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晶相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筛,形貌,磷酸,纳米,成核,氧化锆,电学。
晶相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季超,臧甲忠,于海斌,刘冠锋,邱宇[1](2017)在《磷酸硅铝分子筛晶相与形貌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硅铝(SAPO)分子筛是分子筛材料中的重要分支,在吸附、分离和工业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然而,由于对分子筛晶化机理的认知有限,分子筛的定向设计、合成仍然难以实现。最近,我研究室通过改变模板剂、水的量合成出了具有中空结构的特殊形貌的SAPO分子筛。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系统研究了模板剂、水对磷酸硅铝分子筛水热晶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模板剂、水的量具有控制SAPO分子筛晶相和形貌的作用[1,2,3],SEM及XRD表征如图1所示。通过改变模板剂及水的量,成功合成出具有中空结构的SAPO-5和(本文来源于《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B会场:等级孔材料多孔膜材料多孔材料理论研究》期刊2017-10-24)
程帅[2](2017)在《大面积MoTe_2薄膜的合成和晶相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4年石墨烯被偶然发现以来,新型的二维材料以其独特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电学器件、光电子器件、能源存储、复合材料、催化、传感器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除了石墨烯以外,过渡金属硫化物(TMDCs)是近些年来最受关注的一类新型二维材料。尽管对块状TMDCs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近年来对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的研究不断深入,单层或少层的二维TMDCs越来越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在过渡金属硫化物大家族中,关于二碲化钼(MoTe_2)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控制备高质量的MoTe_2是研究其性质与应用的基础,由于MoTe_2自身的特性同时也是重点与难点。本文研究了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来制备MoTe_2薄膜的方法,通过控制生长过程中的实验条件实现了对MoTe_2晶相的控制,可以在一个硅片上同时生长两种晶相的大面积MoTe_2,也可以有选择地在整个硅片上生长1T’相或者2H相MoTe_2薄膜。主要内容如下:1、使用单温区管式炉在硅片上生长出了大面积的MoTe_2薄膜。2、生长过程中位于碲粉正上方总会生成1T’相MoTe_2,而在陶瓷舟外侧的MoTe_2则与降温速率有关,在慢速降温时会生成大面积2H相MoTe_2,在快速降温时生长的是1T’-2H相MoTe_2同质结。通过一系列的表征说明生长出的MoTe_2薄膜均匀度和结晶性良好,晶相界面处没有明显的过渡层。3、碲源和衬底之间的距离、碲粉的用量会影响碲蒸气的浓度,从而决定生长的MoTe_2薄膜的晶相。通过将衬底正面朝下放置于碲源上游和下游的位置,成功地在整个硅片上生长出了单一晶相的MoTe_2薄膜。(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张黎伟[3](2016)在《基于包晶相变的定向凝固TiAl-Nb合金组织控制与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iAl-Nb合金因其低密度、优越的高温力学性能和良好的抗氧化性能,有望取代镍基高温合金,成为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用候选材料,然而低的室温塑性和加工困难限制了其工程应用。通过定向凝固技术控制TiAl合金的片层方向,显着提高其室温塑性和抗蠕变性能等室温高温综合力学性能,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Bridgman定向凝固实验并结合相关热力学模拟计算,针对籽晶法控制片层组织方向研究的不足,提出定向凝固过程中利用包晶转变控制β先凝固TiAl-Nb合金片层组织方向的学术思路。分析了定向凝固启动前低温端的样品特征及对随后定向生长的影响,同时也对高温端包晶相变过程中的晶体生长、相变过程调控及包晶转变完成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获得了样品历史、合金成分和定向凝固过程参数(温度梯度G、抽拉速度V)对初生相晶体取向、包晶相变过程和包晶转变完成程度的影响规律,为调整TiAl合金定向凝固路径,控制β先凝固TiAl-Nb合金室温片层组织方向的工艺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研究还对不同凝固模式定向凝固合金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估。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及创新点:(1)热稳定处理过程中溶质Al逐渐向完全液相区迁移,使得糊状区内Al的溶度总低于铸态合金的原始溶度,同时获得重新分布。