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语音信号分析仪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1](2021)在《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综合测试需求,功率波形分析仪应运而生,该仪器整合了示波器和功率分析仪的功能,应用场景十分广泛,研究一款这样的综合测试仪器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功率波形分析仪为研究背景,该仪器整体基于采集板卡+FPGA+工控机的硬件方案,拥有4个功率单元,同时支持示波模式和功率模式。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是决定功率波形分析仪使用体验和性能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这两部分的软件设计及实现,主要内容如下:1、总体软件架构设计。为解除业务耦合,提升系统可扩展性,使用分层+模块化的总体软件设计;为提升系统的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结合任务执行特点构建分工明确的多线程架构,从而提升系统运行效率。2、本地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在界面方面,对导航窗口按键消息处理和窗口复用技术进行研究;在通用组件方面,通过设计和实现分页列表控件和编辑框软键盘,改善使用体验;另外,基于键值和消息处理模块实现一种通用的人机交互模型,以提升系统扩展性。3、远程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基于B/S架构实现远程人机交互功能,完成通信模块、服务端、前端网页和权限校验模块的软件设计及实现,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和控制功率波形分析仪,扩展了功率波形分析仪的人机交互方式。4、数据处理研究。本文对传统功率参数运算进行优化,实现了一种功率参数自定义运算方案,将功率参数运算的选择权交给用户,使得功率参数按需运算成功在功率波形分析仪中实现,不仅提高了功率参数的运算效率,同时也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另外,针对部分时基档位波形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对比和分析各种插值算法,最终选用分段三次拉格朗日插值算法和分段线性插值算法进行应用,使得波形显示效果得到改善。最后,本文基于控制模块和历史数据缓存队列实现了一种历史波形循环缓存方案,使得历史波形数据可以在内存空间中循环有序缓存,从而方便用户更好地记录和分析历史波形。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功率波形分析仪平台上进行了总体软件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功率波形分析仪的各项功能均正常,符合预期设计要求。
肖倩[2](2021)在《宽带信号收发模块驱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仪器仪表行业的日臻成熟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仪器国产化的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在此过程中,需求更新、配置升级以及设备模块化等场景下的仪器替换,将不可避免地致使用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仪器现有软件程序进行或重复或过度的二次开发,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国产仪器的良性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仪器驱动程序良好的可复用性和可互换性将成为未来仪器高速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撑。本课题所设计的驱动程序依托于某型宽带信号收发模块,该模块具有射频信号产生及发送和射频信号接收及分析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射频测试领域。本课题针对此款宽带信号收发模块,依照IVI技术规范标准,对其仪器驱动程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出一套符合要求的仪器驱动程序。本设计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宽带信号收发模块仪器驱动的设计与实现。本设计使用的宽带信号收发模块不属于已有的任何一类,根据本模块的主要功能,遂采用射频信号发生器类和频谱分析仪类仪器规范。仪器驱动器内部采用分层设计,以提高代码的简洁性,增强代码的逻辑性,减小软件模块间的耦合性,提高模块的内聚性,方便了后续驱动软件的重用和升级。2.宽带信号收发模块关键参数的校准。为保证模块性能,通过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找到需要进行校准的关键性参数,并针对性地设计校准方案,以及后续校准参数的调用方案。3.宽带信号收发模块仪器驱动的测试与验证。通过Lab WindowsTM/CVI平台开发了测试界面,方便对模块仪器驱动的功能和性能进行相应测试和优化。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本设计完成了宽带信号收发模块驱动程序的开发,同时通过测试界面实现了软硬件的联调,也实现了对模块接收通道和发射通道驱动程序的调试和验证。整机调试的结果表明,本课题所设计的驱动程序完全满足模块预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周理璇[3](2021)在《TCAS测试设备场景模拟输出软件设计》文中指出随着航空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空中物流时代的到来,空中交通量日益增大,这使得机载空中防撞系统(TCAS,Traffic Alert and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在保障飞行安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一体化的TCAS综合测试设备可独立完成对TCAS产品的测试,确保其能够处于正常且稳定可靠的工作状态,也是航空安全领域的一大重点。本文以TCAS测试设备的场景模拟测试为主要研究对象,该测试可针对TCAS收发主机的监视和防撞逻辑解算功能进行测试。