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轴拉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纹,孔洞,软骨,应力,氯乙烯,动力学,速率。
单轴拉伸论文文献综述
司云朋,高丽兰,张春秋,彭宇霖[1](2020)在《含裂纹缺损关节软骨的单轴准静态拉伸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关节软骨一旦出现裂纹缺损其力学性能会发生改变,而先前研究中针对受损关节软骨的探究多集中在压缩,对于拉伸性能的研究较少。目的:预先在软骨层试样上制造裂纹缺损,测试其单轴准静态拉伸性能。方法:选取新鲜成年猪膝关节的关节软骨,制备含裂纹缺损的软骨试样,在不同应力率下(0.001,0.01,和0.1 MPa/s)测试其拉伸性能,在不同恒定应力下(1,2,3 MPa)测试其蠕变性能。结果与结论:①不同应力速率下的拉伸实验中,随着应力速率的增加,达到相同应变所需的应力逐渐增大,且试件的杨氏模量随应力率的增加而增加;②不同应力速率下含裂纹缺损关节软骨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说明含裂纹缺损关节软骨的拉伸性能具有率相关性;③不同恒定拉应力水平下的蠕变实验中,蠕变应变随着拉应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蠕变柔量随拉应力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并且随着蠕变时间的推移蠕变应变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④结果表明,不同应力率和不同恒定应力对含裂纹缺损关节软骨的拉伸力学性能影响较大,该实验结果可为缺损关节软骨的修复提供力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20年02期)
刘晓波,熊震,方洲,李艳[2](2019)在《含孔洞的Al_2Cu单轴拉伸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含孔洞的Al_2Cu分子动力学模拟模型,采用嵌入原子法模拟Al_2Cu模型在常温、恒定工程应变速率的拉伸环境下孔洞大小、数量及孔洞分布对Al_2Cu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孔洞的出现使模型内部出现了自由表面并在孔洞内边缘产生了应力集中,从而大大降低材料的抗拉强度以及变形能力;孔洞增大,Al_2Cu的塑性和抗拉强度均明显下降;不同孔洞数量对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在弹性变形阶段基本重合,孔洞增多,Al_2Cu的塑性以及抗拉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改变孔洞分布,孔洞连线方向与拉伸方向的夹角越小,Al_2Cu表现出越强的塑性和抗拉强度。(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孙雅珍,房辰泽,李凯翔,洪媛[3](2019)在《基于单轴拉伸试验的水稳碎石损伤本构方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材料的损伤本构方程,针对不同龄期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开展了单轴拉伸试验。根据不同龄期试验结果,研究了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拉强度与龄期之间的关系。通过拟合材料本构关系,建立了本构方程。基于Mazars损伤模型,提出了材料单轴拉伸状态下的损伤模型和损伤本构方程。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前28d的抗拉强度快速增长,28d后抗拉强度的增长速率下降,对数函数可以很好地表征龄期与抗拉强度的关系;建立的本构方程可以从数学角度反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应力应变关系,但不能揭示材料的损伤演化过程;单轴拉伸状态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非线性损伤演化过程由3阶段组成;损伤本构方程比本构方程可以更好地表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3阶段损伤演化过程和应力应变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9年04期)