而完全液相区的平均溶质浓度略高于铸态合金的原始溶度;热稳定处理使得糊状区长度逐渐变短且内部固相晶粒逐渐粗化,最终会呈现全固相形貌且晶粒朝着有利的结晶学方向生长;适当时间的热稳定处理在糊状区形成的L+β+α三相区有利于控制定向凝固包晶TiAl合金的片层结构,较长的热稳定处理时间会导致凝固生长过程中β枝晶生长方向趋于和拉拔方向一致,β枝晶间距趋于增大而枝晶间偏析趋于减轻。(2)单次定向凝固和二次定向凝固工艺条件下,枝晶形貌由等轴晶变为柱状晶,初始生长界面附近叁个区域的微观组织基本保持一致,均呈定向的枝晶偏析形貌。初始生长界面附近叁个区域的晶粒沿定向生长方向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取向优化。同单次定向凝固相比,二次定向凝固工艺条件下,初始糊状区的长度明显减小,糊状区内β枝晶的形貌和取向特征有利于定向凝固晶粒取向的控制同定向生长方向平行的枝晶形貌和择优的β枝晶取向在β籽晶化的过程中起主导因素。(3)热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对于TiAl二元合金,发生完全包晶转变的成分为46.5%Al(除特殊标注外,全为原子分数)。对于含Nb的叁元合金,完全包晶转变的成分区间随着Nb的增加,逐渐向高Al方向移动,当Nb增加到8%时,若Al溶质的含量在49%左右仍然能够发生完全包晶转变。在完全包晶转变成分的两侧包晶反应程度呈对称分布。Al含量在47~49%,Nb含量在5-8%时合金△Tp范围最大。同理论模拟相比,实验观察到完全包晶转变的成分区间向低Al方向偏移,偏移的范围约为1.5~2.0%Al。同时成分带随着Nb含量的升高而逐渐变宽。(4)当温度梯度G与成分CAl一定时,随着V值增大,λ1、 λ2、 R、 d值均呈减小趋势。当温度梯度G与抽拉速度V一定时,随着溶质Al含量的升高,λ1、λ2、R值均呈递减趋势,而d值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本研究所得到的λ1的生长速率指数为0.29,和大部分研究结果吻合。λ2的生长速率指数为0.26,和大部分研究结果接近。TiAl合金系中R和d的生长速率指数比其它合金体系的要小;实验测量获得的λ1值分别和通过Hunt模型、Kurz-Fisher模型、Trivedi模型、Bouchard-Kirkaldy模型和Hunt-Lu模型计算获得的λ1值进行了比较,除了实验测量获得的λ1值远高于通过Hunt-Lu模型计算获得的结果外,实验结果基本和其它理论模型计算的结果一致。通过Trivedi-Somboonsuk模型计算获得的λ2值与实验测量获得的λ2值比较接近。对于所有的实验成分,实验测量获得的R值略高于通过Kurz-Fisher模型计算的结果,而通过Hunt模型和1rivedi模型计算获得的R值均远低于实验的测量结果。实验所得λ2/R的平均值为1.44,低于理论值λ2/R=2。(5)对于不同的凝固模式(单-β凝固模式B,亚包晶凝固模式BA, 过包晶凝固模式BAA和单-α凝固模式A),晶粒尺寸、形态,片层取向、微观偏析的程度及分布均出现较大差异。B凝固模式合金不会造成强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而包晶凝固模式会造成很强的化学不均匀性。对于BA模式,在枝晶间会有L→α相变出现,对于BAA模式,在枝晶间会有L→α和L→γ相变同时出现。随着Nb含量从2%增加到8%,片层团簇的尺寸减小了1/3,初生枝晶的尺寸也呈递减趋势,同时β偏析和晶间Al偏析的含量逐渐增加;包晶成分的合金倾向于生长柱状晶粒,因此BA模式和BAA模式的合金成分适应于定向凝固工艺。进一步对这两种凝固模式对片层取向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发现,BA模式中Al含量较高的合金可作为定向凝固控制片层取向最理性的合金成分。受成分偏析的影响,从BA模式到BAA模式,片层团界从分布于初生β枝晶内部向分布于β枝晶间转移。BA模式中Al含量较低的合金片层团间距的不断改变和发生的微小倾斜造成了片层的“弯曲”现象。这种“弯曲”现象会随着Al含量的升高而消失。(6)对于压缩性能,纵向的屈服强度和压缩强度整体高于横向的相应值,而最大压缩应变在两个方向上的变化相差不大。随着Al含量的升高,屈服强度呈现先减小后递增的规律,这和压缩强度、最大压缩应变随Al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包晶凝固模式的合金试样在定向凝固工艺之后,其压缩性能,室温、高温拉伸性能和断裂韧性均高于其它凝固模式的合金。包晶凝固模式,尤其是亚包晶合金有利于控制定向凝固片层取向,并具有较高的强度。(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6-05-23)
许杰,郝辰春,王文忠[4](2016)在《晶相、形貌和尺寸可控的BiVO_4微球控制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简单的低温共沉淀方法成功制备出直径7~9μm的四方相钒酸铋(BiVO_4)微球,通过对制备的四方相BiVO_4微球在500℃退火10h,四方相BiVO_4成功转变为单斜相BiVO_4,且形貌和尺寸都没有明显变化。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所制备的微米晶的成分、形貌和尺寸进行了表征。对BiVO_4微球的晶相转变因素作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一种晶相、形貌和尺寸可控的BiVO_4微球的制备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04期)