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民航领域TCAS的公约标准,梳理了TCAS工作原理,并整理了场景模拟测试的流程:通过模拟TCAS收发主机高空中可能接收到的射频信号,验证其是否能在相关场景下,正确执行目标跟踪、航迹建立和威胁解算等功能。(2)针对测试设备所需入侵目标模拟功能、询问信号解析功能以及询问信号模拟功能进行了关键技术分析:TCAS监视功能基于机载二次雷达以及A/C模式和S模式通信协议实现,其中C模式应答和S模式应答的DF0、DF16信号用于飞机位置监视,包含入侵目标高度、方位和相对斜距等信息;(3)根据场景模拟测试指标与功能需求,基于模块化思想将场景模拟输出软件的功能拆分为人机交互模块、目标模拟模块、数据库模块、SCPI解析模块和数据转换接口模块五部分,可实现模拟场景可视化自定义、目标模拟以及场景导入导出等功能,入侵目标的动静态均为相对概念,动态目标根据设置好的动态参数以及动态运动模型,定时更新位置并重新编码以实现动态模拟;人机交互模块在界面上提供模拟雷达显示区,支持可视化方式设置入侵目标相对位置,并展示模拟场景;入侵目标设置界面可对位置进行修改,并实时查看具体字段编码情况;使用Vincenty算法将S扩展入侵目标的相对水平位置转化为经纬度位置;(4)针对入侵目标的方位模拟对于天线通道输出的相对幅度、相对相位输出的控制需求,基于VISA库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测量功能设计了一个自动校准系统,可进行TCAS测试设备相关天线端口组合的相对幅度、相对相位的自动校准。(5)最后通过搭建验证平台和自动校准平台,对设计的场景模拟输出软件和自动校准软件的功能以及校准数据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
韩吉祥[4](2021)在《误差矢量幅度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数字通信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正交调制得到广泛的运用,各种民用和军用通信设备对测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误码率、信噪比等测量参数无法对通信系统里面的误差损失细节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定位。误差矢量幅度(Error Vector Magnitude,EVM)是衡量通信系统一个关键参数,它可以直观快速地反映整个通信链路的信号传输质量,且对幅度噪声和相位相声都敏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通信链路的质量评估。因此,全球各大的测量仪表厂商都在研制性能优越的矢量分析仪上投入的相当的科研成本。由于仪器的模数转换器的精度赶不上专用模数转换器芯片的精度发展速度,采用最新的高级仪表进行EVM测试,不仅成本昂贵,并且对于采用高精度模数转换器的通信设备,其精度会有部分损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旨在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研发一套误差矢量幅度的全数字测量方案,能够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也易于扩展和更新。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常规矢量分析仪(如VSA89600)的EVM测量步骤,包括整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如正交调制,成型滤波,数字混频等,研究仪器中参考信号生成的基本方法;(2)研究载波频偏和采样定时偏差对EVM的影响,分开环和闭环方法,研究了主流的载波同步和采样定时同步的方法,设计了EVM测试的闭环方案,详述了载波同步环路和定时同步环路的原理,并仿真了环路追踪过程。同时分析了软件实现EVM测试时,闭环结构所存在的环路收敛之后存在的抖动问题,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和说明;(3)针对闭环测试方案存在的抖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已知数据的开环EVM测试方案,详述了该方案的测试步骤并仿真分析了该方案的测试性能,避免了算法本身造成的损失,能够真实反映基带板的性能,保留了测试数据的原始信息,且能够比闭环结构更准确;(4)将提出的方案落实到某项目中所用通信基带板,进行了实际的硬件EVM测试,将本文设计的两种方案测试结果和仪器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本文方案的测试结果和仪器测试结果吻合度很高。
单煦[5](2020)在《多通道心音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心音作为一种生物特征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传统的医学领域心音已经成为诊断心脏疾病、评估心脏功能的常用手段,在新兴的生物识别领域心音又成为研究的新热点。然而不同听诊位置采集到的心音信号既有相似之处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充分研究并利用好这种共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提升心音在各领域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了多通道心音硬件采集模块、基于Lab VIEW的数据采集与保存模块、基于MATLAB的算法分析模块,对多位置心音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心音硬件采集模块集成了自制的4通道心音传感器、LM386功率放大电路、5V直流电源以及NI公司的硬件采集板卡USB-4432,同步记录来自心脏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四个听诊区的心音信号。数据采集与保存模块基于Lab VIEW平台进行开发设计,实现了四路心音信号波形的实时显示,并对采集者的个人信息及其心音数据进行保存。