郁舒阳,王海军,任然,汤雷,钟凌伟[4](2019)在《基于3D-ILC单轴拉伸双平行内裂纹扩展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裂纹相互作用是断裂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针对单轴拉伸下的叁维多内裂纹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基于3D-ILC技术,在完整立方体试件中生成叁维双平行内裂纹,对不同错距d开展单轴拉伸试验,分析了断裂过程、应力云纹、起裂与破坏荷载及断口特征,基于M积分和MTS准则开展裂纹扩展路径及相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①内裂纹错距为2 mm时相互"吸引",错距为6与10 mm先相互"吸引"后"排斥";②叁维双内裂纹单轴拉伸下具有"合并分界"、"漏斗状"特征等断裂形态,其中裂纹中心侧发生Ⅰ-Ⅱ型复合断裂,外侧发生纯I型断裂;③初始应力云纹在预制裂纹尖端呈现"花瓣状",裂纹相互"吸引"过程中应力云纹在中心侧裂纹尖端呈现"括弧状";④试样强度与裂纹间错距成正比,错距为2,6,10 mm抗拉强度相对完整试样下降百分比分别为63.39%,50.79%,41.09%。起裂荷载与最终破坏荷载的比值分别为12.92%,15.16%,13.57%;⑤基于M积分,得出内裂纹Ⅰ、Ⅱ型应力强度因子分布规律,基于MTS裂纹扩展判据,实现叁维双内纹的相互作用扩展全过程数值模拟,与试验一致。研究结果为叁维双平行内裂纹相互作用研究提供试验与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陈务军,刘昶江,赵兵[5](2019)在《不同拉伸速率下的ECTFE薄膜单轴拉伸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厚度为250μm的乙烯-叁氟氯乙烯共聚物(ethylene-chlorotrifluoroethylene,ECTFE)薄膜,沿MD及TD方向裁取哑铃形试样,分别进行不同拉伸速率下(0.02、0.20、0.50、1.00、2.00、4.00、6.00、10.00 min-1)单轴拉伸试验,通过分析应力-应变曲线,得到了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裂延伸率等力学参数及其变化规律.试验结果与分析表明:ECTFE薄膜材料沿MD及TD方向的单轴拉伸力学性能基本相同;应力-应变曲线呈现明显的非线性,从拉伸初始至断裂共经历线弹性、应变软化、冷拉和应变硬化4个主要阶段;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裂延伸率等主要力学参数与拉伸速率之间呈现非线性指数关系,并给出了其非线性拟合公式,可用于预测ECTFE薄膜在不同拉伸速率下的的相关力学参数.(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S2期)
司云朋,高丽兰,张春秋,李瑞欣,张西正[6](2019)在《单轴和循环拉伸载荷下含裂纹缺损软骨的准静态和棘轮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关节软骨一旦出现裂纹损伤,其力学性能会发生改变,而先前研究中,针对受损关节软骨的探究多集中在弯曲与压缩,对于拉伸性能研究较少。本研究预先对软骨层制造裂纹缺损,测试其单轴准静态拉伸性能与循环拉伸载荷下的棘轮性能。方法选取新鲜成年猪膝关节的关节软骨,制备含裂纹缺损的软骨层试样。针对试样进行3个部分的研究。第1部分测试含裂纹软骨不同应力率下的拉伸性能。第2部分测试含裂纹软骨蠕变性能。第3部分测试循环拉伸载荷下含裂纹软骨的棘轮性能,并考察不同加载频率与不同应力幅值的影响。同一条件下的实验均进行3次。结果单轴拉伸载荷下,随着应力速率的升高,试件达到相同应变所需的应力逐渐增大。试件的弹性模量随应力率的增加而增加。试件的蠕变应变随拉应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蠕变柔量随拉应力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循环拉伸载荷下,试样棘轮应变在200圈内迅速上升,200圈以后上升逐步减缓,应力-应变滞回环也随循环圈数的增加而由稀疏变得密集。相同加载频率下棘轮应变随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增大。相同应力幅值下棘轮应变随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减小。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单轴准静态拉伸载荷下,含裂纹软骨的弹性模量随应力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蠕变应变随应力水平的增大而增大。在循环拉伸载荷下,含裂纹软骨会发生棘轮效应,棘轮应变随循环圈数的增加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并且棘轮应变随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增大,随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何盼盼,吴萍,黄模佳[7](2019)在《立方晶粒正交板材弹性与塑性参数的单轴拉伸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引入材料织构系数的正交金属板材弹性张量和塑性屈服函数,建立了用简单拉伸实验测量正交金属板材弹性常数和塑性参数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在Zwick Z100电子万能试验机上,采用单轴拉伸实验方法,测量了某金属板材的所有弹塑性参数。