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面水论文_俞巧钢,胡若兰,叶静,马军伟,王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田面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水稻,江汉平原,增效剂,天门冬,减量,径流。

田面水论文文献综述

俞巧钢,胡若兰,叶静,马军伟,王强[1](2019)在《增效剂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通过种植单季水稻"绍粳18",研究施用添加聚天门冬氨酸、腐植酸、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等增效剂的肥料对水稻田面水氮素转化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施氮明显提高了田面水的可溶性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浓度。聚天门冬氨酸、DMPP、腐植酸等增效剂的施用,水稻生育期田面水可溶性总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4.1%,15.8%和7.3%,铵态氮增加10.6%,27.5%和8.6%,硝态氮降低31.8%,46.7%和26.9%,有助于降低氮素流失对水体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风险。增效剂聚天门冬氨酸、DMPP和腐植酸可使水稻籽粒产量分别增加6.2%,7.8%和2.4%,秸秆产量增加10.8%,6.1%和4.0%。添加增效剂的肥料较普通肥料可以降低田面水的总氮含量,并且能更好地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闫大伟,梁新强,王飞儿,周俊杰,周晓颖[2](2019)在《稻田田面水与排水径流中胶体磷流失贡献及流失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试验采集稻田田面水和稻田排水径流的水样,研究了胶体磷流失贡献和流失规律。根据实际天气情况,选择1次典型暴雨事件(48 mm/h)和8次不同强度(8,9,19,23,23,32,36,49 mm/h)的降雨事件采集样品。结果表明:(1)田面水和稻田排水中磷素流失形式以颗粒磷为主。在过1μm滤膜的总磷中,胶体磷的流失贡献为21%~73%,超过真溶解磷的流失贡献。(2)降雨后田面水中胶体磷的贡献范围为9%~44%,稻田排水中胶体磷流失贡献范围为10%~16%,金属氧化物胶体、有机质胶体以及金属氧化物—有机质胶体浓度与胶体磷流失贡献呈正向相关性,田面水中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544,0.635,0.781(p<0.05),稻田排水中分别为0.734,0.350,0.747(p<0.05),叁者结合磷为径流中胶体磷的重要赋存形态。(3)施肥通过影响电导率和离子强度来削减胶体磷的流失贡献,而降雨强度则通过影响pH来增加胶体磷的流失贡献,降雨强度与稻田排水胶体磷流失浓度的线性回归系数R~2=0.75,但两者对田面水和稻田排水中胶体磷流失贡献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周旋,吴良欢,戴锋,董春华[3](2019)在《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稻季田面水及渗漏液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生化抑制剂组合(N-丁基硫代磷酰叁胺(NBPT)、N-丙基硫代磷酰叁胺(NPPT)和2-氯-6-(叁氯甲基)吡啶(CP))与施肥模式(一次性施肥和分次施肥)互作对黄泥田稻季田面水和渗漏液氮(N)素浓度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泥田稻季田面水和渗漏液中N素形态分别以NH4+-N和NO–3-N为主。基肥施用后,稻田田面水中NH4+-N和总氮(TN)浓度于第1天达到峰值后降低,第6天分别降为峰值的57.9%~69.1%、41.9%~59.0%(一次性施肥)和29.9%~60.7%、60.9%~69.7%(分次施肥);稻田渗漏液中NO–3-N和TN浓度于第1~3天达到峰值后降低,第6天分别降为峰值的51.4%~56.5%、56.6%~61.6%(一次性施肥)和45.3%~57.5%、51.1%~59.6%(分次施肥)。不同施肥模式下,硝化抑制剂CP会提高田面水NH4+-N浓度,而脲酶抑制剂NBPT/NPPT或配施CP有效抑制脲酶活性,降低田面水NH4+-N峰值;CP显着降低渗漏液NO–3-N浓度,且CP或配施NBPT/NPPT有效抑制硝化作用,降低渗漏液NO–3-N峰值。新型脲酶抑制剂NPPT单独施用及与CP配施的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液N素浓度动态变化特征与NBPT相似。总之,生化抑制剂与适宜的氮肥运筹相结合更能有效延缓黄泥田中尿素水解,抑制硝化作用,减少N素径流和渗漏损失。(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3期)