基于MATLAB的分析模块读取由Lab VIEW平台采集到的心音数据,先对四路心音进行去噪和分段预处理,使用了db6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很好地抑制了心音的低频和高频噪声,使用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HSMM分割方法对心音进行精确分段;然后提取心率(HR)、舒张期与收缩期时限比(D/S)、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幅值比(S1/S2)这三种反映心脏储备能力的重要指标,提出了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多位置融合心脏功能评估方法,并生成心血管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相比于单路心音评估更具有可靠性与合理性;通过线性预测编码(LPC)的方法提取S1和S2的共振峰频率作为特征向量,提出了基于心音共振峰频率和欧氏距离的心音生物识别方法,并研究不同听诊位置心音的差异性对识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听诊位置的识别率略有差异:在肺动脉瓣获得的识别率为92.5%,主动脉瓣的识别率为90%,二尖瓣和三尖瓣的识别率分别为87.5%和85%,并且肺动脉瓣获得的心音信号与实验对象的性别基本无关,这为心音采集与识别提供了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参考。
胡容,苏文鹤,杨铮,张瑜[6](2020)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多功能频谱分析仪设计》文中提出针对传统频谱仪价格昂贵,体积庞大等特点,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频谱分析仪的原理,利用LabVIEW强大的信号处理功能和灵活的编程特点,设计了基于USB 接口数据采集卡的多功能虚拟频谱分析仪。它不仅可以实现传统频谱分析仪的功能,还加入了信号产生、谐波分析、Hilbert变换、联合时频分析等特殊分析功能模块。操作方便、设计灵活,功能多样。
陆梦龙[7](2020)在《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电能质量分析仪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急速发展,电能质量的参数特性有了新的扩展和内涵,同时为不断满足着当今工业企业、用电用户以及电能污染治理等方面对电能质量提出的新要求,这就对电能质量的实时检测分析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能质量分析仪虽然在实用中一直表现良好,但更多的是应用于传统变电站中,为满足智能变电站的数字化建设,研发电子式互感器的电能质量分析装置十分必要。虚拟仪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型电能质量检测仪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美国NI公司所研发的Lab VIEW软件凭借其强大自定义功能、研发周期短、应用范围广、扩展维护方便等优点迅速渗透推广到电力行业。本文对智能化变电站体系、电子式互感器以及变电站IEC 61850通信规约作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围绕Lab VIEW软件功能结构进行开发设计,对涉及到电能质量参数的算法以及有关实现算法的功能模块进行了编程解析,并且运用Win Pcap技术对链路层SV报文实现了动态链接调用。最终实现了电能质量电压电流有效值、有效值偏差、功率测量、电网谐波、以及三相不平衡的软件仿真和结果分析。该论文有图37幅,参考文献50篇。
胡成立[8](2020)在《基于声压传感器阵列的多点声源识别与定位虚拟仪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声压传感器阵列声学信息采集技术一直备受学者关注,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语音信号采集和军事等领域,但在声源定位和识别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阵列信号处理上,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雷达探测等实时性要求高的领域,对传播速度相对低空间声学信号源的阵列信号研究比较少。空间声源信号定位的研究具有较实际应用价值,可以定位环境中的特定的声源,便于快速排查环境噪声和拾取指定声源信息。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的研究,分析比较不同结构阵列定位的原理及其优劣,提出基于C60结构的20元半球面共形阵列。基于此阵列结构,分别采用MUSIC算法和方向图算法研究阵列对多声源的定位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MUSIC算法对多声源的定位性能优于方向图法。在定位三声源时,方向图法仅能定位其中一个声源的位置,且存在1~3°的误差,而MUSIC方法可以定位三个声源的位置,并且误差稳定维持在1~2°。针对空间多声源数目识别,提出改进的多级分离盖氏圆盘估计器(Multistage Gerschgorin disk estimator,即MSGDE),并引入GDE、AIC和MDL三中经典的声源数目识别算法验证该算法对多声源识别的准确性。仿真实验表明MSGDE方法在空间色噪声和白噪声环境先对多声源数目识别的准确率优于其他三种方法,并且基于本文的阵列结构,该方法识别声源数目的理论上线为19个。最后,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通过以STM32为主控芯片的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和基于Lab VIEW数据分析显示平台,对实际声源进行定位。该系统能准确定位空间三声源,误差控制在1~2°。本文在研究调整因子的选取时,采用在已知声源数目的条件下,利用算法对声源数目进行估计,研究多级调整因子D(n)的分布规律,从而取得最优值。仿真实验表明,通过此种方法选取的最优调整因子能适应多声源数目的识别。MSGDE算法实际上是类似于传统GDE算法的多次运算,它基于假设思想,对同一数据进行多次分级运算,大大降低了单次运算所早成的估计误差,提高了声源数目识别的准确率。相对传统GDE,在实验所给的-20d B~10d B信噪比区间,识别准确率普遍提高10%~80%。基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所提出的算法,后续利用更高效的计算手段将更大的提高声源数目识别和定位的性能。