实验过程中,对应变场的测量采用了Zwick自带的纵横向电子引伸计和ARAMIS叁维光学应变测量系统两种变形测量方法,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相近,验证了相关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韩祖丽,常岩军[8](2019)在《含2条偏置叁维内裂纹试件单轴拉伸下裂纹扩展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岩桥角及不同裂纹倾角下的标准立方体试件在单轴拉伸作用下的裂纹扩展及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利用Franc3d软件对不同方案的含两条偏置叁维裂纹的试件进行了单轴拉伸数值模拟研究,同时以单轴拉伸下含单裂纹试件的试验结果作为验证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不同岩桥角与不同裂纹倾角下双裂纹试件裂纹之间呈现"相互吸引"与"相互排斥"作用;预制裂纹内侧尖端的翼裂纹扩展小于预制裂纹外侧尖端;相对Ⅰ型应力强度因子随着预制裂纹尖端距离的变化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规律,相对Ⅱ型应力强度因子随着预制裂纹尖端距离的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岩桥角越大,整体上的相对Ⅰ型应力强度因子越小,不同岩桥角的相对Ⅱ型应力强度因子几乎一致;预制裂纹的倾角越大,相对Ⅰ型应力强度因子越小,而相对Ⅱ型应力强度因子总体上越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认识裂纹扩展特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周振基[9](2019)在《单轴拉伸对PVDF基介电体结晶与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聚偏二氟乙烯(PVDF)基介电聚合物因其独特的压电、热电和铁电性能备受关注。在α、β、γ和δ四种晶相的PVDF中,β相极性最高,极化后具有良好的压电性。本课题通过溶液流延法制备了PVDF、P(VDF-CTFE)和P(VDF-TrFE)膜,利用单轴拉伸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利用FTIR、XRD、DSC、铁电和介电测试设备研究了拉伸前后PVDF、P(VDF-CTFE)膜和P(VDF-TrFE)膜的结晶、介电、储能和压电性能。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低温淬火工艺处理了不同分子量PVDF薄膜,发现其晶区为α、β和γ混合晶相,拉伸后介电膜由α相向β相和γ相的转变,并最终诱导为β相;β相比例随分子量增大略有增加。拉伸后的PVDF膜Tm降低。P(VDF-CTFE)中,样品铁电性能随拉伸速率增加和CTFE单体含量增强;随着TrFE含量的增加,P(VDF-TrFE)铁电膜Tm和Tc减小,铁电性能减弱;2)拉伸前后电滞回线测试表明,未拉伸PVDF和P(VDF-CT FE)膜具有双电滞回线,具有反铁电体的特征,拉伸后样品膜的电滞回线呈现线性向弛豫铁电体特征转变;P(VDF-TrFE)50/50mol%为弛豫铁电体,P(VDF-TrFE)55/45、65/35、70/30、75/25、80/20mol%均表现出铁电体特征;P(VDF-TrFE)75/25的Dm为13.56μC/m2和Dr为9.059μC/m2。拉伸后PVDF基样品膜的εr高于未拉伸样品,且随着拉伸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在低频频率范围内,εr随频率升高缓慢降低,高频区(>100 kHz),εr随频率的升高而迅速减小。3)单向电滞回线及储能密度计算发现拉伸前后PVDF的Dm均随分子量的增大略有增加,拉伸后的PVDF基聚合物膜具有更高的储能密度;P(VDF-TrFE)能量损耗百分比在矫顽场最大,随着电场增大,损耗有减小趋势;4)压电性能测试表明,拉伸后PVDF膜d33随着温度的升高线性降低,而P(VDF-TrFE)75/25压电膜的d33在25-110℃范围内稳定在-20pC/N,在115℃从-21.26pC/N剧减至-5.45pC/N。(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刘强[10](2019)在《循环载荷和单轴拉伸下纳米铜/铝双层膜孔洞演化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铜/铝薄膜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优良的导电导热性和高强度等性能而被人们青睐,其在微纳机电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铜/铝异种金属连接或服役期间常出现孔洞缺陷,孔洞缺陷对材料的性能影响较为严重,另外孔洞的生长和聚集会造成裂纹的萌发进而导致材料过早的断裂失效。因此,对纳米铜/铝薄膜内部孔洞的研究,有助于纳米铜/铝薄膜优良性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更好的发挥。本文主要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纳米铜/铝薄膜在循环载荷下孔洞的形核、生长和闭合演化规律。对比研究不含孔洞与含孔洞纳米铜/铝双层膜在单轴拉伸条件下孔洞生长至材料断裂失效的演化过程。同时,也研究了不同尺寸的孔洞对纳米铜/铝双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应变幅比为R=-1的循环载荷条件下对纳米铜/铝双层薄膜进行循环加载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孔洞主要有孔洞Ⅰ和孔洞Ⅱ两种形核演化方式,且两种孔洞主要在纳米铜/铝双层薄膜铝侧内部形核。