文炯,田昌,李中希,杨勇,荣湘民[4](2019)在《肥料增效剂组配对水稻氮素吸收及田面水无机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多维肥精(ANO)、氢醌(HQ)和NAM组配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田面水中铵态氮、硝态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F(ANO+HQ+NAM)的产量最高,达到5 735 kg/hm~2,显着高于复混肥处理B(有肥对照)、C(ANO)、E(ANO+NAM),较处理B的增产量和增产率分别为1 095 kg/hm~2和23.60%,且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分别为34.94%、15.61%和46.96%,较处理B分别提高了7.01、4.41和4.40个百分点;增施抑制剂(HQ、NAM)能明显降低田面水中无机氮浓度的峰值,均以处理F的田面水无机氮浓度较低。综合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田面水中无机氮浓度,认为组配ANO、HQ和NAM的处理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熊丽萍,蔡佳佩,朱坚,彭华,李尝君[5](2019)在《硅肥对水稻-田面水-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硅肥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旨在为典型双季稻区施肥结构优化以及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在相同氮磷肥基础上施0、750、1500、2250和3000 kg·hm~(-2)(T_0、T_1、T_2、T_3、T_4)硅肥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磷吸收、田面水氮磷含量及土壤有效硅、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硅肥处理(T_0)比较,早、晚稻季水稻稻谷分别增产2.2%~30.4%和3.9%~9.2%;早、晚稻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2.4%~47.3%、磷素积累量增加2.2%~41.3%,秸秆氮素积累量增加0.4%~28.3%、磷素积累量增加5.1%~31.0%;施硅肥后第1天,施硅处理田面水总氮(TN)浓度较不施硅肥处理平均降低3.4%~28.8%、铵态氮(NH_4~+-N)降低10.4%~25.6%、总磷(TP)降低25.5%~29.2%、可溶性总磷(TDP)降低30.8%~38.0%;第45天后施硅各处理田面水总磷和可溶性总磷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并显着高于T_0处理.施硅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效硅水平以及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以T_1处理效果最好,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硅肥用量增加呈降低趋势.(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侯朋福,薛利祥,周玉玲,李刚华,杨林章[6](2019)在《掺混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掺混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氮素损失的控制效果,采用大田试验,以武运粳23号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无机化肥常规用量分次施用(CN)、掺混控释肥梯度减量一次性基施(常规用量、减量10%、减量20%和减量30%)共5个处理,研究了掺混控释肥(RBB)减量对太湖地区稻田田面水不同形态氮素浓度的影响及产量效益。结果表明,与无机化肥常规用量分次施用CN处理(270 kg/hm~2)相比,RBB减量10%~30%不会造成水稻减产。田面水氮素以铵态氮为主,无机化肥施用后田面水氮素浓度在施肥后1~2 d即达到峰值浓度,此后逐渐下降;掺混控释肥处理的3个肥期田面水氮素峰值浓度较低,均显着低于CN处理。由于田面水氮素以铵态氮为主,因此总氮均值浓度降低幅度与铵态氮较一致。其中,基肥期、蘖肥期、穗肥期田面水总氮均值浓度两年降低幅度分别为87.19%~93.87%(2015年)和76.93%~83.48%(2016年),69.74%~79.73%(2015年)和74.46%~87.52%(2016年),94.43%~96.69%(2015年)和95.52%~96.57%(2016年)。RBB减量能够降低前期(基肥期和蘖肥期)田面水氮浓度,总体呈随用量减少而降低的趋势。但减量幅度相近处理的田面水氮素浓度未呈现一致性规律变化。结果说明,RBB施用减少了太湖地区稻田肥期氮素流失风险,RBB肥料用量为189~216 kg/hm~2能够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降低前期田面水氮素浓度,减少氮素流失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1期)