毛嘉明[9](2020)在《基于LabVIEW的智能语音测控实验平台》文中提出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日益增长的实验需求对仪器仪表的集成性、智能性和信息化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的计量测试任务,传统仪器往往需要利用多台设备同时工作。因为测试过程中仪器之间在相互配合,数据存储,设备互联通信等方面灵活度不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量测试的效率。本文针对传统仪器设备在计量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和计算机强大的信息传输及信息处理能力,设计完成了智能语音测控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1)多通道数字示波器功能(2)函数信号发生器功能(3)频谱分析仪功能(4)直流稳压电源功能(5)数字多用表功能。为了提高实验人员的操作效率,本系统引入了非特定人声语音识别功能,用于对五部分功能进行控制。本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应用软件设计和功能电路设计。应用软件设计方面,上位机程序以Lab VIEW为软件开发平台,调用平台提供的串口数据通信函数,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VI以及生产者/消费者软件框架等,设计完成了多通道数字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直流稳压电源和数字多用表五个用户操作界面。功能电路设计方面,数字多用表模块设计包括了电容测量电路,电感测量电路,电阻测量电路,电压电流测量电路以及继电器板卡切换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模块设计包括了开关电源模拟控制电路。剩余的三个模块设计主要是利用数据采集卡进行模拟信号采集和模拟信号输出。最终的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功能集成度高,性能可靠稳定,应用软件设计简洁大方,功能电路设计合理有效。尤其是系统引入了语音控制功能,不仅增加了计量测试过程中的智能化还提高了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满足现代电子计量测试实验的要求。
张立金[10](2020)在《基于USB采集卡的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研制》文中指出发动机作为汽车动力的重要输出来源,其性能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汽车的整体质量,所以对发动机参数检测和故障分析尤为重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各种检测仪器向着智能化、功能多样化、便携的趋势发展,也对汽车检测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汽车振动信号处理、分析与性能参数的测试,应用Matlab与Delphi混合编程技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USB数据采集卡集八通道信号采集及多功能处理与分析于一体的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采用Delphi编程编写了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八通道大容量不间断采集、实时信号数值和波形显示等功能;编程实现中自定义了数据环形缓冲区类以满足不同线程数据的读取、写入正常;应用多线程编程技术以提高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利用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COM)技术实现了 Matlab与Delphi混合编程;借助Matlab强大的函数工具箱实现了近30种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Matlab与Delphi混合编程技术的使用增强了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便于后期分析方法的拓展。为使不同分析方法间优势互补,通过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几种时频组合分析方法,如 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小波分解与FFT、小波降噪与FFT、EMD-维格纳分布(Wigner-Ville Distibution)、EEMD(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FFT 等时频组合分析方法,其组合不仅拓展了时频分析方法,也使其对信号的分析处理更加准确。通过对帕萨特全车电器实训台传感器的检测并进行误差分析、仿真信号的分析和现场测试发动机的振动信号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验证,对非平稳性信号的采集与分析具有良好的效果,结果验证了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该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还可应用于机械设备检测中振动信号采集与处理、故障诊断和分析等方面。
二、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语音信号分析仪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语音信号分析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1.5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功率波形分析仪总体方案设计 |
2.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3 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
2.3.1 本地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
2.3.2 远程人机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
2.4 数据处理总体方案设计 |
2.5 多线程架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本地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及实现 |
3.1 导航窗口软件设计及实现 |
3.1.1 概述 |
3.1.2 按键消息处理 |
3.1.3 窗口复用 |
3.2 通用组件软件设计及实现 |
3.2.1 分页列表控件 |
3.2.2 编辑框软键盘 |
3.3 消息处理模块软件设计及实现 |
