起自发痛和原发性机械痛敏。然而蜜蜂毒肽引起的多种痛相关行为的外周传入机制还未完全清楚地描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ed protein kinases, MAPKs)作为一类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蛋白激酶,参与了细胞内部许多方面的调节,它通过将胞外刺激转化为胞内的转录和翻译后反应,从而将细胞表面的受体同胞内关键的调节目标联系起来,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叁个MAPK家族成员已经得到比较清楚的描述,即ERK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 and 2),c-Jun N末端激酶/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JNK/SAPK,c-Jun N-terminal kinase/stress-actived protein kinase)和p38激酶。其中ERK、JNK以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蜂毒肽引起的伤害性刺激反应以及痛敏中是否发挥了作用?其ERK、JNK、P38的作用是否一致?当前的研究能否帮我们进一步阐述蜂毒肽引起的多种痛相关行为的外周传入机制?于是我们展开了外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蜜蜂毒肽诱致的病理性痛中作用的相关研究。实验方法主要是在大鼠后足底皮下局部注射蜜蜂毒肽引起的炎症反应部位先后分别注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抑制剂U0126、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抑制剂SP600125以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SB239063,通过行为药理学的方法观察它们在蜜蜂毒肽诱致的病理性痛中的作用。结果:(1)在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大鼠后足皮下注射ERK、JNK、P38抑制剂不能改变大鼠对热反应的潜伏期和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这提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叁个主要外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亚家族成员在正常痛感觉传递过程中作用较小。(2)通过前给药方式ERK、JNK及P38抑制剂能明显的抑制蜂毒肽诱发的持续性自发痛的产生,并呈剂量依赖性;通过后给药的方式也能明显的抑制蜂毒肽诱发的持续性自发痛的维持。(3)对于热痛敏,在前给药组中,ERK、JNK、P38抑制剂均能抑制蜂毒肽诱发原发性热痛敏的产生;且在后给药组中于蜂毒肽皮下注射2到3小时后分别在同侧皮下注射ERK、JNK、P38抑制剂也能部分逆转热痛敏,说明这叁种蛋白激酶在蜂毒肽诱发原发性热痛敏产生和维持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4)对于机械性痛敏,无论是通过前给药方式还是通过后给药方式, ERK与JNK抑制剂对蜂毒肽诱发原发性机械痛敏无抑制作用,说明这两种蛋白激酶并未参与蜂毒肽诱发原发性机械痛敏的产生与维持;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对原发性机械痛敏的产生无抑制作用,对原发性机械痛敏的维持有部分抑制作用。(5)在对侧足底局部注射这叁种激酶抑制剂,对注射蜂毒肽一侧足底的持续性自发痛、原发性热和机械痛敏的产生和维持也无影响,这样就排除了这叁种抑制剂的系统作用途径。结论:外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可能参与蜂毒肽诱发的自发痛以及原发性热痛敏的产生和维持,但是对蜂毒肽诱发的原发性机械痛敏无作用,提示我们在外周机械和热痛敏传递的分离。(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8-04-01)
陈亚宁[5](2006)在《蜜蜂毒肽能成分的提纯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蜜蜂蜇人后能引起持续自发性疼痛反应、痛觉过敏(或/和感觉异常)以及局部的炎症反应,然而关于其作用机制研究甚少。我们实验组以往研究发现,大鼠足底皮下注射蜜蜂毒(bee venom,BV)后,动物表现为持续自发性伤害性反应(persistent spomaneousnociception,PSN)和与病理痛有关的炎性痛敏。研究表明辣椒素敏感的初级传入纤维(capsaicin-sensitive primary afferent,CSPA)参与BV诱导的持续1h的PSN和持续约3-4天的热或机械痛敏,这些传入纤维也介导蜜蜂毒诱导的脊髓背角广动力域(wide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的长时程持续性自发放电以及对热/机械刺激反应性的增强。总之,研究数据显示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在蜜蜂毒诱导的PSN和热或机械痛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有动物和临床研究表明BV穴位或疼痛部位注射具有镇痛作用。 蜜蜂粗毒有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多肽类[蜜蜂毒肽(melittin)、蜂毒明肽(apamin)、肥大细胞脱颗粒肽(mast cell degranulatingpeptide,MCDP)等],酶类[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_2(phospholipaseA_2,PLA_2)等],胺类(组胺、多巴胺等)和其它物质。为了研究蜜蜂毒试验中疼痛和炎症的外周机制,理解每种肽能成分的药理学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我们实验室研究发现皮下注射占蜜蜂粗毒50%的蜜蜂毒肽(25μg/50μl,50μg/50μl)能引起持续自发性伤(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6-05-01)
陈亚宁,陈军[6](2005)在《皮下注射蜜蜂毒肽能成分对大鼠痛和炎症相关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组以往的研究表明大鼠足底皮下注射蜜蜂毒能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持续性自发痛、以及原发性热和机械痛敏。为了进一步研究蜜蜂毒致炎致痛的外周机制,逐一评价和分析蜜蜂毒中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在炎性痛和痛敏发生中的重要作用非常重要。本实验首先应用凝胶层析加超滤(允许分子量低于3000D的短肽成分通过),然后应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分离和纯化蜜蜂毒中的肽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5-10-01)