张富林,吴茂前,夏颖,翟丽梅,段小丽[7](2019)在《江汉平原稻田田面水氮磷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江汉平原地区,因水肥管理粗放,特别是人为排放刚施肥泡田水,水稻种植引发的氮磷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掌握稻田氮、磷动态特征,并据此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设置不同氮磷梯度,研究了江汉平原稻田田面水氮磷形态与浓度动态变化特征及施肥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尿素后,田面水可溶性总氮(DTN)、可溶性有机氮(DON)和铵态氮(NH_4~+-N)占总氮(TN)的比例分别在88.0%、44.7%和31.6%以上,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施磷肥后,田面水中颗粒态磷(PP)占总磷(TP)的比例为76%~93%,且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田面水中氮素浓度与施氮量之间呈分段线性相关关系,当施氮量分别超过287.8、289.9、231.5和336.7kg·hm-2后,TN、DTN、NH_4~+-N和DON的浓度会跃增;田面水中各形态磷素浓度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施氮肥后,田面水中TN和DTN浓度均在施肥后1 d达到峰值,在基肥和分蘖肥后5 d、穗肥后2 d降低至与不施氮肥基本接近;NH_4~+-N浓度在基肥和分蘖肥后2d、穗肥后1d达到峰值,基肥和分蘖肥后5 d、穗肥后2 d后降低至与不施氮肥趋同。施磷肥后TP、PP和可溶性总磷(DTP)的浓度均在施肥后1 d达到峰值,3 d后急剧降低,降幅均在79.0%以上。可见,在江汉平原地区,施尿素后田面水中氮素以DTN为主,尤其是DON和NH_4~+-N,施磷肥后以PP为主。减少氮、磷肥用量可降低稻田氮、磷损失,且氮肥施用量应尽可能控制在231.5 kg·hm-2以内。施基肥和分蘖肥后5 d内、施穗肥后2 d内是江汉平原稻田氮素损失的关键控制期,施磷肥后3 d内是磷素流失的关键控制期。(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强,姜丽娜,潘建清,马军伟,叶静[8](2019)在《一次性施肥稻田田面水氮素变化特征和流失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单季稻一次性施肥模式中氮素径流损失风险,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模式中缓释氮肥类型、施用比例和氮肥施用量对田面水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尿素分次施肥处理(225 kg N·hm-2)相比,不同缓释氮肥(180 kg N·hm-2)一次性施肥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为稳定性肥料(NIU)>常规分次施肥(Urea)>树脂包膜尿素(RCU)>聚氨酯包膜尿素(PCU);氮肥施用量为180 kg N·hm-2时田面水铵态氮浓度随缓释氮肥施用比例增加而下降,但180 kg N·hm-2和144 kg N·hm-2处理间田面水铵态氮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尿素分次施肥和一次性施肥处理的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风险都在施基肥后5 d。研究表明,一次性施肥模式通过缓释氮肥的应用和氮肥减量等措施,虽然基肥用量大于尿素分次施肥处理,但没有增加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风险。(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斯林林,周静杰,吴良欢,胡兆平[9](2018)在《生物炭配施缓控释肥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径流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湖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CR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BC+CRF)、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BC+S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BC+CRF+SF)4种施肥处理对稻田田面水p H、氮素动态变化、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水平均p H介于5.64~8.15,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p H降低3.16%~4.48%.田面水平均全氮(TN)质量浓度介于19.05~25.23 mg·L~(-1),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TN质量浓度显着降低4.75%~6.58%.田面水无机氮素以铵态氮(NH_4~+-N)为主,NH_4~+-N和硝态氮(NO_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介于0.01~17.26 mg·L~(-1)和0.24~3.11mg·L~(-1).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分别显着降低35.89%~48.78%和20.54%~37.01%.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显着降低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有效减少无机氮素径流流失风险.TN、NH_4~+-N、NO_3~--N径流流失量分别介于16.24~18.09、1.76~2.22、0.76~1.38 kg·hm~(-2).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TN、NH_4~+-N、NO_3~--N径流流失均有不同程度削减.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显着削减了氮素径流流失,有效降低区域稻田氮素面源污染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石敦杰,杨兰,荣湘民,谢勇,唐丽[10](2018)在《控释氮肥和氮磷减量对水稻产量及田面水氮磷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氮磷减量对降低水稻田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在湖南省毛里湖地区,通过常规施肥(T_1)、控释氮肥减氮20%(T_2)、控释氮肥和过磷酸钙各减量20%(T_3)这3个处理,研究水稻产量、氮磷利用率和田面水氮磷养分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氮20%或减氮减磷各20%对产量没有显着影响,而肥料偏生产力(PFP)显着提高,T_2和T_3处理氮肥偏生产力(NPFP)分别较T_1处理提高了35.37%和31.31%,磷肥偏生产力(PPFP)分别提高了8.29%和31.30%。在试验期间,施肥后,T_1处理田面水氮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T_2和T_3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用控释氮肥的处理(T_2和T_3)总氮含量远低于施用普通尿素的处理(T_1),在施肥后27 d,T_2和T_3处理的田面水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比T_1处理下降了89.11%和89.42%、89.89%和89.64%、61.69%和58.93%。所有处理在施基肥后1 d全磷含量达到最高值,随后缓慢下降,磷肥减量处理全磷含量低于磷肥常量处理。研究结果显示,控释氮肥减量和磷肥减量既可以保证高产稳产,又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氮磷素径流损失风险。(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田面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野外试验采集稻田田面水和稻田排水径流的水样,研究了胶体磷流失贡献和流失规律。根据实际天气情况,选择1次典型暴雨事件(48 mm/h)和8次不同强度(8,9,19,23,23,32,36,49 mm/h)的降雨事件采集样品。结果表明:(1)田面水和稻田排水中磷素流失形式以颗粒磷为主。在过1μm滤膜的总磷中,胶体磷的流失贡献为21%~73%,超过真溶解磷的流失贡献。(2)降雨后田面水中胶体磷的贡献范围为9%~44%,稻田排水中胶体磷流失贡献范围为10%~16%,金属氧化物胶体、有机质胶体以及金属氧化物—有机质胶体浓度与胶体磷流失贡献呈正向相关性,田面水中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544,0.635,0.781(p<0.05),稻田排水中分别为0.734,0.350,0.747(p<0.05),叁者结合磷为径流中胶体磷的重要赋存形态。(3)施肥通过影响电导率和离子强度来削减胶体磷的流失贡献,而降雨强度则通过影响pH来增加胶体磷的流失贡献,降雨强度与稻田排水胶体磷流失浓度的线性回归系数R~2=0.75,但两者对田面水和稻田排水中胶体磷流失贡献的影响程度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田面水论文参考文献