3.3.1 需求分析 |
3.3.2 软件设计及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及实现 |
4.1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及实现 |
4.1.1 方案分析 |
4.1.2 传输层连接 |
4.1.3 握手 |
4.1.4 数据交互 |
4.2 服务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
4.2.1 方案分析 |
4.2.2 软件设计及实现 |
4.3 前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
4.3.1 权限校验模块 |
4.3.2 显示模块 |
4.3.3 状态显示模块 |
4.3.4 虚拟按键模块 |
4.4 权限校验模块后端软件设计及实现 |
4.4.1 方案分析 |
4.4.2 软件设计及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 |
5.1 功率参数运算 |
5.1.1 概述 |
5.1.2 功率参数运算优化 |
5.1.3 软件设计及实现 |
5.2 波形显示数据处理 |
5.2.1 需求分析 |
5.2.2 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
5.2.3 算法软件实现 |
5.3 历史模块数据处理 |
5.3.1 需求分析 |
5.3.2 方案分析 |
5.3.3 软件设计及实现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软件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准备 |
6.2 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
6.2.1 本地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
6.2.2 远程人机交互软件测试 |
6.3 功率参数运算测试 |
6.4 波形显示数据处理测试 |
6.5 历史模块数据处理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本文总结及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宽带信号收发模块驱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宽带信号收发模块的发展现状 |
1.2.2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模块整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硬件平台 |
2.2 系统软件平台 |
2.2.1 驱动开发方案 |
2.2.2 软件开发平台 |
2.3 驱动功能需求分析 |
2.4 总体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块内核层驱动设计与实现 |
3.1 模块的识别 |
3.1.1 配置模块驱动 |
3.1.2 安装模块驱动 |
3.1.3 模块驱动通信 |
3.2 内核层驱动的实现 |
3.2.1 初始化资源管理器 |
3.2.2 模块读写功能 |
3.2.3 关闭设备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块应用层驱动设计与实现 |
4.1 模块应用层驱动框架 |
4.2 接收通道功能实现 |
4.2.1 初始化接收通道 |
4.2.2 采集参数设置 |
4.2.3 参考电平设置 |
4.2.4 采集模式设置 |
4.2.5 频标功能设计 |
4.3 发射通道功能实现 |
4.3.1 初始化发射通道 |
4.3.2 输出参数设置 |
4.3.3 延时功能设置 |
4.3.4 调制功能设置 |
4.3.5 多普勒频移设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块参数校准设计与实现 |
5.1 本振通道增益校准详细设计 |
5.1.1 本振通道增益校准方案设计 |
5.1.2 本振通道增益校准方案实现 |
5.2 接收通道增益校准详细设计 |
5.2.1 接收通道增益校准方案设计 |
5.2.2 接收通道增益校准关键实现 |
5.3 发射通道增益校准详细设计 |
5.3.1 发射通道增益校准方案设计 |
5.3.2 发射通道增益校准关键实现 |
5.4 本振泄露校准详细设计 |
5.4.1 本振泄露校准方案设计与实现 |
5.4.2 温度对本振泄露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块驱动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平台搭建 |
6.2 测试界面设计 |
6.3 模块驱动功能验证 |
6.3.1 驱动程序调试 |
6.3.2 模块校准功能验证 |
6.3.3 接收通道功能验证 |
6.3.4 发射通道功能验证 |
6.4 模块驱动性能验证 |
6.4.1 模块驱动环境性测试 |
6.4.2 模块驱动压力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TCAS测试设备场景模拟输出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 课题任务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场景模拟测试关键技术分析 |
2.1 场景模拟测试研究内容介绍 |
2.1.1 场景模拟输出软件研究内容 |
2.1.2 场景模拟测试功能指标 |
2.2 场景模拟测试原理 |
2.2.1 TCASII监视原理 |
2.2.2 防撞逻辑 |
2.3 静态目标模拟 |
2.3.1 应答信息格式 |
2.3.2 基本信息模拟 |
2.3.3 经纬度信息模拟 |
2.3.4 方位信息模拟 |
2.4 动态目标模拟 |
2.5 其他需求分析 |
2.5.1 询问信号解码识别 |
2.5.2 地面站与协调信息模拟 |
2.5.3 人机交互 |
2.6 开发环境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场景模拟输出软件设计 |
3.1 场景模拟测试流程介绍 |
3.1.1 硬件平台介绍 |
3.1.2 场景模拟测试流程 |
3.2 软件设计 |
3.2.1 整体设计 |
3.2.2 人机界面 |
3.2.3 其他功能 |
3.3 可视化场景编辑功能设计 |
3.3.1 目标链表 |
3.3.2 可视化目标编辑 |
3.3.3 经纬度计算 |
3.4 目标模拟功能设计 |
3.4.1 目标威胁等级计算 |
3.4.2 信息编码 |
3.4.3 方位信息 |
3.4.4 动态目标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校准软件设计 |