傅文平[5](2015)在《多晶相半导体纳米晶的控制合成及关键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纳米晶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光电器件、光催化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成为纳米领域的前沿热点课题。半导体纳米晶的物理性质强烈依赖于材料的尺寸、形貌、晶相结构、组分和表面结构等参数。因此,设计和发展简单、绿色且普适的合成体系,理解合成反应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实现半导体纳米晶的精确调控,对于开展相关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针对多晶相半导体纳米晶化学合成中的晶相控制开展探究,以现阶段研究热点中的Cu_(2-)xS和CsPbBr_3纳米晶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反应条件的设计,实现了晶相的精细调控,并探索了晶相依赖的光电性质。具体结果如下:(1)采用热注入法,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反应前驱体中油胺/十八烯反应体积比和Cu/S反应摩尔比等反应参数选择性合成了六方晶相CuS、单斜晶相Cu1.75S和斜方晶相Cu_(1.8)S叁种具有均一的尺寸和形貌结构的半导体纳米晶;通过化学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结合实验结果,揭示了油胺控制的Cu~(2+)-->Cu~+转化、S_8-->S~(2-)转化以及Cu_(2-)xS聚集体与Cu+的交换是Cu_(2-)xS纳米晶晶相控制中的决定性因素;探索了Cu_(2-)xS纳米晶晶相结构依赖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特性和其作为低成本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材料的光电转化特性。其中斜方晶相Cu_(1.8)S纳米晶热处理后的电极材料,在标准光谱AM 1.5G(100 mW/cm2)下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可达5.81%,接近Cu箔材料的6.15%转换效率,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光电催化活性。(2)发展了简单、方便的室温微乳液合成技术,制备出蓝、绿发光的立方晶相CsPbBr_3纳米晶(波长为512 nm和460 nm)。其中绿光纳米晶量子产率超过70%的量子产率,为开发CsPbBr_3半导体纳米晶在照明和显示领域内的应用提供了高质量材料。上述研究结果,为Cu_(2-)xS和CsPbBr_3纳米晶的晶相精细控制合成提供了新的反应路线和指导理论;同时对于其他类的半导体纳米晶,在胶体化学中利用配体控制化学反应来设计和优化半导体纳米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杨淼,田鹏,刘琳,王婵,徐舒涛[6](2015)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磷酸硅铝分子筛晶相与形貌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硅铝(SAPO)分子筛是分子筛材料中的重要分支,在吸附、分离和工业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然而,由于对分子筛晶化机理的认知有限,分子筛的定向设计、合成仍然难以实现。最近,我研究室连续报道了一例具有RHO拓扑结构的新型SAPO分子筛DNL-6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NL-6属立方晶系,其结构由lta笼通过双八元环连接形成,是一例有趣的同时具有8环小孔和lta大笼结构的SAPO分子筛。DNL-6分子筛是在研究SAPO分子筛转晶过程中偶然得到的。随后,人们发现该化合物也可以通过表面活性剂辅助的水热合成、胺热法或干凝胶转化法成功合成。虽然水热法是最常用的分子筛合成方法,但此前人们从未发现DNL-6的生成。虽然表面活性剂不存在于DNL-6结构中,二乙胺才是DNL-6的结构模板剂,但表面活性剂在该化合物的水热合成中似乎必不可少。另外,即使使用了表面活性剂,DNL-6的水热晶化相区仍非常窄,增加硅用量会导致SAPO-34杂晶生成。与此同时,具有优异CO_2/N_2气体吸附/分离性能的高硅DNL-6可以通过胺热法和干凝胶转化法合成,这两种方法都无需使用表面活性剂。本文通过一系列对比与扩展实验,系统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磷酸硅铝分子筛水热晶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表面活性剂具有控制SAPO分子筛晶相和形貌的作用。通过表面活性剂的辅助,高硅的多级孔DNL-6、具有特殊形貌的SAPO-35和高硅SAPO-16分子筛被成功的水热合成。所合成的DNL-6是优异的环氧氯丙烷与CO_2环加成反应的催化剂。(本文来源于《第18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上)》期刊2015-10-25)
张建平,刘焦萍,李壮,曹国喜[7](2014)在《氧化铝纤维制备过程中拟薄水铝石晶相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工业铝酸钠溶液为原料制备氧化铝纤维过程中,拟薄水铝石是其中间产物,拟薄水铝石的纯度将直接影响到氧化铝纤维产品的质量。本文应用X-射线衍射图谱,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拟薄水铝石及其主要杂质叁水铝石、丝钠铝石叁者在晶相上的变化,通过调整反应溶液的p H值、反应温度、反应浓度、加料方式等反应条件,尽可能降低叁水铝石、丝钠铝石杂相的出现,从而获得具有较纯晶相、极低杂质含量的拟薄水铝石,以满足生产高质量氧化铝纤维产品的需要。(本文来源于《轻金属》期刊2014年12期)