[1].俞巧钢,胡若兰,叶静,马军伟,王强.增效剂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闫大伟,梁新强,王飞儿,周俊杰,周晓颖.稻田田面水与排水径流中胶体磷流失贡献及流失规律[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周旋,吴良欢,戴锋,董春华.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稻季田面水及渗漏液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J].土壤.2019

[4].文炯,田昌,李中希,杨勇,荣湘民.肥料增效剂组配对水稻氮素吸收及田面水无机氮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9

[5].熊丽萍,蔡佳佩,朱坚,彭华,李尝君.硅肥对水稻-田面水-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6].侯朋福,薛利祥,周玉玲,李刚华,杨林章.掺混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7].张富林,吴茂前,夏颖,翟丽梅,段小丽.江汉平原稻田田面水氮磷变化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19

[8].王强,姜丽娜,潘建清,马军伟,叶静.一次性施肥稻田田面水氮素变化特征和流失风险评估[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9].斯林林,周静杰,吴良欢,胡兆平.生物炭配施缓控释肥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径流流失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10].石敦杰,杨兰,荣湘民,谢勇,唐丽.控释氮肥和氮磷减量对水稻产量及田面水氮磷流失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初始库区地表DEM模型稻田田面水总磷含量的动态变化盆栽条件下不同种类肥料田面水...试验期间田面水氨氮与总氮的动态...盆栽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田面水...两类土壤基蘖肥施用后田面水NH...

标签:;  ;  ;  ;  ;  ;  ;  

田面水论文_俞巧钢,胡若兰,叶静,马军伟,王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