4.1 校准需求分析 |
4.1.1 校准指标介绍 |
4.1.2 相对幅度校准需求分析 |
4.1.3 相对相位校准需求分析 |
4.1.4 程控需求分析 |
4.2 校准软件设计 |
4.2.1 软件整体设计 |
4.2.2 人机界面 |
4.2.3 模块接口介绍 |
4.3 校准算法设计 |
4.3.1 校准表格 |
4.3.2 校准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能验证 |
5.1 验证平台搭建 |
5.2 静态目标模拟功能验证 |
5.2.1 C目标模拟验证 |
5.2.2 S目标模拟验证 |
5.3 多目标模拟功能验证 |
5.4 动目标模拟功能验证 |
5.4.1 C模式动目标模拟功能验证 |
5.4.2 S模式动目标模拟功能验证 |
5.5 校准软件功能验证 |
5.5.1 相对幅度校准表格验证 |
5.5.2 相对相位校准表格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A S模式部分通信协议 |
A.1 使用中的S模式数据链格式 |
A.2 联合询问信号脉冲格式 |
A.3 S模式空-空通信应答字段编码 |
A.4 决断报文MU子字段含义表 |
A.5 协调应答MV子字段含义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误差矢量幅度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矢量分析仪研究现状 |
1.2.2 载波同步和采样定时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EVM测试平台基本理论 |
2.1 正交调制无线通信收发机与VSA的架构 |
2.1.1 正交调制无线通信收发机的结构 |
2.1.2 VSA的EVM测试架构 |
2.2 EVM定义与关键参数 |
2.2.1 EVM的定义 |
2.2.2 EVM测试关键参数 |
2.3 EVM测试中的偏差分析 |
2.3.1 EVM测试的基带数学模型 |
2.3.2 载波频偏对EVM的影响 |
2.3.3 定时偏移对EVM的影响 |
2.3.4 噪声对EVM的影响 |
2.4 基于SDR思想的EVM测试平台框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闭环方法的EVM测量方案 |
3.1 载波频偏的闭环处理方法 |
3.1.1 数字锁相环原理 |
3.1.2 闭环载波恢复方法仿真 |
3.2 定时偏移的闭环处理方法 |
3.2.1 概述 |
3.2.2 符号定时环路原理 |
3.2.3 闭环定时恢复方法仿真 |
3.3 基于闭环方法的EVM测试方案设计 |
3.3.1 数据处理流程 |
3.3.2 EVM闭环测试仿真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已知数据的开环EVM测量方案 |
4.1 基于已知数据的开环EVM测量方案设计 |
4.1.1 概述 |
4.1.2 双段极大范数短序列互相关的序列对齐方法 |
4.1.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频偏估计与补偿方案 |
4.1.4 MEVM准则的高倍内插参考信号的补偿定时误差的方案 |
4.1.5 相位不连续的和滤波器延时问题 |
4.2 基于已知数据的开环方法的EVM仿真分析 |
4.2.1 序列对齐法的长度选取仿真分析 |
4.2.2 整体方案测试结果随着频偏的变化趋势 |
4.2.3 整体方案测试结果随着定时偏移的变化趋势 |
4.2.4 整体方案测试结果随着噪声的变化趋势 |
4.3 硬件测试 |
4.3.1 平台介绍 |
4.3.2 硬件测试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5.2 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答辩后勘误修订说明表 |
(5)多通道心音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 |
1.3 心音基础知识 |
1.3.1 心脏的结构 |
1.3.2 心音的产生机制 |
1.3.3 经典瓣膜听诊区 |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系统开发平台与设计方案 |
2.1 开发平台介绍 |
2.1.1 Lab VIEW2015 简介 |
2.1.2 创建VI的过程 |
2.2 系统整体方案 |
2.2.1 硬件采集模块 |
2.2.2 基于Lab VIEW的数据采集与保存模块 |
2.2.3 基于MATLAB的算法分析模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心音采集与预处理 |
3.1 心音信号的采集与保存 |
3.2 心音去噪 |
3.2.1 噪声分析 |
3.2.2 小波去噪概述 |
3.2.3 db6小波阈值去噪 |
3.3 心音分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位置融合心脏功能评估方法 |
4.1 心脏储备能力评价指标概述 |
4.1.1 心率 |
4.1.2 D/S |
4.1.3 S1/S2 |
4.2 心脏储备指标在多听诊区的差异性分析 |
4.2.1 心率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4.2.2 D/S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4.2.3 S1/S2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4.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S1/S2融合方法 |
4.3.1 D-S证据理论概述 |
4.3.2 各听诊区分配BPA函数 |
4.3.3 多听诊区D-S证据融合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设计 |
4.4.2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听诊位置对心音生物识别效果的影响 |
5.1 基于LPC的心音共振峰频率提取方法 |
5.1.1 共振峰概述 |
5.1.2 共振峰提取 |
5.1.3 多听诊区共振峰频率分析 |
5.2 基于欧氏距离的心音生物识别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多功能频谱分析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本原理 |
1.1 虚拟仪器概述 |
1.2 频谱分析仪原理 |
2 多功能虚拟频谱分析仪的设计 |
2.1 模块化设计的思路 |
2.2 多功能虚拟频谱分析仪的总体设计方案 |
2.3 几个重点模块设计 |