段志刚,赵宗彦,李清玉,朱忠其[8](2013)在《Ce-TiO_2复合粉体晶相控制与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系统研究Ce-TiO2的晶相形成规律及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Sol-gel法制备了Ce-TiO2复合粉体,使用XRD、XPS等手段分别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了Ce4+添加量、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对样品晶相的影响,阐述了Ce-TiO2晶相的形成规律及机理,并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Ce4+添加量在1%~16%之间时,样品为Ce掺杂型TiO2;Ce4+添加量在16%~48%之间时,样品为CeO2-TiO2复合体系;Ce4+添加量大于48%以后,TiO2成为无定型态.其中,锐钛矿相TiO2结晶所需的烧结温度在510~680℃之间;金红石相TiO2结晶所需的烧结温度在680℃以上.保温时间能改变晶型的完整度.在可见光激发下,当样品TiO2中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的含量比例为3∶1时,对甲基橙降解率达到最高(79.7%).(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原梦琼[9](2011)在《纳米TiO_2,ZrO_2表面晶相控制及光催化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晶相结构是影响Ti02光催化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控制TiO2表面物相及其相变过程,建立其与光催化降解有机物之间的关联是非常有意义且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论文利用紫外拉曼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XRD和TEM等技术研究了掺杂Nd3+、Gd3+的TiO2、ZrO2的相变尤其是表面相变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对多晶相氧化物表面晶相人为可控的技术,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生产中,为催化剂材料有目的性的研发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方法。由于TiO2在紫外区有强吸收,所以紫外拉曼光谱能灵敏地反映出TiO2表面晶相的变化,可见拉曼和XRD则用来表征样品的体相信息。以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为模型反应,对不同温度焙烧后的Ti02相变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TiO2的表面物相与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活性存在很大关联。以Nd3+、Gd3+等稀土离子作为掺杂离子,研究了经过掺杂和负载的Ti02样品的相变。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共沉淀和浸渍法制备的掺杂样品中的Nd203和Gd203都可起到抑制Ti02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的相转移的作用,采用共沉淀方法时制备的掺杂样品中的Nd3+、Gd3+离子能够抑制Ti02的相变,而通过浸渍法制备的负载样品却可以使Ti02载体在较高温度时维持其表面晶相稳定在载体的原有晶相,另外发现通过非常少量的离子掺杂就能使Ti02在高温时仍保持很高的光催化活性。此外,通过Nd3+对Zr02表面晶相控制的进一步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提供了一种简便灵活的高温下调控多晶相氧化物表面晶相稳定的方法,并希望将这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制备催化剂材料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生产中。(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期刊2011-06-01)
马秀菊[10](2011)在《CdS纳米棒的分离、晶相控制合成及氧调控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了具有一定长径比分布的、带隙发射峰和表面态发射峰共存的CdS纳米棒,接着采用有机密度梯度离心法首次将具有一定长径比的CdS纳米棒按照其长度分开,并对分离后不同组分下的纳米棒进行了光学性质和晶体结构的表征,结果发现光致发光性能与纳米棒的长度相关,短波处的带隙发射峰和长波处的表面态发射峰的相对强度随着纳米棒长径比的不同而不同。由分离结果启发,尝试选择性的合成了以带隙发光为主的较短的硫化镉纳米棒和以表面态发射峰为主的较长的硫化镉纳米棒,其中发现氧可以诱导CdS纳米棒的各向异性生长。通过改变反应物中的氧含量来控制CdS纳米棒的长度,从而可以调控荧光发光。CdS纳米晶有两种晶型即六方纤锌矿型和立方闪锌矿型,这两种晶型的特征衍射峰位置发生重迭,而且当粒径处于纳米级别时会发生宽化现象,因此有时很难准确的鉴定产物的晶相。本文首次通过超有机密度梯度法将不同晶型和形貌的CdS纳米棒分开,并研究分离后不同组分中产物的结构、晶型、形貌以及光学性质,发现晶型的不同导致的纳米晶的直径、缺陷、长径比以及光致发光峰的差异。通过有效的分离可以进一步比较在同一溶液中不同胶体粒子的晶型、结构以及光学性质的差异。