孔洞Ⅰ是在应变加载之前,铜铝原子相互扩散形成双层膜时,由柯肯达尔效应所产生出的空隙缺陷而引发的形核,这种形核方式下,空隙缺陷形成空位后,空位可以在铝侧OTHER结构内部发生位置的相对移动,其向铜原子数相对密集的区域移动,当空位聚集形成孔洞时,便在固定位置生长扩大,此时周围铜原子则有向孔洞位置聚集的趋势。孔洞Ⅱ是由压杆位错被克服所形成的空隙缺陷而引发的形核,这种孔洞形核后在铝侧没有位置的相对移动,直接在原固定位置成长。与孔洞Ⅰ相比,在应变加载过程中,孔洞Ⅱ形核所需应力大、孔洞生长速度较快且尺寸稍大,在应变卸载阶段孔洞闭合速度也较快。(2)在循环载荷下,两种孔洞在形核、生长和闭合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共同特点,两种孔洞都是在铝侧OTHER结构内部的空隙缺陷处形核,两种孔洞在其生长、闭合过程中外形变化相同。在孔洞生长阶段,两种孔洞在外形上都是先沿应变加载方向拉伸长大,然后沿与应变加载相垂直的方向长大,最后孔洞趋向球形发展。在孔洞闭合阶段,两种孔洞在外形上首先沿应变加载方向压缩成椭球状,然后沿与应变加载相垂直的方向由孔洞两端向孔洞中心闭合消失。另外,在随后的循环加载过程中,孔洞消失位置处没有再次出现新孔洞,而是在铝侧其它位置的OTHER结构内部的空隙缺陷处形核。(3)对含孔洞和不含孔洞的纳米铜/铝双层膜进行单轴拉伸对比:研究发现不含孔洞的纳米铜/铝双层膜应力达到最大抗拉强度时,孔洞在铝侧OTHER结构空隙缺陷区域形核,其附近位错的形核、发射使得孔洞尺寸增加。含孔洞的纳米铜/铝薄膜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孔洞所在界面位置首先有位错的形核和发射。孔洞在生长过程中向铝侧扩展,铜侧孔洞尺寸则随应变增加有所减小,最终孔洞在铝侧扩展至材料边界进而导致纳米铜/铝薄膜断裂失效。两者共同特点是孔洞在{111}面层错作用下扩展长大,另外,孔洞在生长扩大到材料断裂失效过程中,都是先沿应变拉伸的方向向铝侧扩展,最后沿与应变拉伸相垂直的方向扩展到薄膜边界。(4)对含不同尺寸孔洞的纳米铜/铝双层膜进行单轴拉伸研究:结果显示含不同尺寸孔洞的纳米铜/铝双层膜具有相似的弹性阶段,但在塑性变形阶段,孔洞尺寸小于1.45nm的纳米铜/铝双层膜具有较复杂的流变应力。另外,纳米铜/铝薄膜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及抗拉强度都随孔洞尺寸的增加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单轴拉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含孔洞的Al_2Cu分子动力学模拟模型,采用嵌入原子法模拟Al_2Cu模型在常温、恒定工程应变速率的拉伸环境下孔洞大小、数量及孔洞分布对Al_2Cu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孔洞的出现使模型内部出现了自由表面并在孔洞内边缘产生了应力集中,从而大大降低材料的抗拉强度以及变形能力;孔洞增大,Al_2Cu的塑性和抗拉强度均明显下降;不同孔洞数量对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在弹性变形阶段基本重合,孔洞增多,Al_2Cu的塑性以及抗拉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改变孔洞分布,孔洞连线方向与拉伸方向的夹角越小,Al_2Cu表现出越强的塑性和抗拉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轴拉伸论文参考文献
[1].司云朋,高丽兰,张春秋,彭宇霖.含裂纹缺损关节软骨的单轴准静态拉伸性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
[2].刘晓波,熊震,方洲,李艳.含孔洞的Al_2Cu单轴拉伸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3].孙雅珍,房辰泽,李凯翔,洪媛.基于单轴拉伸试验的水稳碎石损伤本构方程研究[J].中外公路.2019
[4].郁舒阳,王海军,任然,汤雷,钟凌伟.基于3D-ILC单轴拉伸双平行内裂纹扩展规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5].陈务军,刘昶江,赵兵.不同拉伸速率下的ECTFE薄膜单轴拉伸试验[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9
[6].司云朋,高丽兰,张春秋,李瑞欣,张西正.单轴和循环拉伸载荷下含裂纹缺损软骨的准静态和棘轮特性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19
[7].何盼盼,吴萍,黄模佳.立方晶粒正交板材弹性与塑性参数的单轴拉伸测量方法[J].塑性工程学报.2019
[8].韩祖丽,常岩军.含2条偏置叁维内裂纹试件单轴拉伸下裂纹扩展数值模拟[J].水电能源科学.2019
[9].周振基.单轴拉伸对PVDF基介电体结晶与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10].刘强.循环载荷和单轴拉伸下纳米铜/铝双层膜孔洞演化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