(1)信号产生模块 |
(2)信号预处理 |
(3)幅相谱分析模块 |
4 性能测试与分析 |
4.1 多功能虚拟频谱分析仪前面板设计 |
4.2 测试环境 |
4.3 测试结果 |
4.3.1 信号的频谱分析 |
4.3.2 信号波形的显示 |
5 结论 |
(7)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电能质量分析仪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能质量问题概述 |
1.2 电能质量分析国外研究现状 |
1.3 电能质量分析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 |
2.2 电子式互感器 |
2.3 合并通信单元 |
2.4 网络流量分析 |
2.5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电能质量分析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设计要求 |
3.2 系统的拓扑结构 |
3.3 系统的底层数据抓包设计 |
4 软件结构和功能模块的算法和设计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2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
4.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4 电压电流有效值与偏差模块设计 |
4.5 功率测量模块的设计 |
4.6 电压电流信号仿真发生的模块设计 |
4.7 谐波信号测量模块设计 |
4.8 三相不平衡度的测量模块 |
5 软件的性能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展示 |
5.1 软件设计的主界面 |
5.2 三相电压、电流信号仿真发生的界面 |
5.3 三相电压、电流有效值及偏差分析界面 |
5.4 三相功率以及三相不平衡度测量界面 |
5.5 谐波测量界面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声压传感器阵列的多点声源识别与定位虚拟仪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点声源定位阵列信号及定位识别算法 |
2.1 点声源定位阵列结构及其方向矢量 |
2.1.1 直线阵列 |
2.1.2 平面阵列 |
2.1.3 立体阵列 |
2.1.4 虚拟阵列 |
2.2 传感器阵列采集信号辨识与处理 |
2.2.1 窄带信号辨识与处理 |
2.2.2 宽带信号辨识与处理 |
2.2.3 相干信号辨识与处理 |
2.2.4 接收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
2.3 点声源经典定位算法 |
2.3.1 基于高分辨率谱估计的点声源定位 |
2.3.2 基于可控波束形成的点声源定位 |
2.3.3 基于半球面共形阵列方向图点声源定位 |
2.3.4 基于时延估计的点声源定位 |
2.4 经典点声源识别方法 |
2.4.1 信息论法 |
2.4.2 经典Gerschgorin Disk Estimator |
2.5 多点声源三维复合声场分布规律 |
2.5.1 点声源在声场中的衰减规律 |
2.5.2 多点声源在三维声场中分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60结构的半球面共形阵列及多级分离GDE算法 |
3.1 基于C60结构的半球面共形阵列设计 |
3.1.1 C60结构的半球面共形阵列设计 |
3.1.2 C60结构的半球面共形阵列信号处理 |
3.2 C60结构半球面共形阵列点声源定位仿真分析 |
3.3 多级分离GDE估计算法及参数优化 |
3.3.1 改进的多级分离GDE估计算法 |
3.3.2 最优调整因子D(n)和d的参数优化 |
3.4 多级分离GDE估计算法仿真分析 |
3.4.1 最优调整因子D(n)和d的选取 |
3.4.2 声源数目估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点声源定位虚拟仪器设计 |
4.1 点声源定位系统总体结构 |
4.2 系统软件设计 |
4.2.1 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 |
4.2.2 STM32系统软件设计 |
4.2.3 系统软件调试 |
4.3 硬件采集电路及实验条件 |
4.3.1 声压传感器的选择 |
4.3.2 系统硬件调试 |
4.3.3 点声源的选择及实验环境 |
4.4 实验误差分析 |
4.4.1 误差来源 |
4.4.2 角度误差 |
4.4.3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9)基于LabVIEW的智能语音测控实验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设计背景及意义 |
1.2 计量测试仪器的发展与国内外设计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智能语音测控实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智能语音测控实验系统需求分析 |
2.2 智能语音测控实验系统结构组成 |
2.3 智能语音测控实验系统方案论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语音测控实验系统功能电路设计 |
3.1 数字多用表功能电路设计 |
3.1.1 数字多用表功能电路设计 |
3.1.2 数字多用表电阻测量设计 |
3.1.3 数字多用表电容测量设计 |
3.1.4 数字多用表电感测量设计 |
3.1.5 数字多用表交直流电压电流测量设计 |
3.2 频谱分析仪功能电路设计 |
3.2.1 NIPCI-6259数据采集卡特性 |
3.2.2 频谱分析仪功能模块整体设计 |
3.2.3 频谱分析仪主要技术参数 |
3.3 多通道数字示波器功能电路设计 |
3.3.1 多通道数字示波器硬件结构 |
3.3.2 多通道数字示波器信号调理电路 |
3.3.3 多通道数字示波器主要技术参数 |
3.4 直流稳压电源功能设计 |
3.4.1 直流稳压电源功能电路硬件选择 |
3.4.2 直流稳压电源输出控制电路 |
3.5 函数信号发生器功能设计 |
3.5.1 函数信号发生器硬件结构 |
3.5.2 函数信号发生器主要技术参数 |
3.6 语音交互模块硬件设计 |
3.6.1 非特定人声语音识别模块 |
3.6.2 USB-TTL功能模块 |
3.6.3 语音识别模块与PC连接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语音测控实验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
