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包括钢带、钢带弹簧夹与垫簧,所述钢带弹簧夹与所述垫簧安装于所述钢带,所述钢带弹簧夹末端穿过所述钢带并形成第一夹紧部,所述垫簧末端穿过所述钢带并形成第二夹紧部,所述第二夹紧部前端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夹紧部配合以夹紧所述引线框架的夹紧面,所述第二夹紧部后端形成有与所述钢带贴合的贴合面,该钢带传输装置能够避免引线框架电镀时贴靠在钢带表面,电镀质量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带、钢带弹簧夹与垫簧,所述钢带弹簧夹与所述垫簧安装于所述钢带,所述钢带弹簧夹末端穿过所述钢带并形成第一夹紧部,所述垫簧末端穿过所述钢带并形成第二夹紧部,所述第二夹紧部前端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夹紧部配合以夹紧引线框架的夹紧面,所述第二夹紧部后端形成有与所述钢带贴合的贴合面。
设计方案
1.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带、钢带弹簧夹与垫簧,所述钢带弹簧夹与所述垫簧安装于所述钢带,所述钢带弹簧夹末端穿过所述钢带并形成第一夹紧部,所述垫簧末端穿过所述钢带并形成第二夹紧部,所述第二夹紧部前端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夹紧部配合以夹紧引线框架的夹紧面,所述第二夹紧部后端形成有与所述钢带贴合的贴合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带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钢带弹簧夹的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垫簧的第二安装孔以及供所述第一夹紧部、所述第二夹紧部穿过的夹持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沿所述钢带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沿所述钢带宽度方向向上依次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沿所述钢带宽度方向向下依次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带弹簧夹包括第一安装部、分别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两末端卷曲成型的第一弹性部以及分别从两所述第一弹性部的末端向下延伸的所述第一夹紧部,所述第一安装部适于从所述第一安装孔穿出并弯折至与所述钢带表面贴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从所述第一安装孔穿出并弯折至与所述钢带表面贴合的固定部以及分别从所述固定部的两末端卷曲成型的第二弹性部,两所述第二弹性部的末端卷曲形成所述第一弹性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簧包括第二安装部、分别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两末端弯折成型的第三弹性部、分别从两所述第三弹性部的末端向外侧延伸并弯折呈V型的连接部以及分别从两所述连接部末端向下延伸的所述第二夹紧部,所述第二安装部适于从所述第二安装孔穿出并弯折至与所述钢带表面贴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部以及所述第二夹紧部呈片状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部以及所述第二夹紧部呈柱状设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线框架电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带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在集成电路塑封完成后,众所周知,在使用前应将伸出绝缘封装层外的引线电镀,即对引线框架进行电镀。一般,引线呈圆柱体丝或从板料上冲裁出的扁叉形状。不管什么形状,都必须将丝电镀,譬如镀铜或镀铁基合金,从而提供腐蚀和机械保护,同时有利于通过例如钎焊和其他元件连接。在后面的情况中,如果导线用铁基合金制造,则一般在镀锡之前先镀上一层极薄的铜。
传统的例如挂镀和滚镀方法已被将镀件装在输送器或传送带上通过一系列处理站的方法替换。
而如图9-11所示,现有引线框架电镀传输装置,在电镀时,通过利用夹紧弹簧50将引线框架抵紧在钢带10上,以对引线框架进行夹持;但采用上述方式,引线框架在夹持时需要贴靠在钢带表面,电镀溶液难以进入引线框架与钢带贴合部分,导致电镀时引线框架电镀不完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带传输装置,能够避免引线框架电镀时贴靠在钢带表面,电镀质量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包括钢带、钢带弹簧夹与垫簧,所述钢带弹簧夹与所述垫簧安装于所述钢带,所述钢带弹簧夹末端穿过所述钢带并形成第一夹紧部,所述垫簧末端穿过所述钢带并形成第二夹紧部,所述第二夹紧部前端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夹紧部配合以夹紧引线框架的夹紧面,所述第二夹紧部后端形成有与所述钢带贴合的贴合面。