于耀清,陈军[7](2005)在《神经源性成分对皮下注射蜜蜂毒肽诱发的局部炎症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大鼠足底注射蜜蜂毒肽(melittin)可以引起典型的红、肿、热、痛表现。关于蜜蜂毒肽致痛的机制本实验室已经有大量报道,但对其如何致炎的机制研究甚少。目前认为外周炎症主要由组织源性和神经源性两种成分所致,本研究通过测量大鼠后足肿胀时程、肿(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5-10-01)
李开诚[8](2005)在《蜜蜂毒肽诱发炎性痛和痛敏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的8年中,在Lariviere和Melzack(1996)描述皮下注射蜜蜂毒产生持续自发痛(他们只描述了负重4级法的行为学定量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组对皮下注射蜜蜂毒进行了长时程观察,发现这种处理可以模拟出临床病理性痛的叁大表现:1)持续自发痛,2)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3)继发性痛敏和“镜像痛敏”(Mirror-image hyperalgesia)(Chen et a1., 1999b; Chen andChen, 2000, 2001; Chen, 2003)。同时应用在体电生理单细胞胞外记录技术,成功地在注射侧脊髓背角相应节段诱导出脊髓背角广动力域(wide-dynamic-range, WDR)神经元自发放电反应增强和对施加在注射部位热和机械刺激反应性增强现象,其持续时程和反应形式与行为学的结果相似(Chen et a1., 1998, 1999a; You and Chen, 1999; You et a1., 2002; Zheng et a1.,2002; Chen, 2003)。而蜜蜂毒是一个含有二十余种成分的复合物(Habermann,1972; Dempsey, 1990; Lariviere and Melzack, 1996),其主要成分有:(1)蜜蜂毒肽(Melittin),是蜜蜂粗毒中最主要(在冻干的粗毒中占50%左右)的化学物质成分;(2)蜂毒明肽(Apamin),在冻干蜜蜂粗毒中仅占2%;(3)其它主要致伤害成分,如磷脂酶A_2(12%)、透明质酸酶(<3%)、肥大细胞脱(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5-04-01)
李开诚,陈军[9](2003)在《蜜蜂毒肽通过激活外周辣椒素受体诱致持续性自发痛和热痛敏》一文中研究指出皮下注入蜜蜂毒可诱致持续性自发缩足发射行为和热与机械性痛敏现象。为了研究蜜蜂粗毒中占50%的成分蜜蜂毒肽(Melittin)是否具有致痛致炎作用以及机制如何,本实验对比观察了皮下注入蜜蜂毒肽和蜜蜂粗毒对大鼠痛行为和脊髓背角神经元反应的影响。此外,也观察辣椒素受体(TRPV1/VR1)是否参与此过程。结果:(1)皮下注入叁个剂量的蜜蜂毒肽(5,25,(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03-10-01)
蜜蜂毒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VGSC)是一个较大的核心结构α亚基和一个至多个辅助性β亚基构成的跨膜蛋白多聚体,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神经系统、骨骼肌和心肌等可兴奋组织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其中α亚基是钠通道的功能性单位,决定着钠离子通道的门控特性和电压依赖性,然而β亚基作为钠离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能够调节钠离子通道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分布、聚集、开放频率以及门控特性。在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如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慢性压缩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模型,可以观察到β亚基表达及功能的改变参与了外周神经痛敏的形成和维持。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可以发现受损神经元的一系列变化,如Nav1.3和β2或者β3亚基的上调,与此同时,其他钠离子通道α亚基和β亚基则发生下调,而未受损神经元则没有这些变化。河豚毒素不敏感性( tetrodotoxin-resistant, TTX-R)钠通道的电流密度也降低,稳态失活曲线也向去极化移动。在脊神经结扎模型中,受损神经元河豚毒素敏感性( tetrodotoxin-sensitive, TTX-S)钠通道电流密度没有发生变化,而通道复活速度则加快。已知β亚基能够调节Navα亚基的基因以及蛋白表达水平,修饰其生理功能,β2或者β3亚基可能参与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中Navα亚基的一系列变化,虽然在炎性病理性痛模型中Navα亚基也发生了可塑性变化,但β亚基是否发挥了调控作用尚没有文献报道。本实验主要通过建立炎性病理性痛模型观察β亚基与Navα亚基如Nav1.8或者Nav1.9的可塑性变化。我们发现在完全弗氏佐剂CFA致炎模型和蜜蜂毒肽Melittin模型中,β1-4亚基和Nav1.8和Nav1.9亚基均发生明显上调。而Western-blotting实验和免疫组化实验亦发现β2、β3亚基发生上调。考虑到β亚基的调控作用如Navβ3能够调节Nav1.8的表达,因而阻断β亚基对Navα亚基的调控可能成为临床镇痛的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蜜蜂毒肽论文参考文献
[1].丁静,肖勇,吕丹,杜意如,崔秀玉.TRPC通道阻断剂SKF-96365对蜜蜂毒肽诱发初级感觉细胞内向电流和胞内钙增高的作用(英文)[J].NeuroscienceBulletin.2011
[2].赵锋.电压门控钠通道β亚基在蜜蜂毒肽诱导的炎性病理性痛中的可塑性及功能[D].第四军医大学.2011
[3].杜意如,肖勇,吕卓敏,丁静,崔秀玉.蜜蜂毒肽激活背根节伤害性感受神经元[C].Proceedingsofthe8thBiennialConferenceoftheChineseSocietyforNeuroscience.2009
[4].郝键.外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蜜蜂毒肽诱致病理性痛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8
[5].陈亚宁.蜜蜂毒肽能成分的提纯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鉴定[D].第四军医大学.2006
[6].陈亚宁,陈军.皮下注射蜜蜂毒肽能成分对大鼠痛和炎症相关行为的影响[C].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
[7].于耀清,陈军.神经源性成分对皮下注射蜜蜂毒肽诱发的局部炎症的贡献[C].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
[8].李开诚.蜜蜂毒肽诱发炎性痛和痛敏的细胞和分子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05
[9].李开诚,陈军.蜜蜂毒肽通过激活外周辣椒素受体诱致持续性自发痛和热痛敏[C].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