4.1 智能语音测控实验系统应用软件流程 |
4.2 智能语音测控实验系统主界面设计 |
4.2.1 主界面实现功能 |
4.2.2 主界面应用软件前面板设计 |
4.2.3 系统主界面后面板代码设计 |
4.3 函数信号发生器应用软件设计 |
4.3.1 函数信号发生器主要功能 |
4.3.2 函数信号发生器前面板设计 |
4.3.3 函数信号发生器后面板代码设计 |
4.3.4 函数信号发生器整体设计小结 |
4.4 多通道数字示波器发生器应用软件设计 |
4.4.1 多通道数字示波器实现功能 |
4.4.2 多通道数字示波器前面板设计 |
4.4.3 多通道数字示波器整体设计小结 |
4.5 直流稳压电源应用软件设计 |
4.5.1 直流稳压电源主要功能 |
4.5.2 直流稳压电源前面板设计 |
4.5.3 直流稳压电源后面板代码设计 |
4.5.4 直流稳压电源整体设计小结 |
4.6 数字多用表应用软件设计 |
4.6.1 数字多用表主要功能 |
4.6.2 数字多用表前面板设计 |
4.6.3 数字多用表后面板代码设计 |
4.6.4 数字多用表整体设计小结 |
4.7 频谱分析仪应用软件设计 |
4.7.1 频谱分析仪主要功能 |
4.7.2 频谱分析仪前面板设计 |
4.7.3 频谱分析仪后面板代码设计 |
4.7.4 频谱分析仪整体设计小结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语音测控实验系统调试与测试 |
5.1 系统调试 |
5.2 系统测试方案 |
5.2.1 硬件测试方案 |
5.2.2 应用软件界面测试方案 |
5.3 系统测试 |
5.3.1 数字多用表模块测试 |
5.3.2 多通道数字示波器模块测试 |
5.3.3 频谱分析仪模块测试 |
5.3.4 函数信号发生器模块测试 |
5.3.5 直流稳压电源模块测试 |
5.4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成果 |
致谢 |
(10)基于USB采集卡的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虚拟仪器技术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汽车综合检测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总体框图 |
2.2 检测分析仪硬件设计 |
2.2.1 传感器选择 |
2.2.2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2.2.3 电荷放大器 |
2.3 综合检测分析仪软件设计 |
2.3.1 综合检测分析仪编程语言 |
2.3.2 系统编程 |
2.4 本章小结 |
3 Delphi编程实现数据采集 |
3.1 软件的启动界面 |
3.2 数据采集功能的实现 |
3.2.1 Delphi编程驱动数据采集卡 |
3.2.2 环形缓冲区设计 |
3.2.3 程序多线程设计 |
3.2.4 波形显示原理 |
3.3 数据采集实测 |
3.4 本章小结 |
4 Delphi与Matlab实现数据处理与分析 |
4.1 混合编程技术研究 |
4.2 Delphi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 |
4.2.1 Delphi与Matlab混合编程实现方法研究 |
4.2.2 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混合编程实现 |
4.3 信号分析与处理模块设置 |
4.3.1 信号分析与处理模块 |
4.3.2 信号回放模块实现 |
4.4 数字信号处理 |
4.4.1 频域滤波方法 |
4.4.2 时域滤波方法 |
4.4.3 滤波功能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信号分析理论及仿真信号测试 |
5.1 平稳信号分析方法 |
5.2 非平稳信号分析方法 |
5.2.1 时频分析方法 |
5.2.2 时频组合分析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6 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实验分析 |
6.1 帕萨特全车电器实训台传感器信号检测 |
6.2 发动机振动信号分析 |
6.2.1 发动机信号采集 |
6.2.2 发动机振动分析 |
6.2.3 发动机振动信号时域分析 |
6.2.4 发动机振动信号时频分析 |
6.3 本章总结 |
7 全文总结及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不足和工作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10 致谢 |
四、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语音信号分析仪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功率波形分析仪人机交互与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实现[D]. 王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宽带信号收发模块驱动设计与实现[D]. 肖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TCAS测试设备场景模拟输出软件设计[D]. 周理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误差矢量幅度测试技术研究[D]. 韩吉祥.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多通道心音的研究与应用[D]. 单煦.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6]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多功能频谱分析仪设计[J]. 胡容,苏文鹤,杨铮,张瑜. 电子测试, 2020(17)
- [7]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电能质量分析仪软件设计[D]. 陆梦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基于声压传感器阵列的多点声源识别与定位虚拟仪器系统研究[D]. 胡成立.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9]基于LabVIEW的智能语音测控实验平台[D]. 毛嘉明. 西北大学, 2020(02)
- [10]基于USB采集卡的汽车综合检测分析仪研制[D]. 张立金.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