进一步地,所述钢带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钢带弹簧夹的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垫簧的第二安装孔以及供所述第一夹紧部、所述第二夹紧部穿过的夹持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沿所述钢带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沿所述钢带宽度方向向上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沿所述钢带宽度方向向下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钢带弹簧夹包括第一安装部、分别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两末端卷曲成型的第一弹性部以及分别从两所述第一弹性部的末端向下延伸的所述第一夹紧部,所述第一安装部适于从所述第一安装孔穿出并弯折至与所述钢带表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从所述第一安装孔穿出并弯折至与所述钢带表面贴合的固定部以及分别从所述固定部的两末端卷曲成型的第二弹性部,两所述第二弹性部的末端卷曲形成所述第一弹性部。
进一步地,所述垫簧包括第二安装部、分别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两末端弯折成型的第三弹性部、分别从两所述第三弹性部的末端向外侧延伸并弯折呈V型的连接部以及分别从两所述连接部末端向下延伸的所述第二夹紧部,所述第二安装部适于从所述第二安装孔穿出并弯折至与所述钢带表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紧部以及所述第二夹紧部呈片状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紧部以及所述第二夹紧部呈柱状设置。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利用第二夹紧部在夹持时将引线框架与钢带分开,避免电镀时引线框架与钢带贴合,导致电镀时,电解液无法进入引线框架与钢带的贴合面,致使引线框架与钢带的贴合面无法被电镀或者电镀不完全,影响引线框架表面的电镀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使用时的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钢带传输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钢带传输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侧面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钢带传输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侧面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钢带传输装置钢带弹簧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钢带传输装置垫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现有钢带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现有钢带传输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现有钢带传输装置使用时的状态图。
图中:10、钢带;101、第一安装孔;102、第二安装孔;103、夹持孔;104、固定孔;105、开边槽;20、钢带弹簧夹;21、第一安装部;211、固定部;212、第二弹性部;22、第一弹性部;23、第一夹紧部;30、垫簧;31、第二安装部;32、第三弹性部;33、第二夹紧部;34、连接部;40、引线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8所示的一种钢带传输装置,包括钢带10、钢带弹簧夹20与垫簧30,钢带弹簧夹20与垫簧30安装于钢带10,钢带弹簧夹20末端穿过钢带10并形成第一夹紧部23,垫簧30末端穿过钢带10并形成第二夹紧部33,第二夹紧部33前端形成有适于与第一夹紧部23配合以夹紧引线框架40的夹紧面,第二夹紧部33后端形成有与钢带10贴合的贴合面。
在进行电镀时,将引线框架40置于第一夹紧部23与第二夹紧部33之间,利用钢带弹簧夹20的弹力将引线框架40压在第二夹紧部33上,以对引线框架40进行夹持,被夹持后引线框架40将随钢带10运行至电解液中进行电镀。
通过利用第二夹紧部33在夹持时将引线框架40与钢带10分开,并不影响引线框架40与钢带10的接触导电性,且避免电镀时引线框架40与钢带10贴合,导致电镀时,电解液无法进入引线框架40与钢带10的贴合面,致使引线框架40与钢带10的贴合面无法被电镀或者电镀不完全,影响引线框架40表面的电镀质量,
此外,为扩大第一夹紧部23、第二夹紧部33与引线框架40的接触面积,以增加第一夹紧部23、第二夹紧部33对引线框架40施加的夹紧力,避免电镀时,引线框架40发生脱落,第一夹紧部23以及第二夹紧部33可呈片状设置,也可呈柱状设置,采用柱状设置能够确保第一夹紧部23、第二夹紧部33与引线框架40接触面较小的情况下,对施加引线框架40施加足够的夹持力,以避免电镀过程中引线框架40发生脱落。
具体地,钢带10上开设有用于安装钢带弹簧夹20的第一安装孔101、用于安装垫簧30的第二安装孔102以及供第一夹紧部23、第二夹紧部33穿过的夹持孔103。
在安装时,将钢带弹簧夹20安装于第一安装孔101中,将垫簧30安装于第二夹紧孔中,以使钢带弹簧夹20以及垫簧30固定在钢带10上,然后将第一夹紧部23以及第二夹紧部33穿过夹持孔103,第一夹紧部23以及第二夹紧部33穿出夹持孔103的一端将在钢带弹簧夹20以及垫簧30自身弹力的作用下,与夹持孔103的下沿抵接。本申请中第一安装孔101为原电镀钢带10上夹紧弹簧的安装口,第二安装孔102则为在原钢带10基础上为安装垫簧30后期开设的安装孔。