最后根据粒子尺寸的直方图数据建立了一个初步的数学模型,这将有助于其它粒子的分离参数的优化。近来,氧也被发现可以调控量子点的合成。对CdS纳米棒的分离工作也发现外界环境对控制纳米晶形貌的影响,接着我们发现在氮气气氛下合成的CdS纳米晶可能是六方纤锌矿和立方闪锌矿的混相。基于以上这些工作,我们系统研究了氧含量不同对CdS纳米棒的晶型以及形貌的影响,分别考察了不同气氛、不同填充度、不同浓度对其形貌、晶型以及光学性质的影响。发现釜中空白部分中的氧在调控硫化镉纳米晶的晶形和形貌上起主导作用,这是在以前的合成中被遗漏的。填充度、反应物浓度以及气氛的影响都可以从一个新的观点来理解的。当氧不足或者反应物浓度较大的时候生成的是长径比小于3的短而粗的立方闪锌矿型硫化镉纳米棒,而当氧充足或者反应物浓度较小的时候则生成的是细而长的纤锌矿型单晶硫化镉纳米棒。另外,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又考察了一旦相形成后其晶型是否还会发生改变;根据以上的实验结论提出了一个生长机理,并通过摇床下的实验以及硫化锌纳米棒的控制合成进一步验证了该机理,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优化IIB-VIA族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合成。(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1-05-17)
晶相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2004年石墨烯被偶然发现以来,新型的二维材料以其独特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电学器件、光电子器件、能源存储、复合材料、催化、传感器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除了石墨烯以外,过渡金属硫化物(TMDCs)是近些年来最受关注的一类新型二维材料。尽管对块状TMDCs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近年来对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的研究不断深入,单层或少层的二维TMDCs越来越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在过渡金属硫化物大家族中,关于二碲化钼(MoTe_2)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控制备高质量的MoTe_2是研究其性质与应用的基础,由于MoTe_2自身的特性同时也是重点与难点。本文研究了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来制备MoTe_2薄膜的方法,通过控制生长过程中的实验条件实现了对MoTe_2晶相的控制,可以在一个硅片上同时生长两种晶相的大面积MoTe_2,也可以有选择地在整个硅片上生长1T’相或者2H相MoTe_2薄膜。主要内容如下:1、使用单温区管式炉在硅片上生长出了大面积的MoTe_2薄膜。2、生长过程中位于碲粉正上方总会生成1T’相MoTe_2,而在陶瓷舟外侧的MoTe_2则与降温速率有关,在慢速降温时会生成大面积2H相MoTe_2,在快速降温时生长的是1T’-2H相MoTe_2同质结。通过一系列的表征说明生长出的MoTe_2薄膜均匀度和结晶性良好,晶相界面处没有明显的过渡层。3、碲源和衬底之间的距离、碲粉的用量会影响碲蒸气的浓度,从而决定生长的MoTe_2薄膜的晶相。通过将衬底正面朝下放置于碲源上游和下游的位置,成功地在整个硅片上生长出了单一晶相的MoTe_2薄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晶相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季超,臧甲忠,于海斌,刘冠锋,邱宇.磷酸硅铝分子筛晶相与形貌控制的研究[C].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B会场:等级孔材料多孔膜材料多孔材料理论研究.2017
[2].程帅.大面积MoTe_2薄膜的合成和晶相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3].张黎伟.基于包晶相变的定向凝固TiAl-Nb合金组织控制与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
[4].许杰,郝辰春,王文忠.晶相、形貌和尺寸可控的BiVO_4微球控制合成[J].化工新型材料.2016
[5].傅文平.多晶相半导体纳米晶的控制合成及关键因素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6].杨淼,田鹏,刘琳,王婵,徐舒涛.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磷酸硅铝分子筛晶相与形貌控制的研究[C].第18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上).2015
[7].张建平,刘焦萍,李壮,曹国喜.氧化铝纤维制备过程中拟薄水铝石晶相控制研究[J].轻金属.2014
[8].段志刚,赵宗彦,李清玉,朱忠其.Ce-TiO_2复合粉体晶相控制与光催化性能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原梦琼.纳米TiO_2,ZrO_2表面晶相控制及光催化应用研究[D].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1
[10].马秀菊.CdS纳米棒的分离、晶相控制合成及氧调控机理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