具体地,第一安装孔101与第二安装孔102沿钢带10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以便使用者在原有钢带10的基础上,通过在相邻两第一安装孔101之间开设以第二安装孔102用于安装垫簧30,以便原有钢带10的继续利用,无需重新更换钢带10,且无需针对原有夹紧弹簧进行结构上的改进,钢带弹簧夹20仍可采用原有夹紧弹簧进行替代,降低后续的改造成本。
此外,使用者也可根据需要将第一安装孔101、第二安装孔102沿钢带10宽度方向向上依次设置,也可采用第一安装孔101与第二安装孔102沿钢带10宽度方向向下依次设置。分别利用第一安装孔101以及第二安装孔102用于安装钢带弹簧夹20与垫簧30,方便钢带弹簧夹20以及垫簧30的安装,同时能够保证钢带弹簧夹20以及垫簧30安装时的稳定性。
具体地,钢带10上还开设有多个固定孔104,且多个固定孔104沿钢带10长度方向呈等距分布,以方便使用者将钢带10安装于电镀机器上,且相邻两固定孔104之间的距离为固定孔距会根据装载机器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此外,钢带10上边缘及下边缘沿钢带10长度方向开设有开边槽105,以增加钢带10的弹性和柔性,避免钢带10工作过程中发生断裂。
更具体地,钢带10下边缘还形成有定位角,以方便使用者在夹持引线框架40时,对引线框架40进行定位,以避免夹持时引线框架40上端贴靠在钢带10表面,影响电镀效果,具体地,定位角的长度为2.5mm,以在第一夹紧部23与第二夹紧部33能够夹紧引线框架40的同时避免引线框架40与钢带10表面接触,电镀效果好。
具体地,钢带弹簧夹20包括第一安装部21、分别从第一安装部21的两末端卷曲成型的第一弹性部22以及分别从两第一弹性部22的末端向下延伸的第一夹紧部23,该钢带弹簧夹20可采用不锈钢一体成型,钢带弹簧夹20下部为开口的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在电镀完成后使电镀药液顺畅地流下,防止电镀药液聚集在钢带10与钢带弹簧夹20上,且第一安装部21适于从第一安装孔101穿出并弯折至与钢带10表面贴合钢带弹簧夹20下部为开口的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钢带弹簧夹20的稳定性,降低钢带弹簧夹20从钢带10上脱落的可能性。
更具体地,第一安装部21包括从第一安装孔101穿出并弯折至与钢带10表面贴合的固定部211以及分别从固定部211的两末端卷曲成型的第二弹性部212,两第二弹性部212的末端卷曲形成第一弹性部22。
通过将固定部211的两末端卷曲形成第二弹性部212,以在将固定部211从第一安装孔101穿出时,第二弹性部212将发生形变,并产生作用于第一弹性部22的弹力,并沿第一弹性部22传递至第一夹紧部23,使得第一夹紧部23抵紧第二夹紧部33,从而使得第一夹紧弹簧安装稳定。
如图4所示,第一夹紧部23与第一弹性部22之间的夹角为90°,第二夹紧部33与连接部34之间的夹角为90°,以便第一夹紧部23与第二夹紧部33配合对引线框架40进行夹持,且因为第一夹紧部23与第一弹性部22之间的夹角为90°,第一夹紧部23与引线框架40的接触面积较大,能够对引线框架40施加足够的夹紧力,以避免电镀时引线框架40发生掉落,此外如图5所示,第一夹紧部23与第一弹性部22之间的夹角也可采用小于90°且大于45°的锐角,具体地,第一夹紧部23与第一弹性部22之间的夹角可为60°,第二夹紧部33与连接部34之间的夹角也可采用小于90°且大于45°的锐角,具体地,第二夹紧部33与连接部34之间的夹角可为60°,以与第一夹紧部23配合,对引线框架40进行夹持,在夹持时能够利用第一夹紧部23的末端钩住引线框架40并将其抵紧在第二夹紧部33上,以对引线框架40进行夹持,而为避免夹持时第一夹紧部23末端刮伤引线框架40,第一夹紧部23的末端为圆弧状,以避免第一夹紧部23末端过于尖锐或夹持力度过大时刮伤引线框架40表面。此外,如图6所示,第一夹紧部23与第一弹性部22之间的夹角也可采用大于90°且小于120°的钝角,具体地,第一夹紧部23与第一弹性部22之间的夹角可为115°,第二夹紧部33与连接部34之间的夹角也可采用大于90°且小于120°的钝角,具体地,第二夹紧部33与连接部34之间的夹角可为115°,以与第一夹紧部23配合,且为增加第一夹紧部23的夹持时的摩擦力,第一夹紧部23、第二夹紧部33与引线框架40的贴合面设置有防滑纹,以防止电镀过程中引线框架40掉落。
具体地,垫簧30包括第二安装部31、分别从第二安装部31的两末端弯折成型的第三弹性部32、分别从两第三弹性部32的末端向外侧延伸并弯折呈V型的连接部34以及分别从两连接部34末端向下延伸的第二夹紧部33,第二安装部31适于从第二安装孔102穿出并弯折至与钢带10表面贴合,该垫簧30可采用不锈钢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相邻第一夹紧部23之间的距离为11mm,相邻第二夹紧部33之间的距离为11mm,具体地,相邻第一夹紧部23之间以及相邻第二夹紧部33之间的距离为11.43mm,以夹持设置在引线框架40上的夹持部。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8277.2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702889U
授权时间:20191129
主分类号:C25D7/06
专利分类号:C25D7/06;C25D17/00
范畴分类:23D;
申请人: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38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保街道福田保税区桃花路16号
发明人:谢声良;王西林;闭春林;吴雄浩;欧阳燏
第一发明人:谢声良
当前权利人: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
代理人:罗晶;高淑怡
代理机构:44288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